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手記|重建對自然的那一抹鄉愁

2021-02-13 Lakeside湖畔自然教育

 

     編者按:每年,我們都會帶孩子回到這個中國西南橫斷山深處的藏族村莊。幾年前的這篇教練手記,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回到同一個地方。

8個孩子,從開始的小路痴到熟練掌握指北針和地形圖,從不願掙脫厚厚的手套到敞開懷抱擁抱冰雪,從深夜哭喊「我想回家」到最後不願離去。短短5天,他們學會了生存技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和這裡的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時也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獨立。離去時,我能感覺到他們小小心靈裡那份依依不捨。這種對自然的留戀,恰如生活在自然缺失時代的我們一樣,是對回歸自然的渴望,是因懷念自然而產生的一抹淡淡的「鄉愁」。雪寶頂位於阿壩州松潘縣,是岷山主峰。山腳下有個村莊叫下納咪,一條不急不緩的小溪從旁流過,兩岸住著生活平靜的藏族人民。下納咪是我們的大本營,冬令營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結束。



第一天上午,為了讓孩子們適應高原,緩解高反,同時為接下來的徒步課程作理論準備,原計劃的徒步山林改成了室內教學。怎樣讓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理解海拔概念和等高線知識,主教練太陽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

太陽老師的教具是半盆水、長短不同的木條,還有一個土豆。他並不急著解釋專業術語,也不急於說明教具用途,只是用一兩個關於地球形狀和水陸面積的簡單問題,把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起來,引導他們開始熱烈討論和積極思考。

簡單教具也有神奇魔力,水平面、海拔等抽象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山峰和等高線地圖的秘密只用一個土豆就得到生動的演示。在太陽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孩子們一陣又一陣齊聲驚嘆,知識像種子一樣撒播到他們心田。

孩子更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事物,傳統灌輸式教學,傳授的不過是二手知識,探究式學習才能讓他們直接觸及現象,並調動他們的情感參與,收穫鮮活生動的體驗。有研究表明,孩子接受生動知識(直接獲取)和機械知識(書本加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室內理論課結束後,緊接著開始了室外定向越野比賽。比賽和技能掌握只是手段,通過導航和觀察讓孩子們深入探索藏族村莊才是最終目的。這樣的課程設置可謂煞費苦心,至於效果,看孩子們的熱情參與和歡樂奔跑就知道了。村子裡設置了許多檢查點,孩子們需要在衛星地圖的指引下,完成全部探索。一開始兩組小朋友都比較心急,無心看圖,在村子內到處亂撞。教練適時介入,引導孩子們運用識圖和導航技巧。孩子們很快就能熟練地將地圖和村莊實地對應起來,隊員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分工和協作,然後也有了自己琢磨出來的各種技巧和方法。兩組教練的對講機裡頻頻傳出捷報,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孩子們已完全融入了這個高原的村寨。

為了給第二天上午的野外徒步和導航課程做準備,第一天下午進行了地圖和指北針教學。在一片小河邊的空地上,有許多高矮整齊的樹樁。太陽老師就地取材,讓每個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樹樁,然後測量自己所在樹樁的各個方位。接著,太陽老師又在不同的樹樁間奔跑起來,讓孩子們測量不同樹樁之間的方位角度。複雜的定向知識教學,因為在陽光明媚的林間空地上展開,一下子就變得十分有趣和易於掌握了。而孩子們的空間認知能力,也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課程結束的時候,他們已經掌握了測量方位角和按方位角前進的技能和方法。

第二天的野外徒步課程是檢驗孩子們的知識和技能的時候。他們必須運用前一天所學的地圖與導航知識,自己判斷前進方向,找到正確路徑,然後到達目的地。每當遇到方向不明的時候,他們就會停下腳步,拿出指北針,用學習的方法判斷方位,然後找到正確的道路。途中,他們還必須分工協作,自己管理自己,學會自治。每當隊員有爭論、懈怠、迷茫、停止不前的時候,教練或引導,或旁觀,或帶領,像催化劑一樣讓團隊運作起來,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和途徑。

徒步課程結束後,時近中午,大家已經餓壞了。沒有現成的午餐,孩子們還得自己動手,生火煮飯。他們來到一片平整的空地,放下書包,取出食材,洗菜洗鍋打水做飯。準備工作如此完備,得益於前一晚的行程規劃課程。孩子們分為兩隊,教練和家長自成一隊,三隊人在陽光照耀的草地上忙得不亦樂乎。出人意料的是,成人隊做的飯菜並沒有孩子們做得好吃。孩子們既得意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品嘗他們的成果--嗯,太香了,請問你們這鍋番茄蛋花湯是怎麼熬出來的--我們不得不讚嘆孩子們的手藝。

