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麗:龍王溝飄來一抹鄉愁 || 主播:魏建敏

2021-02-08 文學江湖之陽城俠侶




作者/耿曉麗   主播:魏建敏



煙霞掠過夕陽,陌上小徑,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將思念織補成網,網住那一抹鄉愁。

網住的是余光中的那枚小小的郵票,是席慕蓉的那支清遠的笛,網住的是爺爺起早貪黑從山上刨回來的黑柴、遠志、穿地龍;是奶奶黃土灶臺上鍋勺叮噹的音樂和灶膛裡噼裡啪啦的聲響;是二叔的《水滸》《三國》。



網不住陽光的誘惑,林木密透雲朵,心田之上,滋長出一片家鄉的玉米、山藥蛋兒······



持續幾天的高溫,下班匆忙回家,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進門我習慣地會說:"熱死了」。而每每這時,爸爸總會接著我的話兒說:"過幾天回龍王溝啊,那兒涼快」。我卻不以為然。直到今天中午爸爸再次對我說起,90多歲高齡的二爺爺二奶奶明天要從北京回龍王溝避伏,瞬息,一股熟悉的味道沁入心脾,淡雅的勾畫出家鄉的山山水水。



我的家鄉龍王溝,群山環繞,綠樹成蔭,一條清澈的小河從門前緩緩流過。村裡居住著20來戶人家,鄰裡和睦,一片祥和。



我美麗的家鄉,在溫煦的暖風中,捎來了春天的笑容,漫山遍野的山桃花醉了春光,河岸上的楊樹吐芽、柳樹泛綠,猶如垂掛的一簾幽夢,在風中搖曳。岸邊泥土裡的小草也不甘示弱冒出了嫩綠的新芽,河面上的冰也開始融化,喚醒冬的沉寂。河水裡三五成群的魚兒也在追逐嬉戲,訴說著久別重逢的話語。田間地頭是叔叔大伯們背著糞簍、扛著犁鏵開始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忙活。



一簇簇的二月蘭也在地頭的水渠邊羞澀地探出了腦袋,核桃樹下的一片片小蒜嬌羞地舞動著腰枝,似乎在邂逅前來採擷的情郎。一捧鄉土悠遠著醉人的幽香,油菜花迷醉了蝴蝶的翅膀,桃花引來了鳥兒的歌唱,我行走在時光的桃花園裡,看著藍天白雲,心境豁然開朗,聽著小河流水,心湖瀲灩溢淌。



知了的晨鳴打破了黎明前的靜寂,結網休憩的蜘蛛也慵懶地眨了眨眼睛,雷公電母的家庭鬥爭愈演愈烈,最後導致幾天情感宣洩——連陰雨的天氣,村裡的嬸嬸大娘們總會擠在破幾個洞的大傘下,或是披著一個塑料布一路小跑著趕聚在奶奶家中,上炕圍坐一圈,陪奶奶當著二五八萬的小紙牌,就著奶奶醃製的鹹菜塊吃著奶奶家屋裡大鍋裡煮得大大小小的山藥蛋兒,(奶奶總是說為了燒炕去潮氣捎帶著給豬煮了一鍋山藥,事實也是如此,我們就挑揀大的吃,小的餵豬。我的叔叔們多,在農村勞力多,冬天,閒暇時間上坡割好成捆的柴火足夠燒對頭一年,逢連陰雨天奶奶可以有柴做飯)奶奶在當牌前總會從大紅箱子裡拿出過年時她的侄女們看她時買給她卻捨不得吃的蛋糕給我吃,說:「俺孩兒聽話,吃了好好玩,別混奶奶當牌"。(儘管有時已經硬得咬不動,有時已經發黴成綠色,我也吃得津津有味)隨著噶噶噠噶噶噠老母雞的出窩,奶奶會去拿一個熱乎乎的雞蛋,從灶膛裡撥拉點火炭在銅勺頭裡滴上幾滴油給我炒炒吃,鄰居家的孫子總是靠著門框看著我吃,饞得直流口水……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莊稼長得好,高粱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在我們嘰嘰喳喳的順口溜中,三叔用荊條編的芭子上晾滿了核桃、花生,房上高粱秸稈做的圈裡堆滿了金黃色的玉米,窗臺上摞滿了老的、嫩的、長的、圓的、大的、小的北瓜,窗簷下也掛上了幾串紅紅的辣椒,就像那百響的大地紅。奶奶燒著不太幹的黃豆秸稈,時不時還有爆豆的聲音,鍋裡飄溢出來的是餾豆角、花生、北瓜和紅薯的清香。爸爸、叔叔和爺爺在籬笆小院擺一小桌觥籌交錯,好生羨煞旁人。



