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那些事之十二——明王朝與播州的蜜月期

2021-02-16 行進匯川

楊鏗是播州楊氏第二十一世土司,不知是楊嘉城的兒子還是楊嘉貞的兒子,總之是播州二十世土司楊元鼎的叔叔。為什麼是叔叔襲了侄兒的播州二十一世土司呢?史料模糊,不得而知。

更為弔詭的是:侄兒二十世土司楊元鼎原本依附四川明玉珍的大夏國,不出幾年,叔叔二十一世土司楊鏗卻向朱元璋納土歸明。這時的侄兒楊元鼎,是否還活著呢?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楊鏗進京覲見元太祖朱元璋,交出元朝廷所授的金牌銅章,向明朝廷進貢了一些土特產,表示願意納播州土依附明朝。播州是西南地區較早歸順「大明」的土司,朱元璋很高興,仍然任命楊鏗為播州宣慰使司,襲播州土司(詔賜鏗衣幣,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這段歷史被有的書家調侃為:「播州這回都學會搶答了!」

1374年,明朝中書省為了解決全國的財政緊張問題,打報告說:「播州土司的土地已經歸咱們了,老百姓也歸咱們了,是不是可以考慮收點國稅啊!算下來的話,可以每年納糧兩千五百石作為軍糧儲備。」

朱元璋是個苦出身,對窮苦大眾向來抱有同情之心,他擺擺手說:「還是算了,播州在西南偏遠山區,能自給自足就不錯了,我看就不要打擾他們了。田稅的事嘛,由著他們的心意看著給就是了!」 從此,播州稅賦沒有了明文要求。

明朝初年,播州年僅需繳納歲賦糧兩千五百石,而臨近的水西土司歲賦卻高達三萬石。朱元璋老兄對播州真是太好了,可是他的一番好意,卻不見得讓播州老百姓得到實惠。

至今沒有資料表明,明朝時期的播州百姓豐衣足食,但從不斷發掘的楊氏墓葬、楊氏後來的朝貢及行賄行為來看,那時的老楊家可是富得「流油」啊!

比如:二十四世土司楊輝為了讓愛妾所生的兒子楊友襲土司一職,叫人攜帶貴重禮品赴北京行賄打點,有「黃金一百兩、銀二百兩、金鑲寶石帶一條、金鑲嵌青紅寶石珍珠綴素草帽一頂、珊瑚樹一株、素玉帶一條」。

當時楊輝的財產為:黃金五千兩、銀十五萬兩、珊瑚樹十株、珍珠簾四幅、玉圭二笏、走盤珠(天然極圓的大珍珠)二枚、寶石三鬥、珍珠四鬥;其一百餘處莊田每年可收子粒(田租)六萬餘石;有馬五百餘匹、牛二千餘頭,獵場、茶園、漆林、杉山、豬羊等項不計其數。

明朝中後期,楊氏不但有幾百處良田茶園、幾十處獵場漁潭,有專門織布造錦的機構,還有自己的銀鉛礦和幾十個冶鐵處。單是可做上等棺木的花杉板,播州一年就能出產一萬多副,一半用來貿易,另一半則全送給各級官員。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人脈關係也隨之遍布全國。據說朝廷一位親王想給自己買副好的棺材板,都是託府上一位來自播州的教書先生搭的線,最終以五十兩白銀得了一副上好杉木。

可見那時播州楊氏已經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明代親王封地稱「國」,地位僅僅「亞天子一等」,可謂崇顯至極。那時親王的歲祿只有一萬石,僅相當於楊氏田租收入的六分之一。

然而這並不是什麼好事,楊氏子孫恃強而驕,漸漸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敢於與朝廷抗衡。而明王朝也對楊氏越來越忌憚,意識到強大富庶的播州,會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相關焦點

