【新發現】遵義發現全國罕見奢華土墓,主人為播州第14世土司

2021-02-10 貴陽晚報



出土的螭首金杯和金盞

金劍鞘

刻有文字的器物

鎏金雙魚銀洗

玉杯

7月30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橋考古隊,向社會公布了一項重要的階段性考古成果:經過一年多的尋找和發掘,在遵義市城郊的仁江河邊,發現了南宋時期播州第14世土司楊價和他夫人田氏的墓葬。這座古墓的歷史悠久,距今已經759年。


在這座奢華的土坑古墓內,經過考古隊員的連續工作,已經出土了數十件精美的金銀和玉器,目前仍在進行後續清理髮掘工作。


據了解,這是第十座被發現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國同時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見。


考古專家認為,該墓是貴州考古史上重要的發掘成果,研究價值不局限於播州的歷史和文化,會為正在進行的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分」。

精美金銀玉器 現身古墓中
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原本埋於黃土下的大墓,已被完全打開,古墓的封土堆面積約有100平米。墓葬的左右前方,分別是播州第28世土司楊烈、第21世土司楊鏗墓葬。本次出土的古墓與楊鏗墓直線距離約200米,距楊烈墓不過40米。


墓葬的規格很高也很奢華,就連棺材上使用的抓釘,都是用黃金和白銀製作。而數根經歷700餘年未腐爛的殘存棺槨立柱用材考究,顯示出墓主人顯赫的身份。


土坑大墓分為左右兩室,中間有一道天然黃土隔斷。左側是男性墓葬。這間墓室的頭箱及破損的棺槨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銀器、玉器。這些器物做工精製,包括金盞、金梅瓶、金勺、金劍鞘、銀制的執壺、碗、燭臺及玉石製作的杯子等,還有一個60多釐米寬的鎏金雙魚銀洗。


女性墓葬的是右墓室,也有碩大棺槨、頭箱。在頭箱中,發現雕有兩條螭吻的金盞、金盤,以及十多件銀制的梅瓶、燭臺、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還發現一個40釐米寬的圓形陶製器物,懷疑是陪葬的腰坑。


「更大的興奮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貴州省文物考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從現場推測,在棺材及棺槨的邊箱內肯定還有更豐富的發現。

一件銀燭臺 鎖定墓主身份
右側墓室中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銀燭臺上刻有清晰的文字———「乙卯田都統司公用」。這是在該墓內目前發現的惟一文字。據文字推測,右側墓室的田姓死者,死於南宋寶祐三年,即公元1255年。


「這是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據。」貴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周必素說,資料記載,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楊價的妻子,正是來自水西(今銅仁)的女子田氏。


省考古所副所長李飛則稱,文字中的「都統司」,進一步證明了墓主身份。他說,南宋末年為抗擊蒙軍,全國很多地方都設有都統司。都統制是這個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級別高於安撫使。


「在那個年代的播州,能成為都統制的只有楊價。」李飛說,史料也記載,楊價生前曾多次應朝廷徵召,率領播州軍隊抗擊蒙軍入侵,其軍隊因此獲封「雄威軍」。在他去世後,朝廷為他賜廟「忠顯」,還封他為「威靈英烈侯」。


另外,考古隊將該座奢華土坑墓葬與楊價聯繫的另一原因,基於去年7月楊鏗墓發掘的成果。楊鏗墓前的墓志銘中記載,他安葬在楊價墓的右側。考古隊也是因楊價墓志銘,才開始在洪江邊尋找楊價墓。

出土棺槨 將調運北京清理
記者現場看到,不僅年代久遠的棺槨、棺材腐蝕嚴重,就連與土壤接觸的精美銀器也變得十分脆弱。「吹口氣,都可能把外表的花紋吹跑。」考古隊員說,一些懷疑是皮製、木製、絹絲品,雖保持了形狀,小鑷子一碰上去就粉碎。


