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斯坦納:譯者的正途應該是什麼 | 啟真回顧

2021-02-13 啟真館圖書
譯者的正途既不是直譯也不是模仿,而應該是一種「有限度的」直譯或「翻譯,作者始終在譯者視野之內,以確保目標不會丟失;但嚴格追隨的是作者的意思而不是詞,而意思也允許得到詳解,但不能被改變」。德萊頓告訴我們,這正是1658年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爾芬翻譯《埃涅阿斯紀》第四卷時所採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德萊頓自己在他的眾多譯本中(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尤維納利斯、喬叟)遵循的方法,是他在評論中(尤見於1685 年版《樹林集》[Sylvae]的序言)詳細解釋的方法。通過直譯,「作者的靈魂可能會得到附身也可能蕩然無存」。正確的翻譯是「一種對活物的寫生」。在理想狀態下,它不會妨礙原文的權威,而會向我們展示,如果原文是以我們的語言寫就的,它會是什麼樣子。在他給刊行於1697年的自譯維吉爾所作的序言中,德萊頓總結了他思考和實踐的一生:總體上看,我認為自己在改寫和直譯的兩極間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我竭盡所能地貼近作者。我沒有讓作者所有的光芒消失,其中最卓越的仍保留在他詞語的美中;而我必須要補充說明,這些詞語通常是比喻性的。那些能在我們的語言中保留其優雅的詞,我已盡力移植過來;但它們中的大多數必然不屬於此類,因為它們只有在自己的語言中才能保持光輝。有時維吉爾的一行詩中有兩個這樣的詞,而我們自己史詩的匱乏讓我們最多只能感受到一個;這也應能補償那些一個都沒有的。這是因為語言的區別,也可能是因為我遣詞技巧拙劣。而我敢說……考慮到這位偉大作者的方方面面,如果他生在當今的英格蘭,也會說我努力讓他說的那種英語。德萊頓沒有使用笨拙而模糊的模仿一詞,但他的要點不變。「在當今的英格蘭」,上述種種便是翻譯工作的界限和典範,只有恪守中庸,他才能看到並實現。歌德一生從事翻譯。在歐洲文學的進程中,他翻譯的切利尼自傳、卡爾德隆作品、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兒》可比肩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他不僅翻譯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英語、法語、中古高地德語,更有波斯語和南斯拉夫諸語。歌德的作品中也充斥著對翻譯思想和技術的評論,他有不少詩作本身就是對翻譯這個主題的評論或暗喻。深信生命的延續性,深信所有有形存在彼此間都有隱秘而和諧的交織和互聯,歌德認為語言間意義和韻律的轉達是普遍性的一個典型方面。他最著名的關於翻譯理論性的論述出現在《西東合集》(1819)的長篇附錄中。雖然已被引用過無數次,但在我看來這一論述比多數人所想的更加困難而特異。歌德與德萊頓一樣,也採用三分法,但他的劃分既按形式也按年代。歌德認為每種語言文學都必須經歷三個翻譯階段。但這些階段會反覆出現,所以它們會同時出現在一種語言文學中。當然具體情況還要參考語種或體裁。第一種翻譯讓我們熟悉外國文化,這是通過「用我們自己的意義」進行轉達來實現的。平白、平淡的散文是最好的例子。用這種方式表達的外語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成為我們日常的、土生土長的感觸(nationelle Hāuslichkeit)的一部分。我們幾乎不會意識到這股在我們周圍流淌的嶄新而令人振奮的感覺。第二種翻譯通過替換來獲取。譯者吸收外語作品的意義,並用一套符合自身語言和文化環境的表達替換原文本。外來的形式被穿上了本土的外衣。但變形和具現的衝動控制著所有生命,因此第三種翻譯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最高的、最終的翻譯模式力求實現原文和譯文的完美同一。