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 其實是上癮表現,如何才能做到「健康且忙碌」?

2021-01-19 36kr

編者按:早班晚班,上班加班。「工作狂」寓意褒貶仍值得討論,但是其代表的工作方式卻有許多不合理之處。本文作者Melody Wilding在「How to Recognize Work Addiction and Shift to a Healthy Hustle」一文中講述了工作成癮的症狀,以及必要的調整方法。

人們很難定義工作狂,尤其是身處一種完成工作的熱情和「奉獻集體」心態的文化氛圍中。但是熱愛自己的工作,與在情感上依賴它是完全兩碼事。

而一個人不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和行動之時,就是上癮的標誌。事實上,在美國心理學家韋恩·奧茨50年前首次創造出「工作狂(workaholic)」這個詞時,他將其定義為「不受控制去不停工作的需要」。

投入 or 著迷?

投入與著迷相比,有什麼不同?是動機。

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懷揣激情,發現能夠愉快地專注到工作中,並且能夠有效分配工作,那麼很可能是一個投入的工作者。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感受到一種來自於工作的內在壓迫力,尤其是那些無法抗拒的情緒和消極的想法,就可能是一個工作狂。

對於工作狂的定義多少存在些差異,但是其通常表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人們因為內心的壓力而被迫工作。

人們在非工作時間和場合不停思考工作的事情。

人們的工作超出了合理預期,儘管這會對他們的健康、幸福和人際關係產生影響。

心理治療師布萊恩·羅賓遜簡潔地總結道:「工作狂不是按小時定義。它是由我們內部的心理所決定。」

工作成癮的跡象和症狀

一個人如何才能分辨自己只是在努力工作,還是有點過於痴迷了?這裡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危險信號: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狂的狀態會發展到崩潰症候群。它表現為,一個人外表看起來狀態很好,但是內心卻一片混亂。一項針對大型金融諮詢公司員工的研究發現,有強迫性工作心態的員工會有更頻繁的頭痛、失眠和體重增加等症狀。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患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更高,而這會進而導致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

工作成癮也會對家庭生活造成破壞。與存在酗酒者成員的孩子相比,有工作狂特質家長的孩子在抑鬱方面的得分要高出72%。而據報告稱,工作狂的配偶表示自己的婚姻不幸福。畢竟,愛上一個沒在狀態的人,無論是從身體還是情感來說,都是很難過的事情。

健康地忙碌著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事件。當今社會,瘋狂忙碌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老闆的要求,也是公司期望的承諾。

有些人認為換份工作或是職業道路就會神奇地解決掉這個問題。但不幸的是,這種快速解決思路並非是解決方案。許多人最終會帶著工作狂的狀態進入到新的角色中。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健康地忙碌著的中間地帶。在這個狀態中,人們可以雄心勃勃大展宏圖,卻並不是在燃燒自己。一旦一個人可以改變既有的想法和習慣,就可以打破成癮型過度工作的循環。

  1. 由結果決定

找出自己因過度工作上癮而產生的潛在後果。人們通常不會重複一種行為,除非他們能從中得到一些積極的好處。在辦公室呆到很晚是避免婚姻問題的一種方式嗎?代辦清單上的那麼多任務能滿足自己的深層心理需要嗎?

  2. 面對成本

誠實回答一個問題,成為工作狂讓你得到了什麼?和你的家人和朋友交流,去發現你的習慣如何對產生影響。詢問他們希望看到你身上發生什麼變化。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並不會批評你,而是會表達他們多麼想念你,關心你是否快樂。

  3. 摒棄「非一即百」的心態

你不會因為沒有完成任務清單而成為失敗者。如果你花費一個或兩個周末去多做幾個兼職工作,就不會偷懶。當你陷入這種無益的想法時,請及時撈自己。

對自己抱有同情。留給自己一些空閒。人無完人。從你的詞彙表中去掉「我應該」這種表達,將「我很忙」替換成「我很專注」。以對待親密朋友的態度對待自己。

  4. 想像最好的自己

你是睡眼惺忪地趴在桌子上嗎?還是說,你很放鬆,休息的很好,並從事一項能夠發揮長處的工作?我猜應該是後者。「最好的自己」的相關研究來自積極心理學。你可以用這種心態為自己的生活提供更有意義的願景——你的工作能帶來快樂,而不是恐懼。

  5. 從容知曉邊界

清楚界定自己的時間安排,特別是在家中工作,你要將自己從工作時間與非工作時間的混沌中區分開來。學會說「不」。與其出於壓力或得到支持而使自己承擔太多的壓力,不如回歸到工作需求本身。協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並且清楚明白期待。

  6. 釐清安排

讓美好的一天從清晨開始,這會讓你感到快樂。它會幫助你在踏進辦公室或打開收件箱之前,有一種掌控感和自控力。以一種有趣的活動結束一天的工作,這樣你就有理由準時下班。同時,它也會給你一些期待,讓你在休息時刻能夠反覆回味。確保晚間活動能幫助你釐清自己的頭腦。

  7. 控制壓力

如今,工作是一種應對機制,它可以幫助你避免不舒服的感覺。幸運的是,你可以更好管理困難的情緒,而不是讓工作把自己變得麻木。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工具是一個叫做HALT的簡單的私人清單,它會周期性問你是不是:

這種做法被廣泛用於幫助成癮恢復。作為一種自我監控的有效方式,人們可以控制自己從而做出更好的決定。

  8. 安排自我關心

我的許多客戶更喜歡把停工時間當作恢復時間,這有助於他們更積極主動安排日程。

如果工作狂症已經開始影響生活,那麼你就需要開始接受正確治療。從醫生、治療、或者像匿名工作狂這樣的團體那裡尋求支持。

最後,要謹記,變化是緩慢發生的。工作狂也是人生過程中緩慢形成的。一定要有耐心。致力於為自己的生活創造更多的空間。這即是進步。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s/story/how-to-recognize-work-addiction-and-shift-to-a-healthy-hustle-e975c9de4867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原來壓力過大也會上癮,警惕!這三類人易患「壓力上癮症」
    中科院心理所組織 與員工促進中心測評部主管肖震宇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職 場中不少人像趙先生一樣,全身心投 入工作,一旦停下來,突然打破已經 習慣的忙碌節奏和壓力慣性就感覺 不習慣,甚至產生失落感,這種心理 現象被稱為「壓力上癮」。 「壓力上癮」的人往往是朋友眼 裡的「工作狂」,領導眼裡的好員工。 工作勤奮固然是好事,但該放鬆 時難以放鬆,會對工作以外的生 活造成影響。
  • 工作狂?你以為的熱愛工作,其實是一種成癮
    Oates在文章《我為工作狂》(On Being a Workaholic)中以「工作狂」(workaholic)自稱,承認自己對於工作的狂熱出現了一種與物質濫用類似的成癮症狀。 你以為你熱愛工作,其實可能就是一種成癮。 01.
  • 健康心理學專家:加班真的會上癮 但休息時就要遠離工作
    原標題:加班真的會上癮但休息時就要遠離工作  史丹福大學健康心理學專家艾瑪·塞帕拉的工作介紹聽上去很贊——致力於研究如何讓幸福的科學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她被引入中國的新書聽上去更贊,書名是《休息時就要遠離工作》,簡直適合每個上班族買一本作為禮物,送給老闆放床頭。
  • 那些跑步上癮的人,其實「病」的很嚴重
    跑步上癮的人,看似很健康,其實「病」的很嚴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癮」本身就是一種神經性疾病的表象。但他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因為跑步上癮而造成過量受傷,反而因為上癮更懂得了如何科學跑步。雖說他們是「病」著的,但卻是健康的「病」著,並且因為跑步而受益一生。
  • 那些自律的人,其實就是上癮了
    如何能夠做到十年如一日的早起跑步?這些人的動力,難道就是靠自律嗎?不要搞錯了,如果一件事情太痛苦的話,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只有享受的事情,你才能夠無限制的堅持!我可以告訴你,這些跑步愛好者,其實就是上癮了。海哥哥我其實是一個健身的愛好者,我健身已經有十幾年了!每天早上,早早六點鐘就起床健身,我也聽過一些人說:哇,你好自律!
  • 忙碌的社會,是什麼在讓你「上癮」?
    站在街頭抬眼一望:逛街的年輕群體,挎著當季的包包,手裡要麼拿著網紅奶茶,要麼拿著咖啡;在輕軌裡,刷抖音的人也是數不勝數……離不開的奶茶,戒不掉的咖啡,刷不完的抖音,囤不完的包包……這些讓人依賴、迷戀的東西,近年來正在迅速擴張,成了當下一種流行的「癮品」,讓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自覺的就已經「上癮
  • 「低效工作狂」原是得了「成人多動症」
    「低效工作狂」原是得了「成人多動症」發布時間: 2014-06-11 12:11:32   |  來源: 光明網   |   健康中國遠程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一個孩子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動不動就發脾氣,他就是淘氣嗎?未必,他也有可能是多動症。
  • 忙碌時如何做到氣定神閒?不慌不忙,才是人生的最佳狀態
    同時,這份調查數據顯示,在最忙碌的人群中,「80後」壓力最大,其次是「70後」和「90後」。雖然忙碌是常態,但是不同的人效率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收入也不一樣。有人工作忙碌,感覺幸福充實;有人感覺壓力山大,想逃避。這需要生活的智慧。
  • 那些跑步上癮的人,看似健康,其實「病」的很嚴重
    通過跑步,通過對自己的挑戰,讓你變得更強大,更加肯定自己,更加自信,給予自己正面的評價,你會找到充滿力量和自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是跑步讓人上癮的原因之一。 4、外出絕對會帶上跑鞋 對跑步上癮者而言跑步上癮者都會有固定的訓練邏輯,自己的訓練被打亂時將會非常憂鬱且煩惱。 8、提起跑步眉飛色舞 喜歡談跑步經歷,喜歡回憶跑步樂趣,談受傷、談裝備、談比賽,憶路線、憶約跑、憶感受,只要與跑步有關的,無所不談,只要是自己跑步經歷過的,無所不憶。
