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 潘鐸印
不久前,鐵路部門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的部分車次試點「靜音車廂」。旅客購買車票時,可選擇購買「靜音車廂」,乘坐時要配合遵守「靜音」約定。
孩子吵鬧,音視頻公放,免提接打電話……許多人在旅途中都曾被一些聲音困擾過。列車是公共空間,面對一些不文明行為,勸導或許有用,但常常約束力不足。秉持「讓旅客體驗更美好」的服務初衷,部分列車主動作為推出「靜音車廂」,以人性化、差異化服務化解靜與鬧的矛盾,是重視乘客體驗、注重服務質量的體現,也是充滿治理智慧的創新之舉。安靜的乘車環境需要乘客共同維護,乘坐「靜音車廂」時,應按照約定遵守安靜無噪音的行為規範,這不僅是社會公德的要求,也是契約精神的表現。
近年來,從多地出臺規定禁止在地鐵上外放聲音,到一些城市剛柔並濟化解廣場舞擾民糾紛,對「安靜」的關注、討論乃至建章立制加以保障,彰顯著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也啟示著我們,維持安靜和諧的公共空間秩序,既要涵養自律、相互尊重的社會公德、文明素養,也要通過制度、服務創新助力公共空間的文明共建。惟其如此,才能不斷提升人們在公共空間的獲得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1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