這種同一意味著新的文本「並不是替代原文,而是佔據了原文的地位」(so dass eins nicht anstatt des andern,sondern ander Stelle des andern gelten solle)。這第三種方式要求譯者放棄他自身民族特別的資質,由此能夠催生出一種嶄新的「第三天賦」(tertium datum)。這樣的翻譯必然會遭到大眾的牴觸,但它仍是最高貴的。另外,它對外語作品的深入領會,使它趨近於完全可信,幾乎是「逐行對照」。在這方面,這第三種、最崇高的模式復歸到第一種、最基本的模式上。這個「外文和母語、已知和未知」的循環和諧而封閉。歌德的模型雖簡略——也可能正因為簡略——但也很複雜,而且並不是一目了然。從表面上看,第一種翻譯似乎是直接介入。它的目的接近於一般的Dolmetscher(翻譯者),最終是提供信息。而歌德援引的例子是路德的《聖經》。他真是想說路德那帶有強烈個人意識,有時武斷乃至粗暴的解讀,是某種將外國精神和知識體系悄然納入德語中的謙卑風格嗎?第二種翻譯,按照歌德的說法,是「戲仿」(parodistic)這個詞的本意。法國的前輩在這種借花獻佛上是大師,比如德理伊神甫(AbbéDelille)不勝枚舉的「翻譯」。歌德在此處的態度明顯帶著鄙薄,而德理伊的仿寫總體上看乏善可陳。不過歌德所描述的過程——從原文轉變成譯者使用的習語和參照系——無疑是基本的模式之一,也是「解讀」這門藝術的理想。除了德理伊,歌德還提到了維蘭德。從歌德其他作品和談話中(比如《憶兄弟般的維蘭德》)我們可以發現,他很欣賞這位創作了《奧伯龍》的人的工作。他知道維蘭德對塞萬提斯和理查森的模仿,對西塞羅、賀拉斯、莎士比亞的翻譯,在德國文學中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歌德的批評可能兼具道德和美學因素。「戲仿者」無疑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對時代精神來說也是無價的;但他只取用那些符合自己感觸和盛行氛圍的東西,因而不能在我們的認識中注入全新的、難以駕馭的體驗。這樣做也不能保住原作獨立的價值——它「疏離」的力量。只有第三種譯者能有所成。在此, 歌德的例子是沃斯(JohannHeinrich Voss),他譯的《奧德賽》(1781)和《伊利亞特》(1793)被歌德允當地認為是歐洲翻譯中的瑰寶,也是構建德語希臘古風的力作。這第三種翻譯把莎士比亞、塔索、卡爾德隆、阿里奧斯託帶進了德語的視野,讓這些「德語化的陌生人」(eingedeutschte Fremde)成為德國語言、文學覺醒的重要因素。這第三種方法,又稱「變形法」,也是歌德本人在《西東合集》中所追求的。而他引述或提到的例子——沃斯、施萊格爾、蒂克、他自己——也是擲地有聲。不過還是很難確定他描述的究竟是什麼。關鍵是「替代」和「佔據」的區別。前者大概是「戲仿」,原文被削弱,翻譯通過霸佔得到虛假的權威。後者是共生關係,是一種保留了原文差異、特性的融合,同時又演化出了新的、更加豐富的構造。歌德和波斯詩人哈菲茲在變形的相遇中發揮了各自的能量。這種會面和相融發生在德語和波斯語「之外」——至少在德語「之外」——因其存在止於翻譯那一刻之前。但在創作新的混合物或(更精確地說)實體時,兩種語言都得到了滋養。這樣的轉述也不盡如人意,還留下了相當大的猜測空間。歌德的評論某種程度上屬於警句式作品。可以確定的是翻譯的這種三重運動及其最終的循環(本雅明的「行間」[interlinear] 概念明顯源於歌德)與歌德的核心哲學理念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翻譯是變形的一個實例。它展現了球體或圓環向著和諧整體自然展開的過程,這是歌德在精神界和自然界均予以歌頌的對象。完美翻譯和進化遺傳學中有個共同的悖論:不必拋棄原部件就能實現融合或生成新形態。歌德發現(本雅明也發現了同樣的事)為使原文保持活力,必須承擔翻譯的風險;如果不經受轉變,它就會死去。作於1820 年的《個體與全體》的最後一節,集中表達了我們對翻譯的需求:

巴別塔之後:語言與翻譯面面觀

[美]喬治·斯坦納 著

孟醒 譯

本書是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喬治·斯坦納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也是翻譯研究領域的一部力著,涵蓋語言學、文學、哲學、藝術甚至科技及生物學領域,可謂語言學及翻譯理論的一項總體研究。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當代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不列顛學會會員。192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以德語、法語、英語為母語。先後在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經濟學人》雜誌編輯,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日內瓦大學等知名學府,教授比較文學課程。研究領域涉及文學理論、比較文學、翻譯理論等,提出了重要的「翻譯四步驟」理論。

斯坦納著作等身,主要作品包括《託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劇之死》《巴別塔之後》《馬丁·海德格爾》《語言與沉默》等。2007年,斯坦納獲得阿方索·雷耶斯國際獎。

目 錄

 

第一章 理解即翻譯 1

第二章 語言與靈知 55

第三章 語詞反對象 115

第四章 所謂的理論 239

第五章 解釋學過程 297

第六章 文化拓撲學 445

後 記 511

參考書目 516

索 引 533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啟真館圖書」

相關焦點

  • 紀念喬治·斯坦納:一位偉大的歐洲知識分子
    喬治· 斯坦納喬治·斯坦納是一名博學多才的文學大師,一名散文家、小說家、教師、學者和文學評論家。他在一系列極具影響力的著作中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力量和局限性。喬治·斯坦納1929年出生於巴黎,父母是維也納人。
  • 我,P站第一位中文譯者
    如果你在前段時間登陸過P站,應該注意到了下面這張首頁海報。為了鼓勵全世界的人們幫助壓平新冠肺炎增長曲線,乖乖居家防疫,P站特地把網站Logo改為了Stayhomehub(乖乖待在家吧),並且免費贈送所有用戶高級會員。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張圖有13個版本。除了英文原版,P站還請12位譯者,用各自的母語翻譯了海報,向世界各國人民解釋為什麼大家應該在家待著。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以中西翻譯史為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我們在談到譯者時,談到的只有「任務」、「義務」和「責任」,卻從不會提到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譯者甚至連在譯作上的署名權都得不到保證。之所以如此,我想恐怕跟當時翻譯的主流對象有關:因為當時(歐洲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佛經翻譯時期以及五四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是宗教典籍、社科經典和文學名著,譯者與原作者相比,其地位相當卑微。
  • 我,Pornhub第一位中文譯者
    除了英文原版,P站還請12位譯者,用各自的母語翻譯了海報,向世界各國人民解釋為什麼大家應該在家待著。如你所見,這其中就包含中文。P站的簡體中文頁面在去年上線。如今,P站上的中文元素以越來越多,許多類型片分類開始以中文註明,最近還有許多另類的標題翻譯,在網上引發熱議。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求真」是譯者行為批評的核心概念之一,與「忠實」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對原文忠實,正是譯者求真的結果;對原文有意不忠,可能是譯者加入了自己務實性的個人理解,是意志體譯者社會屬性的張揚,即譯者的社會性行為。
  • 「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係。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麼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
  • 特裝本、譯者走進直播間、籤名本專區……『文獻君的每周新書...
    特裝本、譯者走進直播間、籤名本專區……『文獻君的每周新書』今晚19點準時開播!限量35套,19:45左右放出04特裝本·甲骨文☆ 《黑太子:中世紀歐洲騎士精神之花的傳奇》克雷西黑金版,20:00限量放出05索·恩譯者李珂做客直播間☆ 索·恩《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95後譯者李珂做客直播間!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希焱):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
  • 「隱身」的譯者 - 北晚新視覺網
