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我的兒時回憶錄

2021-02-21 九五至尊全球華人VIP俱樂部

(轉自zhspace博客)

       最近偶然在網上發現一些昆明老照片,它讓我回憶起了兒時的快樂時光和那古老美麗的城市,十分喜愛。立即將其整理並補充了部分內容,現上傳給大家欣賞。經查找原圖大部分出處為雲南美術出版社《昆明老城》,謝謝作者!

睡美人

       昆明城西10餘公裡,有山突起滇池之上,北起碧雞關,中經華亭、太華、羅漢諸峰,直達南面的觀音山,磅礴蜿蜓數十裡。唐代稱為碧雞山;元明以來,稱太華山;因其在城西,群眾習慣稱它為西山。西山又有「睡美人」之稱。從昆明眺望,西山如一位美女屈腿坦臥在藍天之下,她的臉、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頭髮,都歷歷在目,輪廓分明。尤其是在昆明至呈貢的公路上,隔水相望,更顯得丰姿綽約,格外嫵媚。「西山睡美人」,早已名揚天下。

盤龍江畔的昆明老城

       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的滇池北岸,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古時稱「靈龜」之城,海撥1891米,年平均氣溫14.8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昆明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春天永駐的城市,在世界上享有「春城」、「花都」的美譽。四季如春的氣候,秀麗迷人的風光和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使昆明成為世界知名的旅遊勝地。

昆明老城—近日公園

       近日公園是昆明老城區的最中心地帶,圖片中心的四層樓建築是老昆明最大的百貨商店—昆明百貨大樓。

古老的金馬、碧雞坊

       位於昆明金碧路中段,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高12米,寬18米,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西坊靠壁雞山而名為碧雞坊。金馬碧雞坊的獨特之處,在於會出現「金碧交輝」的奇景。就是有那麼一天,太陽將落未落,金色的餘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後互相交接。此圖只拍攝了金馬坊。

昆明老民居

       昆明老民居具有地方特色,分布最廣的是三間四耳或三間六耳三間廳土木或磚木結構的「一顆印」式建築。僻街小巷多為寓所,大街鬧市又為前店後坊或前店後家。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後,受西方文華的影響,昆明出現了歐式建築,如巡津街的法式住宅樓房,雲南大學的會澤院,正義路馬市口的萬來祥西藥房,金碧路的惠滇醫院等等,同時出現了廣州騎樓式店鋪和新式臨街店鋪,如同合仁街、金碧路、三市街等。

塘子巷交叉路口

       位於北京路和拓東路交叉口,原址街道狹窄,交通阻塞,於1978年拆除周圍舊房,擴寬路面。1984年在交叉路口新建中心花園,內有300多平方米的圓形噴水池一座,池中仿造石林山峰,高達10米,周圍鮮花四季常開。巷西外側原為滇越鐵路終端雲南府車站,是昆明通向越南的鐵路運輸線,建國後國內段稱昆河鐵路,今天車站移至北京路北端。

大觀街

       東起東風西路,西接環城西路,全長458米。明清時期,是出入府城的重要通道之一,街南的倉出裡原為西城埂的運糧河碼頭,俗稱老篆塘。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取名永豐街。1933年前後以大觀樓命名為大觀街,1937年延伸至大觀樓,並改街為路。1949年後,環城西路以東復稱大觀街,以西稱大觀路。兩廊多為中式土木結構建築。1982年建成綜合小商品市場,機動車不再通行。

南屏街

       1927年以前是南城牆外的護城河。1930年拆城牆填護城河,修築成道路。抗戰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等金融機構遷駐昆明,在此建蓋西式高樓大廈,開設公私銀行,形成以南屏街為中心,包括護國路、金碧路在內的多達48家金融機構的街區,有昆明「華爾街」之稱。中段還有美國新聞處辦公大樓,西餐館和演出京劇的昆明大戲院等。1965年曾改名為東風路,1982年復名。成為市中心區東西走向的大通道。