「這些物品,要經過特殊處理後,才能逐層剝離出來。」考古隊員說,這項工作,必須在實驗室內進行。


由於貴州省內目前沒有這樣的實驗室,兩個墓室的棺木,連同部分泥土,將被套箱整體提取後,送往位於北京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國內頂尖級的實驗室考古專家進行清理。這個過程,或將長達數月甚至更久。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李純信說,套箱整體提取是指將棺槨、棺床及下部的少量土層,作為一個整體套入特製的箱子中,然後吊裝、運裝車。據他測算,體量稍小的女墓室,包括套箱在內,重約7噸左右,而男墓室則可能有10噸。本報記者 黃黔華

====現場目擊====

竹籤考古
相對航拍、衛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竹籤可謂是最原始的工具。但在楊價墓考古發掘現場,這種最原始的工具,使用頻率最高。


每有重要文物露頭,考古隊員先用毛刷輕刷浮土,接著手握竹籤,細心剔除與文物緊密相連的泥土。有時就連提取文物,也要使用竹籤。


記者看到,從專家到所長,再到普通考古隊員,每個人手裡除鋼質剔刀、鑷子外,都有一根竹籤。「竹籤相對較軟,對文物本體傷害較少。」周必素說,鋼剔刀等工具雖好用但過於尖銳,易對文物造成損傷。

專家木工
因為是套箱整體提取墓葬,考古發掘現場的後期,有很多的木工活需要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李純信,堅持擔任木工指導,手把手地教木工如何鑽孔、釘板。

「這種木工活跟普通木工活不一樣,要求鑽孔準確、釘板結實,還要考慮便於拆卸,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文物的震動。」他說,每個螺絲釘要精確定位,受力均勻。此外,李純信還負責所有木板、木塊數據的測量和定位。

精準取物
楊價墓在地下埋了700多年,很多器物都鏽蝕嚴重,有的輕觸便會變形,甚至損毀。提取器物的隊員跪在泥地上,一手輕輕扶著器物,一手用竹籤剔除泥土,待其與泥土分離後,再用雙手捧出。可絕大多數金屬器物,因摞在一起的時間太長,出現輕微粘連現象。


這時,取物者選擇好合適角度後屏住呼吸,保持手上平穩,再使力或藉助竹籤等工具,一點點地將粘連處剝離開來。很多時候為提取一件器物,需要好幾個小時。多數考古隊員雖希望能親手捧出寶貝,但又不願親手提取器物。「怕不小心損壞了文物。」一位考古隊員說。 本報記者 黃黔華

====揭秘古墓出土過程====

李伯謙等專家在考古發掘現場

提取器物

文物差點沉水底
楊價墓,位於遵義市新蒲新區。它的正前方,是水位快速上升的中橋水庫。對於楊價墓的尋找和發掘,正是源於中橋水庫的建設。

2011年,遵義市宣布開工建設中橋水庫。之前,當地兩個部門向水庫的規劃設計單位出具函件,稱經調查確認,水庫淹沒區內沒有一切地上地下文物。


因此,在業主方的搬遷、保護方案中,並沒有楊價墓。但事實上,該區域內除楊價墓外,還有兩處已知的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部門隨後立即採取保護措施,並報請貴州省文物局保護。2013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進入中橋水庫庫區,開展調查和搶救性發掘。

最初,在水庫邊的一處山坡上,考古隊找到了一個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古遺址群落,還有部分明代瓷片,懷疑其系播州土司屯兵之所,也可能是播州上百個土司莊園之一。


2013年6月底,考古隊在清理一座名為「挨河墓」的市級保護古墓時,在被盜嚴重的墓室內發掘出陶俑、玉器、銀器、銅器等文物,並在墓前發現了墓志銘,上面載明了這座曾被忽略的古墓,是比旁邊省級保護的楊烈墓等級更高的楊鏗墓。


