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何以為「新加坡模式」而轉身?

2021-01-08 鳳凰網房產

來源: 中國經營報

文/鄧海建

9月1日,「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上了微博熱搜。

追根溯源,這一說法來自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的公開表態:「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思路分明,擲地有聲。很顯然,這不是決策主導部門的「閒來之筆」。

尤其是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再加之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亦是深圳獲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周年——節點特殊、背景宏大,住房政策調整往往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此而言,「新加坡模式」確有大概率走上未來深圳住房政策C位的可能。

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新加坡模式」。簡言之,這個模式的硬核設計,就是政府計劃主導住房供應。據悉,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起與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截至2016年,高達82%的公民居住在組屋裡,住房自有率和組屋自有率均在90%以上。目前,新加坡已形成由組屋和共管公寓為主的保障房市場,以及中高檔公寓、別墅為主的私人住宅構成的成熟住房體系。

一句話,這個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維護房地產穩定均衡發展的同時,基本實現了「住有所居、居有其屋」的夢想。

住房模式「向左」或者「向右」,深圳當然有兩種選擇。

如果「左邊」是中國香港、「右邊」是新加坡,深圳在住房模式上顯然是左行許久後的「右拐彎」。這當然不是說香港模式就必然劣於新加坡模式,事實上,包括深圳在內的內地樓市,基本上都能窺見香港模式的影子,比如預售、公攤等制度。不過,香港模式的弊端也是明顯的,尤其是在城市人口增長速度遠超住房供應能力的時候:一是房價畸高難以平抑;二是調控能力邊際遞減;三是宜居指數跌跌不休;四是衍生問題層出不窮。

歌裡唱,再不瘋狂就老了;現實是,再不轉身就晚了。

觀察今日之深圳的維度,終究繞不開以下幾個:比如,城市裡的絕對人數越來越多。2019年,深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居各經濟特區之首。常住人口約1344萬,40年來,常住人口增長約42倍。同期,北上廣人口增長在1~2.5倍之間。又比如,城市裡的相對房源越來越少。時下,深圳人均居住面積27.8平方米,還沒有達到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準線,而根據深圳市住建局今年4月發布的《住房發展2020年度實施計劃》,深圳居住用地佔全市總建設用地的22.6%,依然低於國家相關標準中25%~40%的下限。

人多房少——只要這個矛盾不解決,那麼,千百年來「有恆產者有恆心」的居住訴求,對城市管理者來說,可能始終是個餘音繞梁的夢魘。又如果房地產市場深諳這套邏輯、熟知短期固化的供需結構,「房住不炒」的底線能不能被我們堅守住,還真是一個大問題。

以上這些道理,證明深圳必須在住房模式上有新作為。不過,促使其下定決心拿出新作為的,起碼還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前提:第一,深圳是中國樓市的風向標。20多年來,國內樓市的「GDP化」,備受詬病、積重難返。如果說,深圳的居住矛盾是促使其放棄香港模式的關鍵,那麼,深圳這4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修為」則是促使其選擇新加坡模式的底氣。換言之,地方財政有積累,政府主導住房模式才有「地基」。

第二,樓市調控屢成「空調」,說到底,還是對長效機制缺乏理性的認知。這些年,一個共識漸次清晰起來:離開覆蓋全社會的穩定住房供應體系空談「強有力的宏調」,差不多就可以認定為「耍流氓」。新加坡模式的「中心思想」,是把住房當做民生產品看待,而不是金融市場的敲門磚;既然是民生產品,公共服務自然要兜底。早在2018年,深圳住建局就推出了一項新的住房建設計劃,名字叫做《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35年要新增170萬套住房,其中保障房比例要佔到60%。有這份心,有這個能力,再拿出些魄力,住房問題才能不至於總在外圍道路上兜兜轉轉。

想要解決深圳發展中「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大問題,新加坡模式起碼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良性樣本。當然,「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上了微博熱搜,爭議點大概就是兩個:一是能否可行,二是會否攪局。