金碧路

       自古是商業繁華的城區,元代是「押赤城」穀物、鹽、鐵製農具的交易市場。明代屬新成鋪市場,以糧食、家具、布疋、菸茶等交易為主,有著名的雲津夜市。清末,滇越鐵路通車後,不少廣東、福建、浙江商人來滇經商,多聚居於此經營廣洋百貨、五金、染料、藥材,故稱廣聚街。中華民國時有哥盧士、諾利瑪、瑪地亞多等8家洋行。1930年,以金馬碧雞坊而命名,金碧路兩側多為西式磚石結構的建築,與拓東路同為市區東西主幹道之一。

北京路

       南起昆明站,北至米軌火車北站,全長4.5公裡。因1966年貴昆鐵路建成通車。溝通了昆明與北京的鐵路交通,故名北京路。

       明末清初,北京路一帶除北段與穿金路交匯處有一座穿心鼓樓的路中,其餘皆為農田荒地、水塘,1910年逐漸形成街道。從拓東路至長春路一段,因地處舊城東門「鹹和門」外,故名「太和街」。由長春路至穿心鼓樓一段稱「福德街」。1937年稱環城東路。

       1961年12月,修建塘子巷至昆明站的道路時,與北段相接成為貫穿市區南北的主幹道。

武成路

       東起華山西路,西至東風西路,全長850米,東高西低。明清時東段有土主廟(今五華二中址),稱土主廟街。1937年統稱武成路,為市區傳統商業街,著名中醫館「姚福元堂」配製的小兒烏梅丸、資生丸、達生丸等中成藥頗負盛名。還有基督教的「三一聖堂」。臨街建築多為中式土木結構的店鋪。

長春路

       明代已形成街道,明清時分五段:由正義路至象眼街稱長春坊,因「長春觀」得名;由象眼街至興華街口,元代稱樹皮坡,因名貴杉木被大量砍伐,坡上堆滿了樹皮而名,清代這裡集中了手工制皮作坊,又稱熟皮坡;興華街口至小花園處因有舊城大東門,俗稱大東門,1937年統稱綏靖路,有平定安撫之意…….1951年因"長春觀"、"長春坊"、「殷春樓(東門城樓)」改名為長春路,取錦繡長春之意。

寶善街

       東起盤龍江寶尚橋,西至三市街,全長692米。清代因街中(今同仁街口)有一座石橋,橋上為珠寶玉器的交易市場,而稱珠市橋;亦稱珠市街。東段是南教場。1930年后街道向東拓展,沿街建蓋商鋪房屋,1984年又延至盤龍江。街市店鋪多川貨土雜、客棧、食館、絲線等。中段於新祥雲街口,抗戰時期曾是美國志願航空隊(後改為第14航空隊)的辦公駐地。

祟善街

       南起後新街,北至金碧路,全長235.5米,寬3米,瀝青路面。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成街。1930年,因祟善寺而得名祟善街。兩側多為土木結構的房屋,有飲食、土雜、蔬菜商店和僑光小學。

威遠街

       東起護國路,西至正義路,長500米,兩側多為舊式土木結構的店鋪和民居。清道光初年,街內建有藩臺衙門,故稱藩臺街。東段因在河上建有白鶴橋,因橋得名白鶴橋街。1912年改稱威遠街,從清代到現代一直是十分熱鬧的大菜市。抗戰時期,雲南富滇銀行和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的公館都建於此。

祥雲街

       南起金碧路,北至南屏街,中跨寶善街,全長403米,寬13米,車行道寬7米,瀝青路面。南段於1926年形成,名祥雲街;北段形成於1944年前後,稱新祥雲街;1979年南北合稱祥雲街。新昆明、紅旗、祥雲等影劇院和北京飯店、川味食堂、金碧酒店、東來順飯店、狗肉店、祥雲旅社、省百貨公司等單位均座落於此。