冬天的主題怎麼能缺少冰和雪。離野炊地不遠就是一條冰凍的小河。站在幽藍的冰面,美如天空之鏡。坐在石片上玩冰爬犁,找來枯樹枝當球桿擊小石子玩冰球,推石頭玩冰壺,發現一個冰洞後做冰層勘探,一個小男孩乾脆趴在冰面上變成了冰上人體列車……孩子們各種腦洞大開的玩法,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冬令營如果沒有歡樂的回憶,那還能給孩子們留下什麼呢?



接著又上了星空課程、自然電影、結繩課程、篝火課程……時間太短,孩子們想學和想玩的卻太多。

終於,對於孩子們來說最盼望的活動來了:攀冰。早晨起來,孩子們在教練的指導下,一絲不苟地檢查裝備,穿戴裝備,然後每個孩子全副武裝地出發了。積雪在腳下嘎吱嘎吱地響著,陽光從遠處的雪峰上灑下來,山谷裡的空氣清得迷人,靜得迷人。這種景象,會不會在孩子們心頭烙下最美的回憶呢?

冰面行走,打冰錐,自我保護,這些課程都練習了之後,攀冰開始了。孩子們要學習沿路繩多段上升技術。第一段攀登是較緩的冰坡,第二段攀登是一個幾近垂直的冰瀑。摔跤了,手磕破了,失敗了…所有探索性的痛苦都是成長的基石。如果說第一段攀登是嘗試,那麼第二段攀登則是突破。孩子們就像打一場攻堅戰一樣,最終不但突破了冰壁的難點,更突破了自己。如果那股韌勁是一粒種子,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哪怕只比原來多生長了一毫米,也值了。

夜話

下納咪冬天的夜晚靜得像一臺結束了的演出,但總是會被幾個難眠的人打破。開始是大人的絮絮叨叨,中間是某個孩子單句重複半個小時的哭喊「我想回家」,我和一個孩子的動物暢想則用來壓軸收尾。
「我們只要長期遠遠地看它們,不傷害它們,它們就不會怕我們,這樣我們就可以和它們做朋友了。」從為什麼看不到豹貓推論到人類應不應該佔領動物的棲息地;從應不應該給身處困境的野生動物餵食或者把它們圈養起來以防餓死,推論到野生動物自由的重要性;從討論村民砍樹的對錯,推論到砍了之後有沒有解決措施在這些對話裡,孩子表達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見解,夜晚因為這些分享而變得十分美好。

鄉情

來時的那天清晨,我們的汽車從海拔350米的城市出發,一路爬升到海拔3100米的村莊時,已是燈火闌珊。還沒等我們把行李完全放好,院子裡的音樂就響起來了,一群熱情洋溢的藏族年輕人圍成圈跳起了鍋莊。圍觀之後我們也加入舞列,一起感受那份寒冬裡的熱烈。直到凌晨,跳鍋莊的人才陸續散去。雪山下的村莊十分寒冷,但我們心裡是溫暖的。
這次冬令營我們住在雪山下的雪兒家。因為雪山,太陽和雪兒家結緣。也因為雪山,我們跟隨太陽一起來到這裡。回城至今已有一周,我始終無法忘記雪兒的家人怕我們著涼給我們一次次送來最新的棉被,我始終無法忘記一睜眼就看到已經早早為我們升起的熊熊燃燒的爐火,我始終無法忘記那熱乎乎的用冰雪水煮成的米粥,和城裡永遠吃不到的超級好吃的烤饃饃。我們來了走了,他們的生活依舊,生火做飯,劈材餵馬,小河依然在皎潔的月光下從村旁涓涓流過。鄉愁本是詩人余光中手裡的一枚小小的郵票和那灣海峽,但在經歷城市化的我們,鄉愁是小時候在油菜花香中放牛,在清澈的河水裡捉魚,還有滿山看不厭的夏綠秋黃。之所以稱為鄉愁,是因為心裡掛牽,不能回去,只能回味。鄉愁對於城市裡的00後這一代恰恰不存在,因為他們出生在樓房森林,包裹他們的是鋼筋水泥,他們不會有我們從鄉村到城市的迷茫和失落。讓孩子和自然建立一種鄉愁是很有必要的,這種鄉愁來源於和自然的血肉連接,它的這頭是人,另一頭是自然。它是一種生長在內心裡的情感,有了這種情感的孩子,不會輕易地讓公路破壞森林,讓水壩破壞河流,讓天不再藍,讓水不再清澈。冬令營結束了,孩子們心中的感動也許不會結束。那些踏過的雪,攀過的冰,呼吸過的空氣,看過的星空,定會在孩子們心中長出嫩芽,長成一片春天。


