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鄭振鐸(1898—1958)是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的著名學者,在文學、藝術史、考古等領域的貢獻廣為人知,同時他也是一位成績斐然的翻譯家。

縱觀人類翻譯史,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譯者在對外宣傳與對內推介的雙向領域都發揮著主觀能動作用。譯者的主體性貫穿於整個翻譯過程之中:原文選擇、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關於譯者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主體性問題,鄭振鐸結合自身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觀點,端正了當時的翻譯方向,並形成其翻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特殊時期的特殊意義。

譯者發揮主體作用有重要意義

實現文學可譯性。新文化運動初期,不少人認為譯作無法保留原作的思想與藝術風格,有些人甚至認為文學作品是絕對不可譯的,尤其是詩歌。對此,鄭振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文學書是絕對的能夠翻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文裡面,就是原文的藝術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於譯文中」。他認為,譯者的翻譯水平決定了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倘若譯者的文學功底深厚,翻譯技巧嫻熟,完全能夠將文學書的思想傳達到另一種文字中,甚至其藝術之美也能夠充分傳達。原作思想和語言之美的再現程度,取決於譯者所運用的策略與技巧,即譯者主體性的發揮程度。鄭振鐸對於文學可譯的論斷,在理論層面上肯定了文學書的可譯性,肯定了文化與文學書在國際間交流與傳播的可行性,肯定了世界文學存在的更深遠意義。當時翻譯工作者的信心倍增,他們對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有了更充分的認識,也帶動了更多的翻譯愛好者投入翻譯活動,探索翻譯技巧。

促進世界文學交流。「翻譯者在一國的文學史變化更急驟的時代,常是一個最需要的人。」鄭振鐸鼓勵譯者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發揮主體作用,選擇適合當時國情的外國文學進行翻譯,旨在改變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引導國人接觸先進思想。鄭振鐸的譯者主體翻譯理念堅定了譯者信心並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懂外語的學者、文人、留學生加入翻譯隊伍,擴大了譯者的範圍。這樣,文學翻譯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傳播得以開展,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交流得以實現。鄭振鐸本身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體裁廣泛,不僅具有文學意義,還具有社會學、美學的新視角,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國人的視野,豐富了文學創作的思路與手法,促進了我國新文學建設和中外文學交流。

豐富漢語言內容。通過外譯漢,譯者可以有選擇地進行「他山之石,為我所用」,為漢語言的發展提供有營養價值的外來元素。鄭振鐸強調「歐化」並非簡單的模仿,要把握好「歐化」的程度,適當地改進中國傳統的語體,但必須做到不影響中國讀者的理解。「歐化」語言打破了中國傳統文言文的束縛,也為譯者解放思想、探索新的翻譯方法創造了前提條件。顯然,譯者活動在推動漢語「歐化」進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主導作用,成為相輔相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讀者通過借鑑、吸收翻譯作品中所體現的「歐化」表達方式,增強了漢語的表現力與生命力;另一方面,譯者可以更從容地譯介西方文學作品,拉近了中西方的距離,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鄭振鐸提出的適度「歐化」原則,加強了譯者的主體意識,成為研究翻譯策略、轉變翻譯思維、激發翻譯熱情的動力,體現了其翻譯思想的預見性與建設性。包括鄭振鐸在內的大批學者,積極探索符合漢語語言特色的文體發展道路,尋求國人能夠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對豐富漢語言的內容起到了指導作用,也為漢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多路徑實現譯者的主體性

譯者中心理念。鄭振鐸明確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中心地位。譯者作為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不容忽視,其翻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譯文質量,並決定著原文在譯入語國家的受歡迎與被認可程度。基於此,鄭振鐸鼓勵當時的譯者和有志於從事翻譯的青年學者要充分認識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堅持專業學習與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與翻譯水平,產出高質量的譯作,從而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鄭振鐸在翻譯活動中也積極踐行「譯者中心」理念,承擔起譯者的責任。他早年接觸到泰戈爾的詩作並深感興趣,但最初翻譯《新月集》的過程並不順利。由於對自己的譯文不甚滿意,他只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為數不多的幾篇詩作,可見鄭振鐸對待翻譯寧缺毋濫的認真態度。經過對原文的認真研讀與揣摩,輔以個人深厚的文學素養與文字功底,鄭振鐸對譯文進行反覆的斟酌與修改,最終譯出了《飛鳥集》,繼而又出版了《新月集》。這兩部高質量譯作深受讀者喜愛,至今仍廣為流傳。

