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王氏起源概述——王氏文化

2021-02-19 王氏宗親總譜

王姓起源
      陽新王氏起源於黃帝姬軒轅氏屬姬姓之王,出自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其子宗敬家於平陽因氏王氏,其後裔在秦漢時由王離之子元公、威公分為琅琊、太原二望。
 元公始遷山東琅琊皋虞(今山東即墨東北方),元公四世孫吉公遷山東臨沂縣都鄉南仁裡,琛公後裔遷江州德安愛民鄉土塘村鍬溪莊為江左鍬溪王氏。此派始於隋唐,盛於唐宋,唐太和元年始修四十字派語之後於同治丁卯歲合修大成譜續編四十字派語。
      中唐時期,瓘文公有二十個君字輩的五世孫,其中有八個君字輩(君湘、君甫、君濟、君朋、君權、君津、君淺、君湧)的後裔先後有十三支遷入陽新境內定居落業並在興國州富川門蔡家徑建有一所陽新王氏公所和蛟溪祠、槐泉祠、雲泉祠、王文祠、王曙祠、清夫祠、忠孝堂、王英祠、景春祠、下王祠、界首祠等十一個宗祠,後王氏會所被陽新棉花公司徵用並被棉花公司出賣。另有一支太原王氏威公的後裔良猷公於公元1567年由安徽省休寧縣率口村遷興國州陽辛鎮復遷陽新興國彭山堖落業。

       君湘公的後裔於公元  年由江西德安鍬溪遷陽新三溪泉口畈坳上王復坳莊定居落業。
       君甫公二十一世孫益昌公於公元1480年由江西吉安遷陽新大王王益昌村益昌莊定居落業。後有一支遷大冶虎頭莊。
       君甫公十八世孫貴才、貴賢二公由江西遷陽新縣(興國富川)蔡家徑居住,共槐泉祠,貴賢之子全長遷富池。
       君甫公二十五世孫宙遠公於清道光年間由江西瑞昌南義鎮王家壠遷木港鎮賀洞村下漆灣(3戶14人男7人),後宙遠公之子洪植公於清道光年間由下漆灣攜子遷木港鎮漆祠村王坳莊定居(6戶28人男15人)。
       君甫公二十六世孫洪福公於清康熙初由江西瑞昌南義鎮北山莊遷富池鎮封山洞大嶺下居住(8戶42人男25人)。
       君濟公四世孫令會公於宋建隆年間(公元961年)由江西德安吳山鄉三萬莊遷湖北武昌府興國州永興縣(現陽新縣)硤山復遷王師山(今木港王子山莊)定居,為槐泉祠落業祖。
       第二支:君濟公支下令會公十一世孫志公於公元1326年由木港槐泉祠王子山莊遷長樂鄉辛安裡浮屠街口白雲山下太屋莊定居。於同治七年(戊辰年公元1868年)建祠,志公為雲泉祠落業祖。

       第三支:君濟公六世孫質公於1165年退隱湖北武昌府興國州陽辛鎮定居,為東源王文祠始祖之一。
       第四支:君濟公支下令念公十世孫承哉公攜子如隆公從江西德安三萬王家先遷石鼓後遷徙陽辛鎮河南畈月山梅定居,為王文莊始祖。
 如隆公之子思通公於公元1412年遷永福裡東源橫溪王文莊定居,與質公後裔共建東源王文祠。
       第五支:君濟支下令念公十三世孫翰公大約於公元1443年攜次子永海、三子永忠由蘄州遷入興邑下山磯(王曙村)定居,為富池王曙祠落業祖。
       第六支:君濟支下令金公十二世孫肖鸞公於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由江蘇南京遷興國州富川門居住二十一年後復遷陽新排市北溪莊落業,共槐泉祠。
       第七支:君濟公支下令全公後裔由四川省海陽縣遷湖北省興國州夏園坊油榨鋪莊(木港鎮田畈村),後外遷。
       君朋公十五世孫清夫公,先是由其祖父九六從江西豫璋(南昌)遷居湖北武昌府大冶縣靈四裡五家畈、林橋後復遷靈五裡。清夫公於公元1328年由靈五裡遷入興邑永福裡太湖地定居,建有清夫祠。