    然而,相對於作者,譯者的地位卻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很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現狀:「譯者就像隱形人,譯者的名字永遠不會被人記住,不會出現在封面,總是在第二頁。」譯者為何需要隱身由於世界上存在很多種語言,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先與譯者邂逅,再通過翻譯與譯入語的讀者邂逅。
  • 草根譯者從「野蠻生長」到「登堂入室」
    《芒果街的小屋》《麥田裡的守望者》《穿越時空的少女》《龍爭虎鬥》等引進版暢銷書的譯者,都和黃玉華有著一樣的「身份」,他們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翻譯只是出於興趣和文化擔當,人們送給這類譯者一個統一的標識——「草根譯者」。 草根譯者過去更多是在網上叱吒風雲,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600多名譯者在譯言網參與翻譯抗震救災資料,1周之內翻譯了10萬字,從此名聲大振。
  • 商王族後裔|微子啟為殷人帶來了什麼?
    商王族後裔|宋國: 春秋戰國時代最後的貴族之國宋國「率由典常, 以蕃王室」, 微子啟為殷人帶來了什麼?       在後世的典籍中,微子啟往往被稱讚為賢人,但自古史書為後世書寫,微子啟作為殷商後裔,本來就不可能贏得周王室的絕對信任。周公封國宋地,命微子啟代殷後,奉其先祀,定為公爵,舉辦盛大的歡送儀式,在儀式上作《微子之命》以訓誡微子啟。這個《微子之命》是如何的呢?
  • 賽爾號:它是繼啟靈元神之後又一個真傷精靈,獲取方式超簡單!
    賽爾號:它是繼啟靈元神之後又一個真傷精靈,獲取方式超簡單!真傷這個概念很多玩家都是在王者榮耀裡面的英雄呂布身上認知到的。而在賽爾號裡,啟靈元神這隻年費精靈的誕生,也是為賽爾號帶來了真傷這個概念。並且賽爾號的真傷顏色也是和王者榮耀的真傷是一樣的,都用白色表示。在這裡,的確不能排賽爾號的策劃,是從王者榮耀裡面找到的靈感。啟靈元神的真傷開始讓精靈護盾的存在變得更加的無力,本身精靈護盾就抵擋不了粉傷,如今真傷的出現,讓精靈護盾的確是變得愈發的落後。
  • 生活中日光燈應該接在日光燈電路的什麼地方 燈具應該如何選擇
    下面所介紹的是生活中日光燈應該接在日光燈電路的什麼地方以及燈具應該如何選擇,希望幫助更多人找到優質的材料類型,發揮更好的使用功能,減少使用的問題,還能夠節省比較多的電費。生活中日光燈應該接在日光燈電路的什麼地方在日光燈電路中,電流從插頭的左側插腳開始,流經整流器、燈管的一根燈絲、啟輝器中閉合的開關和燈管中的另一根燈絲,最後從插頭的右側插腳流出。電流會加熱日光燈管兩端的兩個小元件,然後啟輝器打開使電流通過日光燈。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有了對外交往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把毛澤東的部分著作翻譯為俄、英、德、法等外文的任務主要依靠共產國際的力量。到了延安時期,對外宣傳和外事工作也大都需要外來譯者的幫助。
  • 神婆,靈界的譯者
    神婆之所被稱為靈界的譯者,完全源於其超乎常人的能力,可通陰陽兩界,說他們半人半仙其實一點都不為過。他們幾乎有求必應,通靈之時,可斷吉兇禍福,可通過去未來。有科學界和心理學界曾對這種人進行了長期調查,卻得出很多奇葩的結論,有些連自己都難以說服。或許,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本來就沒有答案,因此,神婆的「神」也就順理成章地被人接受,關鍵是能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 看·書|《歷史上的譯者》:交流文化 見證歷史
    譯者,大家都知道,就是做翻譯的人。但歷史上的譯者,他們的作用可能要遠遠超出翻譯作品這個功能,甚至有可能會參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字的構建工作。所以當我們回看歷史上的譯者的故事的時候,你可能就是在回看一些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史。
  • 中文聖經翻譯及譯者王韜(上)
    第一代的聖經譯者如馬禮遜( R. Morrison)和米憐(W. Milne),傾向於第一種翻譯。例如,馬氏認為「聖經不允許轉譯(paraphrase)」,「應該犧牲譯作的流暢,來保存原作的文風與格調」,2 甚至每一個虛詞(particle)都要譯出;米氏亦主張,外國人如果不能用像中國學者那樣的「流暢與和諧」來譯經,也沒有什麼關係。
  • 魯迅:《農夫》譯者附記
    原譯者另外寫有一段簡明的解釋,現在也都譯在這下面——   「雅各武萊夫(Alexandr Iakovlev)是在蘇維埃文壇上,被稱為『同路人』 的群中的一人。他之所以是『同路人』,則譯在這裡的《農夫》,說得比什麼都明白。   「從畢業於彼得堡大學這一端說,他是智識分子,但他的本質,卻純是農民底,宗教底。他是稟有天分的誠實的作家。
  • 《魔道祖師》金子軒在線真香,藍啟仁放飛自我,羨羨突然變正經!
    金子軒在線真香 當他聽到羨羨反著吹安魂曲時,剛開始照舊來了一句吐槽,這吹的是什麼,這麼難聽。不過聽了一會後,突然就在線真香了。直接抱住羨羨,表示自己對魏兄的敬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都把羨羨給嚇到了。 聶懷桑發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