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是懸崖峭壁上一棵歪脖松,長不大,也死不了

2021-03-02 南方周末

南周尋禮,尋中國和世界之禮樂文明,禮儀之道,尋人類共通的心靈與美感的交流之道,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尋禮,在邊界與尊重的感應中心有靈犀。

願君同參與、共襄禮。

「我心目中最好的結局是,我離開博物館,若干年以後,有一天閒著沒事,甚至都坐輪椅了,我說,我去觀復博物館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買票進來。我進來以後覺得這博物館比我在的時候更好,那我認為,這個事就徹底做成了。」

文 | 李歡

編輯 | 朱又可

全文約4967字,細讀大約需要14分鐘

觀復博物館在北京五環外,下了地鐵還要坐上幾公裡公交車,票價不低,一百一張,但來客不稀,遊客和本地人各半,多是慕館長馬未都的名而來。不離京的時候,馬未都沒事就來,「正常上班,沒退休,好悲催」。

這是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1996年獲批成立,次年正式開放,22年過去,分館陸續開到了上海、杭州和廈門,可惜杭州、廈門兩館因租賃合同到期而歇業。北京這間不算太大,兩層紅頂白樓,最初為工廠而建,馬未都本想用它作文物的庫房。經過多次搬遷和周折,觀復博物館暫時在此落地,雖然這「離博物館的要求相差很遠」。馬未都總是想,如果將來有足夠的資金,一定要有更好的建築,更好的展陳。

馬未都收養的三十多隻貓慵懶地在館內各處巡遊,它們被喚作「觀復貓」。馬未都說,它們是「全中國生活條件最好的貓」,有專人照顧,他估算每年養貓的成本比養人差不了多少。

貓咪馬都督躥到馬未都身邊,一位保潔大姐用零食把它引了出去。他說,「她對貓好,一看就是真好」。

放在1990年代,辦私人博物館是一個「不大正經」的想法。馬未都辦過一些收藏品展覽,設想把場地固定下來。「固定下來不就是博物館了嗎?」他跑到北京市文物局申請,工作人員斜眼一瞥,「想什麼呢,這種事是國家辦的,私人不能辦,別來這兒摻和。」

幾年後,國家對私人文物的態度逐漸明朗,馬未都察覺時機到了,再次申請,終於獲批。觀復,取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觀復博物館最早的地址在琉璃廠,這條古文化街上還有榮寶齋、大千畫廊等老字號。後來換了幾處地點,越來越向城外去,「我從來沒有選址這個能力,我們就是被人家轟著(走)」。

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坐落在紐約最好的地點,曼哈頓城市中心遍布美術館。「中國最好的位置都莫名其妙給了大商店了,大商店一開始挺熱鬧,後來也不掙錢,商業也未必能支持你活下去。」馬未都說,「我認為全社會對文化設施並沒有興趣。除了公立博物館,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中國有任何一家商業機構,不管是國有還是非國有的,在最佳位置做非常好的博物館。」

上海的分館開到了陸家嘴,新地標上海中心大廈的37層,馬未都覺得這仍不是完全理想的地點——不是單體空間,場地也不夠大,只能算是首次在高樓裡做了一個博物館實驗。

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私人博物館數量與日劇增,至2018年8月,全國民辦博物館達到1398家,佔博物館總量的27%。增長最快的幾年,平均每三天就增加一座。

不過,在馬未都看來,政策環境變化並不大,私立博物館和公辦博物館始終不被一視同仁。觀復博物館的性質是「民非」,民辦非企業、非社團法人單位,「你什麼都不是」。民辦博物館既沒有財政支持,也不能盈利,部分由企業支持贊助。觀復博物館則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了良性運轉的私立博物館——「就是我們自己的收入可以很好地養育我們」。