編輯:太陽

供圖:阿拉蕾、陳雪、幫主、胡家威等

助教:幫主、胡家威等

相關焦點

  •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晚秋裡的一抹鄉愁!
    題記:鄉愁是什麼?鄉愁就是余光中老師筆下的「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電影講述的是五個不同的小故事,卻滲透著相同的家鄉情懷,讓我們這些遊子在觀看中不禁潸然淚下,也更加思念家鄉的那縷馨香,那捧熱情的泥土氣息。走出影院,看到路邊不知何時開始泛黃的綠葉,撫過耳旁的清風也悄然變了涼,路上行人的身上也都加了外套,這正是晚秋的味道,晚秋的預警。
  • 會寧縣新莊塬|那一季,被文學燃燒的一抹鄉愁
    如果沒有山背後文化廣場、沒有旭璡書院,如果沒有山背後文化廣場入口佇立的「歸去來兮」亭、沒有旭璡書院裡那塊鐫刻著「記住鄉愁」四個字樣的玉石,如果沒有協辦那次全民閱讀活動的相互磨合和認可,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學情懷、家鄉情懷、公益情懷,可以說武志元和李鐸兩個年齡相差十幾歲,既無同事關係、又無親緣關係的人是不會走在一起的,至少不會走得這麼近,也不可能共同發起這一場盪氣迴腸的筆會。
  • 湘大,那一抹鄉愁
    而很多老師、職工,從全國各地來到湘大,自然有很多原因,有的是衝著為在毛主席的家鄉建大學出一份力來的,而更內在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很多都是湖南人,或者夫妻倆一方是湖南人,另一方被動員過來的。在湘大人的心目中,湘,不僅是湘潭,它也是湘江,是三湘,是湖湘。湘大,就成了他們共同的故鄉。
  • 羅平板橋鎮:鄉村振興留住一抹鄉愁
    自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板橋鎮就將扶貧與生態恢復和保護有機結合,寄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一抹鄉愁。走進花紅村,綠蔭如蓋,繁花似錦。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樹,枝繁葉茂,讓這裡不僅成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成了群眾的一大經濟收入來源。花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學周藉助生態牌,帶領群眾將花紅村的酸菜賣到了全國各地。
  • 那一抹亮眼的「鄉村色」
    那一抹亮眼的「鄉村色」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通訊員 吳永斌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旅遊一度「黯然失色」。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甘肅旅遊可謂「一枝獨秀」。這其中,那一抹「鄉村色」格外亮眼。鄉土甘肅本色絲綢之路三千裡,華夏文明八千年。地處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的甘肅,文旅資源富集獨特,且70%以上集中在鄉村。
  • 耿曉麗:龍王溝飄來一抹鄉愁 || 主播:魏建敏
    作者/耿曉麗   主播:魏建敏煙霞掠過夕陽,陌上小徑,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將思念織補成網,網住那一抹鄉愁。網住的是余光中的那枚小小的郵票,是席慕蓉的那支清遠的笛,網住的是爺爺起早貪黑從山上刨回來的黑柴、遠志、穿地龍;是奶奶黃土灶臺上鍋勺叮噹的音樂和灶膛裡噼裡啪啦的聲響;是二叔的《水滸》《三國》。
  • 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2020-12-13 12:50:26 劉文華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3日電 題: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作者奧藍劉文華  寒冬一早,已在城市生活十餘年的王麗霞帶著老公和兒子驅車回數十公裡之外的娘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地村,只為三世同堂、與周邊鄉鄰共享一盆殺豬菜。「這是習俗呀,這對我們來說一直都是喜慶的象徵。
  • 冬日和那一抹陽光
    在城市裡,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擋住了溫暖的陽光,徒留下高樓的大片陰影,人們也失去了曬太陽的最佳地方,只有躲進了個人的小窩裡,靠嗡嗡響的空調來取暖,缺少了太陽光的融融暖意,也就少了自然的美好元素,不得不令人惋惜與失望!
