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15樓市調控新政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住建局局長表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
要知道根據世邦魏理仕發布的《2020全球生活報告》顯示:全球住宅價格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香港、慕尼黑、新加坡、上海、深圳、北京(城區)、溫哥華、洛杉磯、巴黎和紐約。
香港以套均價格125.44萬美元蟬聯全球第一;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三,套均價格91.5萬美元;
深圳為什麼要學習新加坡呢?難道是覺得深圳的房價還不夠高?還是覺得內地學習「香港模式」房地產飛的還不夠高?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房地產發展初期,內地城市從香港學來了一系列發展經驗。
土地70年產權、公攤面積、預售制、土地財政,都是香港樓市的特色。
這些發明,奠定了香港房價一飛沖天的歷史。
即便過去幾十年,香港多次遭遇危機衝擊,房價一度腰斬,但藉助這一模式,樓市總能從最低谷一躍而起,不斷創出新高。
高房價,已然成為香港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在1990年代,這一模式被內地引入,在內地城市遍地開花。隨後,內地的房價也……
那麼為什麼這次深圳提出要像高房價的新加坡學習呢?
我們看看新加坡的住房模式就知道了。
新加坡樓市,有兩項制度最受關注:一是中央公積金制度,二是組屋制度。
中央公積金制度,在1990年代被內地引進,就是我們今天的住房公積金制度。
當然這個制度引進之後,大家的反應也都是褒貶不一,我就不在這兒做過多評價了。
我主要來說說深圳即將要學習的組屋制度。
從1960年代開始,新加坡開啟「居住有其屋」計劃,開始興建組屋。
組屋是典型的保障性住房,價格遠比市面上的商品房便宜,價格多在1-3萬元人民幣之間,相當於中國內地二線城市水平。
到2016年,新加坡已經實現在組屋居住的居民高達82%,組屋自有率和住房自有率均在90%以上。
組屋模式,效果顯著。
現在深圳住建局局長張學凡表示:深圳將向新加坡學習,讓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實現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同時張學凡還指出,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就要進行大規模建房,包括興建商品房和公共租住房。
此言一出很多媒體紛紛宣稱:深圳房價,要往下走了!樓市格局面臨巨變!甚至還有人直呼:未來房價徹底涼了!
有這麼簡單?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深圳成功學習了新加坡的組屋模式,有新加坡的例子在前,房價也不可能跌!
前面我們就說了新加坡房價世界第三貴!商品房該是多少錢還是多少錢,房價是降不下來的。
這次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有地方住,而不是降房價。
但是新加坡模式並不是那麼容易學。
新加坡的低價組屋,背後是政府主動讓利,不依賴土地財政,不依賴房地產刺激經濟,從而得以供應大量的低價土地,讓組屋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
而且,想要像新加坡那樣讓8成人口住在組屋裡,不僅需要魄力,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
顯然,對於許多城市來說,香港模式既有土地財政之效,又能借房地產拉動經濟,而新加坡模式則需要更多的付出,而很難有GDP或財政上的得益。
而深圳最大的問題在於全市居住用地僅為總建築用地的22.6%,就這,還涵蓋了54%的城中村住房用地!
土地供應,是深圳永遠的心頭大痛。
這次深圳住建局局長既然已經明確表態想要學習新加坡解決高房價問題,並且已經開始行動了。
一方面,深圳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同時停止審批商務公寓用地。據有關負責人透露,住宅用地佔建設用地的比例從「十四五」開始提高到25%,甚至在「十四五」的前兩三年提高到30%。
另一方面,在深圳2035住房規劃中,未來18年深圳將提供170萬住房,其中商品房佔4成,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合計佔6成,這就是讓6成居民住在公共住房這一說法的由來。
無論如何,深圳邁出第一步,說明樓市的大變局剛剛開啟。
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觀望一下事態的發展,畢竟第一步已經走出去了,誰知道未來能發展成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