館內藏品大多是馬未都自己的收藏,他尚未開放捐贈,為了「嚴防引發社會誤會」,避免昂貴饋贈導致的麻煩和糾紛。馬未都認為,要想保障優質藏品,眼光是第一位的,資本是第二位的。「資本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錢,在文物面前都不算有錢,你就算作為一個世界首富,天天拿著這錢買世界藝術品,一會兒就把你買成窮人了,因為藝術品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許多國家的政要和企業財團的高層參觀過觀復博物館,國內外頂級博物館同行也曾來此切磋交流。

「我老說,我是懸崖峭壁上長的一棵歪脖松,我長不大的,但是也死不了。」馬未都這樣形容,「懸崖峭壁不是一個長松樹的地方,所以,它不能作為範本。大家都去懸崖峭牆壁上,那複製不了。」

馬未都想改變博物館的業態,就像誠品書店改變了傳統書店的形式,「誠品書店最重要的改變是讓人能在書店裡坐下來,我們先不說他坐下來幹什麼,有人坐下來並不是為了看書,就是坐下來舒服。」而大多數人去博物館,都滿足於「那個博物館我去過」,固有的方式是在櫥窗前盯著看。

「博物館讓人坐下來是個最基本的要求。」馬未都正在籌劃打造新館,整天盤算著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有哪些新的展陳方式。「全世界沒有的,一定除了驚奇就是驚奇,然後你還說不清楚,只好跟別人說,你自個兒看。」比如,他打算設計一面「頂禮牆」,一共四層,從上至下依次是佛、菩薩、上師、護法,讓人一眼知道它們的關係。

驚奇的意義不僅是驚奇,否則可以像電影裡「吊威亞」。「我也可以設計威亞,讓這些佛像在空中來回飛,這種驚奇是沒有意義的。」他說,「我們未來的博物館一定要做得很好,做到每個人都覺得不虛此行。我想出了很多展陳的方法,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讓你在展陳當中,還受到了教育。」

觀復博物館留住人的方法還包括開發文創產品,其思路是「更加貼近百姓、更加體現文物的價值」。馬未都和團隊開發了自己的觀復APP,APP的資金投入很大,但因其他商業平臺的費用越來越高,而觀復APP就像「自己養大的孩子」。「所有科技方面的人都認為我們搞APP是會失敗的,但我們確實今天很成功。」馬未都說,APP上的內容非常多,一塊是藝術品資訊,另一塊是商品,分普通商品、禮品和藏品三大類。第三塊是拍賣,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教育性拍賣,拍賣前後都有評述和行情瀏覽。這在全國的藝術品拍賣中,是一個極為獨特的方式。

有一年,馬未都去法國參觀中國唐代展,下榻酒店的行李員為他服務,送到房間,微微一笑接完小費,走了。第二天,馬未都又見到了這個行李員,隻身一人來看展覽。他饒有興致地偷偷跟在行李員後面。馬未都看展品,自問算是專業細緻,「但扛不住那法國人的慢,他居然在那個唐三彩的雕塑面前要站二十分鐘左右,他不挪窩,這叫骨子裡的喜歡。他沒人可裝,也犯不著給誰裝」。

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愛好中國文物,很多香港古董商在其店裡都掛著與他的合影。跟他做交易,不僅是錢貨買賣,密特朗要問許多文化問題,非常專業,甚至不輸專家,他的死去世後對香港古董界是一個重創。「他一定是骨子裡喜歡。」馬未都說,很多時候我們就缺了這種「骨子裡的喜歡」。

馬未都對文物的喜歡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他是《青年文學》雜誌的編輯,文物是他的業餘愛好。他看見每一件東西都會自然地好奇,為什麼是這樣的?例如杯子有兩種,一種帶把兒,一種不帶把兒,他就會想,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地給杯子安個把兒?「類似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而這樣的問題只有文物可以給你解釋,而且文物可以真實地再現歷史。」

