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新莊塬|那一季,被文學燃燒的一抹鄉愁

2021-02-11 會寧發布

西海道家塬是會寧縣新莊塬的古稱,屬現在的新莊鎮管轄,地處會寧縣西北角。新莊歷史文化悠久,是馬家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在這片熱土上,境內留存了後溝遺址、張家山頂遺址、蕁麻灣遺址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址,見證著新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猛獁象遺址、黑池靈湫、鴛鴦池、普化山和萬畝杏林已成為新莊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歷史文化景點。新莊民風淳樸、崇文重教、人才輩出,自恢復高考以來,從新莊走出的大學生有4200多名,其中碩士研究生200多名,博士42名,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文化和教育已成為人們認識新莊、了解新莊的主要名片。

2020年11日1日,「記住鄉愁.歸去來兮」西海道家塬金秋筆會頒獎典禮在會寧縣新莊鎮山背後文化廣場舉行。

2020年的金秋,一場由新莊鎮山背後農家書屋和旭璡書院舉辦的「記住鄉愁•歸去來兮」西海道家塬金秋筆會,在西海道家塬掀起了一股用文學對話鄉愁的熱潮,使這片古老而貧瘠的黃土地再次進入文學愛好者的視野,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海內外遊子的思鄉情懷,一時間被文學放大了的鄉愁從西海道家塬蕩漾著,向周邊瀰漫開來……

著名文化學者,書畫家,蟹派文化藝術創始人嚴學章蒞臨頒獎典禮並發表感言。

新莊鎮山背後農家書屋坐落在新建的山背後文化廣場,該廣場是在已退休的武志元的倡導下,爭取政府和民間各方支持,籌資逾百萬元,於2019年12月建成。而旭璡書院,則是坐落在鎮政府所在地,由離崗創業人員李鐸自籌資金近百萬元,改造舊宅基地而成,旨在「傳承耕讀文化,造福桑梓方輿」,於2019年6月30日掛牌成立。文化廣場和書院建成後,雙方分別舉辦了「讀書分享會」「文化藝術講座」「新莊塬首屆迎春書畫展」、秦腔公演等活動。2020年6月10日積極協辦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我讀書·我快樂——發現鄉村領讀員」全民閱讀活動。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王成勇在儀式上講話並帶隊參觀了旭璡書院舉辦的「讀書演講比賽」和「剪紙培訓班」,為山背後文化廣場建成的「新莊籍」博士牆舉行了揭牌儀式。

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如果沒有山背後文化廣場、沒有旭璡書院,如果沒有山背後文化廣場入口佇立的「歸去來兮」亭、沒有旭璡書院裡那塊鐫刻著「記住鄉愁」四個字樣的玉石,如果沒有協辦那次全民閱讀活動的相互磨合和認可,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學情懷、家鄉情懷、公益情懷,可以說武志元和李鐸兩個年齡相差十幾歲,既無同事關係、又無親緣關係的人是不會走在一起的,至少不會走得這麼近,也不可能共同發起這一場盪氣迴腸的筆會。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切,他們倆從2020年的春天就策劃了這場主題為「記住鄉愁·歸去來兮」的公益文化盛事,並於金秋達成所願。

這場筆會於2020年8月21日開始徵稿,10月15日截稿。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從道家塬到祖厲河畔,從會師樓下到千裡隴原,從神州華夏到天涯海角,在歸去來兮的路上,以道家塬眾遊子為主的128名文學愛好者,先後投來了270篇詩歌、散文、民俗方志等形式的文學作品。組委會堅持筆會的組織者一律不參評、每位作者只入圍一篇、得票率從高到低的三個原則。經過網上投票,評委組評審,組委會終審三輪評審,最終評出了一等獎5名,二等獎9名,三等獎15名,優秀獎36名。而目前,他們正在選稿、審稿,積極聯繫出版社,擬在春節前輯集印行。