楊鏗的墓志銘除了記載其生平外,還記錄了「威靈英烈侯」楊價墓所在。而此前,《遵義府志》記載,楊價墓安葬在桐梓縣城郊。這個重大發現,足以校正存世古代文獻的錯誤之處。

考古隊內的爭論
考古隊決定尋找楊價墓。大家將附近的一處半圓形小山包,視為楊價墓可能存在的區域。從去年7月初到今年3月,在面積不到一平方公裡的山包上,考古隊打下去的探測探孔達1000多個,最深的有8米多。


但這些探孔未能確定楊價墓所在,反倒是發現一處初步確定為明代時期的古建築遺址,在裡面發現貴州目前單體最大的陶製垂獸———螭吻。難道是楊鏗的墓志銘記載有誤?還是楊價墓已毀?一時間,對楊價墓是放棄還是尋找?考古隊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爭論。

主張放棄者認為,楊價死於宋代,也是播州楊氏土司最興旺的時期,其墓葬規格一定極高。但從勘測情況看,除了一圈包圍著小山包的石牆外,卻並沒有這樣的跡象。而且,這道上面壓著明代石牆的宋代牆體,一度並未被認可。


而堅持者則認為,這道石牆的建築形式、用材等,與海龍屯早期城牆建築風格一致,完全可能是宋代遺蹟,可為尋找楊價墓提供依據。


但另一方則質疑:如果下面的石牆是楊價墓的圍牆,上面則是楊烈墓的圍牆。楊家的後人,怎麼會把毀掉祖宗的東西?

小小漆皮顯神通
爭論在繼續,調查和尋找也在繼續。今年4月,考古隊員有了新發現:在石牆中部後側,發現一處類似門房的遺址,出土了不少宋代瓦礫。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在中軸線上的楊價墓園的入口。


後來,考古隊員說服位於中軸線上的一戶農家,允許緊鄰他家後牆探孔。這一次,隊員打到一個可疑的探孔:在地下8米多深處,發現各層顏色不同的混合土,但並未遇到石頭等硬物。


當時的多數人都認為,楊價的墓應該跟其它幾座已發現的土司墓葬一樣,也是石室墓葬。還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被廢棄不用的墓坑;也有人認為,或許會如同播州土司楊輝墓一樣,存在著疑冢現象。

爭論仍在繼續,但此次轉機讓大家統一觀點:無論最終能否在這找到楊價墓,一定要把發現的線索追查清楚。


5月下旬,因為中橋水庫即將下閘蓄水,淹沒區內所有民居將被拆除。考古隊趁機請來挖掘機在可疑區域開挖。下挖4米多深後,幾段立著的木樁引起考古隊員的警覺。

「這麼深的地下,怎麼會突然出現木樁?」考古隊員說,這些木樁雖年代久遠,但材質仍很好。會不會是遇到了墓道?難道這一帶真的有古墓密道?


當地村民傳說,在此區域有一座龐大的古墓,地下機關重重,暗道一直通到幾百米外的河邊。村民建房時,也曾陸續挖出過一些砂石鑿的石槽,後被懷疑是通往古墓神道兩側的物品。


考古隊隨後改為傳統的人工挖掘。此時,中橋水庫下閘蓄水,水位上漲逼近楊鏗墓遺址。6月10日,一個工人在右側清理土層時,發現幾塊很小的灰褐色物品。這些小東西只有如指甲般厚薄,很脆,輕碰都會折斷。


考古隊員欣喜若狂:這是漆皮,有漆皮存在,就說明有墓葬存在。隨著清理繼續,一具木製的棺槨呈現在人們面前。


不僅如此,在上半部分還發現了一些銀器,之前發現的木樁,則是棺槨立柱的殘件。至此,楊價墓在地下沉睡700多年後,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本報記者 黃黔華

專家分析:土坑墓葬 全國罕見

周必素研究播州土司墓葬多年。她表示,這是第十座被發現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司土坑墓葬和未被盜過的土司墓葬。


從南宋時期至明代,墓葬的主要形式是石室、洞葬或火化等。之前,在遵義市境內發現的土司墓葬及一些較大規模的墓葬,均為石室墓葬。但楊價墓為何以土坑墓形式出現呢?