鬥轉星移,四季交替,我們不得不走進白雪皚皚的冬季。人生在世,總有些季節,一季花涼,滿地憂傷。行走在紅塵煙雨,得失如影隨形,再也看不到爺爺結滿雙手的老繭裂開的口子,再也吃不上奶奶做的豆皮乾糧、瓜絲菜餅、臘八粥……但那份思念卻在我心裡扎了根,蔓延出枝葉,開出滿庭星光,伴我潮汐叮呤。還想剪一捆黑柴,剝一堆遠志,一定能看見爺爺會心的笑容。



在清風夜,擺上小桌,燙一壺棗酒,攜深深地思念供養滿天星辰裡屬於爺爺的哪顆星……夜空朦,著一襲煙色,縹緲上天邊的殘陽。總會懷抱著孩兒把玩著手裡的紙牌,奶奶胡牌收錢時的姿勢清晰映在眼底。抖落一袍暮色垂墜。



一隻孤鳥滑過屋脊,俯瞰著我在黑夜裡嚶嚶的啜泣,對家鄉,對親人的濃濃的情愫裡,模糊的淚眼中,又見二叔在春節前不分晝夜的給村裡的人寫著祝福的春聯,我是那個站在旁邊磨墨的假小子,三叔在生著煤火的土地上編籃編筐編簍,我是那個蹲在旁邊遞荊條的假小子,四叔在地裡挖窖,窖藏整個冬天和來年的菜系,我是那個跪在旁邊抱白菜的假小子······



如今,國家發展美麗鄉村,我的家鄉龍王溝整合搬遷,土地流轉興建企業大棚,籬笆小院、黃土灶臺······都將成為我記憶中的夢境。



落幕黃昏,鳥兒歸巢,牧羊的人也趕著羊群急匆匆的向村口方向行進,孩童扯著嗓子打鬧,狗追著雞在跑。時光未老,穿越藩籬溝壑,熨平筆下的鄉愁。落葉歸根,人到暮年,思鄉的情結更深更濃,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也先後輾轉了幾處住所,然而家鄉龍王溝才是我真正的根,是我永遠的牽念,是我夢中的桃花園,心中的水雲間,是那一抹飄來的鄉愁!


 圖片系作者提供





作者:耿曉麗,筆名:彼岸花

畢業於北京魯迅文學院,自幼酷愛文學、攝影,現就職於阜平縣委宣傳部。

與眾不同的遭遇與經歷造就了與詩歌為友,與散文相戀,與小說同行。曾在《藥都文苑》報刊發表過多篇詩歌,保定《青少年文學》發表散文《我對星星許個願》,北京魯院《綠蔭叢書》發表過組詩。散文《擁抱靈感》將在下期《牡丹雜誌》發表。


主播:為你

原名:魏建敏。

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喜歡朗誦,舞蹈,唱歌,表演。喜歡用聲音和肢體表達自己的情感,堅強而脆弱,性情中人。



