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2020-12-23 大聊翻譯

傅雷是一個孤獨者,一個天真未鑿的浪人,一個不懼風浪的英雄。他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優雅,也留下了一個世界的明媚:有克裡斯多夫的傳奇,激勵沉淪的眾生,也有儒士剛烈的德操,為文人風骨立碑,還有萬金家書,為萬千心靈春風化雨。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作為翻譯家,人們說傅雷「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蕭邦的賞析。傅雷一生痴愛藝術,他欣賞藝術的美,常常有獨到的發現和感悟,似乎比別人多了一雙慧眼。他總能感受到藝術美的精魂,引發起感情的洶湧澎湃,因為他有一顆天真單純的心靈。

傅雷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自成一家,他翻譯的某些作品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風格,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大批翻譯家。那麼,他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代表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作為翻譯大家,他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

國內的三位知名翻譯家分別為:《紅與黑》等譯作者及傅雷研究專家羅新璋和廣東花城出版社副社長、翻譯家、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羅國林,以及翻譯家、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許鈞。

問題一:在傅譯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部?

羅新璋:我想分開來說,傅譯的羅曼·羅蘭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是《約翰·克裡斯朵夫》,傅雷在此書中融進了自己的朝氣與生命激情,自己的頑強與精神力量;而在傅譯的巴爾扎克作品中,我最欣賞《高老頭》。《約翰·克裡斯朵夫》前後翻譯了6次,是最值得推敲的書。而我認為對當年的年輕人影響最大的是《貝多芬傳》。在所有傅譯作品中, 不論是伏爾泰的機警尖刻,巴爾扎克的健拔雄快,梅裡美的俊爽簡括,羅曼·羅蘭的樸質流動,在原文上色彩鮮明,各具風貌,譯文固然對各家的特色和韻味有相當體現,拿《老實人》的譯文和《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比,就能看出文風上的差異,但貫穿於這些譯作的,都帶有一種傅雷風格。

羅國林:我認為他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當然是《約翰·克裡斯朵夫》,因為這本書先出了中譯本之後又出了修改本,應該是他最好的作品了。從書的內容看,他翻譯講究的神似而不是形似,雖然傅雷關於翻譯的理論不多,但「重神似而非形似」是他最核心的觀點,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傅譯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真正做到了這點,可以說是傅雷最好的作品。

許鈞:是《約翰·克裡斯朵夫》。傅譯的版本不僅譯出了作品的文字,還譯出了作品的生命,正因為他有著不亞於羅曼·羅蘭的深厚的藝術修養,有著與其同樣挺拔的精神人格和同樣純真赤誠的心靈,他才能洞入作者的創作意境,參透作者的思想靈魂,因而傅譯的《約翰·克裡斯朵夫》在中國士人中家喻戶曉。傅譯羅曼·羅蘭在中國產生的影響超過一般的西方作者及其作品的漢譯,羅曼·羅蘭作品是在我國翻譯界以外的讀書界、文化界乃至整個知識階層談論得最多的西方作品之一,在傅雷百年誕辰之際,重讀傅譯羅曼·羅蘭,是件有意義的事。

問題二:傅譯的風格是什麼?

羅新璋:傳神,像臨畫一樣,形似神似渾然一致。我記得自己在北大上學時,就讀了傅譯的作品,一讀之下驚為天人,所以我又馬上到圖書館找了外文原版來讀,對照之下我發現傅雷的翻譯實在是太精妙了,於是我便將傅譯作品全部研究了一遍。舉個小例子,在《約翰·克裡斯朵夫》當中有一句話,原文是「他自己感覺是個被誤認的天才」,傅雷把這句話翻譯成「他自己感覺懷才不遇」,這就沒有硬要按照原文來譯,而是用了中文的成語。另外,他對翻譯的要求是行文流暢,用字豐富,講究色彩變化,而且他講究用字不重複,比如在原著中兩次出現表示「難過」的法語單詞,他卻在譯文中用「悲哀」和「蒼涼」來區分,什麼心情用什麼字,很有講究。