一些人認為,當時國家戰事吃緊,公元1234年至公元1239年期間,楊價數度被徵調前線抗蒙,或許沒太多時間、經濟來營造石室墓;另一些人則認為,楊價生前對佛教、道教痴迷,經常把僧人、道士請到播州,還修建佛道合一的場所,即使在臨死前不久,還在和一群和尚吃飯。「土坑墓葬可能與其信仰有關,表達的是來去自然。」


不過,李飛認為,楊價時期是播州實力最為強盛的時期,經濟絕不是問題。而且,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陪葬品價值連城,足以說明其生前、生後播州的實力非凡。


「一種可能,就是土坑墓的造價更為昂貴。」李飛說,楊價墓棺、槨使用的木材,能在地下經歷七百餘年仍未完全腐爛,初步推測可能是名貴的紅豆杉、金絲楠木製成。


據考證,這些木材,十分昂貴。即使到了明代末期,有人通過播州土司購買了能做兩副棺材的杉板(即紅豆杉板),花費50兩白銀。再之前,土司楊愛在繳獲非法盜伐的約2000塊杉板後,通過赤水河進長江,運送到江南出售,獲得白銀1300多兩,並換回絹絲兩梭。


「這座墓內,棺材之外的槨十分龐大,推測完好時的規模不亞於其它墓葬的石室。」李飛說,用珍貴的木材製作這樣厚重、龐大的槨,其花費的銀兩要高於石材。


四川大學考古系的博士生導師柏彬贊同李飛的分析。他說,也正因是土坑,楊價墓在全國同時期古墓葬中十分罕見。另外,他也不贊同因信仰而做土坑墓的分析。他稱,無論信佛還是信教,主要的安葬方式都是火化。


前往現場指導考古發掘的考古學家李伯謙,對楊價墓的評價極高,認為該墓是貴州考古史上十分重要的發掘成果,研究價值不局限於播州的歷史和文化,會為正在進行的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分」。

文/圖 本報記者 黃黔華

聲明:凡貴陽晚報微信內容、排版,均保留版權,不得複製。請有抄襲歷史者自行刪除,並停止侵權。如繼續侵權行為,本報將予以曝光並追究法律責任。


還沒加「貴陽晚報」微信麼?當心OUT啦

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或者加「gywbgywb」),大家在等你!