拓東路

       東起東站,西至得勝橋,全長1.93公裡。元、明、清時為官、商出入昆明的必經通京大道,清代因鹽商集聚於此,稱鹽行街。中段有「三元宮」,又稱「三元街」,東段有「聚奎樓」(狀元樓)稱「縣城鋪」。金汁河至岔街因寺得名,稱地藏寺街。這裡是昆明清代的驛站,1923年為滇黔公路起點。1937年統稱拓東路。

文廟直街

       南起光化街,北接文廟橫街,全長290米。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賽典赤.贍思丁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期間,建文廟於街北而得名。清末至建國初期,有名的雕刻手工藝和制帽作坊多集中於此,清代街南口立有「南國文明」坊。

光華街

       東起正義路,西至五一路,全長435米。中段位於雲貴總督署東面(今勝利堂址),故名東院街;西面名為轅門口。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雲南光復,故取「光復中華」之意而名,是市區內古老街道之一,兩側多為土木結構建築。從清代起這裡就很繁華,由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文具店、中醫藥店、京劇茶室(名演員劉奎官等多在此獻藝)、燈具和皮革製品等構成文化濃鬱的一條街。其中福林堂配製的再造丸、燒腰散、糊藥、百仙丹等84種名藥及王運通的撥毒膏、跌打膏、和王子榮的中成藥都深受民眾青睞,享譽海內外。

順成街

       順成街是大南門城牆外的一條古街,毗鄰城裡最熱鬧的商業區三市街,所以一直比較繁華,甚至連英國旗昌洋行這樣的外國商號,都在順成街附近落戶。與順成街垂直的沿河路原來是一條河,奔波於茶馬古道上的商旅,有時會順河而下,到達昆明城外,如果天色已晚,他們就不再進城,而是在順成街尋找一家客棧住下,沽酒吃肉,準備在第二天天亮時進城。

北門街

       南起圓通街,北至環城北路,長945米。西側多陡坡,為市區較古老的街道之一。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築雲南府磚城,其北城門在街之北面(今30中大門北),故名北門街。這裡有明代刑部尚書嚴清的故居、和達官貴人們建的「螺翠山莊」。原街南口立有褒揚嚴家世代功勳的「世恩坊」(已毀)。現尚存民國初年雲南督軍、省長唐繼堯的故居大門和李公樸先生創辦的「北門書屋」(68-70號)和「北門出版社」(10-11號)的舊址。

如安街

       東起五一路,西至東風西路。形成於清初,以佳言兆吉之意分段為如意街、平安街。1979年統稱如安街。歷史上建有巡撫署,1953年改擴建為昆八中,東端為如安街菜市場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兩側多為中式土木結構的民居宅院,滇式糕點名店「合香樓」在此開店經營。 

 

五一路

       從武成路通往翠湖的一條小街,街上的五一電影院是昆明最老的電影院之一。

  

得勝橋

       建於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因年號而名大德橋,為石砌三孔橋。橋址位於元中慶城即南詔拓東鄯闡城東門外約百步處,橫跨盤龍江,元末被火燒毀,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重修。因地處要衝,夜晚盛市,形成雲津夜市美景,又名雲津橋。清初康熙平定吳三桂叛亂時,據說是趙得勝率部首先攻佔雲津橋入城,故後改稱得勝橋。

 

民權街

       南起民生街,北至武成路,全長178米。清代雲貴總督署在此掛纛旗,故稱三纛巷。清代街西有一家製藥作坊,配製的「小黑藥」、「小紅藥」是治小兒發熱驚風的良藥,曾聞名全省。1947年擴街,以孫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權主義命名為民權街。

 

民生街

       明代,雲貴總督在此建蓋衙門祭旗的纛旗廟,廟同豎兩面纛旗。清代稱二纛旗街或二纛街。辛亥革命後廢除帝制,1940年改為民生街,意為擁護孫中山先生的新民生主義。這裡歷史上以制銅手工藝聞名,各類銅製生活用具、裝飾品和打擊樂器等走俏商埠。「烏銅走銀」的工藝品曾是進貢朝庭的貢品。鄭氏體德堂製作的「女金丹」在省內外享有盛名。

