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2021-01-19 中國日報網

張明權 

譯題一:Friendships Can Depend on Who You Meet First

At their introductory session each student was told to sit in a random seat. Then each trembling newbie had to come up to the front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mselves. Immediately afterwards everyone else rated that person on two scales: how much they liked them and whether they would like to get to know them more (sounds frightening for your first d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ople liked - and wanted to be friends with - the people who were initially sat next to them. This might not be that surprising: people have had slightly more exposure to those who they were sitting next to. Or people might have felt a certain affinity for those they were sat near...

參考譯文:

交友中的「近水樓臺」

在第一次班會上,研究人員讓學生自由就座,初來乍到的學生戰戰兢兢,硬生生地走上臺前,簡短介紹自己。隨後其他人從兩個方面對其評價:首先是喜歡的程度,其次是繼續與其交往的欲望(第一天就被人指手劃腳聽起來夠嚇人的!)

結果顯示,人們意圖交往的對象正是起初坐(命中注定)在自己身邊的人。這沒什麼讓人吃驚的,它正應驗了中國的一句古話:近水樓臺先得月。或許因為近在身邊,彼此自然就有了一份默契。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係。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麼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譯者內心的認知反映在外在的翻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這種差異基本上會介於兩個極端之間,那就是「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之間。所謂的「作者說話」是指譯者純粹模仿作者的語氣說話,在詞彙、語法和修辭方面儘量保持原語獨有的一些特徵;反之,「譯者」說話是指譯者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改變原文的某些表達方式,使譯文更多的表現出自己的一種風格特徵。「作者說話」和「譯者說話」不是完全對稱的兩個概念,而完全的「作者說話」和「譯者說話」也是不存在的,翻譯中間總是存在著兩種聲音,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解釋,翻譯中始終存在著「作者」和「譯者」的對話,翻譯是一種雙聲部的合唱。

就英譯漢而言,體現「作者說話」的翻譯往往傾向於保留英語的一些表達方式,而體現「譯者說話」的翻譯則更多地照顧到漢語的表達習慣,這是從整體的語言差異的角度來看。就個人而言,不同的譯者所形成的翻譯風格也不同。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翻譯也經歷了從「譯者說話」到「作者說話」再回到「譯者說話」的一種輪迴式的發展道路,從早期林紓接近編譯的小說翻譯,到魯迅「寧信而勿順」的直白翻譯,再到許淵衝強調「三美」的詩歌翻譯,其中的變遷、反覆、混雜、調整可見一斑。現代翻譯更多地呈一種多元化的狀態,不同的譯者針對不同的譯文和不同的委託人需求,譯出不同風格特色的譯文,以任何單一標準要求翻譯的時代已經過去。然而,「譯者說話」和「作者說話」的區分仍然不失為翻譯評價的一個角度。

回到具體的翻譯點評上,在譯題一開頭的一個句子中,英語的被動語態是獨具特色的語法現象,雖然近來漢語「被」字表達流行,但漢語的「被」字更多的是詞彙構成手段,而非純粹的語法手段,不能因為現在流行「被」字表達方式就認為漢語已經具備照搬英語被動語態的條件。參與翻譯的網友選擇「被」字結構翻譯第一句話的比例很高,佔全部譯者的一半,在這些使用「被」字結構的翻譯中,「被告知」比「被要求」聽起來更順一些。第二段the people who were initially sat next to them中,sat是sit的過去分詞,這裡sit是及物動詞,是「使就座」的意思,這同樣是英語被動語態的特色用法,然而此處所有的網友譯者都沒有使用被動語態,不知是沒有看到被動語態還是故意選擇忽略。再者就是這裡的被動語態的使用給人一種很突兀的感覺,但實際上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這樣的,起初大家自由選擇就座決定了後來跟誰交朋友的結果,多少給人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這一點在英語中恰好通過被動語態這種語法手段得以表達,因為語言差異,我們可以選擇詞彙手段來彌補,參見筆者的譯文。

至於詞彙翻譯問題,introductory session是指「起初的自我介紹」的意思,經查原文語境,應該是指第一次開班會,不少網友的翻譯能看出是查閱了原文的,這一點值得提倡。Trembling newbie是描寫新生的膽怯,身體和聲音都可能是發抖的,emilywu73使用「緊張兮兮地」來對譯,感覺非常貼切。Rated that person on two scales顯然是從專業研究的眼光看問題,rate涉及分級或評分,webweb就翻譯成「接下來大家對這個人從兩個方面打分」。Exposure的意思這個詞是指「暴露在其中」,因此受其影響,這裡可以選擇意譯,「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翻譯就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假設換一個地方,如果是討論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的文章,exposure也可以跟漢語的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聯繫起來進行翻譯。這裡使用漢語成語的翻譯方式,更多地體現了「譯者說話」,但這樣的翻譯也是有限制的,過了就不好了。

譯題二:California English and the 「Gay Accent」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gay accent?" I wouldn't even touch this question were there not a decent amount of scholarly research about it. The notion of "talking gay," after all, is a staple of homophobic parody. So before going further, let me state that I believe gay men speak with as wide an array of voices as heterosexual men. I don't give credence to the idea of a universal "gay voice."