可是,文物在過去不堪的年月裡,曾給收藏者帶來麻煩。馬未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朋友的父親對家裡的官窯瓷器害怕極了,怕出聲,裹著棉被,用榔頭砸了。砸完分成四包,讓四個兒子朝四個方向扔掉。「他兒子跟我說,我爹怎麼那麼短視?挖一坑埋院裡,挖出來殘片也能賣錢。」馬未都說,「他不是短視,那個時候壓力到此,你不知道人會嚇成什麼樣。」

1980年代博物館也很少,沒地方看文物,去故宮需要介紹信,馬未都總是以找人的名義混進去,填好會客條,出來的時候再自己模仿一個籤字。館裡燈光暗,開門晚,關門早,到點就轟人,看門人總是那個打毛衣的婦女,馬未都每次都帶著一隻大手電筒。起先去,打毛衣的立刻撲過來問:「你要幹嘛?這麼亮你還看不見?」馬未都解釋:你說看得見是說那東西還在,我是要看清楚,咱倆的「看」是倆概念。

慢慢混了熟臉,人家也就不跟著了。他常在故宮陶瓷館看一下午,有時一個參觀的人都沒有。人們基本都是照照相、看看建築就走了,馬未都無數次看見遊客們圍著珍妃井議論:這麼小的井怎麼能跳下去一個人呢?

馬未都非常推崇日本的美秀美術館,它的創辦人小山美秀子認為,美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現在有人說這句話: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馬未都認為,審美和創造美是兩回事,創造美可能是天生的,不識字的農婦也能唱美妙的山歌,但審美一定是後天學習的產物,通過教育和知識,人們才能欣賞不同文化的美。例如日本的舞蹈風格滯澀,不像新疆舞那樣流暢,它與日本人的「物哀」情結息息相關,需要有對文化的理解,才能欣賞「滯澀也是一種美」。

對於城市的建築和雕塑,馬未都經常憤怒於這些「社會中低劣的審美產品」:「太難看了,不能容忍,我可以選擇不看,但是你擱到城市中心廣場上的時候,它就強迫你在看。」

「你隨便到西方的各大博物館去看,永遠有一群一群坐在地上的孩子,老師在講。我們今天是基本沒有的,有的話也多是一個應付,比如說各種教育(活動)來了,必須得去,帶著孩子遛完了就完了,很少有人從內心裡真正地喜愛藝術,覺得藝術是他們生活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非常少。」馬未都說。

2003年,「非典」SARS肆虐,許多家養貓狗遭到遺棄。有人跟馬未都說,自己家門口有隻大黑貓蹲了好幾天,要不要撿走?馬未都冒雨把這隻貓抱了回來,人家根本不是大黑貓,是只狸花貓,取名花肥肥。花肥肥是第一任「貓館長」。

後來,他又收養了黃槍槍、藍毛毛、麻條條、雲朵朵,黑包包是自己跑進來賴著不走的。奶牛貓王情聖是從一位流浪貓救助者那裡領養的,對方二居室的房子裡養了幾十隻貓,氣味巨大,馬未都形容「都進不去,進去腦袋都疼」。一大堆貓裡,他一眼就看中了王情聖,它親人,適合在博物館裡跟客人相處。

觀復博物館裡陸續有了三十多隻流浪貓,客人喜歡它們,正巧「擼貓」時代來臨了,日本出現了許多貓屋,專門為人們提供和寵物親近的功能。馬未都觀察,「貓替我們來治癒社會的很多心理問題,緩解情緒」。

於是,他把「觀復貓」發展為一個品牌,也就是現在流行的「網紅」和「IP」。「觀復貓」系列叢書已經出版了超過二十種,兒童音樂劇《觀復貓之「喵」》剛剛完成首演,未來還打算創作動畫片。

馬未都一向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他經常刷抖音,「看到好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覺得抖音給了基層人一個非常強大的自信,很多人是沒有機會去表演的」。抖音、微博、直播、網紅,馬未都聲稱「不反對任何新的事物出現」。即使有部分審美低劣的內容,他也覺得不至於看不上,「我什麼都看得上,我覺得社會的每一個現象或者說每一個人都各有各的好處」。

