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年,我們都會帶孩子回到這個中國西南橫斷山深處的藏族村莊。幾年前的這篇教練手記,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回到同一個地方。
第一天上午,為了讓孩子們適應高原,緩解高反,同時為接下來的徒步課程作理論準備,原計劃的徒步山林改成了室內教學。怎樣讓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理解海拔概念和等高線知識,主教練太陽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
太陽老師的教具是半盆水、長短不同的木條,還有一個土豆。他並不急著解釋專業術語,也不急於說明教具用途,只是用一兩個關於地球形狀和水陸面積的簡單問題,把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起來,引導他們開始熱烈討論和積極思考。
簡單教具也有神奇魔力,水平面、海拔等抽象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山峰和等高線地圖的秘密只用一個土豆就得到生動的演示。在太陽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孩子們一陣又一陣齊聲驚嘆,知識像種子一樣撒播到他們心田。
孩子更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事物,傳統灌輸式教學,傳授的不過是二手知識,探究式學習才能讓他們直接觸及現象,並調動他們的情感參與,收穫鮮活生動的體驗。有研究表明,孩子接受生動知識(直接獲取)和機械知識(書本加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室內理論課結束後,緊接著開始了室外定向越野比賽。比賽和技能掌握只是手段,通過導航和觀察讓孩子們深入探索藏族村莊才是最終目的。這樣的課程設置可謂煞費苦心,至於效果,看孩子們的熱情參與和歡樂奔跑就知道了。村子裡設置了許多檢查點,孩子們需要在衛星地圖的指引下,完成全部探索。一開始兩組小朋友都比較心急,無心看圖,在村子內到處亂撞。教練適時介入,引導孩子們運用識圖和導航技巧。孩子們很快就能熟練地將地圖和村莊實地對應起來,隊員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分工和協作,然後也有了自己琢磨出來的各種技巧和方法。兩組教練的對講機裡頻頻傳出捷報,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孩子們已完全融入了這個高原的村寨。為了給第二天上午的野外徒步和導航課程做準備,第一天下午進行了地圖和指北針教學。在一片小河邊的空地上,有許多高矮整齊的樹樁。太陽老師就地取材,讓每個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樹樁,然後測量自己所在樹樁的各個方位。接著,太陽老師又在不同的樹樁間奔跑起來,讓孩子們測量不同樹樁之間的方位角度。複雜的定向知識教學,因為在陽光明媚的林間空地上展開,一下子就變得十分有趣和易於掌握了。而孩子們的空間認知能力,也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課程結束的時候,他們已經掌握了測量方位角和按方位角前進的技能和方法。第二天的野外徒步課程是檢驗孩子們的知識和技能的時候。他們必須運用前一天所學的地圖與導航知識,自己判斷前進方向,找到正確路徑,然後到達目的地。每當遇到方向不明的時候,他們就會停下腳步,拿出指北針,用學習的方法判斷方位,然後找到正確的道路。途中,他們還必須分工協作,自己管理自己,學會自治。每當隊員有爭論、懈怠、迷茫、停止不前的時候,教練或引導,或旁觀,或帶領,像催化劑一樣讓團隊運作起來,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和途徑。徒步課程結束後,時近中午,大家已經餓壞了。沒有現成的午餐,孩子們還得自己動手,生火煮飯。他們來到一片平整的空地,放下書包,取出食材,洗菜洗鍋打水做飯。準備工作如此完備,得益於前一晚的行程規劃課程。孩子們分為兩隊,教練和家長自成一隊,三隊人在陽光照耀的草地上忙得不亦樂乎。出人意料的是,成人隊做的飯菜並沒有孩子們做得好吃。孩子們既得意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品嘗他們的成果--嗯,太香了,請問你們這鍋番茄蛋花湯是怎麼熬出來的--我們不得不讚嘆孩子們的手藝。冬天的主題怎麼能缺少冰和雪。離野炊地不遠就是一條冰凍的小河。站在幽藍的冰面,美如天空之鏡。坐在石片上玩冰爬犁,找來枯樹枝當球桿擊小石子玩冰球,推石頭玩冰壺,發現一個冰洞後做冰層勘探,一個小男孩乾脆趴在冰面上變成了冰上人體列車……孩子們各種腦洞大開的玩法,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冬令營如果沒有歡樂的回憶,那還能給孩子們留下什麼呢?夜話
下納咪冬天的夜晚靜得像一臺結束了的演出,但總是會被幾個難眠的人打破。開始是大人的絮絮叨叨,中間是某個孩子單句重複半個小時的哭喊「我想回家」,我和一個孩子的動物暢想則用來壓軸收尾。鄉情
來時的那天清晨,我們的汽車從海拔350米的城市出發,一路爬升到海拔3100米的村莊時,已是燈火闌珊。還沒等我們把行李完全放好,院子裡的音樂就響起來了,一群熱情洋溢的藏族年輕人圍成圈跳起了鍋莊。圍觀之後我們也加入舞列,一起感受那份寒冬裡的熱烈。直到凌晨,跳鍋莊的人才陸續散去。雪山下的村莊十分寒冷,但我們心裡是溫暖的。編輯:太陽
供圖:阿拉蕾、陳雪、幫主、胡家威等
助教:幫主、胡家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