羅國林:傅譯的風格是嚴謹,精雕細刻,講究「神似」而非形似。我在學生時代就讀過傅譯的作品,這一點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記得有位翻譯家曾經很自豪地說「我的譯作絕對和原文一句不差」,但這並不一定就好,相反,過於「死摳」和原文的一致,倒是往往會失去原文的風格。

許鈞:傅雷追求譯文風格與原文風格的「肖似」與相「合」,即譯者風格與作者風格或譯文風格與原文風格的渾然一致、和諧統一,這正是翻譯文學的審美勝境。當年傅雷重譯《約翰·克裡斯朵夫》,是因為初譯「風格未盡渾成」,重譯《高老頭》,也是因為「不滿譯文風格」,可見他把傳達原作的風格作為翻譯活動的藝術追求。

問題三:在傅譯作品中,令您印象最深的選段是哪個?

羅新璋:我印象最深的傅譯作品段落是《約翰·克裡斯朵夫》第三卷最後一節,約翰·克裡斯朵夫在父親死後酗酒、落魄潦倒,像他父親一樣走到同樣淪落的地步,來看望他的舅舅帶著克裡斯朵夫來到他父親的墳前,講了一段話,大意是「每天都要去虔誠地度過,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對於這段文字,有的評論家認為,「舅舅」這個人物是託爾斯泰的化身。

羅國林:我印象最深的是《約翰·克裡斯朵夫》關於音樂描寫的片段,因為時間久了,具體哪個片段我也說不上。我記得的是此書關於音樂的描寫極多,如果譯者對音樂不在行,根本無法自如地翻譯。可是傅雷除了古文底子好以外,對音樂也很在行,我相信後人再翻譯此書絕不可能超過傅譯了。

許鈞:《約翰·克裡斯朵夫》第一卷第一部,「江聲浩蕩,自屋後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層水霧沿著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黃的天色黑下來了。室內有股悶熱之氣。」這段當中的「江聲浩蕩」作為一句極具代表性的經典譯例,就很值得品味,它創造了「作者、譯者和讀者的共鳴與視界融合」,「江聲浩蕩」已經成為傅譯《約翰·克裡斯朵夫》的一個重要符號,濃縮了洋洋百萬餘言,穿越了歷史與永恆,始終依舊,鐫刻在讀者心中。

問題四:三位都是翻譯家,傅譯作品對您的翻譯工作有何影響?

羅新璋:從大學開始,我就喜歡傅譯作品,想從當中學得技巧,我當年寫了封信給他,還附上我的一篇翻譯習作,傅雷很快就給我回信了,他在信中很中肯地說我的那篇習作離原文太遠,還跟我談了很多翻譯方面的問題,後來我們又通過幾次信,但是在他給我寫來的信中從來沒有談過具體的技巧,談的全部是翻譯的原則、譯者的修養等等,他告訴我說「技精之後才能傳神」。傅雷自己的文章當中很少有談翻譯技巧的,他重視傳承,當年我跟他通信了幾次,他還幫我改了兩篇譯文,我想對他來說,像我這樣一個從未跟他謀面的毛頭小子,為什麼會有這個運氣,是因為他把我看成是翻譯工作者的下一代,是他想去拉一把的。

羅國林:傅雷提出「重神似而非形似」,我也是這個理論的追隨者,我也翻譯過《歐也妮·葛朗臺》,在當中很多的地方我都沒有死摳原文,而是用了神似的手法去譯,我一直相信,譯文只有「活起來」,才能表達原文的風格,與原文一字都不差的譯作,並不等於就是好翻譯的工作。

許鈞:在我30歲的時候,傅雷對我而言是一部書,一部普通的書,因為那時我只知道傅雷是個做翻譯的。在我40歲的時候,傅雷對於我而言,是一棵樹,一棵常青樹。是他這棵常青樹,延續了巴爾扎克、梅裡美、羅曼·羅蘭等法國文學家在中國的文學生命。由傅雷翻譯的書,我開始關注書後的人,關注了賦予原著生命的翻譯家傅雷,漸漸的,我懂得了翻譯,懂得翻譯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一種思想的播遷,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我現在過了50歲,傅雷對我而言,已不僅僅意味著《約翰·克裡斯朵夫》、《高老頭》等數百萬字的經典譯作,也不僅僅是賦予原作生命,使原作生命在中國得到延伸的譯界常青樹,而是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

問題五:如何評價傅譯作品在中國翻譯文學史的地位?

