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

2020-12-17 讀寫人家

兒時的味道,既是鄉愁也是美味,讓我回憶的是我自己做的白面饊飯

如今已到50歲的人生了,回憶起兒時,回憶的東西太多,追憶的更多,而兒時的味道,依然是縈繞在我味蕾上的美味,也是我揮之不去,從思想上拋不開的,這就是兒時的味道,也是我一生中的最好味道。

兒時的味道,說白了,既有鄉愁,也有美味。

我自小是農村長大的,生長 在農村,雖沒有缺衣少穿,能吃飽飯,但農村的味道不定比城裡的好,但農村可吃的東西太多,包括每年春節前,家裡都要殺一個過年豬,幾百斤的肉,過年吃不完,母親便醃起來,醃成醃肉,每周都能吃一塊,這真正的是美味,而且也很解饞。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並不是我兒時的味道,而只是過眼煙去,如同浮煙。

我卻記得,兒時的味道,是我自己做的那頓白面飯,而且是是白面饊飯,這頓飯,我終於難忘,可能母親也不會忘記,我的兩個弟弟也不會忘記。

記得,當時我可能是四五歲的樣子,農村還沒有完全承包到戶,還是生產隊。

冬天的假期,生產隊裡給父母分配了任務,每天就是要給高山的地裡背農家服,就是牛羊豬糞,因為地遠,父母每天,都要三四點起床,這樣吃早飯時,就能背上兩回糞。

一天起床後,我們三人不見父母,但我知道父母去地裡了,當時,早上起床,我們吃習慣了現成飯,一下子覺得無飯可吃,這時候,我覺得父母也很艱辛,我便組織兩個弟弟,幫忙,我找到了廚房裡,生火做飯。

這可能是我終生第一次做飯吧,我們農村當地,每天早上的早飯就是包穀面饊飯。母親做飯時,我經常會在廚房裡給母親架柴禾。看到母親如何做饊飯。

程序就是先生火,燒上水,然後,把土豆,我們也叫洋芋,切成塊放在鍋裡。

等水開了時,再調和上漿水,我們當僅有的一種酸菜。然後,水再開時,把包穀面,一把一把均勻地饊在鍋裡,等面稠了的時候,再煮一會兒,熟了,再舀到碗裡就當早飯吃了。

我按照這個程序,先生上火,二弟三弟,給我幫忙架柴禾,然後,我再往鍋上舀好水,再洗了洋芋,其後切成塊,放在水鍋裡,然後蓋上鍋蓋。

我再到上房裡,打開面櫃,因為我小,只知道白色的面,也不知是白包穀面,還是真正的白面,反正白色的,就弄了一馬勺,然後拿到了廚房裡。

水開了,我又把酸菜漿水調和在了鍋裡,兩個弟弟生火很給力,水很快也開了。

我便先是用手一把一把的把面往鍋裡撤,同時用一雙長筷子,不停地攪動。剛開始,面要細細的饊,否則面到了鍋裡就結成了疙瘩,結果因為我特別小心,鍋裡沒有面 疙瘩,兩個弟弟已經是急不可耐的樣子了。

饊到快稠了的時候,便大把大把的又稠,基本上好了,我便不停地攪動著。飯在鍋裡糝著。不過也不什麼原因,白面饊在鍋裡,老是需要的面特別多,當時白面積貴,包穀面不缺。

剛要出鍋時,我聽父母從院門外進門了,看到我們三個都在廚房,趕緊跑過來看,結果看到鍋裡的飯,母親笑了,母親的笑當時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是孩子懂事了,知道民心疼父母了,一是我們的饊飯地面是白面,而不是包穀面吧。

母親又試了一下,然後覺得鹽也差不多,同時又多在鍋裡煮了一會兒。便每人的碗裡舀上飯。

我們都在炕上吃,母親卻端著一碗飯到院門外,給鄰居們說,她的孩子饊的飯,而且是白面飯,鄰居們也笑了,可能笑依然是兩層意思吧。

那天的飯吃得真香,吃得過癮,現如今,我每次記起來,都覺得既好笑,也覺得有意思,但也是我的最好記憶,更是我兒時的味道。

兒時的味道,永遠不能忘記,而且永遠會記住,這樣的味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味道,也是我兒時最好的味道。

