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曉峰
2020年正式過半。粗略統計,上半年共有36部網絡電影分帳過千萬。
高峰過後,5月、6月市場重新陷入低迷,呈現出嚴重的續航能力不足態勢。
從根本上看來,前幾個月的「數據狂歡」來源於觀眾線下消費需求被壓制,而轉移到線上爆發。其中因內容品質提升所帶來的正向結果佔比並不大。
當前市場重新回落,恰恰說明網絡電影沒能以更好的內容留住觀眾,大多數網絡電影可能還在繼續消費網劇、網綜等內容品類帶給平臺的存量會員。這兩種原因無疑都值得網絡電影行業和內容創作者反思。
一方面是分帳票房回落,另一方面,得益於特殊時期的環境「成全」,網絡電影這個發展6年的內容品類終於將認知度向大眾文娛消費品類中又往前邁了一步。除了播放量、分帳票房,豆瓣開分情況也是評判一部網絡電影影響力和品質的重要指標。
數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共有69部網絡電影在豆瓣開分,數量創網絡電影歷史之最。最高分為動畫網絡電影《星遊記之風暴法米拉2》7.2分,還有另外4部在6分以上——《雙魚隕石》(6.9分),《西行紀之再見悟空》(6.6分),《學長,我看你好眼熟》(6.5分)《辛棄疾1162》(6.3分)。《少林寺十八羅漢》《秋寒江南》《法醫宋慈》以及《功夫宗師霍元甲》《伏虎武松》等網絡電影口碑之作均掉落到6分以下。
最低分低於3分,整體平均為4.5分。《囧媽》《肥龍過江》《我們永不言棄》《灰燼重生》等轉網電影不計算在內。
但「豆瓣電影」(迷影、文青集結地,國外老電影『濾鏡』厚)VS「網絡電影」(『出生』即帶有傷害電影的『原罪』)這兩樣標準氣質差異甚大,豆瓣電影用戶和網絡電影受眾的用戶圈層重合度較小——要說真正的重合度有多高,則取決於這部網絡電影以話題度、熱度和品質出圈的概率和機會。
加之觀眾多年積累的對網絡電影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因此行業似乎固有「網大很難在豆瓣翻身」的「共識」。
據統計,網絡電影絕大多數從業者也很少特別在意豆瓣評分。他們的滿足感常常來自於商業票房,以及站內觀眾的彈幕和評價。其次才是豆瓣電影上的觀眾聲音。
「現在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一起在豆瓣開分,但網絡電影的評分應該是在視頻平臺上產生的,真的希望網絡電影能有自己的評分體系。」——這才是網絡電影從業者呼喚的主流聲音。
我們從以上表格中不難看出幾個現象:
1、即便是視頻平臺站內評分,高分標準也不盡相同。騰訊視頻站內評分最高可達9分(《倩女幽魂:人間情》)。《西行紀之再見悟空》《伏虎武松》都獲得了8.6、8.8等較高的站內評分,其餘影片平均在7.5分左右。
2、同一部網絡電影在愛奇藝站內的評分人數常常是豆瓣電影的好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充分說明兩個平臺間的用戶分布差異確實較大。
比如《雙魚隕石》這種典型「豆瓣氣質」的網絡電影短時間在豆瓣上聚集了超萬人評價,僅僅排在《陳情令之亂魄》《倩女幽魂:人間情》《奇門遁甲》這種大IP,大營銷的影片之後。但《雙魚隕石》在愛奇藝收穫不到500萬票房,站內評分人數也不到12萬,充分顯示出豆瓣電影和視頻網站站內兩個平臺用戶間的巨大差異。
3、優酷網絡電影的站內評分較之其他兩個平臺偏低,站內評分5、6分之間的項目比比皆是。
4、網絡電影高票房影片,豆瓣評分人數不一定多。在豆瓣收穫高評分人數與評分數值的,票房也不一定高。但其間肯定有重合,比如《法醫宋慈》《辛棄疾1162》做到了在站內和豆瓣的良好「兼顧」。體現著用戶求同存異,融合交叉的性質。
那麼問題來了,網絡電影要如何「求同存異」,在豆瓣「翻身」?
過去,網絡電影經歷了飛速發展的黃金7年。從2014,15年每月看到形式、環境變化,到2016,17年得每個季度看到變化,到2018,19年半年至一年才能看到市場變化。之後,網絡電影的革新進取、轉型升級需要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速度越來越慢,因為困難在加大——文藝作品的形式、外殼更新的速度比較快,但要兼顧故事和內核創新就需要多資源組合發力了。
這就需要行業從資金、人才、創作初心理念、商業模式改革上的共同協作,加上時間沉澱,才能讓網絡電影掙得票房、口碑、高商業價值、高美譽度,與院線電影、綜藝、劇集等其他內容品類在同一平臺上和諧共生。
不僅一起拍電影,也要一起拍網絡電影!從業者以高品質的作品水準看齊,擁抱更多作品意識和口碑心態。同時,對網絡電影的關注漸漸從票房擴散到製作、班底、表演、故事等幕後創作的聚焦。只有真正當網絡電影在各個維度具備高水準,「網絡電影」四個字也不再帶有某種感情色彩傾向,一切以作品說話,那時候,還需要考慮豆瓣評分是否公平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