羅新璋:他是20世紀的一大「家」,在中國,英文翻譯是朱生豪,法文就是他了。在傅雷之前,也有幾個翻譯家去翻譯巴爾扎克,但他的才是真正的「文學翻譯」,之前的那幾位只是「語言學家」,而不是「文學家」,傅雷使中國巴爾扎克的翻譯進入了一個新境界,他把整個法文翻譯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他500多萬字的譯作堪稱精品,每個字都經得起推敲。傅譯的「質」與「量」並重,現在仍無人能夠替代。但後人最應該向他繼承的並非是技巧,而是他工作時的投入、專心,這是浮躁的現代人最缺乏的。

羅國林:傅雷在中國文學翻譯史上地位非常崇高,像傅雷這樣的翻譯家不多,他不僅是理論家,更是實踐家,他身體力行地實現著他的翻譯思想,以大量優秀的作品為中國的文學翻譯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今天,也許有人會說「我翻譯的某個字、某句話比傅雷譯得好」,但絕沒有一個人在綜合成就上超過傅雷。

許鈞:我贊同傅雷生前好友、北京大學張芝聯教授的說法,傅雷不僅是個「文藝家、翻譯家」,更是個「政治家,知識分子和心理學家」。很顯然,翻譯不是簡單對語言的轉化,必須表明文化立場、文化的視野和對文化的追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傅雷是難以逾越的,傅雷的翻譯是和我國當時的社會需要和政治形勢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傅雷的功績會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顯現出來,認識傅雷身上體現出的翻譯精神必須先正確理解翻譯。翻譯不僅是簡單的文字轉換,它作用於文學,作用於文化的意義不可忽略。翻譯是打開外面的世界,通過文化交流,豐富自身世界的一種渠道。在當下經濟一體化,文化要求多元化的背景下,紀念傅雷是非常重要的。

傅雷在《高老頭》的重譯本序言中指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從此,「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譯主張,便引起了翻譯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深深影響了翻譯理論的發展,在中國文學翻譯領域中成為核心理念。不可否認的是,首先提出「神似」說的是陳西瀅、曾虛白等人,他們拿臨畫和翻譯作比,就有過「注重神似」的說法,但是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傅雷的這一重提,最終使「神似」逐漸形成了一派學說,成了翻譯界討論的焦點。