他知道,今天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心態:當一隻貓成為網紅,許多人即使家裡有貓,也想見見這些網紅貓,「尤其看看這些帶有傳奇色彩的貓」。

「我說過一句話,歷史上說『物以稀為貴』,今天的社會是資訊時代,叫『物以知為貴』。你必須讓人知道你,你不知道全國哪有那麼多人來,是不是?」馬未都說,「宣傳是我們的重中之重。」

貓不能進入博物館的展陳區,以免破壞展品,但館內四處都有以貓的口吻給孩子貼的標語。馬未都說,貓是一種溝通途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從小有很好的美學教育」。

「看這有什麼用呢?沒什麼用,但能讓你這輩子活得比別人美好。這東西不當吃,不當喝,人非動物。千萬別小看動物,動物有時候也有審美。」他解釋,「我們做博物館,只能是儘自己的努力,對自己的良心,別枉來社會一趟。活在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生命短暫,人過百年,不過一瞬,就過去了。那麼,你既然來,就應該為這個社會,儘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我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的審美,未來的路很長。」

第一隻「觀復貓」花肥肥活到十五歲,去世了,作為流浪貓算相當長壽了,馬未都找人做了十二隻座它的銅雕像,放置在館內各處。在他暢想的新博物館裡,會有一個貓的墓地,每隻貓走了以後都能給它立個碑,供人憑弔。

不可否認,馬未都本人是觀復博物館目前最大的品牌,他希望將之轉化為「觀復博物館」的影響力,延續下去。「我心目中最好的結局是,我離開博物館,若干年以後,有一天閒著沒事,甚至都坐輪椅了,我說,我去觀復博物館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買票進來。我進來以後覺得這博物館比我在的時候更好,那我認為,這個事就徹底做成了。」