     旭璡書院院長李鐸主持筆會頒獎典禮

2020年11月1日,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對於西海道家塬來說是一個喜慶祥和的日子,對於山背後這個自然村來說更是一個被文學感染了的日子。當天,在山背後文化廣場舉行了「記住鄉愁·歸去來兮」筆會頒獎典禮。讓當地的父老鄉親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不但欣賞到了白銀市喜樂年華鍋莊藝術團氣勢恢宏、充滿激情的舞蹈,而且見到了螢屏上曾經熟悉的國家一級演員口技大王王慶新、魔術大師李寶東,影視藝術家安福學、李東方,著名青年歌手杜娟,會寧籍主持人羅瀟瀟等。每每他們出場都會贏得不斷的掌聲,那掌聲出自莊稼人滿含老繭的雙手,分外響亮,瞬時便會在空曠的田野和山谷間迴響起來。竟連少見的蒼鷹也被吸引著盤旋在碧空久久不肯離去,而不知從哪裡飛來的、足有上千隻的鴿群,也帶著輕盈的舞姿掠過那一片歡樂的廣場……

當一位不到九歲、名叫若蘭的新莊籍小女孩作為這次頒獎典禮的不速之客登臺亮相時,全場一片驚訝,一片肅靜,大家都為這位小女孩捏了一把汗。可當她落落大方,用滿含深情而純真的語音將余光中的《鄉愁》一字不落地朗誦給大家時,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響起,鄉親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一位觀眾的話說:「這孩子的朗誦聲情並茂,讓我們看到了讀書的希望,我要真心為她點讚!」

頒獎典禮結束了,人們還戀戀不捨地拽著「明星」們站在大背景牆前合影留念,不肯離去。事實上,不要說這個最偏僻的自然村,即便是在城裡要組織這樣一臺高水平的文藝節目都非易事。據我們了解,這些演職人員都是當天一早從蘭州、白銀坐車趕來的,沒有分文報酬,純粹的志願表演。當鄉親們不停地鞠躬目送他們離開時,他們的臉上並沒有流露出一絲疲憊的神態,而是笑得像鄉親們特意為他們煮熟開裂了的洋芋那樣燦爛,揮手之間似乎在告訴那裡的大山:別了,山背後,明年,我們還要來……西海道家塬金秋筆會組委會主任武志元發表題為《這個秋天,我們與文學同行》的總結感言。

頒獎典禮上,有一位從北京特意趕來的嘉賓,他就是旭璡書院院長李鐸的師父、全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書畫家、蟹派文化藝術創始人嚴學章先生。

「這是我見到最有特色的一個文化活動,最接地氣的一個文化活動,最有厚度的一個文化活動……鄉愁,是人類的一個重要情感,也可以說是人類最柔軟的一個情感。每一個人都有鄉愁,鄉愁會伴著我們一生。我們越走得遠,越老,鄉愁就會越深!……藝術的路萬千條,自己的路只有一條;出去的路萬千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我覺得記住鄉愁還有這麼一種形式:記住鄉愁,浪跡天涯;回到本真,就是回到家鄉!」

當嚴學章先生操著濃濃的襄陽普通話代表嘉賓們發表感言時,他的每一句話都深深打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人們把掌聲一次又一次地送給了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而就是他的這一番即興發言卻演繹成了這場頒獎典禮的淚點。武志元這位大山的兒子未等言出便哽咽不已。事後才知道,他是一直含著淚水講完了題為《這個秋天,我們與文學同行》的感言。他告訴大家:「這是我有生以來,聽別人講話第一次流淚,嚴老師的話太有穿透力,戳痛了我的心窩。那一刻,我想到了我逝去的祖輩,不由人老淚縱橫。其實,當嚴老師發表感言時,鄉愁那種說也說不清,道也道不明的多重情感令在場的好多人都淚盈眼眶……」

頒獎典禮上,筆會組委會主任、旭璡書院名譽院長武志元代表旭璡書院向嚴學章頒發名譽主席聘書。

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場筆會?