根據傅雷的「神似」學說,一部譯作的成功,需要譯者首先熟讀原作,對原作進行徹底的理解,再加上深刻領悟,翻譯才能下筆有「神」。譯者作為原作者和讀者的「傳聲筒」,若譯者本人不能深入領會和感受原作者及其作品,讀者是不可能通過他的譯作去領悟和感知原作的。就傅雷的翻譯經歷看,他非常注重斟酌原文的字句,在譯作中會儘量保留,以此原作的神韻才能保存下來。文章部分內容引自鳳凰網。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新版《傅雷家書》及《傅雷翻譯研究》出版
    為了緬懷和紀念這位20世紀最傑出的法語文學翻譯家,譯林出版社近日出版了由傅雷之子傅敏最新編定、著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設計的《傅雷家書》(精裝紀念版)以及由浙江大學教授許鈞領銜執筆的《傅雷翻譯研究》。 《傅雷家書》自1981年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文化反思,此次新版與舊版《傅雷家書》不同,遴選更側重「人倫日用」,突出傅雷「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做人準則,少了文化藝術的長篇論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時間涵蓋1954年至1966年,以傅聰的留學打拼經歷、情感婚姻之路為經緯線,以親切風格展現傅家父子間在求學、處世、音樂、文學等方面的交流。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晚年的傅聰回憶說:「我很少再看《傅雷家書》,因為一看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工作。」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1954年,傅聰出國之前,傅雷對他叮囑了一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 《傅雷家書》:先做人,後成「家」,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經
    1.初讀《傅雷家書》初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才只有12歲,剛上初一,對未來懵懵懂懂。《傅雷家書》中,收集著傅雷給兒子傅聰的許多書信,從1954年到1966年,這些信件,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我知道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但我從沒有看到過像他一樣,這樣細心關切孩子的父親。我被他感動,同時也被他在藝術領域的見解所折服。有這樣優秀的父親,傅聰怎會走不好呢?
  • 3名翻譯家獲第11屆傅雷翻譯獎 譯者也是「擺渡人」
    11月23日,第11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以下簡稱傅雷獎)在成都頒發,3名翻譯家從44位中法文化「擺渡人」中脫穎而出。翻譯要遵循原作 否則文字再優美也不行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讓法譯漢圖書的標杆——傅雷獎走出北京,進入全國各大城市,今年傅雷獎在成都迎來第11屆。每一年,傅雷獎都會將聚光燈投到譯者這一默默無聞卻對文化交流至關重要的職業上。
  • 人工智慧時代還需要翻譯家嗎?中法文化主題交流活動在傅雷故裡舉行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宋寧華)人工智慧時代還需要翻譯家嗎?10月24日和25日兩天, 2020中法文化翻譯青年研修活動暨『傅雷和朱梅馥』紀念章首發儀式」在傅雷故裡的上海傅雷圖書館舉行。圖說:傅雷青年翻譯人才發展計劃項目吸納中法翻譯人才。
  • 翻譯大師傅雷為什麼讓人永遠感懷?
    傅雷譯文傳神,行文流暢,共翻譯34部作品,一生譯作逾500萬字;他的遺著《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傅雷家書》等,也深受讀者喜愛。傅雷的名字,在中國翻譯史上,在億萬讀者的心目中,閃爍著永遠的光輝。在傅家做了11年的保姆周秀娣回憶道:傅先生和傅太太都是好人,她生病了,傅先生拿醫藥費給她,讓她去看病,她若不肯,傅先生就發脾氣;傅太太溫柔文雅,十幾年來沒發過脾氣,總是笑嘻嘻的。傅雷被劃為「右派」1949年5月,中共在上海建立政權,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傅雷感到不適應,儘管還是埋頭翻譯,其心境已經難以沉靜。
  • 持續鼓勵法語翻譯,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10部入圍作品揭曉
    在昨日舉行的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北京新聞發布會上,傅雷評委會主席傅蘭思介紹說,共有5部社科類、5部文學類譯作入圍終評。在文學方面,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重點介紹了雷蒙·格諾的《一百萬億首詩》。他說,這是一本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作者使用技術手段,讓詩可以被無窮地閱讀。
  • 著名翻譯家傅雷之子傅聰在英感染新冠不幸去世
    當地時間12月28日,據奧地利音樂頻道消息,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於當日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27日,傅聰被媒體報導確診新冠肺炎。他的學生、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教授孔嘉寧發文透露,「傅先生已經住院兩周,希望他能挺過來。」
  • 「傳承傅雷精神」2020中法文化翻譯青年在滬研修
    2020中法文化翻譯青年研修活動在上海傅雷圖書館舉行。 傅雷圖書館供圖中新網上海10月24日電 (記者 張亨偉)2020中法文化翻譯青年研修活動暨『傅雷和朱梅馥』紀念章首發儀式」24日在上海傅雷圖書館舉行。
