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揭秘育兒秘訣:二孩家庭,老大比老二更重要!

2020-12-23 陳少學前論

前不久,#孫儷的育兒觀#又上了熱搜。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就會感嘆一次哥哥的懂事和妹妹的乖巧。看慣了二胎家庭的雞飛狗跳,老大老二和平相處已是難得的「風景」。

陳小春說,有了二胎後, Jasper 為了引起他的重視,故意打電話給他,問他什麼叫jealous(妒忌)。

大S說:「女兒會主動攻擊弟弟,經常故意拿東西在弟弟的頭邊揮,看有沒有機會打到他……」

可等等和小花,又是另外一種畫風。

等等去哪裡,小花就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

小花不會吹頭,等等就自告奮勇拿起了吹風機。

很多人問孫儷,有沒有什麼育兒秘訣?怎麼才能保證公平?

孫儷的回答出人意料:二胎家庭,要「偏心」老大。

一、

知乎上有個提問:生了二寶以後,你對兩個孩子的愛一樣嗎?

一個高贊回答說:會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不一樣。

的確,我們都知道要對兩個孩子公平,不能哄好了這個冷落了那個。

可問題是,我們心中的公平,和孩子心中的公平,真的一樣嗎?

你以為將蘋果一分為二是公平,可原本能吃一整個蘋果的老大,並不會這樣覺得。

你以為陪老大兩小時、老二兩小時是公平,可老大心裡想的是,曾經媽媽的一天都是自己的。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突然伸手攬住你說:「親愛的,我愛你愛得一塌糊塗,我決定了,我要再找個跟你一樣的妻子!」

你的反應,就是老大的反應。弟弟妹妹對他們意味著競爭,而不是驚喜。更何況,這場競爭他們毫無優勢。

胡可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安吉玩鬧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弟弟,胡可立馬指責他:「你是老大,你應該讓著弟弟,保護弟弟。」

可是安吉並不買帳,然後胡可說的一句話,讓她後悔了一輩子,她說:「別再打弟弟了,等弟弟長大了,你就打不過他了」。

也許胡可認為,弟弟長大後,兄弟倆年紀相仿時的競爭,才算是公平競爭,可這不僅沒有調和兄弟倆的矛盾,還將他們放在了對立面。

安吉聽後,躲在椅子後面,恨恨地對弟弟說: 「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想起那句很常見的話:「爸爸是第一次做爸爸,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哥哥、做姐姐,他們需要適應,不是一人一半,而是更多。

孫儷說,在他們家,只要等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會讓他去做。比起小花,他們更寵等等。

小花吃的磨牙棒,哪怕已經過了年紀,他想吃就給他吃;

小花玩的玩具,如果他也感興趣,就給他去玩。

爭奪的驅動力是嫉妒,只有當老大確保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被偏愛的,才不會對老二充滿敵意。

於是,孫儷發現,很多時候吵著想要妹妹的玩具和零食的等等,其實只是說說而已,父母同意後,他反而不會去做。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一個概念:退行行為。

人們在面臨焦慮、受到挫折或在應激狀態下,會產生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他們會放棄先前已經熟練掌握的應對方法和適應技巧,轉而採用早期生活中的某種行為來應對,從而降低自己的焦慮感,進而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這些退行行為的潛臺詞是:如果我變得和弟弟妹妹一樣弱小可愛,爸爸媽媽是不是就會像以前一樣那麼對我了?

其實,孩子想要的,一直都是存在感。在心疼二寶的同時 ,請不要忘了大寶也只是個孩子。

二、

前不久,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新聞:一個男孩離家出走了。

重慶九龍坡的一名11歲男孩,放學後在小區挨家挨戶敲門求收留。

被帶到派出所後才坦言,自從有了弟弟,爸爸媽媽就不像從前那樣關心自己了,輔導作業的態度,也比從前差遠了。

該有多心寒,才會讓他有了去別人家的想法?也許在他心裡,相處了11年的父母,都不如一個陌生人關心自己。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寫了一個類似的、令人心碎的場景:

客人抱起香香軟軟的娃娃,來回踱步,嘴裡開始哼起搖籃曲,眼睛眯起來,流露出萬分沉醉的柔情蜜意。

老大在遠處的臺階上坐下來,手支著下巴,看著這邊。

直到走,客人都沒注意到客廳裡還有另外一個孩子,一個他本來認識的孩子。

比袒護老二更傷人的,是漠視老大。

對此,李玫瑾教授建議:「引導二胎關係,把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其實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嬰兒期遺忘」。

「對於孩子來說,3歲之前一般不記事,只有在2-4歲才出現短時記憶。但就算能夠記住,時間也不會長。

比如3歲時能記住2歲時發生的事,4歲時能記住3歲時發生的事,但是等到5歲時便基本上不會記得兩三歲事發生的事了。」

對於小寶來說,今天哭哭鬧鬧,明天就可以歡歡樂樂。兩歲時媽媽的「冷落」,五歲時已經不記得。

而比老二大幾歲的老大,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也許媽媽無意的責備,老二哭一晚就忘,卻成了老大心中拔不掉的刺。

更何況,老二的哭鬧大多是生理不適,餓了、冷了、尿褲子了、想玩玩具了。可老大的哭鬧,是積壓已久的情緒爆發,明明知道媽媽不喜歡自己哭,卻還是忍不住哭。

老二哭鬧,晚點餵飯沒關係,奶奶去換尿布也一樣。

可在老大心中,爸爸媽媽永遠是無法替代的至親,哪怕父母遲疑了一分鐘,他也會懷疑:是不是弟弟妹妹比我更重要?爸爸媽媽還愛我嗎?

當孩子從嫉妒變成委屈,他也就開始不再自信。

如果說嫉妒是為了奪回父母的愛,那麼委屈是因為確信父母不再愛自己。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沒有自信,也就沒了生存的勇氣。

三、

但,對老大偏心,並不意味著不管老二。

究竟如何才能讓兩個孩子和平相處?孫儷想到了一個辦法:把權力移交給哥哥。

與其自己小心翼翼,顧此失彼,不如讓老大來照顧妹妹。你要相信,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一定也有愛別人的能力。

為了讓等等感受到哥哥的價值,「小花」的名字是他取的,小花的玩具,很多也是他親自挑選的。

所以,不要將蘋果一分為二,應該讓老大去決定怎麼分。也不要說你們倆個我都愛,而要說你永遠是媽媽最大的驕傲。

孩子要的是唯一,不是均一。

想起二女兒醒醒出生後,章子怡曾在節目中對大女兒小蘋果承諾:

「我的大女兒,缺失了母親的愛。但是我特別幸福,因為我有緣認識了她。有緣成為她的母親。我要把所有的愛,也許會勝過我的親生女兒,我都願意給她……」

如今,小蘋果已是一個「帶娃高手」。汪峰問她想不想出國讀書,她第一反應是醒醒妹妹要不要來?

而對老二來說,哥哥姐姐身體力行的示範,遠比爸媽苦口婆心的嘮叨有用的多。

就像孫儷說的那樣,小花妹妹優秀的表達能力,得益於哥哥一遍又一遍的耐心對話。

所以,怎麼才能養好老二?先養好老大就行了。

只有這樣,他才能明白:

當了哥哥/姐姐後,不僅不會被冷落,還能幫爸媽分擔。

當了哥哥/姐姐後,不僅不會失去愛,還多了一個愛他的人。

與所有二胎媽媽共勉。

相關焦點

  • 孫儷揭秘育兒秘訣:二孩家庭,老大比老二更重要
    前不久,#孫儷的育兒觀#又上了熱搜。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就會感嘆一次哥哥的懂事和妹妹的乖巧。看慣了二胎家庭的雞飛狗跳,老大老二和平相處已是難得的「風景」。陳小春說,有了二胎後, Jasper 為了引起他的重視,故意打電話給他,問他什麼叫jealous(妒忌)。
  • 孫儷談育兒:二孩家庭,老大比老二更重要!一番話真的很有道理
    這樣的情況,在不少二孩家庭裡都會上演。那二孩家庭,父母要怎麼對待兩個孩子?關於這個問題,"娘娘"孫儷談到了自己的育兒觀:"二孩家庭,老大比老二更重要!"孫儷的大兒子等等以及小女兒小花,他們兩個相處起來並不會想其他的二孩家庭一樣,整天雞飛狗跳,反而是十分和諧友愛。
  • 「二孩」家庭增多 「老大的煩惱」讓爸媽們抓狂
    ……日前在南京一所幼兒園舉行的一場關於「二孩」的大討論上,不少「二孩」媽媽拋出了這樣的困惑:自打有了老二,老大開始鬧情緒,該怎麼辦?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迎來了「雙寶」時代,家長們開始為難:兩個孩子,如何愛?
  • 二胎家庭裡,老二比老大更聰明?真相扎心了……
    下面就來揭秘吧。二胎孩子更聰明?事實上,對於出生順序和智力之間關係的討論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法蘭西斯·高爾頓的著作——《英國科學家們》,在這本書裡,描述了一個現象:在很多重要職位上,長子出現的概率比較高,而且在他看來,這並不單純是偶然的原因導致的。
  • 二胎家庭裡,老二比老大更聰明?真相扎心了
    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二胎的孩子比頭胎更懂事聰明」這一說法。可見除了身體健康,孩子的性格、智商無疑是家長最好奇的事情之一了。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孩子的智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關呢?下面就來揭秘吧。二胎孩子更聰明?事實上,對於出生順序和智力之間關係的討論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
  • 父母如何迎接二孩時代? 寶寶樹專家來支招
    寶寶樹專家來支招 去年是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第一年,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說, 2016 年全國住院分娩嬰兒活產數為 1846 萬,其中,有45%來自兩孩家庭。 2016 年是 2000 年以來出生規模最大的一年。
  • 二胎殘酷真相:老大比不上老二精,但一定比老二……老大太難了
    一、「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圓圓是位二胎媽媽,從懷老大開始就辭職成為了全職寶媽,如今在養育孩子層面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哪怕有了二胎之後,她的生活狀態更為輕鬆,這點可把小區寶媽羨慕壞了。要知道,圓圓當初懷老大的時候不過才24歲,剛結婚一年就生娃對她也是不小的挑戰。
  • 二胎家庭為什麼老二更聰明?教育專家:這些硬體條件老大是沒有的
    自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很多家庭家裡都有兩個孩子,很多家長發現:二胎家庭裡,老二往往要比老大要聰明得多。家長也因此感到疑惑:為什麼二胎家庭老二會比老大要聰明呢?敏敏表示:"之前一直覺得老大蠻聰明,但沒有對比沒有傷害,老二長大以後,我發現老二要比老大聰明得多。"於是,敏敏和丈夫平時更加偏心老二,老大一開始會努力地去討好他們,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但老大表現得再好,遠遠沒有老二那般受寵,也沒有老二反應那麼靈敏,更沒有老二那麼聰明。
  • 老大憨、老二精、家家都有壞老三,專家:非迷信,出生順序真重要
    」 不少家長喜歡生二胎的緣故就在於這句俗語,他們覺得老二聰明機靈,未來更有出息! 其實,不少影視作品中,也有這種情況的體現!譬如……《英雄本色》中的宋子豪、宋子傑兄弟。
  • 老大傻老二尖,為什麼老二總是比老大更聰明?