       君朋公後裔由江西遷富池豐山洞。
       君朋公後裔由江西瑞昌南義鎮王家鋪遷木港倉下村。
       君朋公後裔於清同治乙丑年由通山洪港鎮太田村遷陽新龍港星潭王家畈復遷木港宋山村石浮莊居住。
       君朋公後裔由通山洪港鎮遷陶港上徐村王道剛莊居住。
       君朋公後裔宙城、宙元、宙乾、宙坤兄弟四人於清康熙初由江西瑞昌王家鋪潘師壠遷木港鎮倉下村倉下灣居住(現有9戶46人男丁25人)。
       君權公支下:福明公長子公勤公十五世孫洪堂公,於公元1522年由蘄州遷入陽新富池沙村下王莊定居落業。建有富池下王祠。
       君權公支下:公勤公另一支後裔,遷入陽新楓林鎮定居。
       君權公支下:公恪公曾孫正一郎公,於公元1206年由江西豐城縣洗萊溝遷入湖北陽新興國州永章裡大王鎮大王山妙果洞居住後遷大王山下王崇堍莊定居落業。
       君津公九世孫仲浪於公元1129年10月因避兵亂,由江西瑞昌洪一鄉蛟溪顏坑遷至湖北興國州石田山(今木港鎮北山村樓下莊),次年,仲浪公再遷興國州樂平裡山口遠東衝落業居住。建有蛟溪祠。
       第二支 待續
       第三支是君津公十一世孫祖珏公於公元1200年由江西瑞昌蛟溪洪一鄉顏坑遷興邑現紫荊山東北抵三溪口界,(現王英水庫底定居落業)。後元鈺公五世孫升五公攜三子於公元1214年由港北莊遷福慶裡老丁巖山麓社林畈定居建王英祠,升五公為王英祠祖。
       第四支:君津公十九世孫景春公於南宋寶佑二年(公元1254年)由王英祠雙蟹口老丁巖下社林畈遷陽新荺山王家老屋莊定居落業,為景春祠祖。
       第五支:君津公二十一世孫景昌公於公元1487年,帶侄兒茂俊和侄孫崇等由江西瑞昌蛟溪石壁分別遷興國大冶湖畔永章裡父子山下,景昌公居大王鎮的港溝莊,茂俊居太子鎮王官山,崇公居陶港鎮王龍村玉崇莊。共建大王忠孝堂。
       第六支君津公二十一世孫受高公裔下惟教公由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鎮在頭莊遷興國永章裡槐樹莊(現名箭樓下),惟恪公於明末由槐樹莊遷段家井居住、其後裔遷王泥灣、王克濟、大王街,受高公後裔分遷大冶市松山、合二塘、澤林、程潮、黃岡市等地。
       第七支君津公後裔由江西遷陽新楓林界首、楊灣,富池豐山村、港下村
      君淺的後裔遷富池封山洞,木港倉下村雅福莊,楓林大德甘港莊定居落業。
      君湧公後裔自江西德安九井遷豐葉裡沿埠頭,後遷徙江西武寧等地。
      太原王氏威公支下良猷的後裔於公元1567年由安徽省休寧縣率口村遷居現陽新富水水庫庫底,後遷興國彭山堖。
      陽新縣王氏槐泉祠令會公源流與祠堂家訓
 1. 源流與人文:
      槐泉祠祠祖令會公是江西德安鍬溪一派,瓘文公的後裔,君濟公的五世孫。令會公晉五十四世祖(令字派)生於五代後唐中葉,於北宋建隆年二年歲次辛酉(公元九六一年)由江西德安縣吳山鄉三萬王家遷居湖北省武昌府永興縣(現陽新縣)之硤山復遷王師山,即王子山莊奠居創業,嗣孫昌盛,瓜瓞綿長。其兒孫繁衍近則遍陽新,大冶、蘄春、武穴、鄂州、鄖陽,遠則徙遷皖、粵、川、陝雲貴和僑居世界各地。
      令會的兒子世寶字國珍,公倡議持久救亂安定民心,名聲聞於朝,當朝皇上贈右將軍。深受族中民眾敬佩和讚賞。族中後人在祠中立像祠之。
      令會的第五代孫有乙二、乙三、乙四、乙五。乙三的第五代孫至義可公生於元至元丁丑(1337年),元季節宣使繼避兵火遷於太平寨,復遷本裡桃花院距祖居王子山約三裡,後改為叫桃花園,義可的第三代孫王本宗後取名叫王本宗莊。2003年統計,該莊有100戶530人,男丁268人。兩個莊門都屬槐泉祠。