相關焦點

  • 千年播州,土司古寨
    慢遊還道,已至秋暮,山紅遍地,恰是於景,憑弔不止,思量天地為愁,草木泣悲,從古如斯?嗚呼噫嘻!幸遺一脈,奈我何?吾等須遵循祖訓,耀吾楊氏,莫大流世!唐代貞觀十三年(639),建播州,貞觀十四年(640),改恭水縣為羅蒙縣,第三年改羅蒙縣為遵義縣。宋代至元二十一年(1248)閏五月,設永安驛。永安驛在永安山下,是遵義至重慶府的必經之地。明代洪武六年(1373),一度廢止的永安驛又重新恢復。驛站仍建在永安莊,設驛丞,備快馬傳送官方文書,這是遵義縣境最早的郵政通訊機構。永樂五年(1407),播州宣慰司僧綱司設在永安莊,這是最早的宗教事務機關。
  • 一水庫發現一座古墓,連棺槨的釘子都是金的,墓主人到底是誰?
    今天許多墓葬都是建築工人偶然發現的,包括貴州遵義的一座。到了唐朝,廢棄的縣城改名為「亳州」 ,中國第一個臨時革命政權就是在那裡建立的。由於氣候原因,這裡長時間持續降雨。大雨衝走了許多地方,一些低洼地區被淹沒。為了解決洪水問題,當地政府還派了一些人決定修建一座水庫,在修建水庫時發現了一座墳墓。
  • 土司那些事之十二——明王朝與播州的蜜月期
    楊鏗是播州楊氏第二十一世土司,不知是楊嘉城的兒子還是楊嘉貞的兒子,總之是播州二十世土司楊元鼎的叔叔。為什麼是叔叔襲了侄兒的播州二十一世土司呢?
  • 女研究員和垮了3個朝代都沒垮的「遵義」豪門
    遵義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為什麼會取得田野考古獎?周必素說,播州楊氏土司是貴州考古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楊氏能在唐末進入播州,就是憑藉軍事背景。作為播州楊氏防禦體系的代表,非貴州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的海龍囤莫屬。並且,在土司考古的工作中,我們提煉出來的土司考古理念和方法非常有利於考古學學科領域的發展。」
  • 古播遺蹤 | 明代播州草塘土司研究
    明代四川播州宣慰司領有草塘、黃平二安撫司,真州、播州、白泥、餘慶、重安、容山六長官司,統七姓為田、張、袁、盧、譚、羅、吳,世為目把。另有甕水長官司( 亦稱甕水安撫司) ,無印。王幹章《兵巡道題名記》稱在川東「夷司之大者宣慰,曰播州。宣撫,曰酉陽。次則黃坪( 平) 、草塘二安撫司。又自平茶、邑梅而下九長官司鹹隸焉。」①知草塘土司在川東地區具有重要地位。
  • 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被滿門抄斬?家譜記載當年驚心情節——海龍囤破時,奶媽背孫子逃走
    本報記者 姚強 攝影報導    今年7月4日,遵義海龍囤申遺成功一周年座談會上,有專家提出:明朝視遵義播州最後一代土司楊應龍為「造反者」,派兵剿滅,並滿門抄斬,難道楊應龍真就沒有後人了?貴州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8月2日,在匯川區高坪鎮,幾位楊姓老人帶領記者參觀了檬梓橋村幾座左右兩邊矗立兩根華表的墓葬,稱墓誌顯示與家譜記載一致。
  • 「紅色聖地,醉美遵義」的文化之行———遵義的文化名片
    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海龍屯(又稱 海龍囤 、龍巖屯等)位於 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裡的龍巖山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龍屯這座古軍事屯堡,是中國唐宋羈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產物,也是楊氏土司統治期間的歷史見證。
  • 海龍囤:一個土司家族 700年的風雲往事
    它是南宋末年當地土司為抗擊蒙元大軍而修建的防禦工事,它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平播之役」的主戰場。它的陷落使得明朝開闢「二千裡封疆」,不但讓一個統治了725年的土司家族就此徹底結束,還瓦解了貴州悠久的土司制度——它,就是位於貴州遵義的土司城堡海龍囤。貴州遵義一帶,唐時為郎,包括了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6縣,後來改稱「播州」。
  • 餘的貴州札記丨龍是王權的象徵,四條龍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在1953年考古隊進駐之前,除盜墓賊曾經光顧竊寶之外,老百姓只知道那兒是「皇墳」,就是南宋播州(遵義舊稱)土司楊粲的墓地。用民間風水師的眼光看,楊粲墓面臨小河、後枕青山,是一片「風水寶地」。但它並非皇室成員之墓,只是一個土司的墓地。而作為土司的楊粲家族能夠將墳墓建成為一座地宮,驚世駭俗!楊粲是土司楊端的第十三代孫,祖上來自山西太原。
  • 海龍囤——沉睡四百年的土司城堡