新加坡住房模式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一是價格真低,二是供應真足,三是分配真公平。相關配套政策充分得力,組屋自然就不會是唐僧肉,更不會淪為作秀的道具。從深圳目前的資源現狀來看,連面積大小都「照抄」的可能性不大,「神似而形不似」新加坡模式,應該是最有可能的現實選擇。至於這種住房策略選擇對傳統房地產市場的攪局可能,結論只有兩個:一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二是推動商品房與保障性住房雙軌並進也不是沒有可能。

深圳何以為「新加坡模式」而轉身?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複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站在民生角度自我加壓、站在供保視角破局源頭,這才是真調控,這才是真擔當。總之,主動作為也好,被動選擇也罷,「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終究給高燒難退的中國樓市上了一課。說好的暴風雨,就算遲到一萬年,也一定不會是毛毛雨。

作者為媒體評論員

當世界經濟面臨修復,當未來依然存在不確定,或是危機、或是機遇,一份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引正當時。

風財訊對話頂層智慧,22場雲端對話,10城落地論壇,9月1日-9月6日,與您相約!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模式先進在哪裡,深圳要學新加坡?
    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 深圳,8月28日,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演講中——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 深圳樓市學「新加坡模式」?美聯物業江少傑:實施存難度
    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在紀念深圳40周年的一個活動上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讓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這是一個長遠目標。新加坡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這波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公開講話,再次引發各界對深圳樓市的熱議。
  • 新加坡住房模式很香,但深圳可能沒本錢去學
    深圳又重提學習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了。 8月28日,"致敬深圳40周年 與城市共生暨第十屆深圳房地產盛典",深圳住建局領導表示,在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學習新加坡,目標是要讓60%的市民以購買或租賃的形式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裡。
  • 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8月28日,深圳住建局局長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上表示,深圳將向新加坡學習,讓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實現六比四的住房比例。張學凡表示,深圳全市住房累計數量達到1068萬套、6.12億平方米,人均面積27.8平方米,還沒有達到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準線。主要原因是深圳還有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佔深圳住房面積的54%左右。
  • 深圳住建局局長: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
    香港以套均價格125.44萬美元蟬聯全球第一;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三,套均價格91.5萬美元;深圳為什麼要學習新加坡呢?難道是覺得深圳的房價還不夠高?還是覺得內地學習「香港模式」房地產飛的還不夠高?很多朋友都知道在房地產發展初期,內地城市從香港學來了一系列發展經驗。
  •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新加坡深圳「智慧合作」是當前合作重點
     《聯合早報》12月15日報導:新加坡與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深圳之間的「智慧合作」,目前是新加坡和中國的合作重點之一。在上周的兩國年度最高級別會議上,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就指出,新深智慧城市項目對新加坡、對新中雙邊合作,以及對區域發展都有顯著意義,並能在促進大灣區和東南亞聯繫上發揮作用。
  • 學習新加坡,深圳的本錢在哪裡?
    在這種情況下,深圳提出,學習新加坡模式,要讓6成的市民住進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裡。 01. 新加坡,是一個解決住房問題最成功的城市國家。
  • 8年補齊住房供需短板,深圳住建局:新加坡是榜樣
    近日,在被稱為史上最嚴調控的「深八條」出臺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建局提出改變調控身段,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再次引發眾人對於深圳樓市走向的熱議。」,承擔為改革開放先行探索的使命,特別是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深圳在政策上的「先行示範」作用更加突出。
  • 深圳住建局發話打造「深圳版新加坡」,能解決剛需之痛嗎?