  • 千年播州,土司古寨
    也是播州建立"土司管理制度"的開始,開始由漢人沿用土司制度管理地方,1594年,應龍之子楊可棟在重慶獄中病故,屍體運回,埋葬在北隅永安裡三甲地名官堡(今泗渡鎮松杉村杉林組中堡處),護國寺北側120米。楊端大軍經瀘州,沿赤水河而上,直取播州。經過數次激戰,最終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軍。唐僖宗大喜,下詔授楊端為播州侯,子孫世代"世襲播地,永鎮邊陲"。開平元年(907年),唐朝節度使朱溫廢掉唐哀帝,改國號為"梁",唐王朝被後梁所滅。鎮守西南,深受皇恩的楊端聞訊大怒,欲起兵勤王。由於年事已高,楊端"感憤發疾"而逝。其子孫與中原王朝斷絕往來,閉門經營播州,割據一方,形成世襲土司政權。
  • 古播遺蹤 | 明代播州草塘土司研究
    清人傅龍光在《甕安縣賦》中言:「草塘安撫肇自宋初,或以長安之豪共披荊棘,或以寧遠之裔分隸邊隅,世為播州之佐,上通王會之圖。」[1]1183指出了草塘土司設置的兩個作用。草塘土司自明初歸附,至洪武十七年(1384) 因軍功升遷安撫司。至萬曆年間,播州內部動蕩,引發平播之役。戰爭結束後,萬曆二十九年(1601) 對播州地區改土設流。
  • 播州戰爭中的青山何氏將領
    此後,何嬰之兩子分別於明洪武中襲播州長官司長官,次子何友善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任龍裡長官司長官。青山何氏九世何琛、何瑛胞弟分別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成化年間(1465~1487)襲播州、鎮遠長官司長官。何氏十世,即何琛之五個兒子:何祥,明永樂九年(1411)襲播州長官司長官,次子何實任鎮遠知州,三子何豐任龍裡長官司長官,四子任貴州把事,五子任金竹安撫司頭目。
  • 餘的貴州札記丨龍是王權的象徵,四條龍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在1953年考古隊進駐之前,除盜墓賊曾經光顧竊寶之外,老百姓只知道那兒是「皇墳」,就是南宋播州(遵義舊稱)土司楊粲的墓地。用民間風水師的眼光看,楊粲墓面臨小河、後枕青山,是一片「風水寶地」。但它並非皇室成員之墓,只是一個土司的墓地。而作為土司的楊粲家族能夠將墳墓建成為一座地宮,驚世駭俗!楊粲是土司楊端的第十三代孫,祖上來自山西太原。
  • 播州之役:延續四朝的楊氏被滅,楊應龍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楊氏文化,傳播楊氏正能量。
  • 萬曆三大徵最後一戰:土司遺城海龍屯曾發生過怎樣慘烈的戰鬥?
    朝鮮之役從1592年持續到1598年,中間打打談談,除開中間談判的時間,戰爭狀態不足兩年,明王朝遠徵軍的兵力也很有限。實際上,萬曆三大徵中,用兵最多、戰況最慘烈者,乃平播之役。徵播明軍由李化龍指揮,分兵八路進發——總兵劉綎出綦江(播州以北),馬禮英出南川,吳廣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寧,童無鎮出烏江,朱鶴齡出沙溪,李應祥出興隆衛,陳璘出白泥,每路約三萬人,共計二十餘萬人,所用兵力超過寧夏之役與朝鮮之役。
  • 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被滿門抄斬?家譜記載當年驚心情節——海龍囤破時,奶媽背孫子逃走
    本報記者 姚強 攝影報導    今年7月4日,遵義海龍囤申遺成功一周年座談會上,有專家提出:明朝視遵義播州最後一代土司楊應龍為「造反者」,派兵剿滅,並滿門抄斬,難道楊應龍真就沒有後人了?貴州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8月2日,在匯川區高坪鎮,幾位楊姓老人帶領記者參觀了檬梓橋村幾座左右兩邊矗立兩根華表的墓葬,稱墓誌顯示與家譜記載一致。
  • 土司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它又發揮了何種作用?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提起土司制度,最先想到的就是明萬曆年間的播州之役,這場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戰役,就是播州土司楊氏反叛,明朝的平叛之役,也是對當地沿襲了數百年的土司制度的一次重大打擊與完善。
  • 圖說巴渝丨(115)播州楊應龍叛亂與平定
    第一百一十五期為大家展現的是明代四川最大規模的地方土司叛亂——播州楊應龍叛亂的歷史過程。明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明中央政府實施土司管理的政策,讓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以土司身份全權管理當地的政治經濟,土司向朝廷稱臣,朝廷給予其名義上的官職。
  • 土司制度:古代如何處理民族關係
    一百多年後的萬曆年間,明廷耗費白銀二三百萬兩在播州地區與當地土司楊應龍展開殊死決戰,終於在萬曆二十八年(1600)蕩平播州地區,將其土地分劃四川、貴州管轄。這便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之役。最終,明朝在西南地區設立的六個宣慰轄地(即「六慰」)除車裡(今西雙版納)外,全部落入東籲王朝之手,明朝在西南的疆域大大後縮。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制王朝,但從皇室到方土,從京城到邊陲,大明王朝不時掠過土司土官與土司制度的影子。土司制度對古代中國的影響可見一斑。
  • 【邊疆研究】周永健|輸納、蠲免與賞賚 ——論明代國家權威在貴州土司屬地的經濟性表達