  • 如何讓你的奶茶店對顧客「上癮」,最偉大的商業模式是「上癮」!
    (當然我不是說真要戒掉吃飯,我是說當他成為和吃飯一樣的習慣了之後,你很難戒掉他)所以上癮。好,煙能讓人上癮的背後其實就是一種思緒的發洩,緩衝,他的本質是針對顧客的心理需求痛點所衍生的一種產品,對吧。再看酒,酒喝的是什麼?喝的是逃避,喝的是麻痺,人為什麼要逃避和麻痺自己呢?
  • 心臟病早期有哪些表現?如何才能早期發現?如何才能保養心臟?
    那麼如何簡單的判斷心臟好不好?做哪些事情能讓我們的心臟更健康呢? 其實很難簡單的通過什麼方法來準確判斷,誰的心臟好不好;但是我們可以從反面來驗證,也就是如果心臟沒有疾病,沒有心臟病,那麼也就相對來說是個健康的心臟。
  • 心臟病早期有哪些表現?如何才能早期發現?如何才能保養心臟
    那麼如何簡單的判斷心臟好不好?做哪些事情能讓我們的心臟更健康呢?其實很難簡單的通過什麼方法來準確判斷,誰的心臟好不好;但是我們可以從反面來驗證,也就是如果心臟沒有疾病,沒有心臟病,那麼也就相對來說是個健康的心臟。心臟病早期會有哪些表現呢?
  • 小心「運動上癮」
    隨著生活壓力增大、健康意識及自我需求的提高,這些年來,人們對運動的熱情與日俱增。運動對於強身健體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並非可以無限使用的良藥,一旦過量,惡性上癮,也會帶來嚴重乃至致命的後果。到底什麼是運動上癮,又如何克服呢?圖片來源:拍信。1、 什麼是過度訓練?
  • 騎單車真的會上癮?國外的研究是這麼說的...
    小夥伴們自嘲說騎車成癮一天不騎車就不舒服斯基或許在別人看來是矯情了那到底真相是如何呢?投入大把時間得到的卻是上述結果,整個人都不好了……騎車上癮的具體表現那各位可以再仔細想想是否成癮,且看下面的測試:①如果沒有去騎車,會坐立不安
  • 《行為上癮》:得不到的「騷動」,是眼界和格局的狹隘所陷入的坑
    現在的網際網路,已經是移動網際網路了,手機人手必備且隨身攜帶,是再好不過的成癮載體。而其實兩種行為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對手機都形成了依賴,無形之中在慢慢演變成一種行為上癮。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呈現出這樣的行為體系,當我們執迷於一件事情時,就會像"魔咒" 似的跟著你,而這本《行為上癮》能夠帶你突破認知,講透癮性邏輯。
  • 下班還想賴在辦公室,到家也不肯上樓,這樣的工作上癮症你有嗎?
    打工人也有上癮症?最近追了《這就是生活》讓我知道了一種新的都市病:工作上癮。對,說的就是你,管一鶴!管一鶴和葉小白起初明明很恩愛,但結婚之後,兩人的關係是肉眼可見地一路變僵,而這樣的變化,和管一鶴一心撲在工作上分不開。在他心裡,事業永遠是第一位的。
  • 對自己放鬆後,我終於栽了:其實忙碌才是好狀態!
    今天聽群裡的小夥伴們說,太久沒寫文章手都生了,已經不知道如何下筆了,嚇得我趕緊上來碼一篇。打開工作簿,發現距離上次寫文,已經有小半個月了。想當初在寫作訓練營的時候,那會正處於工作繁忙的狀態,可那時候,我卻依然能做到一周兩篇文章,而如今工作沒有那麼忙碌了,卻連兩周寫一篇文章都做不到。這樣看來,還是忙一點更好啊!
  • 心淨則國土淨,古聖人教你如何才能做到心生清淨?
    那身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安下心來得以清淨呢,為什麼古賢者對「靜」如此的看重?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都說心淨則國土淨,那古聖人都是如何教你做到心生清淨呢?《大學》書中有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你的意志不夠堅定,或做事沒有定力。
  • 生活要偶爾的放鬆,不要總是緊張的生活節奏、忙碌的工作步調
    緊張的生活節奏、忙碌的工作步調,不應是生活自始至終的旋律。偶爾,也該來點休閒運動,讓身心均衡一下。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緊張、忙碌,而應適當放鬆、緩解。有了放鬆的身心,生活才過得更美好、更有意義。百忙之中,一定不要忘了忙裡偷閒,給自己以放鬆。人生如果失去了閒暇,只是工作,為活下去而拼命工作,還有什麼樂趣而言?
  • 如何在忙碌的時間中抽空讀書?
    ① 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改變自己對讀書的認識和定位,告訴自己若想要生存、工作、不斷成長,就必須要堅持讀書。如此,書便不再是「可讀可不讀」的東西,你會有意識地想要確保一些時間用來讀書。把讀書放在一個積極且必須的位置上,這就是「主動閱讀」。② 充分利用其他時間【通勤時間】在通勤時間利用手機收集信息、讀書、學習。在地鐵上使用智慧型手機閱讀電子書,在高峰期的地鐵裡,即便站著也能很輕鬆地用手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