翻譯選材原則。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選材方面,鄭振鐸提出,譯者要立足於社會現實,儘可能選擇符合當時社會大眾需求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以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鄭振鐸開始從事翻譯活動時,正值中國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他懷著「救國救民」的翻譯動機,倡導譯者應傾向於選擇翻譯那些思想內容積極向上、有助於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品。在那段時期,鄭振鐸充分發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作用,選擇翻譯了大量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俄國文學作品,旨在藉由相類似的國情與社會問題,為中國讀者提供化解矛盾與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鄭振鐸在閱讀歐洲文學作品時發現,不少作品中涉及國人不太熟悉的希臘神話典故,為了幫助讀者克服理解障礙並保持閱讀的興趣和熱情,他特意翻譯了兩部關於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的作品,拓寬了讀者的知識面。此外,為了豐富中國小讀者的精神世界,從小培養閱讀習慣,鄭振鐸選擇翻譯了不少優秀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希望將自由、反封建的思想灌輸給中國的下一代。鄭振鐸的翻譯選材觀彰顯了他所秉持的維護翻譯實踐與社會環境之間平衡和諧的原則。

翻譯過程策略。儘管文學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不可或缺,譯者也不能任意發揮主體性。譯者主體性發揮程度,受制於原文文本、譯文讀者、譯語文化以及譯者能力等影響因素。譯者所運用的翻譯策略必須置於特定語境之中,經過慎重權衡、統籌兼顧而最終敲定。在《譯文學書的三個問題》一文中,鄭振鐸基於泰特勒的《論翻譯的原則》,客觀理性地取其精華,結合自己的翻譯經驗進行分析闡述。針對譯者主體性的發揮,他提出了具體要求:必須以忠實為第一要義,避免走「死譯」與「放縱」兩個極端,「良好的譯者貴得於其中道。忠實而不失其流利,流利而不流於放縱」;在忠實的前提下,儘可能把原文的風格移植到譯文中,如果實在無法做到,則宜犧牲風格,而保持原文的意思;譯者應適度把握主體性的發揮,既不能太死板地直譯,也不能隨性地增刪原文,只有找到「直譯」與「自由」之間的平衡點,才有可能譯出優質的作品。通過自身努力踐行這些翻譯原則,鄭振鐸的譯作對當時的譯者也產生了示範與引領作用,他的翻譯理論建樹為我國現代翻譯理論的奠基階段增添了內容與活力。