相關焦點

  • 你是我永遠的鄉愁——對《兒時的味道》的詮釋
    /因為有你才有我不怕燃燒的胸口/擁抱永遠的鄉愁。」這首歌很能表達我寫《兒時的味道》的意境和情感,也處處滲透著對家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和牽掛。主要基於這樣五點考慮: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家鄉情結。從我當兵入伍起,已經離開家鄉整整四十年了。
  • 你是我永遠的鄉愁 ——對《兒時的味道》的詮釋
    /因為有你才有我不怕燃燒的胸口/擁抱永遠的鄉愁。」這首歌很能表達我寫《兒時的味道》的意境和情感,也處處滲透著對家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和牽掛。主要基於這樣五點考慮: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家鄉情結。從我當兵入伍起,已經離開家鄉整整四十年了。
  • 【文萃】鄉愁的味道
    槐花做湯做菜做餡做餅子,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回味綿長。  家鄉的每一種佳餚,都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都有各自獨特的滋味,細細地品起來,都能品出中國鄉村最醇正的味道。  我的家鄉水泊梁山,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是水滸故事的發源地,當年以宋江為首的108將,憑藉水泊天險,嘯聚山林,替天行道,聲震天下。
  • 教你做雞蛋小餅乾,酥脆可口,香甜誘人,帶你回憶兒時的味道
    教你做雞蛋小餅乾,酥脆可口,香甜誘人,帶你回憶兒時的味道說起我小時候的零食,其實相對來說種類還是比較少的,這種小餅乾就是其中之一。小時候媽媽經常會給我買上一袋給我吃,一口一個,香甜酥脆,入口即化的感覺真的非常棒。
  • 微紀錄片《清水美食記》——饊飯
    微紀錄片《清水美食記》——饊飯 2020-12-18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做夢都想吃的美味佳餚—白面饅頭
    >真實記錄了當年本人作為知青插隊的一段生活往事白面饅頭在如今的餐桌上已是極普通的主食了,可是在我當年插隊「接受再教育」的日子裡,卻是我做夢都想吃的美味佳餚。記得有一次做夢,夢見夥房改善生活蒸了白面大鏝頭,我們高興的竟歡呼起來,可是醒來卻是夢一場。此後由於做夢勾起了「饞蟲」,使我天天在盼著何時能有一頓不限量的白面大饅頭。說來也真是「時來運轉」,生產隊附近的油田也收了不少稻子,但由於人手不夠,向我們求援幫助脫谷,這可是個好機會,因為我知道,油田職工食堂的饅頭是常有的。
  • 【我的中國年】 臘八飯,鄉愁的味道
    臘八飯,鄉愁的味道嶽定海 川北小城,今年冬天似乎比往年寒冷許多,才過十二月,人就不禁縮頭縮腦,好像回到魯迅先生筆下的鄉鎮,空氣中爆出了火藥香,大嫂在水邊漿洗衣服手臂泡得通紅。是的,這是年關節啊,心心念念的臘月。
  • 一鍋燉菜溫暖了一代代石家莊人:那是兒時的回憶 是母親的味道
    石家莊人其實更習慣把燉菜叫熬菜,從小到大,母親經常做熬菜,裡面有粉條兒、豆腐、海帶絲、白菜、豬肉。小時候住平房,都是用大鐵鍋熬,香味兒飄得滿屋滿院都是,記的我總是搶姐姐碗裡的肉。後來,我考上南京的大學並留在南京工作,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做各種好吃的飯菜,唯有那一鍋熬菜最有家鄉的味道,那也是母親的味道。如今,我的父母均已去世,再也沒有人給我做那一鍋熱氣騰騰的熬菜。"
  • 80、90後的專屬童年回憶,7種兒時的味道,看看你吃過哪些?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零食現在看到還能勾起你對兒時的回憶吧!爆米花:爆米花絕對算是80、90後孩子的最愛了,蹦爆米花的一般都會走街串巷的到處吆喝,這時候家裡人就會端出一碗米或者玉米來蹦爆米花,大多數還是玉米為主,那個年代米依然是比較奢侈的主食之一。