筆會頒獎典禮的當天,這一道塬、這一小小的山村裡發生的文化盛事不脛而走,僅新華網客戶端的點擊量就達到80.2萬人次,而且到現在還一直在發酵,光明網、騰訊網、搜狐網、中國讀書網等都給予了關注。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甘肅日報》、甘肅電視臺、《白銀日報》、《白銀周刊》等傳統媒體都相繼做了報導,《人文白銀》《會寧文化》等刊物特意為這一文化盛事辦了專欄和專刊,可以說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組織者的預期。

白銀市喜樂年華鍋莊舞藝術團組織大型歌舞節目志願助興頒獎典禮。

有果必有因。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樣一個筆會,而且在寒冬來臨之際,不但沒有降溫,反而越來越熱?其實,只要你細心閱讀這次筆會徵文啟事、頒獎典禮邀請函以及從徵稿開始到評獎結束期間的一些動態和消息,就不難發現:是文化的力量凝聚了像管衛中、牛慶國等文化名人,張廷魁、李迎春、程耀榮、柴智隆、胡振琦等已退休的領導,李克靖、李樹剛、張克步等新莊籍教育界的精英,李文舉、姚磊、田野、牛春壽、李清、趙曉林等著名傳媒人,王慶新、李寶東、嚴學章、安福學、李東方、楊寶泉、劉偉、陸世泰等文化藝術大師加入了這次筆會的顧問團,還吸引了會寧籍的李雲飛、周志權、馬旭明等一些文化知名人士義務擔當了評委;是讀書和文學的力量吸引了士農工商,從50後到00後,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留學生、博士生,教授、專家學者都哼著一個調兒,行走在歸去來兮的路上,向故鄉傾訴,與靈魂對話;是文學和鄉愁的魅力引起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張平先生的興致並特意為本次筆會題寫了《鄉韻》文集名,感動了蔡海禎、蔣明帥、常永宏、趙學琴、王軍、藺建政、柴雄偉、馬志恆、張克成、馬周萍等熱愛文化、熱心公益的企業家為這次筆會提供了有力支持;是家國的情懷感染了白銀市喜樂年華鍋莊藝術團、新莊鎮村社的各級領導、新莊初級中學的老師以及李興田、李克國、李景田、張有偉、寇亞玲、王甜、趙映俊、李敏等人為這次筆會,特別是為頒獎典禮的順利舉行甘當志願者,無私奉獻……我們粗略地算了一下,直接參與這次筆會的人數超過了300人,這也體現了由民間組織的文化活動的特殊吸引力。

至於,為什麼這次筆會會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正如這次筆會的評審委員會主任、會寧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雲飛所言:這不僅是一頓文化大餐,更是一次心靈的感召,既喚醒了遊子心中的家國情懷、又喚醒了沉寂千年的故土家園、還喚醒了走向美好未來的力量,不但開了鄉村文化覺醒的先河,而且蹚開了一條美好的發展道路,凝聚起了人心,為振興鄉村建設增添了無窮的精神動力和巨大的文化實力,使家鄉人民的獲得感更加寬泛、使家鄉人民的幸福感更加厚實,使故鄉最生動最亮麗的一面從此面向太陽、面向春天、面向未來!

白銀市喜樂年華鍋莊舞藝術團歌舞演員與參加頒獎典禮的嘉賓和鄉親聯歡共舞鍋莊。

我們也曾試著走進武志元、李鐸這兩位主要組織者的心裡,探究一下他們當初的想法和動機,他倆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就是為了展現新時期以來家鄉的發展變化,提升西海道家塬的知曉度,用文學的形式展示西海道家塬悠久的人文歷史、神奇的傳說故事、獨特的山塬地貌、淳樸的風土人情、綿長的耕讀情結,進一步挖掘道家塬文化資源,反映道家塬文化特色,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呈現煥然一新的故園風貌,抒發眷戀故土的遊子情懷,激勵本土兒女熱愛家鄉,回饋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旭璡書院向組委會主任武志元頒發旭璡書院名譽主席聘書合影留念。

而當我們問及組織這一場活動難不難、累不累、值不值時,他倆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難,的確難,一沒經費、二沒固定辦公場所,為了節約費用,兩個人在蘭州碰面時經常擠公交、騎單車,公園的長條椅就是他倆統一方案、修改文稿的辦公室,往來蘭州與老家之間也經常坐班車、啃大餅,目前正在為出版文集的費用而運籌;累,的確累,大量具體工作都得他倆親自著手,起早貪黑,事無巨細。特別是頒獎典禮前的幾天,兩個人基本就沒有好好睡過一個完整的覺,還要「折騰」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家人一起忙裡忙外。如今還在為輯集印行,反覆校審那些入選的稿件,並與作者不停地溝通;值,的確值,力所能及地做了點事,有多難,有多累都值了。

他們還說,雖然無力去感謝那些同行者的「湧泉之恩」,但他們會在心裡為同行者樹立一座豐碑!看著他倆真誠而略顯疲憊的眼神,讓我們感動。而就在那一刻,他倆對文學的執著情懷、對故土的眷戀情懷,為公益文化事業甘願捨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奉獻精神,讓我們感動!