  

維新街

      南起金碧路,北至南太橋,長349米,寬4.2米,清初形成街道。因街道內居民多以翠花(翠花是用銅片、琺瑯和錫片等製成的大小花朵,主要用於婦女頭飾和其它裝飾)生產為業,故名翠花街。1949年後改為維新街,意為「廢除舊制,提倡新制」(亦說以清末的變法維新得名)。

 

同仁街

      同仁街地處昆明最繁華的商業街區。這條街的建築風格很浪漫,據說此處是解放前的法國駐昆明的領事館。

 

 正義路

      正義路原叫南正街,1915年中國國內的護國起義勝利後改為正義路。這條路北端是馬市口、中段為麗正門,南端是三市街。元、明、清三朝,雲南的衙門大多設在正義路。這條街牌坊林立,商業發達,是清代昆明的南城要道。在清朝道光年代以前,正義路的商業還不繁盛,經過清朝鹹豐、同治年間的戰亂後,昆明古城的商業格局發生了一些變化;到光緒中期以後,正義路兩廊的鋪面已經是鱗次櫛比,排列整齊,市井繁榮,成為昆明城內最重要也是最繁華的一條街道。

 

圓通街

       圓通街位於昆明市區內的, 街上有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圓通寺,圓通寺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它也是現在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一帶都享有盛名。圓通寺內青山、碧水、彩魚、白橋、紅亭、朱殿交相輝映,景色如畫。寺宇坐北朝南,富麗堂皇,整個寺院以圓通寶殿為中心,前有一池,兩側設抄手迴廊繞池接通對廳,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獨特風格。

 

東寺街

      位於市中心地段,它是一條傳統的商業街。昆明城原有「三坊二十四鋪」,就是以東寺街為代表的昆明老商品街。

 

大觀街

      東起東風西路,西接環城西路,全長458米。明清時期,是出入府城的重要通道之一,街南的倉出裡原為西城埂的運糧河碼頭,俗稱老篆塘。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取名永豐街。1933年前後以大觀樓命名為大觀街,1937年延伸至大觀樓,並改街為路。1949年後,環城西路以東復稱大觀街,以西稱大觀路。兩廊多為中式土木結構建築。1982年建成綜合小商品市場,機動車不再通行。

 

龍翔街

      東起文林街與建設路口,西至西站立交橋,長489米。形成於明初築造雲南府磚城後,因街西口正對三岔路口的關帝廟(俗稱三分寺),故名三分寺街。民國年間,當地紳士求其與「鳳翥」對仗而更名「龍翔」街,兩側多為中式土木結構建築。街北廊抗戰期間為省立昆華高級工業學校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門口是「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中潘琰、李魯連、張華昌三烈士犧牲的地方,並立有「三烈士殉難處」碑一方。昔日街上茶鋪甚多,是師生交談和學生複習功課的場所。

 

鳳翥街

      位於市區西北部,南起昆師路,北至環城北路,中與龍翔街相交,長700米,寬4-6米。清初是大西門(寶成門)外沿城牆的一條小道,稱關廂,後以明代建築文昌宮內的鳳翥樓而名,雅稱鳳翥街。

  

珠璣街

       南起長春路(東大門),北至敷潤橋(小東門),長1公裡。據石碑記載,明清時期稱「敷澤鋪」,曾為豬羊等家畜的交易集市。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清政府改名為「豬集棚子」繼而改為「豬集街」,激起了回族民眾的極大反對。1944年改為珠璣街沿用至今,珠璣有珠光寶氣、燦爛華美之意。

  

