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鏗是播州楊氏第二十一世土司,不知是楊嘉城的兒子還是楊嘉貞的兒子,總之是播州二十世土司楊元鼎的叔叔。為什麼是叔叔襲了侄兒的播州二十一世土司呢?史料模糊,不得而知。
更為弔詭的是:侄兒二十世土司楊元鼎原本依附四川明玉珍的大夏國,不出幾年,叔叔二十一世土司楊鏗卻向朱元璋納土歸明。這時的侄兒楊元鼎,是否還活著呢?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楊鏗進京覲見元太祖朱元璋,交出元朝廷所授的金牌銅章,向明朝廷進貢了一些土特產,表示願意納播州土依附明朝。播州是西南地區較早歸順「大明」的土司,朱元璋很高興,仍然任命楊鏗為播州宣慰使司,襲播州土司(詔賜鏗衣幣,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這段歷史被有的書家調侃為:「播州這回都學會搶答了!」
1374年,明朝中書省為了解決全國的財政緊張問題,打報告說:「播州土司的土地已經歸咱們了,老百姓也歸咱們了,是不是可以考慮收點國稅啊!算下來的話,可以每年納糧兩千五百石作為軍糧儲備。」
朱元璋是個苦出身,對窮苦大眾向來抱有同情之心,他擺擺手說:「還是算了,播州在西南偏遠山區,能自給自足就不錯了,我看就不要打擾他們了。田稅的事嘛,由著他們的心意看著給就是了!」 從此,播州稅賦沒有了明文要求。
明朝初年,播州年僅需繳納歲賦糧兩千五百石,而臨近的水西土司歲賦卻高達三萬石。朱元璋老兄對播州真是太好了,可是他的一番好意,卻不見得讓播州老百姓得到實惠。
至今沒有資料表明,明朝時期的播州百姓豐衣足食,但從不斷發掘的楊氏墓葬、楊氏後來的朝貢及行賄行為來看,那時的老楊家可是富得「流油」啊!
比如:二十四世土司楊輝為了讓愛妾所生的兒子楊友襲土司一職,叫人攜帶貴重禮品赴北京行賄打點,有「黃金一百兩、銀二百兩、金鑲寶石帶一條、金鑲嵌青紅寶石珍珠綴素草帽一頂、珊瑚樹一株、素玉帶一條」。
當時楊輝的財產為:黃金五千兩、銀十五萬兩、珊瑚樹十株、珍珠簾四幅、玉圭二笏、走盤珠(天然極圓的大珍珠)二枚、寶石三鬥、珍珠四鬥;其一百餘處莊田每年可收子粒(田租)六萬餘石;有馬五百餘匹、牛二千餘頭,獵場、茶園、漆林、杉山、豬羊等項不計其數。
明朝中後期,楊氏不但有幾百處良田茶園、幾十處獵場漁潭,有專門織布造錦的機構,還有自己的銀鉛礦和幾十個冶鐵處。單是可做上等棺木的花杉板,播州一年就能出產一萬多副,一半用來貿易,另一半則全送給各級官員。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人脈關係也隨之遍布全國。據說朝廷一位親王想給自己買副好的棺材板,都是託府上一位來自播州的教書先生搭的線,最終以五十兩白銀得了一副上好杉木。
可見那時播州楊氏已經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明代親王封地稱「國」,地位僅僅「亞天子一等」,可謂崇顯至極。那時親王的歲祿只有一萬石,僅相當於楊氏田租收入的六分之一。
然而這並不是什麼好事,楊氏子孫恃強而驕,漸漸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敢於與朝廷抗衡。而明王朝也對楊氏越來越忌憚,意識到強大富庶的播州,會成為尾大不掉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