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2020-1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求真」是譯者行為批評的核心概念之一,與「忠實」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對原文忠實,正是譯者求真的結果;對原文有意不忠,可能是譯者加入了自己務實性的個人理解,是意志體譯者社會屬性的張揚,即譯者的社會性行為。「忠實」的前提是以原文為中心,是單維面向原文及其意義的,顧及靜態意義,「忠實」的譯文就正確,否則為錯誤。且「忠實」主要用於檢驗譯文結果,而「求真」用來說明譯者行為,兼及評價譯者行為下譯文的質量。

  周領順論述過翻譯和翻譯活動性質之別。基本層/翻譯內/翻譯性質:翻譯是語碼(意義符號)的轉換和意義的再現;高級層/翻譯內外/翻譯活動性質:譯者以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為基礎併兼顧各要素的目的性活動。譯者的「求真」行為以翻譯上的「忠實」為前提條件,但「求真」並非「忠實」之翻版。「忠實」僅限於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層面,即翻譯的基本層;是單維的對靜態文本的比較,旨在證明譯文和原文的相似度,堪稱對原文靜態意義的解讀策略,屬文本批評視域。譯者行為批評中的「求真」與「務實」互相制約,是對意志體人的行為之動態描寫,是多維、立體的,處於翻譯之高級層,是「怎樣譯」的翻譯策略,屬人本批評視域。

  譯者的「求真」行為是在翻譯性質屬性約束內譯者的本能表現(譯者的語言性表現),是以實現務實性目標為終極的務實性求真(譯者的社會性表現)。與「忠實」相比,「求真」的特點在於能動的選擇性、真意的多面性與過程的動態性。譯者選擇原文的某一點或幾點之真而達到相應的務實目標和務實效果; 真意包括原文意義之真和超原文意義之真;「求真」強調無限逼近原文之真的過程,是動態的。

  「求真+務實」——譯者之天職

  「忠實」是單向的,只面對「作者/原文」,忽視讀者/受眾/社會對譯文的反應。譯文若只重求真會令讀者費解,也難以充分展示文章原意。

  根據周領順的觀點,「『忠實』必須有『務實』作補充」。「真」分為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但歸根結底向原文/作者靠攏;「務實」是多方面的,既有譯內的,也有譯外的,但終究向讀者/社會靠攏。「忠實」乃譯者之天職,因為在翻譯的基本層上,譯者可稱為作者之「僕人」,譯者有語言性的一面,此乃「求真為本」,亦即龍明慧「『忠實』之於翻譯的本體論意義」之所在。譯者的天職不限於「忠實」,因為在翻譯的高級層上,譯者或是創造者,可主動迎合社會需要,為了某些人(如譯者自己、客戶等)務實目標的需要,彰顯其社會性的一面,崔啟亮的應用翻譯忠實觀恰好屬於該情況。

  「求真—務實」——譯者忠實度之漸變

  劉雲虹認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力求突破傳統的二元對立式評判模式,將翻譯批評推進到行為視域與文本視域相結合的翻譯社會學研究階段,探索並構建貫穿翻譯過程、聚焦譯者行為、結合翻譯內外的批評新途徑,從而實現翻譯批評的全面與客觀。周領順對譯者行為批評關鍵詞進行了新釋。「求真」,指譯者為實現務實目標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所負載意義真相的行為;「務實」,指譯者在對原文語言所負載的意義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礎上,為滿足務實性需要所採取的態度和方法。

  「求真」是翻譯的必要條件,「務實」是翻譯的充分條件。「務實」分內外兩類:譯內「務實」體現譯者的語言性和社會性,譯外「務實」則體現譯者行為之社會化。「求真」和「務實」多用於譯前規約。「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統評價模式,即在「求真」和「務實」間有各種漸變狀態。該模式多用於譯後描寫和解釋。「求真」和「務實」互為條件,充分體現了翻譯作為一項社會活動的複雜性。該連續統與「作者/原文—讀者/社會」譯文連續統相互協調,譯文在譯文連續統上所處的階段性特徵,必然表現為譯者在譯者行為連續統上實踐的階段性特徵。

  「忠實」層次化——走出翻譯「忠實」之謎

  忠實翻譯觀,在我國翻譯學界影響深遠,但很多學者對忠實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引發了不少爭議。這些爭議為我們深入反思忠實問題提供了契機,有利於我們全面理解翻譯忠實觀。針對以上爭議,周領順通過層次化分析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做出了回應。