That being said, a recent article in American Speech suggests that a certain type of subcultural "gay accent" is not only a measurable phenomenon, but may have a unique relationship to a regional variety of English.

參考譯文:

加州英語與「男同口音」

您聽過「男同口音」一說嗎?要不是看到一大堆正兒八經的學術研究成果,我也不會碰觸這個話題。畢竟,「像男同一樣說話」原本只是恐同者鸚鵡學舌的表演。所以我先聲明,在我看來男同們和非男同們一樣可以說出字正腔圓的話來,我不相信有一種標準統一的「男同口音」。

然而,最近一期《美國語言》上的一篇文章認為,有一種亞文化叫做「男同口音」,它不僅是一種可以量化的現象,而且也跟一地的英語方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譯題二涉及當代社會的熱門話題,「同性戀問題」。「同性戀」之所以成為問題,則是源於人們長期以來對「同性戀」的偏見態度,而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詞彙,如"gay accent", "talking gay", "gay voice"都難免帶有偏見的色彩,因此在翻譯這段文字的時候,首先要把握作者對待同性戀的態度。閱讀發現作者的態度不僅是嚴肅的,而且作者還試圖批評那種歧視同性戀的態度。

經查詞典,gay可以統稱「同性戀者」,但主要是指「男同性戀者」,這一點頗似漢語的「同志」一詞,即可以指全體同性戀者,但又主要指男同性戀者,由於一些涉及「同性戀」的詞彙已經先天帶有某些人們的認知態度,要把這些詞彙正確翻譯成漢語,又能做到不夾雜著個人感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talking gay而言,不少網友翻譯成了「娘娘腔」,這個詞本身是帶一定偏見性的認知的,這個不是譯者的錯,是詞彙本身的問題。Homophobic parody的意思是「恐同者對同性戀的反諷模仿」,parody帶有滑稽性和誇張色彩,目的在於醜化原來的東西。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網友對talking gay的理解是錯誤的,首先從語法角度來講talking gay是現在分詞短語,而非動名詞短語,再者從詞彙的角度講,talk gay是固定搭配,就是指上文的gay accent,talking gay的意思就是所謂的「娘娘腔」。還有一個詞值得注意,staple的語境意思是「主打產品」,因此整句話the notion of 「talking gay」, after all, is a staple of homophobic parody的隱含意思是,一些恐懼同性戀的人通過對所謂的「同性戀口音」的滑稽模仿,醜化同性戀的說法方式,使「娘娘腔」這一特徵口音固定與同性戀關聯,從而形成對同性戀者的社會刻板印象。

最後一段中measurable是「可測量」的意思,沒有引申的「重要」的意思,數量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趨勢。

譯題三:Toss Your Expectations Into the Ocean

What's a life without expectations like? It means you accept reality as it is, and people as they are, without expectations, without trying to force people into the containers you have for them, 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It's a life where you don't need to be disappointed or frustrated or angry - or if you are, you accept it, and then let it go.

That's not to say you never act - you can act in a way that's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values, and influence the world, but never have an expectation of how the world will react to your actions. Pay attention to your thoughts. Don't beat yourself up if you have expectations. Just see them. Then toss them in the ocean.

參考譯文

讓奢望見鬼去吧!

沒有奢望的生活什麼樣子?沒有奢望的人接受現實的一切,不會量自己的身材,裁他人的衣裝。沒了奢望,也便沒了失望、挫折、憤懣—即便有,也能安然接受,順其自然。沒有奢望並非無所作為—這樣的人從本心出發,做影響世界的事情,從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關注自己的思想,有奢望,也別自責,正視奢望,拋諸海洋。

最後這一個譯題中,expectations一詞的意思不同一般,這本來是一個褒義詞,在這裡多少有了一些貶義,作者通過自己的寫作,意圖指出expectations會讓我們沮喪、挫折、憤懣,所以筆者這裡把expectations翻譯成了「奢望」,這裡也涉及翻譯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到底要不要揭示出作者的隱含意義,從翻譯的解釋性來看,大多數時候這樣做是必要的。Sumingyu把標題譯成「清心寡欲」,也足見其理解是很到位的。

「Toss you expectations into the ocean」中包含了ocean這樣的比喻,是否需要直譯出來,這總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筆者的譯文在標題和結尾處分別採用了意譯和直譯兩種方法。Force people into the containers you have for them,筆者譯成「量自己的身材,裁他人的衣裝」,化用了漢語成語「量體裁衣」,但反其道而用之,意圖表示「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把別人的行為納入自己的軌道中」。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一個抽象的命題,所以作者採用了反覆論證的方式,you accept it, and let it go,never have an expectation of how the world will react to your actions,都是從不同的側面談論同一個問題,把握好這一點,翻譯也就沒有困難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歡迎大家討論學術問題,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擊和發布一切違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內容。

更多文章

專有名詞 不可隨心而譯

翻譯與語法分析

翻譯與語境隱含信息

中國文化歸來

英漢構詞法差異與翻譯

理解與表達

全球化語境中的翻譯

在「歸化」的背後

「事業單位」如何翻譯?