  • 【新春走基層】家鄉新變化: 村民重建古戲臺留住鄉愁記憶
    令記者感到家鄉最大的變化就是村莊裡被風雨吞噬的古戲臺得到重建。村民們用這種方式,留住鄉愁記憶。  古戲臺是村民集體的鄉愁  近年來,城鎮化的浪潮也席捲到農村,記者的家鄉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到交通方便的新村居住,因為這裡有一條馬路直通縣城。
  • 洞市老街,歷史的一抹鄉愁
    歷史沉澱了,憂傷濾去了,只餘脈脈鄉愁,散在祠堂裡淡淡的空氣中。走出祠堂,踏上青青的石板路,腳步輕輕。石板一格一格,撫摸腳掌,恍如踏在黑白琴鍵之間,音符古舊,時光安寧。街道往日的風採早已被流淌的時光衝刷得沒有了蹤跡。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
  • 美麗橫嶺,忘不掉的鄉愁!
    作為土生土長的橫嶺人,這裡才是屬於我的心靈歸宿,鄉間小路上,那種熟悉的味道,讓我無論走多遠,都難以割捨,這就是所謂的鄉愁吧。轉身往回走,望著陡峭的臺階,周杰倫那首《蝸牛》開始在耳邊迴旋,「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 回憶那一抹桃紅
    念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想到那深山中的桃花應也是蓄勢待發,含苞待放。看到如此生機盎然景色,心也覺得空靈許多。又是一個黃昏,卻不再有那些雨絲,不必頂著毛毛細雨在雨中快步穿梭,迎面的微風在夏日帶來縷縷寬慰,便也覺得萬物可愛。
  • 會寧,那縷揮不去的鄉愁
    隨著經濟的發展,縣政府將舊址進行完善、修建,擴容,不斷豐富景區內容,不斷打造文化精品,自此,這裡不再局限於歷史的發生地,而是更加有了生命力,讓每個去紅色聖地的人,都能感悟和領會到紅軍在艱苦歲月中的那份精神信念。
  • 【2019襄陽育兒網·自然探索夏令營】走進神農架原始森林,探索自然的奧秘
    特別的暑假、有意義的暑假、影響一生的暑假……您可以給寶貝選擇【2019襄陽育兒網·自然探索夏令營】>走進神農架原始森林、探索自然的奧秘    這不是一次傳統的夏令營旅行,而是一次探洞歷險記。   ◎探燕子洞  戴上頭盔頭燈,孩子們變身為探洞小勇士,跟著自然導師,探索天燕燕子洞的秘密。燕子洞是一天然石灰巖溶洞,洞內冬暖夏涼。
  • 探索·收穫!《自然》聚焦南京大學鄒志剛院士團隊
    最是那一抹「南大紫」的邂逅......探索·收穫!化學化工學院蔣錫群課題組提出克服腫瘤光動力治療乏氧問題的新方法近日,Nature主刊出版「聚焦中國清潔能源」(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點展示了我國在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
  • 有人說亙古不變的是愛情,那麼,那一抹迷人的藍色呢
    曾經,那一抹藍也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但是我們似乎並不是很了解藍色,那就讓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它吧,讓我們更加了解那一抹藍。1.心境感受每到我們一想到藍色,都會想到藍天白雲和大海蔚藍,內心的浮躁、狂症都會恰然而止,不是有海子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嘛,那是一副多麼愜意美好的畫面,寬闊的藍天大海瞬間收納了我們所有的悲傷、委屈、躁動,讓我們的內心平靜下來,去享受這種超然物外的清爽!2.
  • 《記住鄉愁定州篇》CCTV1重播:英雄的城市 英雄兒女
    2020年1月21日,CCTV4播出《記住鄉愁定州篇》,2月20日,CCTV1重播。 《記住鄉愁定州篇》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定州兒女:「燕趙豪傑,每逢國家有難,總能橫刀立馬,慷慨赴義。」疫情發生以來,定州已經先後派出16名醫生、護士前往湖北,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定州勇士支援到疫情一線。疫情雖殘酷,但白衣天使們不畏艱險,是「逆行」的守護者。
  • 《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曼哈頓中國女人給你的文化行走指南
    曼哈頓中國女人的最新力作——《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來襲:文字中蘊含豐富的信息,《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文化大散文,激情澎湃、波瀾壯闊的文字,配合震撼人心的歷史畫面與極致絢爛的旅途景觀,帶來久違的閱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