 乙四即羊和在明朝洪武年間由王子山莊遷居武邑靈五裡馬橋園,後又遷往靈四裡宮臺山下羊和莊,現為大冶市靈鄉鎮大畈村羊和莊建莊立業,羊和公屬始遷莊祖。
 乙五的第五代孫俊卿,明初期間由王子山莊遷本縣三溪鎮高橋村鳳凰山莊建莊立業。後人有個傳奇人物王伯超,從戎從醫,一心為民,德行聞名鄉裡。2003年統計,該村有18戶156人,男丁89人。俊卿公屬始遷祖,屬槐泉祠。
       乙二繼居子山莊,他有四個兒子應亨、應英、應鬱、應周公。應亨、應英二公續居王子山莊。
 應鬱帶三個兒子於元朝大德年間由王子山遷下蓮鋪為石山莊,應鬱為石山莊祖,數年後分為上石山莊和下石山莊,都定居在木港鎮排港村,屬槐泉祠二莊。據2003年統計,上石山莊有85戶448人,男丁247人。下石山莊有65戶320人,男丁163人。
       應鬱的第四代孫純武由石山莊遷排市鎮河北村黃埔坑建莊立業,純武為莊祖屬槐泉祠。2003年統計,該村有36戶138人,男丁71人。
 應周的孫子彥可由王子山莊遷富川閣外居二十年後,應周公復命三子彥可(行龍十六)攜子忠和、信和遷豐葉裡沿埠頭立業,屬槐泉祠。應周的長孫雲七由王子山莊遷大冶方四裡金山堡落業(現名大冶保安周卜莊)。
 應亨的孫子志公、志十七公。志公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25年)由王子山莊分遷武昌府興國州長樂鄉辛安裏白雲山下浮屠街口(現浮屠鎮王志村)太屋莊定居,當時屬槐泉祠。後建祠,於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取名雲泉祠。
       應英續居老屋王子山莊,其曾孫祖七公登仕郎元末紅巾起義時為避亂遷居大冶金山店建莊立業。祖七為莊祖。
       應英的第六代孫有世華、世淙、世庸、世祖。世祖的兒子伯武遷大冶王福一莊(現居鄂州市碧石渡鎮大小王福一、二莊)。世華、世淙、世庸續居王子山莊。屬槐泉祠。
      世淙兒子伯琦、伯瓊、伯瑤,伯瑤公後裔待考。伯瓊的兒子均弼由木港鎮王子山莊遷現名興國鎮南市村王其和莊屬槐泉祠莊。2003年統計,有13戶98人54丁,莊祖為伯瓊。
       伯琦號三槐義隱御史漆公檄舉義宰委巡捕九年興國州聘鄉飲載修興國州儒學學堂並捐資,縣實中有碑文記載,續居子山莊。伯琦的孫子萬緒公號南谷,是位精通儒業通百家的人,生平居家勤儉,訓後有方。凡族中人有急難,無不慷慨周濟,他的品行千古流芳。他有四子:太善、太志、太值、太任,太善、太志公續居王子山莊。他帶三子太值,四子太任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由木港王子山老屋莊遷陳祠村拔茅岺立莊居住。距今(2011年)448年,居住幾代後,由於子孫繁衍,人口眾多。太值的曾孫邦興於崇禎末年(公元1640年甲申)由拔茅岺遷西隴村蔡家壠山西王家莊落業,距今367年。屬槐泉祠。
       太直的第五代孫定嵩率五子於乾隆甲子(1744年)遷居邑北官橋徐家壪下角居不久,旋即遷居官橋俞家坪後取名王家坪為莊名,距今267年,定嵩公為莊祖,屬槐泉祠。據2003年記載,該莊有44戶215人111丁。
       太任的長子見官居拔茅岺莊,二子見極、三子見卿,分先後由撥茅岺莊遷陳祠王可壠建莊立業,見極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距今年405年,見卿明天啟元年(1621辛酉)距今384年,屬槐泉祠。見卿的後裔定鏈主持修建了第一個槐泉祠堂,並主持修訂了第一屆家譜。立莊祖為見極見卿。截止2003年,有26戶137人74丁。