  • 雲起時《故鄉的味道》||「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草茉莉是可以用來做胭脂的,像紅樓夢裡寶玉那樣細心地做。可是今天為了採野菊花,匆匆看了幾眼就過去了。真正的花開在山野爛漫之處。採野菊花要到漫山老村和大道溝之間的小路旁。路過小巖溪溝,誰家的奶牛悠閒地吃草。走過曲曲折折的山路,穿過濃濃密密的蒿草,望過層層疊疊的梯田,看見它時正兀自搖曳在山坡。一叢叢,一簇簇,帶著清香。
  • 崔廣武《傳統小吃味道醇》||「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滄州
    在舊社會,人們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利用現有的條件,製作出了很多的風味食品(俗稱為小吃)。這些傳統的風味小吃,是一種民俗文化,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餐飲文化,也是一個地方的「品牌」。很多傳統小吃的產生還源於一段歷史典故或民間傳說,傳統小吃不僅僅是吃味道,更是在「品嘗」一種文化。
  • 兒時味道 九層糕
    奶奶可是遠近聞名的做九層糕高手。奶奶把一年一度做九層糕看成是今年全家大事之一,成功與否還會聯想到今年一年全家的運道,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於是,我們小孩儘管急切等待的,即使貪玩的小孩這時也不會走遠,時而要到灶房探頭看看,時而靠近灶房聞聞從灶臺升出的陣陣香氣。但我們這時是不能問的,因為奶奶有個教訓,如果在做的過程中,有人問:「熟了沒有?」那是觸犯灶神,這鍋肯定會夾生。
  • 有一種鄉愁,叫玉米餈粑的味道
    ,儘管你一再推辭一再強調你自家裡也有很多,「那不一樣的,嘗嘗我們家做的味道。」瑤家人就是這樣純樸善良,熱情好客,從來不吝惜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春天的播種鬆土鋤草,終於迎來了夏天的收穫,這個季節的菜園裡、田地裡到處是鬱鬱蒼蒼的玉米,勤勞的瑤家婦女會挑出老嫩適宜的新鮮糯玉米來做美味的玉米餈粑。
  • 家鄉的美食粘豆包,軟糯香甜,既是兒時的記憶,也是媽媽的味道
    兒時的記憶,那是媽媽的陪伴,一顆糖、一串糖葫蘆都會讓自己欣喜若狂,生活雖捉襟見肘,但有一點好吃的,就會很滿足,到了冬天,粘豆包便是最好的美食,坐著小板凳,看著媽媽將那豆包一個一個包好,放入鍋中,我看著那熱氣騰騰的蒸汽,心中充滿了期待。
  • 鄉愁|想念年邁奶奶做的玉米餈粑
    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年邁的奶奶最喜歡做的,就是玉米餈粑,她說,她也想吃玉米啊,但是現在牙口不好,吃不動了,玉米餈粑軟軟的,對於沒有牙的她來說,正好可以做零食。其實在老家的時候,我並沒有和奶奶一起做過玉米餈粑,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奶奶會做,所以我們等著吃就行了,而今,看到暖走的玉米餈粑一文,讓我想起家鄉的奶奶和她的玉米餈粑。
  • 方言也是一種鄉愁!老師兒,你的濟南話還「地道」麼?
    他招呼著小朋友想聊幾句,小朋友卻大聲說「爺爺我聽不懂」,「爺爺你說的話好奇怪啊,為什麼和我們說的話都不一樣。」王德玉發現,就連聽著濟南話、說著濟南話長大的兒子,因為這些年在外地工作,回到家裡也習慣用普通話了。這種語言上的隔閡讓王德玉感到一些落寞,他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時代了。
  • 吃過大江南北最難忘兒時的味道之爆米棒的回憶
    每個人對於童年的記憶都是難忘的,尤其是童年的味道。回到老家,偶然看到路邊一個爆米棒的攤位,勾起了兒時的很多回憶。那個時候資源相對匱乏,看到一個爆米棒的就喜歡圍著看,然後纏著父母拿米出來做。米鬥裡放米放好了米,機器開動,期待的美味就出來了。
  • 炎炎夏日,跟我一起學習如何製作老冰棍,共同追憶兒時的味道
    記得那年我9歲,看著人家賣冰棍兒的,又能吃上冰棍兒,又能賺錢,羨慕的不得了,於是跟爸爸商量了,爸爸手工做了2個木頭柜子,放自行車兩邊,裡面裹上棉褥子,開啟了我的「賣冰棍兒」的體驗。滿滿的回憶,畫面感十足,懷念兒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