  文本到人本層次,主要涉及文本類型的制約和人本因素的考量。經典化程度漸低的過程是通俗化程度漸強的過程,人本因素指人的目的因素及其相應的行為等。文本和人本相互影響,矛盾而又統一。一般而言,文本經典化程度愈高,譯者的行為痕跡則愈少;反之,文本通俗化程度愈高,譯者的行為痕跡則愈多。文學翻譯註重忠實,是由於文學文本屬於表達型文本,這是從靜態的文本視角看問題,但因「文學類」文本通俗化程度較高,譯者介入的成分也就較多。譯者為了求取最佳的語境效果甚至市場效果而部分偏離「忠實」屬正常現象,此乃動態的人本視角。

  內部到外部層次,主要涉及語言內、翻譯內的問題和語言外、翻譯外的問題。語言內、翻譯內的問題,如語言轉換和意義再現問題,表現翻譯之客觀性;語言外、翻譯外的問題,如讀者需求和市場定位等對翻譯產生的影響,表現譯者之主觀性。譯者本身亦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如內在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表現。內外因素作用於譯者,次之作用於譯文,使其釋放的譯文達到一種認知平衡性,或曰使單維指向原文、本該忠實的翻譯在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折中。故而,周領順認為翻譯之道是在「求真」與「務實」間的平衡。

  靜態到動態層次,主要涉及靜態的翻譯倫理與翻譯幅度的制約,以及動態的語境和外圍環境的制約。就翻譯的倫理與翻譯的幅度而論,應忠實於原文,但文學翻譯常常不太忠實,原因在於文學翻譯是務實的,講究語境效果,有別於以求真為主的文化翻譯。譯者對於總體上屬於娛樂的文學也常有娛樂的行為表現,差異因文類而有別。譯者具有語言人與社會人雙重身份,但當其面對市場時,社會人的身份和社會性、社會化的程度明顯增強。

  以上三大層次互相制約、滲透。單維的忠實是靜態意義解讀式的翻譯,並不能反映翻譯作為一項複雜社會活動的實際,而譯者行為批評中求真和務實對於譯者雙重屬性(語言性和社會性)平衡性的協調,卻切實反映翻譯活動和翻譯活動中人的實際。