文學江湖之陽城俠侶

微信公眾號 : ycxl66666

客服微信號1:zsjzh500n

客服微信號2:ssx846058230

蘇老師晚安故事

微信公眾號 : wananba66666

客服微信號1:zsjzh500n

客服微信號2:ssx846058230


相關焦點

  • 晚秋裡的一抹鄉愁!
    題記:鄉愁是什麼?鄉愁就是余光中老師筆下的「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趁著晚風,偷偷溜回生我養我的小山村,望一眼那山、那樹、那片沃土,嘆一聲,「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秋風又起,碩果儲藏,站在第二家鄉的梧桐樹下聽一首思鄉曲,回憶遠在千裡之外的第一家鄉……我和我的家鄉,凝結成晚秋裡的一抹鄉愁,濃濃的鄉愁,化作一枚枚郵票、一張張船票,陪同落葉,飄飄灑灑……
  • 羅平板橋鎮:鄉村振興留住一抹鄉愁
    自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板橋鎮就將扶貧與生態恢復和保護有機結合,寄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一抹鄉愁。走進花紅村,綠蔭如蓋,繁花似錦。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樹,枝繁葉茂,讓這裡不僅成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成了群眾的一大經濟收入來源。花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學周藉助生態牌,帶領群眾將花紅村的酸菜賣到了全國各地。
  •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2020-12-13 12:50:26 劉文華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3日電 題: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作者奧藍劉文華  寒冬一早,已在城市生活十餘年的王麗霞帶著老公和兒子驅車回數十公裡之外的娘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地村,只為三世同堂、與周邊鄉鄰共享一盆殺豬菜。「這是習俗呀,這對我們來說一直都是喜慶的象徵。
  • 洞市老街,歷史的一抹鄉愁
    笛聲悠遠飄來,驚醒了老街塵封的記憶,老街漸次展開了她的生活空間。當街進口處巍然聳立著安化現今保存得最完整亦是境內最大的祠堂——賀氏宗祠。賀氏宗祠氣勢恢宏,與老街街道、城門交相輝映,威武壯觀。大門石柱門框上鐫刻著「梅嶺雲開諸峰挺秀;鏡湖月朗萬派長流」的對聯,屋頂飛簷翹角,四周雕梁畫棟,顯示出精湛的工藝。這裡現作為安化某茶廠的廠房,依然保持當年深宅大院的氣派。
  • ​探索手記|重建對自然的那一抹鄉愁
    這種對自然的留戀,恰如生活在自然缺失時代的我們一樣,是對回歸自然的渴望,是因懷念自然而產生的一抹淡淡的「鄉愁」。雪寶頂位於阿壩州松潘縣,是岷山主峰。山腳下有個村莊叫下納咪,一條不急不緩的小溪從旁流過,兩岸住著生活平靜的藏族人民。下納咪是我們的大本營,冬令營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結束。
  • 會寧縣新莊塬|那一季,被文學燃燒的一抹鄉愁
    2020年的金秋,一場由新莊鎮山背後農家書屋和旭璡書院舉辦的「記住鄉愁•歸去來兮」西海道家塬金秋筆會,在西海道家塬掀起了一股用文學對話鄉愁的熱潮,使這片古老而貧瘠的黃土地再次進入文學愛好者的視野,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海內外遊子的思鄉情懷,一時間被文學放大了的鄉愁從西海道家塬蕩漾著,向周邊瀰漫開來……
  • 寫了一首關於鄉愁的歌曲,特別獻給飄在外鄉的人們
    發表作文學品有(讓我在回到你身邊)(小花)(我用青春寫明天)(一九九九)(情系高原、愛滿人間)等……中秋月圓掛在天上誰的思念飄向遠方院中那梧桐樹影婆娑我一人羈旅還在他鄉又是中秋月圓的夜晚來一張主唱的靚照以下是周末帶孩子們去山上玩的一些場景,個人覺得很符合這首歌曲的一種感覺!以下的這農作物您認識幾種?記得小時候玩這個東西嗎?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在魯迅記憶中瓜地裡面的少年是他最美好的回憶,更是多年來夢想中的家鄉場景,在革命的道路上有些疲憊的時候,魯迅會回憶曾經的美好時期,這些也會化為革命動力,滲入到魯迅的骨髓中。少年時期的友誼因為純真才顯得珍貴,不但是舊時光裡面最溫暖的斜陽,也是人生經歷困苦後再次回望的動力。
  • 湘大,那一抹鄉愁
    她說1976年春趁工作之便來看看:一看,這裡除了幾座茅草棚外,幾乎一無所有。遠處矗立著幾座黃土高山,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呢!唯有周圍沒有下種的水田在太陽下閃著耀眼的光亮,那散布在村落的農舍偶爾傳來幾聲雞啼。但我還是下了決心:「來!」這決心是怎麼下的,自己也說不清,是故鄉情的牽繫,還是一股創業的衝動在內心升騰?
  • 來渝北大盛鎮天險洞村 體驗一次鄉愁的秘境
