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
如今已到50歲的人生了,回憶起兒時,回憶的東西太多,追憶的更多,而兒時的味道,依然是縈繞在我味蕾上的美味,也是我揮之不去,從思想上拋不開的,這就是兒時的味道,也是我一生中的最好味道。
兒時的味道,說白了,既有鄉愁,也有美味。
我自小是農村長大的,生長 在農村,雖沒有缺衣少穿,能吃飽飯,但農村的味道不定比城裡的好,但農村可吃的東西太多,包括每年春節前,家裡都要殺一個過年豬,幾百斤的肉,過年吃不完,母親便醃起來,醃成醃肉,每周都能吃一塊,這真正的是美味,而且也很解饞。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並不是我兒時的味道,而只是過眼煙去,如同浮煙。
我卻記得,兒時的味道,是我自己做的那頓白面飯,而且是是白面饊飯,這頓飯,我終於難忘,可能母親也不會忘記,我的兩個弟弟也不會忘記。
記得,當時我可能是四五歲的樣子,農村還沒有完全承包到戶,還是生產隊。
冬天的假期,生產隊裡給父母分配了任務,每天就是要給高山的地裡背農家服,就是牛羊豬糞,因為地遠,父母每天,都要三四點起床,這樣吃早飯時,就能背上兩回糞。
一天起床後,我們三人不見父母,但我知道父母去地裡了,當時,早上起床,我們吃習慣了現成飯,一下子覺得無飯可吃,這時候,我覺得父母也很艱辛,我便組織兩個弟弟,幫忙,我找到了廚房裡,生火做飯。
這可能是我終生第一次做飯吧,我們農村當地,每天早上的早飯就是包穀面饊飯。母親做飯時,我經常會在廚房裡給母親架柴禾。看到母親如何做饊飯。
程序就是先生火,燒上水,然後,把土豆,我們也叫洋芋,切成塊放在鍋裡。
等水開了時,再調和上漿水,我們當僅有的一種酸菜。然後,水再開時,把包穀面,一把一把均勻地饊在鍋裡,等面稠了的時候,再煮一會兒,熟了,再舀到碗裡就當早飯吃了。
我按照這個程序,先生上火,二弟三弟,給我幫忙架柴禾,然後,我再往鍋上舀好水,再洗了洋芋,其後切成塊,放在水鍋裡,然後蓋上鍋蓋。
我再到上房裡,打開面櫃,因為我小,只知道白色的面,也不知是白包穀面,還是真正的白面,反正白色的,就弄了一馬勺,然後拿到了廚房裡。
水開了,我又把酸菜漿水調和在了鍋裡,兩個弟弟生火很給力,水很快也開了。
我便先是用手一把一把的把面往鍋裡撤,同時用一雙長筷子,不停地攪動。剛開始,面要細細的饊,否則面到了鍋裡就結成了疙瘩,結果因為我特別小心,鍋裡沒有面 疙瘩,兩個弟弟已經是急不可耐的樣子了。
饊到快稠了的時候,便大把大把的又稠,基本上好了,我便不停地攪動著。飯在鍋裡糝著。不過也不什麼原因,白面饊在鍋裡,老是需要的面特別多,當時白面積貴,包穀面不缺。
剛要出鍋時,我聽父母從院門外進門了,看到我們三個都在廚房,趕緊跑過來看,結果看到鍋裡的飯,母親笑了,母親的笑當時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是孩子懂事了,知道民心疼父母了,一是我們的饊飯地面是白面,而不是包穀面吧。
母親又試了一下,然後覺得鹽也差不多,同時又多在鍋裡煮了一會兒。便每人的碗裡舀上飯。
我們都在炕上吃,母親卻端著一碗飯到院門外,給鄰居們說,她的孩子饊的飯,而且是白面飯,鄰居們也笑了,可能笑依然是兩層意思吧。
那天的飯吃得真香,吃得過癮,現如今,我每次記起來,都覺得既好笑,也覺得有意思,但也是我的最好記憶,更是我兒時的味道。
兒時的味道,永遠不能忘記,而且永遠會記住,這樣的味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味道,也是我兒時最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