相關焦點

  • 茶事丨中國最貴的三棵樹,一棵配有警衛,一棵投保1個億,還有一棵……
    母樹大紅袍位於武夷山九龍窼的懸崖峭壁上,天心巖下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巢陡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其實黃山上有名的松樹有10棵之多,迎客松是名字最大,重要性最高的一棵。從古至今也有很多文人雅士對迎客松進行描畫,有國畫大師的愛慕,更有詞人「迎來送往有奇松」的誇讚。
  • 中國最貴的三棵樹,一棵配有警衛,一棵投保1個億,還有一棵……
    世界上僅存的幾株武夷母樹大紅袍是全國最富盛名的茶之一,名氣不亞於龍井、普洱等。 自古以來,這幾棵樹每年生產的茶葉都是直接上貢國家,民國時期還有士兵看守。 03年的時候,政府更是為它投保了1億元人民幣!
  • 【原創】歪脖樹的氣數
    走的匆匆,留下了一個倒下的王朝,來不及入土的你啊,連累的歪脖樹都咬牙切齒。認識你是在《努爾哈赤傳》這本書裡,昏君的帽子總比明君多,況且你處於我那時欽佩的三位皇帝之間(朱元璋、朱棣、康熙)。按照現在的話形容你:老弟,你真敗家!而現在我要幫你回應:大哥,我真冤! 有時候真想在樹旁陪你喝點(當年樹已自戕)。
  • 品讀·原創|一棵長在祖父肩頭的樹
    作者:朱成玉來源:《品讀》2020年第12期那其實是一棵長在祖父墳上的果樹,我願意這樣形容——它長在了祖父的肩頭。那一年,我8歲。異常久遠的童年,卻是無比熟悉的畫面——父親領著我去給祖父上墳。墳上有一棵果樹,樹上的烏鴉,似乎在與睡在地下的祖父交談,具體交談的內容無從知曉,只知道它時而歡愉,時而悲傷。樹上結了幾顆不大的果子,我的個頭顯然是夠不到的。我嚷嚷著要吃那樹上的果子,父親說,爺爺的墳不能踩,不然爺爺在地下該不高興了。我就哭,很執拗地想吃到。父親沒辦法,只好把我舉起來放到他肩膀上。
  • 市井鄉情《歪脖子樹》
    父母砸鍋賣鐵親友借完,縣裡省上大小醫院跑遍不見好轉後把宮幹拉回了家。歪脖子樹上傷脖子,宮幹事件大家認為是歪脖子樹對摺枝損體的顯靈回應。從此之後,歪脖子樹在人們心中充滿了煞氣邪性,紛紛畏而遠之,晚上或單人往往繞道而行。後來聽聞皇藏峪有一祖傳中醫擅長針灸,走投無路的爹娘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態度去試試。
  • 成龍:我收藏砸了好幾億!馬未都:送我都不要!
    圖文推廣合作,聯繫微信號:330300000成龍:我收藏砸了好幾億!馬未都:送我都不要!於是,帶著房祖名結交馬未都,惡補古董知識。(馬未都:成龍的收藏有幾個億,但他要是給我,我一個都不要!)熟悉馬未都的人都知道,他曾在08年登上《百家講壇》,也正是因為這個契機,成龍認識了馬未都,當時成龍就稱讚不已,說這個人很了不起,隨後就生了拜訪的心思。
  • 馬未都:我年輕時喜歡戴玉,現在卻再也不戴了,原因只有2個字!
    馬未都:我年輕時喜歡戴玉,現在卻再也不戴了,原因只有2個字!在我國,佩戴東西可是一門大學問,比如在嬰兒時期,很多父母會為孩子佩戴上「長命百歲」的鎖,或者是瑪瑙手串,這些配飾代表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祝福,而等到長大後,很多人會佩戴上一些手錶或者手環,這是為了彰顯時尚或者品味。
  •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收藏似乎都是有錢人的愛好,而跟普通人的關係不大,原因很簡單,因為收藏不僅需要財力物力,還需要大量時間,如果要從收藏本身來看,其實這就是一種精神享受,只不過在現代,古董還多了一項價值,那就是可以當做投資,而馬未都則是所有「投資客」中的佼佼者。
  • 車門上長了一棵樹,車主:車壞了沒事,動樹就「拼了」
    這是因為在他的車門附近居然長出了一棵小樹苗。原本車主並沒有怎麼在意,但是後來發現這棵小樹苗越長越大,變得鬱鬱蔥蔥。 這棵小樹苗也感動了這位車主,因此準備好好愛護它,每天為它澆水。就這樣三年時間過去了,這棵小樹苗越長越強壯。
  • 古話「幾棵松,幾棵桐,子子孫孫都不窮」,今天還有啥意義?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古話,說是「幾棵松,幾棵桐,子子孫孫都不窮!」意思是說,家裡種上幾棵松樹、幾棵桐樹,子子孫孫都會受益終身,不致貧窮度日。這是為什麼呢?講得有道理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既然是古話,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傳承下來的。
