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年邁的奶奶最喜歡做的,就是玉米餈粑,她說,她也想吃玉米啊,但是現在牙口不好,吃不動了,玉米餈粑軟軟的,對於沒有牙的她來說,正好可以做零食。
其實在老家的時候,我並沒有和奶奶一起做過玉米餈粑,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奶奶會做,所以我們等著吃就行了,而今,看到暖走的玉米餈粑一文,讓我想起家鄉的奶奶和她的玉米餈粑。
盛夏時光,又到了瑤寨裡家家戶戶摘玉米做玉米餈粑的季節,整個寨子瀰漫在淡淡的玉米清香中,走家串戶到任何一家去,衣服口袋裡都會被熱情大方的主人塞滿餈粑,儘管你一再推辭一再強調你自家裡也有很多,「那不一樣的,嘗嘗我們家做的味道。」好客的主人往往笑著答道。
瑤家人就是這樣純樸善良,熱情好客,從來不吝惜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春天的播種鬆土鋤草,終於迎來了夏天的收穫,這個季節的菜園裡、田地裡到處是鬱鬱蒼蒼的玉米,勤勞的瑤家婦女會挑出老嫩適宜的新鮮糯玉米來做美味的玉米餈粑。
用來做玉米餈粑的需是糯玉米,糯玉米軟糯,口感好,剛摘回家的新鮮糯玉米手工脫粒,這是一個辛苦的過程,老玉米可以用小的脫粒機來脫粒,這種鮮嫩的玉米只能靠雙手一顆顆掰下來。
扯下來的玉米皮不要丟掉,它也有它的用處,那就是用來包玉米粑粑。大米做出來的餈粑大都用芭蕉葉包,但是玉米粑粑我們用玉米皮來包。
掰好的玉米顆粒用石磨磨,有些人也用機器打,但是老人喜歡傳統石磨磨出來的味道。其實機器打的更細膩,口感也更好一些。用石磨,大概是一種情結吧。
推石磨不是一項輕鬆的活,小孩子推著推著手就起泡了,老人卻樂在其中。機械化的年代,古老的石磨大概也快成為一種古董了吧。
這也是一個技術活,不能一下子放太多的玉米顆粒進去,不然磨出來的玉米粉會很粗,影響口感,也不能放太多水,否則磨出來的玉米粉團會很稀。
磨好之後,玉米顆粒變成玉米面團了,這時加糖一起合面,攪拌均勻,糖分的多少根據個人口味來放。
即使一家人口並不多,但瑤家人在做小吃的時候都會多做一些,分給親戚和鄰居們一起吃。
糖充分融化到玉米面團裡之後就可以開始包了,這沒什麼技術含量,把麵團舀到葉子的中間,包嚴實,壓一下就行了。
新鮮的玉米皮葉包起來的餈粑,沒什麼規則,外表看起來也沒有芭蕉葉包的好看,但卻更有味道。
包好再放水煮,和煮糯米餈粑一樣,沒多少講究,只要能煮熟就行了。新鮮出爐的玉米粑粑,散發著濃鬱的香味。
剝開葉子,濃濃的玉米香味飄散開來,煮熟的玉米餈粑呈黃色,吃起來有點粗糙感,卻讓人越嚼越香。
還有另一種做法,不用葉子包,直接糅成一小團一小團的,然後用油炸,吃起來非常香,尤其是還熱的時候,吃得滿嘴油香。
夏天,田地裡的玉米和黃瓜都可以吃了,山裡人喜歡用糯玉米來製作這種美味的餈粑。
在饑荒的年代,玉米和稻子一樣珍貴,能吃上一個玉米粑粑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事,而今豐衣足食了人們依舊喜愛這些美味的傳統小吃。
喜歡的,也許不僅僅味蕾上的滿足,更多的是這種熟悉的味道所帶來的回憶、依戀和情結。玉米粑粑的味道,也許便是媽媽的味道,奶奶的味道,瑤寨的味道,家的味道。
有一種鄉愁,叫瑤寨。在瑤寨,鄉愁是臘肉的味道,是五色糯米飯的味道,是粽粑的味道,是玉米餈粑的味道。
轉載自瑤族生活公眾號
圖片:暖走、阿柔
撰文:暖走
編輯:金門瑤霜霜
加我諮詢皮膚護理問題
雀斑、痘痘、過敏性皮膚
是我的專長
瑤族文化 ∣瑤族的精神家園
主編:鄧為霜,雲南藍靛瑤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xieye10301729
瑤族傳統|瑤學知識|宗教文化|瑤族歷史|瑤族醫藥|瑤族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