  譯文忠實度由譯者把握

  原文的意義分為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而語用意義勢必涉及人的因素,使翻譯成了譯者的目的性、選擇性活動,並最終演繹為人的問題。忠實問題實際反映了翻譯之「法理」與人(譯者)之「情理」之間的矛盾,若僅限於單維並作意義解讀式地看待忠實,未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翻譯活動具有目的性與動態性,翻譯忠實研究理應為譯內外相結合之動態研究。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擺脫了傳統的「忠實」之爭和規約「最佳譯法」的理想狀態,注重譯內外多因素制約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的語言性求真與社會性務實的程度,譯者行為呈選擇性,即譯者選擇性地忠實原意或忠誠作者。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原文語言作為風格本身,或作為信息傳達的手段,抑或將其作為文化來傳播;意志體譯者是翻譯過程的操控者,有話語權和處置權。總之,據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翻譯忠實是意志體譯者主動或被動選擇的結果,靜態環境以文本為準,動態環境因需要而異。譯文忠實度的變化反映譯者從語言性求真到社會性務實的社會化過程,而這是由譯者決定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李白詩歌全集英譯及譯本對比研究」(17AZD04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水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呂文澎 馮智嬌 馬福新
  •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然而在那個「原文至上」、「是否忠實原文是判斷翻譯優劣的惟一標準」的年代,豈能容得下這樣的言論?事實上,索雷爾自己也很快改口說:「為了使譯作達到卓越水平,必須選擇一種明智的折衷方法:既不受原作者的言詞或意義的過分束縛,同時也不相去太遠。」然而儘管沒有人給譯者以明文規定的權利,但譯者們對自己應該有哪些權利還是很清楚的,且並不放棄。
  • 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選材方面,鄭振鐸提出,譯者要立足於社會現實,儘可能選擇符合當時社會大眾需求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以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鄭振鐸開始從事翻譯活動時,正值中國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他懷著「救國救民」的翻譯動機,倡導譯者應傾向於選擇翻譯那些思想內容積極向上、有助於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品。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A.Chesterman在《翻譯模因論》中闡明了翻譯倫理的等級鏈條,即「價值決定規範,規範支配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導翻譯策略」。在法律翻譯領域,建構在不同核心價值之上的翻譯倫理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制定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或背離翻譯效果。
  • 文學批評家、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去世,享年90歲
    出生於富庶猶太家庭,以德語、法語、英語為母語,文學批評家、翻譯理論家斯坦納自稱「中歐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化和歐洲文學語言如數家珍,會多門語言,博覽群書。他主要研究的領域涉及語言、文學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猶太人大屠殺的影響。英國小說家拜厄特(A.S.Byatt)曾把他描述為「一位來得太晚的文藝復興巨人……一位歐洲玄學家,卻有著了解我們時代主流思想的直覺」。
  • 「隱身」的譯者 - 北晚新視覺網
    翻譯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只有最稱職的讀者,才能成就最優秀的譯者。當然,譯者憑藉自己在語言方面的才華和對作品的精準把握,將作者的作品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作者和以譯入語為母語的讀者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把譯者與作者之間、或者作者與源語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傳染、傳遞出去。經過譯者之手,作品在另一種語言裡找到了生命,並在該語言的讀者心中紮下了根。
  • 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的翻譯人才培養
    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的翻譯人才培養 2020-10-18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有了對外交往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把毛澤東的部分著作翻譯為俄、英、德、法等外文的任務主要依靠共產國際的力量。到了延安時期,對外宣傳和外事工作也大都需要外來譯者的幫助。
  • 中文聖經翻譯及譯者王韜(上)
    他學貫中西,屬於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近代知識分子,與李善蘭、蔣敦復等翻譯家是密友,與洋務派丁日昌、盛宣懷等有密切往來,甚至對孫中山也有影響。後在香港主持《循環日報》,被稱為「中國第一報人」,鼓吹變法維新。這些成就引人注目。1   然而有關他從事聖經翻譯一事,卻少得關注。近來隨著中外學者的深入研究,一些新材料得以發現,王韜的聖經譯者身份才被揭示出來。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希焱):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
  • 【新譯者訪談】竺家榮:我從根兒上來說是比較自卑的,翻譯是為了...
    第二天,竺家榮在班上同學的鼓勵下壯著膽子跟老師說「我也想去參加考試」,老師看了看她,說了句,「那就給你加一張表吧」,就這樣竺家榮報上了名。接下來是筆試、面試、身體檢查,過了一關才能進入下一關,在忐忑的等待中,終於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不久後的一天,竺家榮在家裡聽到有人「蹬蹬蹬」地跑上樓來,她開門一看,是老師,嚇了一跳。
  • 《德米安》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年輕譯者姜乙是一位「從幕後走到臺前」的譯者。姜乙並非德語專業出生,她本科就讀於北京音樂學院學習歌劇,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學習音樂學和媒體信息學。自2009年至今就職於歌德學院(中國)北京德國文化中心,負責文學和翻譯資助計劃。她的代表譯作包括《悉達多》《人類群星閃耀時》《德米安》。
  • 南大系看點 《哈利·波特》譯者馬愛農校友與南大學子漫談文學翻譯
    當翻譯結束後,馬愛農去加拿大旅遊時意外看到海上的老漁夫、漁船、各種意義不同的捕魚繩結,頓時覺得親切和熟悉,好像曾在腦海中遇見過多次。「翻譯讓我開闊眼界,和遙遠地方的美好存在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她這樣說。
  • 廖七一教授:翻譯研究的哲學思考、研究範式與批評話語
    換言之,我們對翻譯和翻譯活動的哲學認識決定了翻譯的界定;同時也決定了所謂的翻譯的本質,進而決定了翻譯批評的模式、原則、標準和方法。從遠古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外翻譯研究的主流是模仿論(Mimesis)。既然翻譯是模仿,那麼忠實、複製、惟妙惟肖自然成為翻譯評判的標準。在模仿論者看來,翻譯是複製、是再現、是惟妙惟肖的語言轉換。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在翻譯中怎樣去有效傳達這種文字中的激情,是否需要譯者對於語言的力度和文化語境等比較強的感受力?姜乙:我認為要徹底理解茨威格是不容易的。我的體會是,他在這本書中,借用描繪一些歷史畫面,歷史特寫,反思了人性,反思了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舉動和作為。但他並沒有下給論。
  • |譯者|翻譯疑雲|代達羅斯|艾瑞克
    成色怎麼樣,一起來看看——《翻譯疑雲》故事一開始,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譯者,坐上了前往法國的飛機。他們要翻譯小說《代達羅斯》的大結局。《代達羅斯》究竟有多火?十億美元,是它的銷售總額。粉絲們翹首以待,等待完結。出版商盛大宣傳,坐等搖錢樹賺錢。
  • 喬治·斯坦納:譯者的正途應該是什麼 | 啟真回顧
    譯者的正途既不是直譯也不是模仿,而應該是一種「有限度的」直譯或「翻譯,作者始終在譯者視野之內,以確保目標不會丟失;但嚴格追隨的是作者的意思而不是詞,而意思也允許得到詳解
  • 「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係。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麼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
  • Violaine:假如翻譯欺騙了你
    提出「文化轉向」,意味著翻譯標準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維度。是否忠於原著不再那麼簡單直白,而是有了文化與意識形態內涵。翻譯研究者們要關注的是譯作與原著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改變?這也成了翻譯批評家重點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