 見官在撥茅岺居數十年由於人口眾多,他的長孫邦師帶六子:長子定選、三子定雲、四子定尊、五子定試、六子定雍、七子定典,於康熙年間由拔茅岺返遷王子山莊稱王子山六房。見官的第四代孫定準帶五子於雍正年間由撥茅岺莊返遷王子山莊,稱王子山五房。屬槐泉祠。
       彥榮次子以原裔孫由王子山遷木港鎮排港村六山立莊,軍墾農場王子壠立莊,有2戶10人6丁。屬槐泉祠。
       世庸有四子伯珨,伯輔、伯倫、伯權。伯珨奠居王子山。
       伯珨五子均佑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10年)由木港鎮王子莊遷居(原仁義禮段家泉)陳祠村王槐泉立莊,距今525年,均佑為莊祖,屬槐泉祠。2003年統計,有30戶171人98丁。
       伯輔伯權後裔由子山莊遷興國鎮彭山村楊樹湖莊,截止2003年,有15戶108人55丁。遷王家壠莊,興國鎮滑石村滑石莊。伯倫後裔孫由子山莊遷王興德莊(燕窩地),屬槐泉祠。
       君濟五代孫令金先由江西德安三萬始遷江西吉水縣富鎮,其裔孫(王禕等)相繼分遷浙江義烏、金華等地,繼而(開禧,開紳公)分遷南京市南城後於正德年間由裔孫肖彎公一支移居湖北陽新縣(原興國州)城富川門居二十一年,因遭「回祿」之變而遷該縣排市鎮北溪定居落業,後人祖令金的裔孫肖彎的北溪莊跟槐泉祠共祠。該莊有15戶60人32丁。
       君甫裔孫元良,元良之孫貴才、貴賢二公由江西遷湖北陽新縣(原興國州富川)蔡家徑居住,有3戶10人6丁,所屬槐泉祠。
 還有伯珨、伯輔、伯倫、伯權裔孫由王子山遷出十個小莊,都屬令會公裔孫槐泉祠,共有28個莊。
 二.祠堂家訓
       槐泉祠堂修建於清朝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由拔茅嶺莊南谷公六世孫定璉公主持修建。建成後當朝陽新縣劉縣令贈匾《藍田施亭》,讓槐泉生暉。建祠以前所屬江西蛟溪祠,建祠後定璉公於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始於王槐泉祠內合吳楚十數郡邑歷時三年於清朝乾隆三年戌午(公元1738年)竣工在祠。第一屆大成譜訂為堂號張信堂.第二屆譜乾隆五九年甲寅公元1794年。第三屆道光九年乙丑(公元1829年)。第四屆同冶乙丑四年(公元1865年)。第五屆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第六屆民國六年丁已(公元1917年)。第七屆民國二十九年庚辰(1940年)。
 第八屆(公元1988年)。第九屆於2003年於陽新縣城。
 本祠共續修宗譜九屆。
      為了教育後人,族中先輩在立家訓家規上與時俱進,具有現實指導作用。摘錄如下:

舊族規家訓:
  凡為子者,必善事父母。服勞奉養,無缺略,無怠慢,不衝撞,不執拗,有病請醫調治,身後葬祭盡禮,可謂今之孝者矣。
 教子必須擇師,不得冒昧從遊,使子弟無所矜式。若已經選擇延為師長,分尊等為師兄,極當隆重,不可褻慢。
 凡人之一身貴於勤儉,勤則生財之源,儉則節財之流,能勤能儉,庶幾用可足,而畜積有資矣。
 人生貴立品,品行不端,雖富貴而人終鄙之,品行克端,雖貧賤而人究重之。

新家規:
 敬宗收族,家規之綱;保家衛國,鞏固國防;
 遵紀守法,世代發揚;尊老愛幼,和睦鄰邦;
 善事父母,三綱五常;生兒育女,平等一樣;
 忤逆子弟,敢管教養;忠孝名烈,傳承褒揚;
 信譽為本,忌喪天良;續譜之舉,祖規勿忘;
 銘記聖諭,錘範昭彰;泱泱家族,永鑄輝煌!     
