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2020-12-12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謝天振

在傳統的譯學理念中,是沒有譯者的權利這一說的。以中西翻譯史為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我們在談到譯者時,談到的只有「任務」、「義務」和「責任」,卻從不會提到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譯者甚至連在譯作上的署名權都得不到保證。之所以如此,我想恐怕跟當時翻譯的主流對象有關:因為當時(歐洲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佛經翻譯時期以及五四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是宗教典籍、社科經典和文學名著,譯者與原作者相比,其地位相當卑微。當時,學界的心目中只有古賢先哲和文學大師,哪有譯者的地位,更遑論譯者的權利。

曾經也有人想爭一下譯者的「特權」,如法國翻譯史上的著名作家翻譯家夏爾·索雷爾(Charles Sorel,1602-1674)。他說:「使原著再現於各個時代,按照各個時代流行的風尚改造原著,譯者對原作做相應的改動,是譯者的特權」。然而在那個「原文至上」、「是否忠實原文是判斷翻譯優劣的惟一標準」的年代,豈能容得下這樣的言論?事實上,索雷爾自己也很快改口說:「為了使譯作達到卓越水平,必須選擇一種明智的折衷方法:既不受原作者的言詞或意義的過分束縛,同時也不相去太遠。」

然而儘管沒有人給譯者以明文規定的權利,但譯者們對自己應該有哪些權利還是很清楚的,且並不放棄。譬如對於在翻譯中譯者有沒有權利體現自己風格的問題,在傳統譯學理念看來,譯者當然是無權在翻譯中體現自己風格的,因為譯者的責任是傳遞原文的風格、原作者的風格,而不是展示他自己的風格。但是事實上,優秀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肯定不會滿足於做一個單純的文字「搬運工」,跟在原文後面亦步亦趨,被原文的語言文字束縛住自己的手腳。譬如傅雷,他明確倡言「翻譯應該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其用意也就是要求譯者擺脫原文語言文字的「形」。眾所周知,傅雷的翻譯風格就很明顯,我們拿起隨便哪一本傅雷的譯本,只消看上幾頁,不用看封面上譯者的署名,就立即能感覺到這是傅雷的譯本。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的許多讀者正是因為喜愛傅譯的風格才愛上巴爾扎克的作品、愛上羅曼·羅蘭的作品的。這裡,翻譯的事實與傳統的譯學理念顯然背道而馳,形成了一個悖論。

同樣的「悖論」也存在於前幾年圍繞葛浩文翻譯莫言的作品所引發的爭論上:一方面我們都看到,葛浩文的翻譯「是把莫言作品推向諾獎領獎臺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卻又有不少人對他「連刪帶改」的翻譯表示「質疑」,說他「改壞了」莫言的原作。

翻譯界這種「悖論」的由來其實是跟我們的翻譯理念沒有根據翻譯的事實調整有關。長期以來我們對翻譯的理解與認識一直停留在兩種語言文字的轉換層面,由此產生的對所謂合格譯文的理解也就是「忠實」地實現了兩種語言文字的轉換。至於這種「轉換」的實際效果如何,即譯文能不能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所喜愛,能不能在譯入語環境裡產生影響,等等,傳統的譯學理念是不考慮的。

有鑑於此,當代譯論開始對翻譯進行重新定位,2012年國際翻譯日主題重申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強調翻譯的使命就是要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當代譯論呼喚「譯者登場」,突出譯者作為兩種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協調者的身份,揭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在意識形態、國家政治、民族審美趣味等各種因素制約下對譯文的「操控」。

確立了現代譯論意識,把握住了翻譯的使命,那麼原先的許多「悖論」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先,不要把「是否儘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實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作為評判翻譯優劣的惟一標準。「忠實」只是我們評判翻譯的一個標準,但不是惟一標準,我們還應該考慮翻譯是否切實有效地促進了不同國家民族間的跨文化交際,這是評判翻譯行為、尤其是譯介行為和活動是否成功的更為重要的標準。以這個標準去看翻譯,那麼葛譯莫言是否成功,傅譯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翻譯風格是否有存在的權利和價值,那就都不是問題了。