「譯」無止境:敘事、詞源、常識

翻譯中的「詳」與「略」

翻譯中如何準確把握詞義?

翻譯的確定與不確定

「譯」、「異」、「移」

「變通翻譯」的是是非非

理解語言與理解事實

翻譯中的「經驗法則」

翻譯與模仿

也談「信、達、雅」

作為文化中介的翻譯

一次糾錯之旅

中國英語「給力」!

翻譯與措辭

翻譯偏離與補償

翻譯「打磨」

略論翻譯中的人稱泛指及漢語句式問題

擬聲詞、流行話題與委婉語

「秒殺」時代的翻譯

筆底煙霞總關情——略談翻譯中的情感表達

翻譯中的明晰化傾向

點擊進入譯點通

專家簡介:

張明權,安徽省固鎮縣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上外博士課程班進修。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和翻譯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譯著兩部,發表其他文章20餘篇,有大量翻譯實踐經驗,翻譯總字數接近200萬。Email: mqzhang@ujs.edu.cn。

(作者:張明權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編輯:Julie)

相關焦點

  • 「隱身」的譯者 - 北晚新視覺網
    作為譯者,他們身上也有著共同的氣質:9名譯者都以異常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原著和作者,都對每天只有20頁的原稿感到不過癮,他們在就餐娛樂之際會一同討論作品邏輯,猜測作者心理,推斷劇情走向和結局,渴望儘可能快地從陌生走向熟悉,試圖在化身譯者之前,首先成為作者最好的讀者,找到與作者之間的共鳴。這是做好翻譯工作的前提,也是一名優秀的譯者必須具備的品質。
  • 特裝本、譯者走進直播間、籤名本專區……『文獻君的每周新書...
    特裝本、譯者走進直播間、籤名本專區……『文獻君的每周新書』今晚19點準時開播!50本,19:35放出☆ 九色鹿《如果故宮會說話》作者楊原籤名本、方寸《紫禁涅槃:從皇宮到故宮博物院》作者吳十洲籤名本登陸直播間!
  • 《科幻世界·譯文版》與她帶來的作品、作者與譯者
    近年來小語種作品引進數的上升、日本幻想文學專輯熱銷後持續出版的計劃,這些現象背後都有著譯者的影響。在《譯文版》徵稿機制下,作者、讀者皆是潛在的譯者,版權之外,譯者的熱情與能力決定著引進幻想作品的數量與質量。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以中西翻譯史為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我們在談到譯者時,談到的只有「任務」、「義務」和「責任」,卻從不會提到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譯者甚至連在譯作上的署名權都得不到保證。之所以如此,我想恐怕跟當時翻譯的主流對象有關:因為當時(歐洲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佛經翻譯時期以及五四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是宗教典籍、社科經典和文學名著,譯者與原作者相比,其地位相當卑微。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有了對外交往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把毛澤東的部分著作翻譯為俄、英、德、法等外文的任務主要依靠共產國際的力量。到了延安時期,對外宣傳和外事工作也大都需要外來譯者的幫助。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求真+務實」——譯者之天職  「忠實」是單向的,只面對「作者/原文「真」分為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但歸根結底向原文/作者靠攏;「務實」是多方面的,既有譯內的,也有譯外的,但終究向讀者/社會靠攏。「忠實」乃譯者之天職,因為在翻譯的基本層上,譯者可稱為作者之「僕人」,譯者有語言性的一面,此乃「求真為本」,亦即龍明慧「『忠實』之於翻譯的本體論意義」之所在。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希焱):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
  • 草根譯者從「野蠻生長」到「登堂入室」
    《芒果街的小屋》《麥田裡的守望者》《穿越時空的少女》《龍爭虎鬥》等引進版暢銷書的譯者,都和黃玉華有著一樣的「身份」,他們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翻譯只是出於興趣和文化擔當,人們送給這類譯者一個統一的標識——「草根譯者」。 草根譯者過去更多是在網上叱吒風雲,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600多名譯者在譯言網參與翻譯抗震救災資料,1周之內翻譯了10萬字,從此名聲大振。