桃園街

       南起長春路,北接靈光街,長700米。清代南段是米市場,稱賣米巷,中段有道教廟宇「青帝宮」,旁有賣香燈油的小鋪,故稱香燈房,北段有一片桃樹林,名桃園口。清光緒年間,縣令謝幼候在此建宅,名「潛圃」,大門刻有對聯:「曾經滄海難為水,尋得桃源好避秦」。中化民國年間改名為桃源,1949年後統稱桃園街。

 

登華街

      位於五華山西側,東起華山西路,西至黃公東街北口,全長223米。條石路面形成於清代,今尚存,街名寓意沿此路可登五華山。兩側多為中式土木結構的院落建築。

 

木行街

       這是一條以行業命名的街道。

 

薛家巷

      東起北京路,西至靈光街,長400米,寬3米。巷內多為民居住宅,清初形成巷道。因明代名士薛爾望先生在此寓居,故名薛家巷。清末建有「三綱祠」於巷中。此巷是穿心古樓進入小東門農貿市場的主要通道。

 

福林堂老藥店

       福林堂老店座落於昆明市中心文廟直街和光華街交叉處,始創於1857 年,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藥店。福林堂老店座落在昆明市中心文廟直街和光華街交叉處,已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了「中華老字號」的金匾,同時被消費者評為「我心目中的名牌」。

 

大古樓

       大古樓在今昆明火車北站附近。舊時的大古樓下替人算命看相的人特別多。俗話說:「窮算命,富燒香。」舊社會窮人多,由於找不到致富的門路,所以請算命先生算命指點迷津的人自然就多。

  

東嶽廟萬壽宮

       今連雲巷賓館處。由遠處牆壁上可見的「祝聖壽」三字,可斷定這是為慶祝慈禧生日舉辦的盛大廟會。當時昆明人極敬神佛,常常進香求佛,而各寺廟亦不失時機建立道場會場,大辦廟會,如正月初九金殿有會,三月十五鐵峰庵有會,七月十五各寺廟做盂蘭會,七月二十七則是東嶽廟開辦大會。據羅養儒回憶,屆時「一切攤子由萬壽宮前擺起,不斷的在街之兩旁直擺至三元宮前,其數字在五、六百……一連開辦三日,而此三日內,城裡的人或有一半到此而逛也。」描述的大概就是圖中的情景了。

 