有人會表示擔心:你這樣公開地宣稱譯者的權利,聲稱譯者可以有自己的風格,譯者可以根據譯入語語境的實際情況對譯文進行一定的「操控」,是否會導致「胡譯」、「亂譯」的產生呢?這種擔心是多慮了。其實,翻譯界的「胡譯」、「亂譯」現象早已有之,它並不需要現代譯論來賦予它「權利」,它與我們對翻譯問題和翻譯現象的學術探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制止、遏止以及儘可能地杜絕「胡譯」、「亂譯」的現象,首先當然是依靠譯者的自律,但更重要的恐怕還需要加強翻譯批評。加強翻譯批評,使「胡譯」、「亂譯」無地自容,沒有市場,使「胡譯」、「亂譯」的譯者聲譽掃地,與此同時再建立相關的翻譯法律法規,這才是杜絕「胡譯」、「亂譯」現象的切實有效途徑。

這裡還有一個與翻譯有關的問題在此也不妨順便提一下。這就是優秀翻譯文學獎該如何評獎的問題。我們現在通常的做法是,今年評獎的話,那就把候選譯作設定在之前兩三年時間裡出版的譯作上。這種做法其實是不符合翻譯規律的。譯作不像創作,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即顯現出它的社會效應。譯作需要接受讀者的考驗,還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優秀的翻譯家往往需要多年時間打磨一部譯作,而譯作問世後也還需要相當的時間看它能否被讀者所接受,能否對譯入語國家的文學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優秀翻譯文學獎的評選不妨借鑑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辦法,綜合地考察候選翻譯家的譯作及其社會影響,這樣才有可能把真正優秀的翻譯文學作品評選出來。

作者介紹:

謝天振,1944年3月生,浙江蕭山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比較文學譯介學創始人,中國翻譯學最重要奠基人之一,翻譯學學科建設最有力的倡導者和批評者之一。主要著作有:《譯介學》《翻譯研究新視野》《譯介學導論》《譯介學(增訂本)》《隱身與現身—從傳統譯論到現代譯論》《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海上譯譚》《超越文本 超越翻譯》,以及譯著《南美洲方式》《狄更斯傳》《比較文學引論》等。2020年4月22日,謝天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山醫院逝世,享年76歲。本報謹推送此文以緬懷先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藝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SISU┆譯思長存:深切緬懷上海外國語大學謝天振教授
    關於謝天振謝天振,1944年3月生,浙江蕭山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外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主編,《東方翻譯》執行主編,《中國翻譯》編委,國際比較文學協會翻譯委員會委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學術顧問暨翻譯研究會名譽會長,上海市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譯協理事兼翻譯理論與教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MTI教指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羊城晚報:翻譯,大腿,還是絲襪?
    [書生意氣]   林少華   [翻譯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誰都知道,翻譯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立了一功。莫言本人也對翻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他說文學翻譯大概有三種可能性。其一是二流作品被一流譯者譯為一流作品;其二是一流作品被蹩腳的譯者譯成二流甚至三流作品;其三是一流作品遇到一流翻譯家,「那就是天作之合了」。想必他覺得自己的情形屬於第三種可能性,於是年前去瑞典領獎時特意自己掏腰包把英文版日文版等譯者請去斯德哥爾摩分享這一生僅此一次的榮耀和幸福,也使得翻譯這個活計有幸反射諾獎耀眼的光環。
  • 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對此,鄭振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文學書是絕對的能夠翻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文裡面,就是原文的藝術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於譯文中」。他認為,譯者的翻譯水平決定了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倘若譯者的文學功底深厚,翻譯技巧嫻熟,完全能夠將文學書的思想傳達到另一種文字中,甚至其藝術之美也能夠充分傳達。原作思想和語言之美的再現程度,取決於譯者所運用的策略與技巧,即譯者主體性的發揮程度。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有了對外交往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把毛澤東的部分著作翻譯為俄、英、德、法等外文的任務主要依靠共產國際的力量。到了延安時期,對外宣傳和外事工作也大都需要外來譯者的幫助。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希焱):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
  • 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
    多樣的語言、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思想,號召並渴求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加入翻譯事業。10月16日-18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舉辦的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將在福州舉行。我們邀請了17位來自學術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的行業權威,以「翻譯的使命與關懷」為主題,探討翻譯的時代使命,體味獨特的人文關懷。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A.Chesterman在《翻譯模因論》中闡明了翻譯倫理的等級鏈條,即「價值決定規範,規範支配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導翻譯策略」。在法律翻譯領域,建構在不同核心價值之上的翻譯倫理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制定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或背離翻譯效果。
  • 疫情之下譯者的使命與擔當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雲戰疫」特寫
    看著前線醫護人員拼命奮鬥,我也希望儘自己所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盡到一名外語人的使命和義務。隨著境外輸入的形式愈加嚴峻,中大五院急需翻譯大量稿件,於是我立馬報名加入到志願翻譯團隊中來,希望能盡綿薄之力。醫療翻譯專業性強、難度大,再加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些都給我們團隊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基本層/翻譯內/翻譯性質:翻譯是語碼(意義符號)的轉換和意義的再現;高級層/翻譯內外/翻譯活動性質:譯者以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為基礎併兼顧各要素的目的性活動。譯者的「求真」行為以翻譯上的「忠實」為前提條件,但「求真」並非「忠實」之翻版。「忠實」僅限於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層面,即翻譯的基本層;是單維的對靜態文本的比較,旨在證明譯文和原文的相似度,堪稱對原文靜態意義的解讀策略,屬文本批評視域。
  • 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 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學術觀點 謝天振教授談「翻譯文學: 經典是如何煉成的」
    鑑於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羅念生翻譯的古希臘羅馬的悲喜劇,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小說和草嬰翻譯的託爾斯泰小說,等等,會被譯界推崇為翻譯文學的經典的原因。不過有必要指出的是,原作的地位並非是翻譯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 中文聖經翻譯及譯者王韜(上)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基督教經典 ——《聖經》的翻譯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十九世紀初基督教來華至今,中文聖經譯本不斷出現,是近代翻譯史上譯本最多、討論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事件。通常譯本名稱都冠以主持翻譯的西教士,如馬士曼譯本、馬禮遜譯本、施約瑟譯本等,但是每一個譯本實際上都有中國人士參與,甚至在實際翻譯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可惜他們的名字常被歷史塵封。
  •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2020-10-18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陸大鵬:作為譯者,翻譯人名和頭銜最讓我頭疼
    比如Sherlock Holmes,翻譯成「福爾摩斯」,今人看來莫名其妙,當初可能是受譯者的方言影響,但今天如果我們再把Holmes按照標準發音譯為「霍爾姆斯」「赫爾姆斯」,怕是沒人認帳。以上兩者很難兼顧,尤其涉及歐洲歷史時。名從主人和約定俗成的矛盾,可以說是A和B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
  • 《德米安》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年輕譯者姜乙是一位「從幕後走到臺前」的譯者。姜乙並非德語專業出生,她本科就讀於北京音樂學院學習歌劇,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學習音樂學和媒體信息學。自2009年至今就職於歌德學院(中國)北京德國文化中心,負責文學和翻譯資助計劃。她的代表譯作包括《悉達多》《人類群星閃耀時》《德米安》。
  • 翻譯的使命與關懷——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在福州順利舉行
    姜鳴、黃葒、郭建龍、朱嶽、高林、陸大鵬等17位來自學術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的行業權威,以「翻譯的使命與關懷」為主題,探討翻譯的時代使命,體味獨特的人文關懷。一 翻譯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10月16日晚,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譯論一——「翻譯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在福州無用空間舉行。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譯者|翻譯疑雲|代達羅斯|艾瑞克
    成色怎麼樣,一起來看看——《翻譯疑雲》故事一開始,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譯者,坐上了前往法國的飛機。他們要翻譯小說《代達羅斯》的大結局。《代達羅斯》究竟有多火?十億美元,是它的銷售總額。粉絲們翹首以待,等待完結。出版商盛大宣傳,坐等搖錢樹賺錢。
  • 南大系看點 《哈利·波特》譯者馬愛農校友與南大學子漫談文學翻譯
    當翻譯結束後,馬愛農去加拿大旅遊時意外看到海上的老漁夫、漁船、各種意義不同的捕魚繩結,頓時覺得親切和熟悉,好像曾在腦海中遇見過多次。「翻譯讓我開闊眼界,和遙遠地方的美好存在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她這樣說。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作為翻譯,我想,應該對書裡的每個人物感同身受。作為一個熱愛巴洛克音樂或者說亨德爾音樂,和對他這個人略知一二的譯者,可能對這一章更有好感,更親切。如果說影響:某些時候,我試圖做個勇敢的人,在翻譯時試著打破某種母語中人們習慣的節奏或說話方式,打破我自己習慣的節奏和說話方式。這非常難。比如完全直譯,一對一,試圖造成某種讓人心動的陌生效果……但這些不過是給人自大印象的泛泛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