    老臘肉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分不開的山水,是變不了的相望,是歲月的長河。    在渝北就有這麼一個美麗的村落,它的自然資源豐富,既有如畫的風景,又有濃鬱的鄉情。    它就是大盛鎮天險洞村,雲龜山上翠木綠蔓,廖家灣古村落生機勃勃,白巖山老臘肉飽含年味……在這裡,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不如,周末來這裡體驗一次鄉愁的秘境吧!
  • 【一抹鄉愁】楊光武||家鄉的炒粉
    第一件事,找家炒粉店,來一碗廣豐炒粉。說也奇怪,因為暈車吐,很難受,但心裡想著炒粉的味道,感覺好多了。上了一輛黃包車,跟師傅說回銅鈸山方向,但要先吃碗炒粉。師傅就拉著我左拐右拐,熟門熟路的入沿河路,彎南門外小巷,穿過鳥林街來到東門銅鈸山方向的停車場旁,一家夫妻經營的炒粉店。黃包車還未停穩,我便急不可待衝店家喊著「來一碗廣豐炒粉」。
  • 一抹新年紅,一份桑梓情——常安鎮安禾村鄉賢聯誼會迎新文藝晚會
    一抹新年紅,一份桑梓情——常安鎮安禾村鄉賢聯誼會迎新文藝晚會 2021-01-05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住鄉愁定州篇》CCTV1重播:英雄的城市 英雄兒女
    2020年1月21日,CCTV4播出《記住鄉愁定州篇》,2月20日,CCTV1重播。 《記住鄉愁定州篇》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定州兒女:「燕趙豪傑,每逢國家有難,總能橫刀立馬,慷慨赴義。」疫情發生以來,定州已經先後派出16名醫生、護士前往湖北,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定州勇士支援到疫情一線。疫情雖殘酷,但白衣天使們不畏艱險,是「逆行」的守護者。
  • 一孔窯洞,一抹鄉愁!你是否還記得它的模樣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千年文明與夢想的基因 與人類文明相伴相生的慶陽窯洞,數千年來,不僅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隴東人,而且寄託和成就著人們樸素的生活夢想,形成了久遠深厚的精神文化和文明基因。
  • 誰人月下孤身影,何處飄來玉笛聲
    誰人月下孤身影,何處飄來玉笛聲。連雨天一細雨纏綿五月天,遼東萬物醉難眠。玄冥不問紅塵事,直把甘霖作酒錢。二好雨生根五月天,南歸候鳥柳塘前。遙途縱有三千裡,只為人間把信傳。三疏雨歸來五月天,江河水滿岸生煙。飛花直落瓊樓外,濺得深山幾道泉。
  • 《記住鄉愁》海外版即將登陸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
    紀錄片《記住鄉愁》海外版將於2019年2月9日起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面向全球觀眾播出。海外版紀錄片改編自中央電視臺同名系列紀錄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聯合製作。海外版節目在整體上延續了《記住鄉愁》的精神氣質,以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展現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之物、文化積澱等。為吸引更多的海外觀眾,此次海外版的改編邀請了國家地理頻道華裔主持人吳宇衛(George Young)擔綱主持。
  • 「大同的寶」社區電商平臺,只為鄉愁,全國包郵
    一個北漂的鄉愁【大同的寶】創始人——韓翦女士,曾經在發言中講過這樣一段話:她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在這20年中,很少回到家鄉——山西大同;但是心中最難以抑制的,也就是那一抹鄉愁朋友親戚戰友來大同玩,但是你都不知道能給他們帶一些什麼樣的特產,因為你記得的,只有媽媽的味道。當你在大學時、工作時,想給同學、老師、領導、同事,送一些家鄉的味道,而只能去特產店,隨意選擇,即使送出,也不明所以。
  • 品味鄉愁,潮州鸛巢美麗鄉村的故事
    對於數千年來生活在農耕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人來說,鄉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從古老的《詩經》開始,從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開始!鄉愁就與我們如影隨形。方塊文字,母語漢語,祠堂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傳承,也不僅是文明或傳統的載體,而是我們最初的記憶!
  • 鄉愁是村莊翩躚的雪花(組詩)
    鄉愁是村莊翩躚的雪花(組詩) 雪花謠 飄入煙囪 池塘 沒有比她更有溫度的事物 是晶瑩刷的擬人 一粒粒灑在厚實的泥土 又是漫天的比喻 拂動紫燕斜飛的夢想 我的目光 長出了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