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馮櫻子 冉學東 深圳報導
12月11日,由陀螺科技主辦的全球區塊鏈產業未來發展峰會(FBEC2020)在深圳開幕。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發表主題為《區塊鏈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演講。
李鳴提到,區塊鏈一定會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構建一個可信的新基建底層基礎設施,在中間層組建服務體系、支撐系統和數字科技作業系統,最終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商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應用層。
「這樣才可以真正地將傳統的網際網路演進到下一代價值網際網路。」 李鳴說道。
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
從對區塊鏈的理解開始說起。「區塊鏈」只是一項技術,如果不服務於實體產業和數字經濟,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是實驗室科學家的工作。如何讓區塊鏈真正賦能產業?這就不僅是技術研究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體系化思考。從宏觀角度來講,當前全球各個國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已經達到非常高的程度。
很多人認為,數字經濟是未來的趨勢。從工業經濟和數字經濟對比來看,有兩部分比較重要,一是數字產業化,另一個是產業數位化。
具體而言,數字產業化是推動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產業、賦能實體經濟。產業數位化是各個產業通過數位化的技術進行轉型升級,比如金融科技、監管科技、內容科技、能源科技、法律科技、教育科技等。各個行業可以利用技術促進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數據從何而來?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2000年左右是系統集成的時代,當時的工作對象是硬體,解決硬體問題主要用系統集成,用最基礎的技術完成硬體的部署和連接。
2005年到2010年是軟體時代。工作對象是軟體,通過軟體工程加工軟體,形成軟體之後賦能實體經濟。在此過程中,企業使用的是OA、ERP等一系列軟體相關組件。在移動網際網路中,企業和個人使用的IOS和安卓都是對軟體的支撐。
但當海量數據出現後,傳統系統工程和軟體工程解決不了數據問題,包括數據質量的問題、實時數據的問題、數據安全性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新技術來解決,而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IOT、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可以幫助實現最大化數據機制。
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是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就像用系統工程加工硬體、用軟體工程加工軟體一樣,通過對數據的加工,形成基於數據的服務,從而組成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區塊鏈技術不僅是區塊鏈技術本身,它是與其他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加工數據形成的基於數據的服務。
從ISO 22739發布的標準定義,區塊鏈標準是使用密碼技術通過將共識確認的區塊鏈按照順序排列的分布式帳本。簡單來說,區塊鏈是利用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將數據進行封裝。這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包括加密算法、智能合約、激勵機制等,從而構建了可信體系。其中,對數據的封裝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區塊鏈技術的特點。
「去中心化」是一種分布式網絡的表現形式。未來的網絡架構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結合,未來網絡架構是處於0和1某一個位置,選擇的方法是依技術據承載應用的需求。
區塊鏈正在向平臺化、組件化、集成化演進
李鳴認為,區塊鏈技術體系上有三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平臺化、組件化、集成化。
其中,平臺化可以最大化產業資源,提升生產業效益,平臺化可以催生城市鏈和行業鏈。城市和行業鏈的互聯互通會形成鏈網結構,向城市鏈網演進。
組件化是指大平臺會催生更大規模的應用。更大規模應用對底層平臺提出更個性化的要求,大平臺關鍵技術組件會獨立出來,通用技術平臺下沉,關鍵技術組件會形成組件的服務網絡。
集成化促進區塊鏈實現最大化價值。未來區塊鏈一定會跟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共同協同,形成數據最大化價值。
在應用層面,將從存證溯源向更高的交易或者交換和資產證券化轉換。存證應用眾多的主要原因是,所有數據都要上鏈存證後才能提供可信的服務,然後才能基於存證可以做交易交換、做溯源和資產證券化。
基於區塊鏈的服務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BaaS底層平臺,但如果要形成產業就需在技術、數據、資產、第三方等方面提供服務。以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產業生態。
技術體系-應用體系-服務體系的建立,最終形成區塊鏈生態。未來我們相信區塊鏈一定會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構建可信新基建底層基礎設施,在中間層組建服務體系、支撐系統和數字科技作業系統,最終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商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應用層。這樣才可以推動傳統的網際網路向價值網際網路演進。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