    楊氏主播是從唐朝末年的楊端開始。 876 年,南詔侵佔播州,楊端請命前往播州,打敗南詔,就此定居下來。之後,楊氏一族繁衍壯大,世襲統治播州,歷唐宋元明四朝,經29 世 725 年。直到 1600 年土司楊應龍叛明被鎮壓,楊氏才喪失了對播州的控制權。如果按史地學家譚其驤先生所說,長期被楊氏管轄的播州算一「獨立之國」的話,海龍囤就是守護楊氏王國最後的壁壘。
  • 三面環水,四周群山拱衛,被當地群眾稱為皇墳,貴州遵義楊粲夫婦墓
    位於貴州遵義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楊氏在唐代末年擊殺播州(遵義古稱)土司並自襲其地,歷經唐宋元明,是西南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土司,統治遵義的年代比唐開始任何一個中央王朝都長得多。楊粲在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襲"播州沿邊安撫使",統治期間有清名。1982年國務院公布楊粲墓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播州戰爭中的青山何氏將領
    明成化十四年(1478),青山何氏何清襲播州長官司長官。十五年調任巖門任長官司長官,何清之子何景慶即襲播州長官司長官,正六品職,何清胞弟何灝襲播州宣慰司中軍。明成化十九年(1483),楊氏第二十四世土司楊輝寵愛庶子楊友,企圖廢嫡長子楊愛,立楊友為宣慰使。楊輝死,楊友叛,與長官張淵陰謀剌殺楊愛不成,遂領兵於火燒舟(今新舟)官城與楊友分庭抗禮。
  • 三么臺、全竹宴、八大碗...吃過這些遵義味道,別的都只能是將就~
    播州楊氏土司在遵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播州水源充裕,四季怡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孕育出這片原生態的食材寶地。楊氏統治播州後,其部屬運用中原烹飪技藝,利用播州本土的食材,結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逐漸演變出播州土司菜系,成為土司階層的貴族菜,也是古播州的官府菜。
  • 【相約遵義】播州歸來 , 再續輝煌!
    新成立的播州區,將逐步形成以南白、龍坑兩鎮為中心,帶動周邊鎮鄉快速發展的經濟結構形式。播州區下轄的南白、龍坑、鴨溪等21個鎮鄉87.79萬人,國土面積共2510平方公裡。該區納入遵義市市轄區後,遵義總人口將超過200萬,市轄區面積將擴大4倍,超過5300平方公裡。
  • 貴州遵義播州最強的鎮,是全國千強鎮之一,工業較為發達
    鴨溪鎮是全國千強鎮之一,2017年千強鎮排名中,鴨溪鎮排名第475位,在2018年排名前千強鎮中,鴨溪鎮的排名有所下滑,位居第770名,雖然下降了近300個名次,但依舊撼動不了它在播州區的地位,因為播州區僅此一個鎮入選千強鎮,因此就可以說鴨溪是播州區最強的鎮。
  • 震驚全國!貴州古墓挖出2000年前雞蛋!
    播州楊氏自唐末至明萬曆年間,統治播州長達755年,是西南地區著名大土司。楊粲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襲播州安撫使職。墓地位於貴州遵義龍坪區永安鄉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皇墳嘴,現已開放免費參觀,時間為8:00—17:30。
  • 平均氣溫15° 高鐵1小時直達 遵義播州盛邀重慶市民去避暑
    昨日(2020年 6月5日),遵義市播州區委副書記、區長張愷在第24屆重慶都市旅遊節暨城際旅遊交易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向重慶市民和全國各地的旅行社隆重推介播州的氣候優勢、山水人情、美食文化、特色農產品等旅遊資源,為播州旅遊代言,邀重慶市民來避暑。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土司無城:海龍囤再認識——孔學堂考古專題系列講座第21期開講
    12月6日,第808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考古專題系列講座第21期)在明倫堂舉行,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做了題為《土司無城:海龍囤再認識》的專場講座,400餘名市民、學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李飛館長開篇指出,明代郭子章在其萬曆《黔記》中記載:「土司無城,例也。懼尾大也。即播悍且叛,不敢城夜郎。今水西、永順、保靖猶無城也。」並據此引出問題:海龍囤是一座城嗎?為回答這一問題,李館長結合海龍囤遺址的發掘與資料整理工作,從問題提出、為什麼是海龍囤、海龍囤誰人所建、海龍囤因何而建、海龍囤是什麼五個方面做了系統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