  • 詩詞禪意 ▏老母歪脖不作聲
    【老母歪脖不作聲】 古幽州之側,閭山之頂,有洞名曰:歪脖老母洞。時有弟子信士百十來人,三步一頂禮,攀援而上,猶為致誠。其時正值隆冬,一陽正旺之時。我雖然肺疾纏身,但心志不衰,故隨緣攀登,登山之時,有心者隨之記錄成句。精行北遊思安寧,閭山腳下踏冰峰。空山曲徑尋舊路,乾草枯枝襯山空。一步臺階一滴血,滴滴皆從心底生。低頭垂視老母殿,仰觀峰頂霸王松。老母常憶離別子,靜盼佛子早回程。
  • 馬未都:我鑑寶時有2個規矩,要是不遵守,我寧可不鑑定!
    馬未都:我鑑寶時有2個規矩,要是不遵守,我寧可不鑑定!我國著名的收藏家王世襄曾在自家門口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面寫了一句話,馬未都至今還記憶尤深,告示內容是這樣的「奉上級指示,不給任何人做鑑定」,王世襄並沒有掛靠任何部門,更沒有依靠別人為生,他怎麼會有上級呢?
  • 馬未都:我最喜歡被人喊「馬爺」,別人一喊我就覺得特親切!
    馬未都:我最喜歡被人喊「馬爺」,別人一喊我就覺得特親切! 在一次節目中,馬未都就說起了這個話題,他從小生活在北京,對這個稱呼早就不陌生了,平時街頭巷尾的經常碰見隔壁的「大爺」,喊著也是一種尊稱,在他看來,喊「大爺」是要分語調的,比如喊大爺(dà ye),這在北方話裡是指難招惹的人,如果語氣再重一點,那就是開始罵人了,朋友之間熟悉了,晚輩也會這麼喊,這是開玩笑,但算不上揶揄。
  • 《收藏馬未都》相約第九年丨馬未都收藏生涯裡的第一次出手!
    (錯過上期精彩的小夥伴請猛戳這裡↓)《收藏馬未都》相約第九年丨馬未都的這次撿漏,至今還偷著樂!提起馬未都,古玩業內的人沒有不知道的。但他的收藏生涯中誕生了多少趣事兒,也許就連他自己也無法全部記清。 據馬未都本人所說,他手上最早的那些寶貝,大抵都是上世紀70到80年代,在北京地攤兒上淘來的。
  • 馬未都:我的成功離不開我的老婆,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今天!
    馬未都:我的成功離不開我的老婆,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今天!王世襄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他的收藏和學識可謂是讓人欽佩,而王世襄的忘年交馬未都也不差,如今也被稱為「京城第一收藏家」,可見兩人能成為朋友,絕對不是偶然,其實仔細研究這兩個稱號,我們會發現若要論「玩」,馬未都是絕對比不過王世襄的,可若是從專業角度來看,馬未都似乎就更勝一籌了。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趣話歪脖贔屓
    趙縣政府路一片綠地裡,就有這麼一尊歪脖贔屓,贔屓的脖子扭向了身體左側,頭部則與身體左側平齊。贔屓頭頂有一處圓圓的凹陷小坑,它的眼睛、嘴巴顯得俏皮,加之刻有清晰的龜甲、爪子等花紋,看上去栩栩如生。一位文物專家稱這種歪脖贔屓在當地極為罕見,在國內也數鳳毛麟角。        由於趙縣方志沒有記載這尊歪脖贔屓,而該贔屓所負的石碑亦尚未出土,所以,它究竟「誕生」於哪個朝代?其「身世」如何?
  • 馬未都?高曉松?
    他們四人都是在仕途上坎坷,但在詩書畫上才氣縱橫,被後人所熟知。唐寅被考場舞弊案牽連,終生不得為官,後寄情山水詩畫,成為知名畫家,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在人物、山水、花鳥等多種題材上都有很高的造詣。祝枝山雖然少有才名,十九歲中秀才,但直到他兒子都考上了進士,他都未考取,最後以舉人選官,為官沒有多久,他便稱病辭官。他以書法著稱於世,擅長楷書和草書。
  • 雲南雪山下,一棵3000年菩提樹長出「佛手」,當地人視為吉祥
    我也用那感人的描寫去了巴拉格宗。巴拉格宗離市中心50公裡,屬於高原地區,因此我們一行人有些是高班人。旅遊景點已經建得相當完善。峽谷裡有一家很不錯的酒店。它背對著萬丈懸崖,前面有一條雪山流淌的清澈溪流,離酒店大約50米,我們發現了一棵非常特別的菩提樹。為什麼特別?
  • 歪脖老母傳說有哪些?
    歪脖老母傳說有很多種來源,其中傳的最多的一種是:當年,這尊石雕觀世音佛像雕刻完畢,眾僧人選擇吉日,率山民抬著佛像進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