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慧譯《九三年》網格本
鄭永慧工作照片
記者 謝正宜 實習生 王倩陽
9月9日清晨,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永慧逝世,享年94歲。
鄭永慧,原名鄭永泰,曾將一批法語文學經典作品譯介成為雋永的漢語,把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梅裡美、大仲馬、左拉、紀德、喬治桑、莫泊桑以及薩特、羅伯·葛裡耶等大師的才華原汁原味地展現在中國讀者面前。據統計,其譯作總計40餘部,高達600多萬字。而「鄭永慧」這個筆名也飽含了其與妻子鄧慧群相濡以沫的深情,堪稱當代譯壇一大佳話。
從《安娜·卡列尼娜》起步譯作規模堪比傅雷
鄭永慧原名鄭永泰,祖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生於越南海防。1942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法學院法律系。1987年,他應邀赴法,並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翻譯獎。後獲魯迅文學獎1995-1996年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榮譽獎,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讀書期間,鄭永慧接觸到了法文版的 《安娜·卡列尼娜》,「當年我還是一個熱血青年,在上海震旦大學學法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到法文版《安娜·卡列尼娜》,一口氣讀完,心中激動得翻江倒海,激發我強烈的共鳴,非要找人一吐為快。」但當時,因沒有中文版,讀過託爾斯泰這部名著的人鳳毛麟角。他恨不得立即找人,哪怕用口譯把安娜的故事說出來,與人共享,「可惜我當時年輕,課餘時間只顧和同學開派對、打橋牌,定不下心來翻譯,只能將願望壓在心頭,這一壓就過了十幾年。」可以說,這本書在他心中種下了翻譯夢想的種子。新中國成立初期,他正式涉足法國文學翻譯工作,首先將巴爾扎克的《蘇城舞會》、《貓打球商店》和《錢袋》三部中短篇小說以《錢袋》為名集結出版,自此真正開始了通過文字與世界文學大家溝通的道路。
好的譯作可以讓讀者一看即知是哪國作品,甚至出自哪位大師手筆。傅雷譯巴爾扎克、鄭永慧譯雨果、冰心譯泰戈爾、草嬰譯託爾斯泰、楊絳譯《堂吉訶德》……都形成了各自的風格,成為傳世佳作。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柳鳴九讚譽鄭永慧道:「在中國的翻譯家之中,永慧先生大概是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了。如果編輯出版《鄭永慧譯文集》,其規模也很可能與15卷的 《傅雷譯文集》旗鼓相當。」
最滿意譯作《九三年》最希望出版譯文集
翻譯工作形同苦役,但出於對法國文學刻骨銘心的愛,鄭永慧還是走上了這條人生路,一役數十年,連帶妻子也要「陪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往往每天要譯至深夜,妻子總是在旁服侍,還做宵夜慰勞。為感激妻子,他特取其名字「鄧慧群」中的「慧」字,組成譯名「鄭永慧」。今天,「鄭永慧」的知名度已遠超其本名鄭永泰。
鄭永慧總以一股「較真」的態度對待他所翻譯的每一部作品。鄭永慧之子鄭若麟回憶父親翻譯雨果晚年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的歷程,「《九三年》所留下的爭論,曾穿越時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一間小閣樓裡,引起了兩位震旦大學學生的激辯:到底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是否存在著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直到大學畢業,仍然誰也無法說服誰。五十年代兩位同學重逢,居然仍舊各執己見,繼續激辯;結果,爭論的一方感到有必要將《九三年》翻譯成中文,讓更多中國人來一起探究這個也許是永恆的命題。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人民文學出版社,闡述翻譯此書的理由,並毛遂自薦,願意捉筆翻譯這部巨著。這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位法國文學編輯不謀而合,他很快回信同意,並當即匯來了預支稿費二百元。於是,《九三年》的中文翻譯由此開始……」這也是《九三年》第一個完整的中譯本,這一譯本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共印刷了2萬冊,並在日後一再重印。
直至八旬高齡,鄭永慧仍時不時做些翻譯工作,鄭若麟曾問父親,回顧一生中所譯的法文文學名著,對哪部作品最為心儀,「父親想一想,回答說,單就翻譯前、翻譯中和翻譯後在思想上受到的衝擊和影響來看,還數雨果的《九三年》……」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十幾年前認識了鄭永慧,他憶起曾在巴黎遇到鄭若麟,鄭若麟曾透露,父親一直都有一個願望,希望他曾翻譯的40餘部作品能作為一個系列出版,「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暫未達成。但有一天,這一願望肯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