    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觀察周圍大多數家庭你會發現,老大和老二確實表現迥異,「老大傻,老二尖」是不少地方的俗語。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排行老大的孩子,性格往往較為穩重,具有領導能力,有責任心,好勝心強。排行老二的孩子,性格比較活潑開朗,創造力強,淘氣搗蛋。如果是獨生子,則性格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呢?
  • 被二孩顛覆的生活:經濟關身體關關關難過(圖)
    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元旦起正式落地,當眾多家庭在生或是不生間糾結時,我們身邊已悄然多了不少二孩家庭。第二個孩子的到來,讓眾多年輕的父母體驗到闖關般的辛苦勞累,也在辛苦過後享受著加倍的幸福。第二個孩子的到來,也潛移默化地顛覆著一些年輕父母的育兒觀,獨生子女時代的教育烙印在慢慢淡去。
  • 【特別關注】全面放開二孩,你生不生?
    38歲的張紫雯,在一家不錯的事業單位上班,8歲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了。已步入高齡產婦的她十分著急,一直想再要一個孩子,可是由於愛人不是獨生子女,他們與「雙獨」政策擦肩而過。 圝圝與張紫雯情況相似的家庭有多少?圝圝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後,專家便估算,在全國範圍內,將影響1500萬至2000萬個家庭。
  • 出生順序影響智力老大傻老二精?實際情況正相反,老大更聰明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過由於現在國家對於生育有限制,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或二胎,現如今說的比較多的就是「老大傻,老二精」。關於這句話的原因,人們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表示,二胎是在父母和老大中間夾縫生存,為了得到關注,自然要聰明一些,出生開始就要找機會和老大爭寵。
  • 老二為什麼總比老大更聰明?一個媽媽曬出16張圖告訴你為什麼!
    我發現自己無法做到用同樣的熱情和無微不至來對待老二。 別誤會,老二也是牛爸牛媽計劃之中的,滿懷幸福和期望盼來的孩砸。 可是兩娃在我們家的待遇雖然不是天淵之別,也是頗有差距的。
  • 有二胎的家庭,為什麼老二比老大更精?根源在這裡
    有二胎的家庭,為什麼老二比老大更精?根源在這裡中國有句古話,叫:老大憨,老二精。很多父母發現,還真是這樣。老二雖然比老大年紀小,但是學習能力更強,有時候甚至比老大更精明、更懂事。一方面是因為,老二需要從老大那裡爭取資源,所以確實更懂得察言觀色,自然看起來更精明些。另一方面,老二有老大這個可以「模仿學習」或者「以此為戒」的對象。
  • 家有二胎,為什么爸爸偏愛老二,而媽媽更疼老大?原因跟性別無關
    其實,這種情況在親子關係中也極為常見,特別是在二胎家庭中存在的概率更大。一、為什么爸爸偏愛老二,媽媽更疼老大自從2016年二胎政策放開後,不少夫妻都熱情滿滿地萌發了生老二的心思,其中閨蜜美雪和她丈夫就是其中的一員。
  • 「老大憨老二精」,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機靈?三點原因跟父母有關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老大憨、老二精、痞壞痞壞是老三」,這句話是老人們總結出來的,但是在很多家庭中都應驗了。現實生活中,不少二胎、三胎家庭都存在類似的現象,兩個孩子吵架的時候,老二哭得梨花帶雨,老大氣呼呼地講道理,最終無疑是老二的「苦肉計」管用,老大傻傻的被冤枉。「老大憨老二精」,為什麼老二總比老大機靈?
  • 提高「老大」出生率,期待更普惠...
    生二孩的家庭:甜蜜大於煩惱  家住南京市鼓樓區的林女士最近很忙——她的「二姑娘」十天前出生了。「生二孩完全是計劃之外,剛發現懷上時有很多顧慮。」林女士說,自己和老公還沒下定決心生時,媽媽和婆婆就已經第一時間在家庭群裡宣布了。  讓林女士感到不再糾結的除了父母的支持,還有大寶對弟弟妹妹的期待。林女士告訴記者,老大很喜歡老二,在老二還沒出生時就經常給她講故事,感受她的胎動。「老二很多日用品、小衣服都是我們帶著大寶一起選的,她很有參與感。」  二寶的到來讓這個家籠罩在忙碌而喜悅的氛圍裡,朋友都羨慕林女士「好福氣」。
  • 有這5種家庭,建議不要生二胎,即使兒女雙全也未必幸福!
    二胎政策之後,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要二孩的打算。要不要二胎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大家各執己見。然而,政策實施之後,並沒有引發生娃熱潮,2018年的人口負增長局面並沒有改變。生或不生已不是單純的家庭添丁的事了。現在的社會各種快節奏,大家不得不考慮更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