盤龍江

      又名滇池河,全長約120公裡。發源於嵩明縣西北部梁王山西麓的白沙坡,由北向南流經昆明市區注入滇池,因河道蜿蜒於老城北、東、南三面而入滇池,因形似盤龍而得名。

聲明:本文圖片和文字轉載收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刪除……

相關焦點

  • 王治來:從《巴布爾回憶錄》看《拉施德史》
    如他在《回憶錄》中說: 「馬黑麻·忽辛·米兒咱幹出如此卑鄙與惡劣的行為,並賣力掀起這場譁變與叛亂,即使將他碎屍萬段也是完全適當的。完全應當對他加以酷刑與拷問,然後處死。〔但〕因為我們之間有各種親戚關係……就釋放了他,並讓他前往呼羅珊。這個卑鄙小人,卻不記得作一個人的義務,完全忘記了我饒他性命所給予他的恩惠,竟去向昔班尼汗控訴我,誹謗我。
  • 人的一生是一本回憶錄,是長長的散文
    我手中的《昨天的雲》,是老先生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描述的是鼎公童年時期的生活和社會境況。通過「情義」的敘述,將人們帶回鼎公魂牽夢繞的故鄉,和戰爭帶來的漂泊不定的童年生活!「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在真實的回憶錄中,鼎公如實呈現這片昨天的雲,是漂浮在故鄉天空的那片雲!
  • 兒時的氵皂河
    從西安昆明路西行,不遠,就到了西三環。路上有一座橋,叫石橋。過去,這個地方叫北石橋。橋下的公路,車輛來往穿梭,絡繹不絕。公路兩邊,高樓林立,一派大都市繁榮景象。公路邊,有一條河,叫氵皂河。它日日夜夜泛著黑褐色的波浪,輸送著西安城裡排出的汙流濁水。所以,有人說,氵皂河是西安的排汙河。而本文作者兒時的氵皂河,卻不是這樣的。
  • 你是我永遠的鄉愁——對《兒時的味道》的詮釋
    這首歌很能表達我寫《兒時的味道》的意境和情感,也處處滲透著對家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和牽掛。主要基於這樣五點考慮: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家鄉情結。從我當兵入伍起,已經離開家鄉整整四十年了。可以說那份情懷和情愫,已經根植於我的骨髓與血液,融入我的肌體和生命。那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粥一飯、一點一滴都給我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底、在我的記憶中無法消散、無法抹去。特別是那濃濃的鄉土鄉情、鄉鄰鄉親、鄉味鄉俗,每每想起都會激動萬分、激情澎湃,從而也成為我寫《兒時的味道》的初衷和根本出發點。有一種兒時味道的悠長回味。
  • 你是我永遠的鄉愁 ——對《兒時的味道》的詮釋
    這首歌很能表達我寫《兒時的味道》的意境和情感,也處處滲透著對家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和牽掛。主要基於這樣五點考慮: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家鄉情結。從我當兵入伍起,已經離開家鄉整整四十年了。可以說那份情懷和情愫,已經根植於我的骨髓與血液,融入我的肌體和生命。那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粥一飯、一點一滴都給我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底、在我的記憶中無法消散、無法抹去。特別是那濃濃的鄉土鄉情、鄉鄰鄉親、鄉味鄉俗,每每想起都會激動萬分、激情澎湃,從而也成為我寫《兒時的味道》的初衷和根本出發點。
  • 流浪59年後回鄉,兒時玩伴一眼認出他
    今年74歲的他這輩子可以說是命途多舛,8歲時患上眼疾和手疾無錢醫治,15歲時獨自離家流浪,在昆明待了近20年,之後徒步3個月走到湖南流浪至今,一直靠打工或拾荒維持生計。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背後,有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
  • 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第二關我的愛人比我小三歲答案解析
    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第二關我的愛人比我小三歲答案是什麼?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是全新的任務,總共有三個關卡,第二關我的愛人比我小三歲答案是什麼?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吧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第二關答案一覽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謎題第二題答案解析:人生回憶錄謎題的第二關要求玩家根據一些數字和文本來解出12個字母的密碼。現在就讓小編為大家分享答案。
  • 兒時的夥伴……
    想想自己兒時,童年生活,還有很多小夥伴陪伴。一起上學,寫作業,玩耍,無憂無慮。也曾經夢想快點長大,就可以像大人們去都市那打工賺錢,享受都市的繁華熱鬧,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今時光流逝,已經長大,無論是否成家立業,感覺身上擔子責任重大。再也沒有兒時的純真活潑。成家的都圍繞家庭奔波勞碌,沒成家的都在各自奮鬥路上打拼。
  • 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第二關我的愛人比我小三歲答案介紹 是一款破案...