  • 54年前,翻譯家傅雷自殺,妻子因愛追隨,墓碑上12字總結了他一生
    另外一個人,就是在相同的情況下,寧死也要守住純潔的靈魂,傅雷夫婦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1908年,在上海的一家人中誕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翻譯家:傅雷,因為他出生時哭聲異常洪亮,酷似雷聲,所以以單字作雷。傅雷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一生做出了驚天動地的貢獻,一生中有過曲折駭人的經歷。四歲時,即1912年,傅雷的父親被誣陷入獄。
  • 鋼琴家傅聰感染新冠在英國逝世,其父系著名翻譯家傅雷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鋼琴家傅聰感染新冠在英國逝世
  • 請參考傅雷翻譯出版獎
    與此同時,今年特設展覽「傅雷的法蘭西青年歲月」,追溯青年傅雷在法國的腳步,展出許多從未公布過的珍貴資料。對於這屆傅雷獎的評判標準有怎樣的變化?與往屆相比有怎樣的期待?在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合作參贊高明的致辭以及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與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評委會主席傅蘭思的對談中,或許可以解開這些疑惑。
  • 觀觀福利|傅雷翻譯出版獎 邀你本周末共赴10年之約
    來了,來了,備受矚目的#第十一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終於來啦!即將於本周日(11月24日)上午在方所成都店舉辦入圍譯者見面會!作為國內文學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傅雷翻譯出版獎將第一次落戶西南地區頒獎。四川觀察作為本次活動的官方唯一指定直播平臺,快跟隨觀觀一起走近本屆傅雷獎的入圍譯者,聆聽他們的聲音與經驗!
  • 《傅雷家書》——傅雷
    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文革當中,被紅衛兵逼於家中自縊而死。傅雷一生嫉惡如仇,其翻譯作品也是多以揭露社會弊病、描述人物奮鬥抗爭為主,比如《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約翰·克裡斯朵夫》等。傅雷對其子家教極嚴,而又父愛至深,其家書後由傅敏整理成《傅雷家書》,至今影響深遠、廣為流傳。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寧春豔在翻譯《孤寂在棉田》時在語言風格上也費了一番心思,原作使用十分日常化、口語化的表述,其中有多處俚語,讓人置身巴黎街頭,寧春豔翻譯時特地加上了地道的北京味兒。「翻譯的過程很艱難,《孤寂在棉田》是我翻譯的四部戲中最難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我打開原作就不想合上了,這位作家的魅力勾著我眼睛移不開,一口氣讀到最後。」
  • 86歲著名鋼琴大師傅聰去世,父親曾是著名翻譯家傅雷,一生傳奇
    86歲著名鋼琴大師傅聰去世,父親曾是著名翻譯家傅雷,一生傳奇在本月的29號凌晨,有媒體報導,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因為感染了新冠疾病,最終在英國不幸去世,享年86歲。早在本月27號的時候,就有媒體爆出傅聰感染新冠的消息,只是沒想到因為這個疾病,引發了一系列的併發症,最終導致老先生的去世。
  • 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 翻譯要趁早嘗試
    寧春豔在翻譯《孤寂在棉田》時在語言風格上也費了一番心思,原作使用十分日常化、口語化的表述,其中有多處俚語,讓人置身巴黎街頭,寧春豔翻譯時特地加上了地道的北京味兒。「翻譯的過程很艱難,《孤寂在棉田》是我翻譯的四部戲中最難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我打開原作就不想合上了,這位作家的魅力勾著我眼睛移不開,一口氣讀到最後。」
  • 翻譯家黃燦然:提高翻譯水平的十個指針
    黃燦然:著名詩人、翻譯家。1963年生於福建泉州,1978年移居香港,1988年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現為香港《大公報》國際新聞翻譯。你把原著的資源移入翻譯體,也把你的母語資源移入翻譯體。由於你同時是一位正在從事母語文學創作或有意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作者,因此譯入翻譯體就對你更有利了。 簡言之,如果你譯入翻譯體,你將放棄你自己原來某些風格上的偏愛和取向,而經過翻譯體的磨練,你將擴大你的母語創作能力,包括句法、文字和意象的組織力和表達力。
  • 金聖華:學好母語是翻譯基石
    今日的金聖華,已然是香港的知名翻譯家,同時為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及翻譯系榮休講座教授,以及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長。但成為一名翻譯家,並非金聖華少年時的理想,她憶道:「我想成為作家,因為很多出名的作家都是外文系的,例如余光中、白先勇等,我讀外文系的初衷就是想創作。」然而她修畢學業,既然兼通英法兩語,水到渠成,便從事了翻譯工作。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曾經也有人想爭一下譯者的「特權」,如法國翻譯史上的著名作家翻譯家夏爾·索雷爾(Charles Sorel,1602-1674)。他說:「使原著再現於各個時代,按照各個時代流行的風尚改造原著,譯者對原作做相應的改動,是譯者的特權」。然而在那個「原文至上」、「是否忠實原文是判斷翻譯優劣的惟一標準」的年代,豈能容得下這樣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