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孫儷的育兒觀#又上了熱搜。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就會感嘆一次哥哥的懂事和妹妹的乖巧。看慣了二胎家庭的雞飛狗跳,老大老二和平相處已是難得的「風景」。
陳小春說,有了二胎後, Jasper 為了引起他的重視,故意打電話給他,問他什麼叫jealous(妒忌)。
大S說:「女兒會主動攻擊弟弟,經常故意拿東西在弟弟的頭邊揮,看有沒有機會打到他……」
可等等和小花,又是另外一種畫風。
等等去哪裡,小花就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
小花不會吹頭,等等就自告奮勇拿起了吹風機。
很多人問孫儷,有沒有什麼育兒秘訣?怎麼才能保證公平?
孫儷的回答出人意料:二胎家庭,要「偏心」老大。
一、
知乎上有個提問:生了二寶以後,你對兩個孩子的愛一樣嗎?
一個高贊回答說:會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不一樣。
的確,我們都知道要對兩個孩子公平,不能哄好了這個冷落了那個。
可問題是,我們心中的公平,和孩子心中的公平,真的一樣嗎?
你以為將蘋果一分為二是公平,可原本能吃一整個蘋果的老大,並不會這樣覺得。
你以為陪老大兩小時、老二兩小時是公平,可老大心裡想的是,曾經媽媽的一天都是自己的。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突然伸手攬住你說:「親愛的,我愛你愛得一塌糊塗,我決定了,我要再找個跟你一樣的妻子!」
你的反應,就是老大的反應。弟弟妹妹對他們意味著競爭,而不是驚喜。更何況,這場競爭他們毫無優勢。
胡可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安吉玩鬧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弟弟,胡可立馬指責他:「你是老大,你應該讓著弟弟,保護弟弟。」
可是安吉並不買帳,然後胡可說的一句話,讓她後悔了一輩子,她說:「別再打弟弟了,等弟弟長大了,你就打不過他了」。
也許胡可認為,弟弟長大後,兄弟倆年紀相仿時的競爭,才算是公平競爭,可這不僅沒有調和兄弟倆的矛盾,還將他們放在了對立面。
安吉聽後,躲在椅子後面,恨恨地對弟弟說: 「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想起那句很常見的話:「爸爸是第一次做爸爸,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哥哥、做姐姐,他們需要適應,不是一人一半,而是更多。
孫儷說,在他們家,只要等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會讓他去做。比起小花,他們更寵等等。
小花吃的磨牙棒,哪怕已經過了年紀,他想吃就給他吃;
小花玩的玩具,如果他也感興趣,就給他去玩。
爭奪的驅動力是嫉妒,只有當老大確保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被偏愛的,才不會對老二充滿敵意。
於是,孫儷發現,很多時候吵著想要妹妹的玩具和零食的等等,其實只是說說而已,父母同意後,他反而不會去做。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一個概念:退行行為。
人們在面臨焦慮、受到挫折或在應激狀態下,會產生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他們會放棄先前已經熟練掌握的應對方法和適應技巧,轉而採用早期生活中的某種行為來應對,從而降低自己的焦慮感,進而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這些退行行為的潛臺詞是:如果我變得和弟弟妹妹一樣弱小可愛,爸爸媽媽是不是就會像以前一樣那麼對我了?
其實,孩子想要的,一直都是存在感。在心疼二寶的同時 ,請不要忘了大寶也只是個孩子。
二、
前不久,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新聞:一個男孩離家出走了。
重慶九龍坡的一名11歲男孩,放學後在小區挨家挨戶敲門求收留。
被帶到派出所後才坦言,自從有了弟弟,爸爸媽媽就不像從前那樣關心自己了,輔導作業的態度,也比從前差遠了。
該有多心寒,才會讓他有了去別人家的想法?也許在他心裡,相處了11年的父母,都不如一個陌生人關心自己。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寫了一個類似的、令人心碎的場景:
客人抱起香香軟軟的娃娃,來回踱步,嘴裡開始哼起搖籃曲,眼睛眯起來,流露出萬分沉醉的柔情蜜意。
老大在遠處的臺階上坐下來,手支著下巴,看著這邊。
直到走,客人都沒注意到客廳裡還有另外一個孩子,一個他本來認識的孩子。
比袒護老二更傷人的,是漠視老大。
對此,李玫瑾教授建議:「引導二胎關係,把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其實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嬰兒期遺忘」。
「對於孩子來說,3歲之前一般不記事,只有在2-4歲才出現短時記憶。但就算能夠記住,時間也不會長。
比如3歲時能記住2歲時發生的事,4歲時能記住3歲時發生的事,但是等到5歲時便基本上不會記得兩三歲事發生的事了。」
對於小寶來說,今天哭哭鬧鬧,明天就可以歡歡樂樂。兩歲時媽媽的「冷落」,五歲時已經不記得。
而比老二大幾歲的老大,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也許媽媽無意的責備,老二哭一晚就忘,卻成了老大心中拔不掉的刺。
更何況,老二的哭鬧大多是生理不適,餓了、冷了、尿褲子了、想玩玩具了。可老大的哭鬧,是積壓已久的情緒爆發,明明知道媽媽不喜歡自己哭,卻還是忍不住哭。
老二哭鬧,晚點餵飯沒關係,奶奶去換尿布也一樣。
可在老大心中,爸爸媽媽永遠是無法替代的至親,哪怕父母遲疑了一分鐘,他也會懷疑:是不是弟弟妹妹比我更重要?爸爸媽媽還愛我嗎?
當孩子從嫉妒變成委屈,他也就開始不再自信。
如果說嫉妒是為了奪回父母的愛,那麼委屈是因為確信父母不再愛自己。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沒有自信,也就沒了生存的勇氣。
三、
但,對老大偏心,並不意味著不管老二。
究竟如何才能讓兩個孩子和平相處?孫儷想到了一個辦法:把權力移交給哥哥。
與其自己小心翼翼,顧此失彼,不如讓老大來照顧妹妹。你要相信,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一定也有愛別人的能力。
為了讓等等感受到哥哥的價值,「小花」的名字是他取的,小花的玩具,很多也是他親自挑選的。
所以,不要將蘋果一分為二,應該讓老大去決定怎麼分。也不要說你們倆個我都愛,而要說你永遠是媽媽最大的驕傲。
孩子要的是唯一,不是均一。
想起二女兒醒醒出生後,章子怡曾在節目中對大女兒小蘋果承諾:
「我的大女兒,缺失了母親的愛。但是我特別幸福,因為我有緣認識了她。有緣成為她的母親。我要把所有的愛,也許會勝過我的親生女兒,我都願意給她……」
如今,小蘋果已是一個「帶娃高手」。汪峰問她想不想出國讀書,她第一反應是醒醒妹妹要不要來?
而對老二來說,哥哥姐姐身體力行的示範,遠比爸媽苦口婆心的嘮叨有用的多。
就像孫儷說的那樣,小花妹妹優秀的表達能力,得益於哥哥一遍又一遍的耐心對話。
所以,怎麼才能養好老二?先養好老大就行了。
只有這樣,他才能明白:
當了哥哥/姐姐後,不僅不會被冷落,還能幫爸媽分擔。
當了哥哥/姐姐後,不僅不會失去愛,還多了一個愛他的人。
與所有二胎媽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