    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第二關我的愛人比我小三歲答案介紹 是一款破案解謎遊戲時間:2020-12-08 12:37   來源:蠶豆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第二關我的愛人比我小三歲答案介紹 是一款破案解謎遊戲 犯罪大師是一款破案解謎遊戲,最近呢,遊戲中上線了一個人生回憶錄的玩法
  • 自薦尼基丁的回憶錄
    卡斯帕羅夫》就是這樣彌足珍貴的一本回憶錄,書中詳實記錄了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卓有成效而又鮮為人知的成長經歷與卡斯帕羅夫從少年時代到世界冠軍的75盤對局。作為該書的翻譯者,在回憶錄中文版問世之際,我也不避賣瓜之嫌,誠懇地向愛好者推薦。
  • 兒時的許多第一次,也許會影響我半輩子
    我是一個體育的愛好者,我記得從兒時就非常喜歡看一些體育節目。兒時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看到的籃球隊或者遠動員,第一次看到的足球運動員,撞球、賽車等,知道現在也是記憶猶新,不過當時喜歡的各領域佼佼者,很多直到現在也是非常強的存在,但有些已經物是人非,但給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憶。
  • 兒時的食品卡伴我成長
    猶豫了好長時間來寫這個帖子,作為80後的我,每當翻起小浣熊,小虎隊食品卡時,總是流連忘返。記得當初第一次接觸到小浣熊卡片時是在小學3年紀,時間是1994年由於父親是退伍,家裡從農村到了縣城,那個時候第一次接觸到小浣熊方便麵,記得卡片是小浣熊換衣卡跟貼紙,小浣熊那大大的腦袋,憨憨的樣子吸引了我。
  • 馬識途兄弟各出百歲回憶錄 證《讓子彈飛》有原型
    年初馬識途百歲書法展時,馬識途( 左) 與哥哥馬士弘交談甚歡。(據華西都市報)  百歲兄弟馬士弘、馬識途即將出版各自的回憶錄《百歲追憶》、《百歲拾憶》。馬識途正是姜文《讓子彈飛》的原作者。  記者近日從三聯書店出版社獲悉,兩位百歲老人於2013年完成的各自人生百歲回憶錄(馬識途:《百歲拾憶》;馬士弘:《百歲追憶》)目前正在為一起出版面世做最後的收尾工作。
  • 馮英協同志回憶錄《我這90年》贈書儀式暨研討座談會召開
    綏寧新聞網訊 12月18日,馮英協同志回憶錄《我這90年》贈書儀式暨研討座談會召開。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遊慶康,縣政協副主席、縣工商聯主席伍丹丹,馮英協同志及親屬,縣委辦、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縣檔案館、縣圖書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和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縣黨史聯絡組全體同志參加會議。
  • Crimaster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的答案是什麼-人生回憶錄答案分享
    Crimaster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的答案是什麼?很多玩家還沒推理出來,本次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Crimaster犯罪大師人生回憶錄答案分享,希望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 兩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忘記過去,將會重蹈覆轍
    結果使南希大為惱火.她對邱吉爾說:「溫斯頓,如果我是您太太,就會往你咖啡杯裡放毒藥!」邱吉爾溫柔地接著說:「如果我是你的先生,我會毫不猶豫喝下去!」2、 有一位年輕的女士看不慣邱吉爾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在一次碰到邱吉爾的時候對他說「你有兩點我不喜歡,你頒布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鬍鬚。」。而邱吉爾彬彬有禮地回答道:「太太,請不要太在意,您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中的任何一點。」
  • 兒時的米粿印象
    兒時的米粿印象
  • 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
    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如今已到50歲的人生了,回憶起兒時,回憶的東西太多,追憶的更多,而兒時的味道,依然是縈繞在我味蕾上的美味,也是我揮之不去,從思想上拋不開的,這就是兒時的味道,也是我一生中的最好味道。兒時的味道,說白了,既有鄉愁,也有美味。
  • 羅遜︱葉淺予回憶錄《細敘滄桑記流年》出版始末
    某些隱私性很強的章節,如《婚姻辯證法》,葉淺予直截了當地承認自己的過失,也毫不隱諱地指明對方的責任,與第二任妻子梁白波之間,坦承「我自己積累的心理變態破壞的」;對戴愛蓮,則是「我明白了,我這個高級跟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已不再符合他的需要」。寫了兩本回憶錄並同樣結過四次婚的蕭乾於此感同身受,認為自己絕無可能寫得如葉淺予般坦白。
  • 宋美齡:我沒有回憶錄,我也沒什麼好回憶的
    圖為1955年6月6日,蔣介石在主持國民黨軍隊檢閱時,宋美齡、與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藍欽的夫人(中)隨行陪閱。 1994年,孔家二小姐孔令偉逝世,弔唁期間宋美齡提到,「我沒有回憶錄,我也沒什麼好回憶的:我最好的時光是年輕時候上學的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