新家訓:
 敦穆孝悌,厚親睦族;長幼尊卑,遵循義禮;
 耕讀為本,務必勤奮;廣行善德,福蔭子孫;
 富勿奢侈,貧勿卑靡;患難相恤,懲惡揚善;
 爭強好勝,禍端之根;嚴守國法,待人以量;
 和睦家庭,財興業旺;少當努力,老則益壯;
 養兒贍老,祖塜常照;民族團結,國興家昌。

相關焦點

  • 琅邪王氏一:氏族起源與發展——王氏文化
    齊人念其子孫出自帝王之家,便稱他們為王氏。其派下有北海、陳留等代表性支派。    由上所述,王姓的起源多數是由王族之後改而姓王的,但亦有少數王姓族支的得姓是基於其他一些原因:    一是出自某些外族王姓者。
  • 琅琊王氏起源——王氏文化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一樣同出於周王室。琅琊郡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
  • 太原王氏——王氏文化
    順應歷史潮流則興,逆歷史潮流而動則亡,縱觀太原王氏的興衰史,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很深刻,一個家族的沉浮不僅跟家教有關,往往跟社會的興衰有關,跟適應歷史潮流有關,「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現在的王氏更趨向於 「不王而王」,這樣的生存哲學更有利於王氏的生存與發展。
  • 王姓起源——王氏文化
    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源流四  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劉氏改姓王氏。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十二世紀初,宋室南渡,以王皋為代表的原在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大多隨朝廷南遷並最終定居於南方,原在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則繼續留居任職處。後幾經變遷,三槐王氏後裔在南方各省的分布更廣。部分棄政經商的三槐王氏後裔又輾轉遷播至東南亞乃至西方國家,這就使三槐王氏的影響幾乎遍及全球,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定居泰國的三槐王氏後裔就達萬人以上。三槐王氏已成為當今王氏家族中一個最大的分支。
  •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王氏文化
    唐宋人的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本為一家的觀點大約在明清時期被打破,近年隨著「尋根熱」的興起和功利色彩的抬頭再起波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置歷史事實於不顧,公然提出了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說。為了證實這一偽命題,他們還故意引經據典,說據《國語》記載,太子晉因直諫被廢,子宗敬奔晉,世居太原,人稱王家,改姬姓為王姓,為太原王氏。
  • 中華琅琊王氏是韓日樂浪王氏的祖先——王氏文化
    王仲的祖先、是姬姓王氏的周武王王季,與子姓王氏的箕子是血統很近的堂兄堂弟,相信王仲到了樂浪,便會把王氏己失去了「王」位,從此己不是王氏,只能姓「王」的消息,告訴了在平壤的遠房的親戚們,也許他們這時所要做的,就是學習袒籍地漢人以名門望族雄霸一方的作法,舉起「樂浪王氏」的旗幟,團結和號召「土人」(在當地生活已久的箕子後代)。(見《琅琊王氏通譜》)。
  • 王氏字輩——王氏文化
    王氏字輩表重慶涪陵東流溪王氏應奇公
  • 太原王氏源流頌——王氏文化
    作為黃帝後裔的太原王氏宗族,為這古老文明的播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部太原王氏宗族的歷史,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王氏宗族不愧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優秀的一支。     位於山西太原城西南25公裡,懸甕山下晉水源頭的晉祠,是塊山青水秀的風水寶地。這裡的祠堂是為紀念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叔虔而興建的。規模宏偉的聖母殿,供奉著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
  • 安溪王氏源流——王氏文化
    安溪王氏以王審知四子王延政的後裔居多,部分為王審邽及其他王氏後裔。  王審知有五子,排行為:延翰、延鈞、延羲、延政、延稟。安溪王氏蘆田招卿派、外洋派、虎邱少卿派、官橋五裡埔派與長坑華美派五大支系均出自王審知四子王延政。
  • 浙江永康王氏——王氏文化