    No.1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提出4:6比例,未來目標讓至少60%的市民能住在政府提供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No.2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對比截至2018年3月底,約81%的新加坡居民住在組屋中(組屋即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公共房屋,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其中出售的有98.6萬套,出租的有6.0萬套。
  • 深圳住建局:學習新加坡模式,未來6成市民住政府供屋
    位專家為大家帶來精彩演講,乾貨滿滿。一是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方興未艾,以深圳為例,這幾年每年淨流入人口40-50萬,城市化進程必然會產生巨大的住房以及相關消費。二是在當前國際局勢下,中央最近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在這個背景條件下,大規模新老基建將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措施。
  • 新加坡勝安航空增加深圳—新加坡航班頻次
    民航資源網2019年6月12日消息:新加坡航空公司旗下區域子公司勝安航空自2019年6月1日起,已增加深圳往返新加坡的航班頻次,由原來的每周7班增加至每周12班。  目前,勝安航空每周已增加5個航班往返深圳和新加坡。
  • 深圳一市,超越新加坡一國!新加坡還能追上深圳嗎?
    不但廣東富可敵國,連廣東下面的一個市單拎出來也能超越一些國家,比如深圳,超越的不僅是一些亞非拉小國家,連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也超越了!所以我就想,香港都那麼發達了,同是四小龍的新加坡肯定也不會差。而當時的大陸,相信有不少人家和我們家一樣,連一天吃三頓乾飯都是一件奢侈的事。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亞洲四小龍」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是什麼神話,一個深圳的GDP就能超越新加坡一個國家。
  • 深圳想學新加坡住房制度、購房政策、建組屋!
    另外,新加坡公積金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以2008年為例,員工繳納20%,企業繳納14.5%。公積金貸款利率也非常低。 轉售住房也受管控 新加坡組屋的價格一直收到政府部門的嚴格管控。即便是二手房買賣交易,都需要將最新的購買價格提交給新加坡建屋局(HDB)。
  • 新加坡棋王吳宗翰苦戰深圳張彬
    新加坡A隊中,除了新加坡棋王吳宗翰之外,還有朱永吉、劉億豪、林子衝,都是經常參加亞洲賽、世界賽的好手,均有不俗的表現。本場對決,只見開戰之後,兩支隊伍四盤棋都同時陷入了廝殺,其中新加坡高手林子衝執先手與深圳隊主帥柳大華的對戰,對攻的很激烈。
  • 聚焦深圳大學模式
    這家以大學為紐帶的機構在足球領域同樣是大學生聯賽的一個勁旅。 此前,在2005年澳大利亞舉行的第28屆泛太平洋大學生運動會男足比賽中,代表中國出戰的深圳大學足球隊以6勝1平1負的佳績奪得亞軍。
  • 深圳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坪山何以為「核」?
    文件中提出建設深圳生物醫藥「一核多中心」新格局,而這個「核」,就是以坪山區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主園區為核心,加快推進坪山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城建設。眾所周知,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高科技、高難度、高投入、長周期的產業,要做好生物醫藥產業,考驗的是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堅定和耐力,和一份關注民生的擔當。坪山何以為「核」正是這份堅定、耐力、擔當。
  • 深圳的GDP發展迅速,超越新加坡、丹麥等國家
    深圳地處廣東南部,東臨大亞灣,西瀕珠江口,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於1980年8月,深圳市設置經濟特區後,其優勢逐漸興起。然而,讓人詫異的是:一向倍受稱讚的新加坡,於2019年GDP增長率僅為0.7%,比2018年3.1%的增長率更是減少了2.4%,這也是新加坡十年以來的最低,而且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新加坡GDP為3642億美元,2019年大約為3667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2018年大約為24,765.6億元,2019年大約為24,935.6億元,低於深圳GDP近兩千億元,綜上所述,深圳的GDP發展迅速,已經抵得上富饒的新加坡
  • OCAT深圳館-藝術講座 | 何以保障瑞士?
    OCAT深圳館-「聽我說」系列公共項目之二何以保障瑞士?
  • 為吸引學生,新加坡各理工學院紛紛推出新課程或新教學模式
    O水準會考下周一放榜,為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讀,各理工學院今年起紛紛推出新課程或新教學模式,順應未來職場需求。義安理工學院推出本地首個數據科學專業文憑,學生將學習編程、數據分析、統計概念,以及演示數據等技能。共和理工學院推出可持續建築科技及環境與海洋科學兩項新專業文憑。新加坡理工學院則推出媒體、藝術與設計文憑新課程。
  • 尹中立:應考慮把住房制度從「香港模式」切換到「新加坡模式」
    榮盛發展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房地產金融中心主任尹中立近日表示,當前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之前的供求失衡轉變為土地財政的可持續問題。而當前的房地產「炒新」行為本質上是套利行為,主要套取新房價格與二手房市場價格的差價,新房和二手房的差價源於限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