作為倡導新文化與新文學的翻譯家,鄭振鐸對社會文化思想狀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參與、組織、引導的翻譯活動為中外文化交流與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積極鑽研並借鑑西方先進的翻譯理論,結合自身的翻譯實踐與研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翻譯思想,其中對譯者主體理念的提倡,可謂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僅在當時廣為接受,還經受了歷史的檢驗,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生態視域下的冰心翻譯思想研究」(FJ2017B117)、「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閩教科 [2017] 52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曉琴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謝天振在傳統的譯學理念中,是沒有譯者的權利這一說的。以中西翻譯史為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我們在談到譯者時,談到的只有「任務」、「義務」和「責任」,卻從不會提到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譯者甚至連在譯作上的署名權都得不到保證。之所以如此,我想恐怕跟當時翻譯的主流對象有關:因為當時(歐洲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佛經翻譯時期以及五四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是宗教典籍、社科經典和文學名著,譯者與原作者相比,其地位相當卑微。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A.Chesterman在《翻譯模因論》中闡明了翻譯倫理的等級鏈條,即「價值決定規範,規範支配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導翻譯策略」。在法律翻譯領域,建構在不同核心價值之上的翻譯倫理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制定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或背離翻譯效果。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有了對外交往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把毛澤東的部分著作翻譯為俄、英、德、法等外文的任務主要依靠共產國際的力量。到了延安時期,對外宣傳和外事工作也大都需要外來譯者的幫助。
  • 領導學視野下踐行新發展理念的若干路徑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需要著重提升領導力。領導力既包括組織領導力,也包括個體領導力,是實現組織發展目標而表現出的積極行動能力。領導力素質體現在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觀念、職業精神、行為表現、態度作風等各個層面。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取決於領導幹部的理論素養和實際能力。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希焱):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
  •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2020-10-18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 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中文聖經翻譯及譯者王韜(上)
    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家王韜,就幾乎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聖經譯者。王韜( 1828-1897)原名利賓,字蘭卿。早年協助在華傳教士麥都思(W. Medhurst)從事宣教工作,後來西遊英倫,協助牛津大學第一位漢學教授理雅各(James Legge)翻譯中國經典。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不凡成就的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其實,那些耳熟能詳的書都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他對於法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探討,完全基於一手材料的直接閱讀與領悟,將翻譯實踐與學術研究同步進行,並相得益彰。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基本層/翻譯內/翻譯性質:翻譯是語碼(意義符號)的轉換和意義的再現;高級層/翻譯內外/翻譯活動性質:譯者以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為基礎併兼顧各要素的目的性活動。譯者的「求真」行為以翻譯上的「忠實」為前提條件,但「求真」並非「忠實」之翻版。「忠實」僅限於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層面,即翻譯的基本層;是單維的對靜態文本的比較,旨在證明譯文和原文的相似度,堪稱對原文靜態意義的解讀策略,屬文本批評視域。
  • 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
    ;林紓、鄭振鐸、林語堂、冰心等翻譯家也在對應領域開創了新的發展方向……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這些前輩的努力,中國的思想界、文化界將黯然失色。多樣的語言、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思想,號召並渴求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加入翻譯事業。10月16日-18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舉辦的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將在福州舉行。我們邀請了17位來自學術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的行業權威,以「翻譯的使命與關懷」為主題,探討翻譯的時代使命,體味獨特的人文關懷。
  • 南大系看點 《哈利·波特》譯者馬愛農校友與南大學子漫談文學翻譯
    當翻譯結束後,馬愛農去加拿大旅遊時意外看到海上的老漁夫、漁船、各種意義不同的捕魚繩結,頓時覺得親切和熟悉,好像曾在腦海中遇見過多次。「翻譯讓我開闊眼界,和遙遠地方的美好存在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她這樣說。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進一步廓清了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意義與實踐路徑;第二,形成了翻譯、闡釋、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網絡;第三,對中央政治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有了明晰的共識,在翻譯方法和技巧方面開拓了思路;第四,對構建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的任務和新時代中央政治文獻譯者需要具備的能力體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 回望鄭振鐸先生 多虧他太和殿的唐三彩大馬得以存世
    編者按 2018年,是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圍繞著他的藏書與文博事業,有兩個重要的展覽相繼開展。一個是在故宮文華殿舉辦的「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2018.11.20-12.20),另一個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暨西諦藏書展」(2018.12.18-2019.2.25)。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譯者|鄧正來:我翻譯的這幾本書
    再者,我認為,在中國尚缺乏名師指導的情況下,學術翻譯不失為一種獨特的精讀原典的方式,而且是一種極其有效的閱讀。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閱讀和研究的同時,我先後翻譯了這樣幾本書:1987年我與姬敬武共同翻譯了美國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1998年我又對該書做了重譯。
  • 重溫艱苦奮鬥歷程 提升黨性思想覺悟
    重溫艱苦奮鬥歷程 提升黨性思想覺悟 2020-07-02 04: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京舉行
    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
  • 重溫訓詞彙聚力量,踐行初心牢記使命
    近日,迎來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並致訓詞兩周年的日子,為進一步深化學習踐行訓詞精神成果,激發指戰員投身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的政治熱情,鞏留縣森林消防大隊全體指戰員通過再學原文、暢談心得等形式,
  • 「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係。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麼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