    爾其省之!」[2]洪武二十二年(1389),詔思州宣慰使田琛、播州宣慰使楊鏗:「自今凡有朝命即行之,每季則遣人奏之。」[3]此番言論,足見明初中央政府期望藉著定期朝貢,重大事項申報等措施,強化對土司的掌控的良苦用心。朝貢無疑是明政府國家權威在西南諸民族地區的一種經濟性表達方式,象徵多於實際意義。
  • 古代水東與水西及播州的恩怨情仇
    :羅登宜 水東宋氏、水西安氏、播州楊氏、思州田氏,並稱貴州四大土司。在「水東洪邊宋氏土司文化探尋」課題研討會上,有專家學者建議:應當對水東宋氏土司與水西安氏及播州楊氏土司之間的關係,作一些探索。奢香受到辱撻,極為憤怒,欲率水西四十八目起兵反明。此事很快在黔西北、滇東北彝區傳開,彝族各目頭領率兵於香軍門示威,「願死力助香反」,一場影響雲、貴、川三省的民族反抗戰爭一觸即發。劉淑貞得知此事後,迅即趕到奢香部落,她勸奢香不要急於魯莽起事,並決定親自上京覲見朱元璋,囑奢香「如天子不聽,再反不遲」。隨即赴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
  • 海龍囤——沉睡四百年的土司城堡
    具體來說就是朝廷授予少數民族首領官職,令其「齊政修教、因俗而治」,有資格世襲統治當地。這一制度始於唐代的「羈縻制度」,完善於宋,繁榮於明,崩潰於清,結束於20世紀初,維繫長達一千多年。「土司制度是我國古代『一國多制』的方式。」李飛解釋說。海龍囤還曾是宋代為「抗擊蒙軍」修築的軍事堡壘,也是明代著名戰事「平播戰役」的主戰場,這場打得曠日持久的戰役加快了明朝走向覆亡的步伐。
  • 【新發現】遵義發現全國罕見奢華土墓,主人為播州第14世土司
    據了解,這是第十座被發現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國同時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見。考古專家認為,該墓是貴州考古史上重要的發掘成果,研究價值不局限於播州的歷史和文化,會為正在進行的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分」。
  • 海龍囤:一個土司家族 700年的風雲往事
    而在播州不起眼的山區,卻誕生了一個統治一州長達 725 年之久的家族——播州楊氏。從唐朝到明朝,楊家歷經朝代更迭而不倒,統治範圍最盛時,南北橫跨2000餘裡,除了今天貴州遵義市全境,還包括黔東、黔東南、貴陽、銅仁和重慶的部分地區,幾可自成一國……南宋末年,為了對抗進逼的蒙元大軍,播州楊氏的主政者楊文在高山之上修建了自己的堡壘——海龍囤,意欲使之成為「子孫萬代之基」。
  • 嘉絨藏區十八土司之——"瓦寺土司"就住在汶川~~(驚呆咯~~)
    攝影:亨利·威爾遜 拍攝時間:1908年05月30日 拍攝地點:汶川縣瓦寺宣慰司官寨全景明代中葉,在西藏加渴地方有一部落酋長名叫瓊布思六本桑朗納斯壩,他臣服於明王朝,並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人京貢物獻經,得到皇上召見
  •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這不,永順彭氏土司王第四十二代子孫、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彭司禮老師來到芙蓉鎮,溯源了那段八百餘年土司王朝風雲史,和這個傳奇王朝與芙蓉鎮的淵源故事。 (順彭氏土司王第四十二代子孫、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彭司禮接受採訪) 01. 彭老師,請問您與土司王是什麼關係 ? 您和芙蓉鎮又有什麼淵源呢 ?
  • 土司遺址—來自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2015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湖北、貴州、湖南三省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遺址,共同聯合申報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13至20世紀,土司分布地區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目前中國記錄在案的土司遺存有101處,由於分布廣、遺址多,決定了項目必須是「打包」申報。三處遺址分布於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區,是現存具有大型規模、完整格局、豐富遺存的土司城遺址。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 探析彝族土司制度的創立,在元代中央王朝羈縻西南方略中應運而生
    二、元代彝族土司制度的主要內容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元史·百官志》元代創建的彝族土司制度有覲封職銜、任命土司、規定承襲、升遷賞罰和貢賦制度等主要內容。
  • 貴州·金沙「酒鄉茶韻·翰墨源村」 ---水西土司王國最東邊第一重鎮歡迎你 ●第四集———烽火源村
    源村正是水西土司王國的第一前沿陣地,因此,源村數百年間是戰火不斷。      明朝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播州宣慰使楊相龐愛庶子楊煦,想以王位相傳,嫡長子楊烈與母張氏獲知,密謀趕父親下臺,楊相傳位失敗,經鴨溪過中澤隘(今源村)出逃,投靠水西宣慰使,不久抑鬱而死。楊烈王宮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