    相傳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受封太原,人稱之曰王子,因姓王,並以太原為郡,此為王氏肇姓之始。由太子晉傳19代至王離,生王元、王威。王元遷居琅琊,王威留居太原。此後始有太原郡和琅琊郡之分。       永康王氏,郡望太原。望主要分布於象珠鎮、古麗鎮、石柱鎮、唐先鎮、花街鎮、清溪鎮、橋下鎮、胡庫鎮、新樓鄉、八字牆鄉和童宅鄉。
  • 山西省孝義市圪卓頭、果家原王氏起源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姓氏在我國有上萬年的歷史。家譜,神祖堂被稱作根祖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文化,數千年來生生不息,成為我國其他文化的母體。時至今日,王氏是我國第一大姓,超過一億人眾,於中國4千餘個姓氏中為首,民間也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俗語,在國家的任何一級機關,幾乎都是姓王的多,考辯王氏源流很不容易。
  • 琅琊王氏家族文化
    除了政治上的輝煌,琅琊王氏在文化藝術上也是累世風流,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有文章流傳於世的共73人,擅書者43人,從王覽、王正、王曠、王導到王羲之……諸多王氏子孫在書法、音樂、繪畫及文學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譽為一時之冠冕。南朝文學家、史學家沈約評價:「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
  • 湖南王氏源流總述——王氏文化
    長沙王氏湘潭王氏株洲王氏王氏王氏王氏衡陽王氏邵陽王氏
  • 廬陵安福連嶺蒙崗王氏與金溪王氏——王氏文化
    據安福《越山木下王氏宗譜?連嶺始祖長者考》載安福兩支最主要的王氏:連嶺蒙岡王氏與金溪王氏均出自於太原王氏。亦即西漢王威之直系後裔。1、王吉唐後期,出了個吉州剌史王吉。王吉(  ~905),字勉之,號吉甫,配劉氏、曾氏,生2子,長譏,次該。卒葬廬陵金地寺前桑樹坑。據王譏派《流江王氏重修族譜》,王吉,為河南杞縣君子鄉太平村人。
  • 天下王氏之《王氏家譜》 送給天下王氏宗親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王",先點上面藍字天下王氏是一家,再點關注,你就成功加入王氏大家庭!弘揚王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有你有我!起源源流一出自姬姓,分為三支: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王氏;琅邪王氏,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氏,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氏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太原王氏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
  • 閩王故裡與固始臨泉王氏——王氏文化
    王氏三兄弟領義軍除暴安民,不久統一全閩。光化元年(898年)九月,唐廷授王審知為福建節度使。唐亡,後梁太祖於開平三年(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隨王氏兄弟入閩的固始縣籍民七十多姓氏五千餘人,在福建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其後裔播及廣遠,並播遷至臺灣與海外。王審知的故裡固始縣臨泉村(今屬固始縣分水亭鄉),千百年來成為閩臺及海外「固始王氏」後裔的郡望。
  • 寧海竹林王氏遠祖世系(世傳)
    譜務走向譜學走向譜業走向王氏圖騰的含義世系源流-炎黃堯舜禹五帝後裔宗親傳人姓氏太子系四部大系總譜上源世系簡述上古源流簡介中華王氏世系源流總述 王姓起源及黃帝世系圖晉祠、子晉祠與子喬祠>龍巖(新羅區)天成王氏桃溪王氏先祖天定公王氏族歌、起源、分布.
  • 三槐王氏和三公九卿
    【編輯 王朝利 投稿郵箱13938517139@126.com】 王氏研究是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院、(國報會)王姓文化委員會、河南王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微信官號4、重磅: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王姓第一,比亞迪王傳福、阿里巴巴王堅、百度王海峰等上榜5、中華炎黃龍傳壇項目迎來上海考察團6、王臨西安,龍興富平---第十六屆中華王氏文化研討會記7、王姓受邀參加臨汾祭拜堯帝大典8、河南王氏組織會長首次閉門磋商會議閉幕
  • 復建三槐王氏先祖故居遺址暨先祖墓群的芻議——王氏文化
    不惟如此,三槐王氏祖先的德行鑄成了一個群體典範,不僅是中華王氏後裔千秋萬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傑出的精神豐碑。億萬中華王氏後裔翹首期盼三槐王氏祖先遺址早日復建成功,一個重要原因也應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