  • 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當時翻譯工作者的信心倍增,他們對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有了更充分的認識,也帶動了更多的翻譯愛好者投入翻譯活動,探索翻譯技巧。促進世界文學交流。「翻譯者在一國的文學史變化更急驟的時代,常是一個最需要的人。」鄭振鐸鼓勵譯者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發揮主體作用,選擇適合當時國情的外國文學進行翻譯,旨在改變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引導國人接觸先進思想。
  • ...三體》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
    Netflix拍劇版三體 《三體》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的制時間:2020-09-02 10:1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Netflix拍劇版三體 《三體》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的製作顧問 9月1日,三體宇宙、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L.Venuti認為,譯者要質樸而準確地重現原文,儘可能不留任何「歸化」的痕跡。在以K.Reissue與H.Vermeer的「目的論」為代表的「功能倫理」模式下,譯者需要「忠實」的對象由原文與作者轉變為譯文與讀者。在以上兩種倫理原則的制約下,譯者必須選擇「忠實」於他者,處於不平等的從屬地位。
  • 中文聖經翻譯及譯者王韜(上)
    通常譯本名稱都冠以主持翻譯的西教士,如馬士曼譯本、馬禮遜譯本、施約瑟譯本等,但是每一個譯本實際上都有中國人士參與,甚至在實際翻譯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可惜他們的名字常被歷史塵封。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家王韜,就幾乎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聖經譯者。王韜( 1828-1897)原名利賓,字蘭卿。早年協助在華傳教士麥都思(W.
  • 如果天外の建築會說話……
    如果建築會說話, 它們會向我們講述怎樣的 精神追求與文化傳承? 譯者:英語譯員溫晨 審譯:英語學院夏瑾老師
  • 美國女詩人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譯者稱其「劍走偏鋒」
    此前,在一個短暫的線上採訪中,Anders Olsson在被問及新冠如何影響到諾獎評審工作時表示一切照舊,唯一不同的就是開會和交流的方式改變了,就像世界上其他正在經歷疫情的人們一樣,但不變的是「對文學品質的關注」,他說,「每一年我們都會對到底何為文學品質進行激烈的探討,但最終關心的還是文學的普遍性和全球性,也依靠那些可以從全球範圍內提名的專家。」
  • 我,P站第一位中文譯者
    這些標題中,有的往古典詩詞上靠,或使用意象,或講究雙關,或藉助古典典故,來描述角色與場景,給原本簡單粗暴的視頻情節,添上了些許詩情畫意。另一類略輸文採,但不遜風騷。往往熟練運用漢語中的俚語、歇後語、對仗或押韻,讀起來直言快語,朗朗上口,富於市井風味。由於此類翻譯用字比較直白,這裡只保留下面兩個例子。
  • 你喜歡的外國文學傳記,都是怎麼找到好譯者的
    「如同期待理想讀者一樣 我一直在找理想譯者」 如同納博科夫期待理想讀者,為給這套傳記尋找理想譯者,也費了不少工夫。最後還是通過豆瓣發帖得到建議,我輾轉找到國內頂尖的納博科夫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學的劉佳林老師。
  • 看·書|《歷史上的譯者》:交流文化 見證歷史
    譯者,大家都知道,就是做翻譯的人。但歷史上的譯者,他們的作用可能要遠遠超出翻譯作品這個功能,甚至有可能會參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字的構建工作。所以當我們回看歷史上的譯者的故事的時候,你可能就是在回看一些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史。
  • |譯者|翻譯疑雲|代達羅斯|艾瑞克
    還是非常燒腦的懸疑驚悚題材。看完絕對神清氣爽!成色怎麼樣,一起來看看——《翻譯疑雲》故事一開始,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譯者,坐上了前往法國的飛機。他們要翻譯小說《代達羅斯》的大結局。《代達羅斯》究竟有多火?十億美元,是它的銷售總額。
  • 我,Pornhub第一位中文譯者
    這些標題中,有的往古典詩詞上靠,或使用意象,或講究雙關,或藉助古典典故,來描述角色與場景,給原本簡單粗暴的視頻情節,添上了些許詩情畫意。另一類略輸文採,但不遜風騷。往往熟練運用漢語中的俚語、歇後語、對仗或押韻,讀起來直言快語,朗朗上口,富於市井風味。由於此類翻譯用字比較直白,這裡只保留下面兩個例子。
  • 譯者||譯者歸來與詩魂遠遊——蔡廷幹漢詩英譯之《唐詩英韻》研究
    顯而易見,後者在長度上更長,對仗要求更高,故翻譯費時更長,翻譯本身難度更大,對譯者英文能力和翻譯水平的挑戰更大。另外,從翻譯的效果來看,同一譯者翻譯的絕句比律詩質量一般更高,更有利於譯作在目標文化和社會中的接受。基於此,蔡氏只選擇絕句而非律詩作為翻譯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