王慶新、李寶東、李東方、安福學、杜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志願獻藝助興頒獎典禮。圖為國家一級演員、口技大王王慶新表演口技絕活。

初心始終,文以載道。在頒獎典禮上,武志元先生說「總有遠方讓人奔赴,總有夢想讓人神往。20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而山背後農家書屋和旭璡書院要做的正是這件事。」這是發自肺腑的感嘆,也是他們倆內心真實的寫照。在和他們的聊天中得知,他們在頒獎典禮結束後不但沒有放鬆自己而且自加壓力,已經邀請會寧新莊籍著名音樂人馬克選創作了一首名為《道塬問道》的歌,目前正在合成灌音,在不久的將來會在道家塬傳唱開來。在他倆心裡,這次筆會才拉開了他們在家鄉舉辦公益文化事業的序幕。目前他們已在策劃舉辦「道塬講堂」:其中分設道塬文學筆會、道塬文化講座、道塬百姓讀書會、道塬學子回母校、萬畝杏林採風展等專項內容。進一步組織開展「書香道塬」活動,通過文學、書畫攝影等採風活動,激發道塬學子心繫故裡、回報家鄉的情愫,以助推道塬旅遊及鄉村振興。

萬年道塬,山河不朽;歸去來兮,鄉愁無垠。我們期待,這一抹被文學燃燒的鄉愁會越來越旺,有更多的西海道家塬人與他倆同行,我們更期待西海道家塬這個會寧的「西北鄉」,在不久的將來會在眾多有心人的打造下,成為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成為費孝通的「江村」。

寧靜神秘的山背後文化廣場

相關焦點

  • 會寧縣美麗鄉村攝影展作品欣賞(三)
    會寧縣美麗鄉村攝影展 (初選三) 前 言 從料峭春寒中發現種子的力量;從酷暑夏日中感受燃燒的激情;從秋風颯颯中觸摸豐收的喜悅;從白雪皚皚中頓悟靈魂的純潔。
  • 會寧新莊塬,再次讓世界刮目相看!
    「永遠的鄉愁」慶祝建國70周年讀書分享座談活動。  座談會上,7名會寧籍學者、作家、老師、學生、親友代表及特邀文學青年分享了關於鄉愁的書籍、文章和感悟。分享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令在座的各位都靜心聆聽,至始至終保持著良好的會場秩序。
  • 晚秋裡的一抹鄉愁!
    題記:鄉愁是什麼?鄉愁就是余光中老師筆下的「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電影講述的是五個不同的小故事,卻滲透著相同的家鄉情懷,讓我們這些遊子在觀看中不禁潸然淚下,也更加思念家鄉的那縷馨香,那捧熱情的泥土氣息。走出影院,看到路邊不知何時開始泛黃的綠葉,撫過耳旁的清風也悄然變了涼,路上行人的身上也都加了外套,這正是晚秋的味道,晚秋的預警。
  • 耿曉麗:龍王溝飄來一抹鄉愁 || 主播:魏建敏
    作者/耿曉麗   主播:魏建敏煙霞掠過夕陽,陌上小徑,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將思念織補成網,網住那一抹鄉愁。網住的是余光中的那枚小小的郵票,是席慕蓉的那支清遠的笛,網住的是爺爺起早貪黑從山上刨回來的黑柴、遠志、穿地龍;是奶奶黃土灶臺上鍋勺叮噹的音樂和灶膛裡噼裡啪啦的聲響;是二叔的《水滸》《三國》。
  •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索手記|重建對自然的那一抹鄉愁
    這種對自然的留戀,恰如生活在自然缺失時代的我們一樣,是對回歸自然的渴望,是因懷念自然而產生的一抹淡淡的「鄉愁」。雪寶頂位於阿壩州松潘縣,是岷山主峰。山腳下有個村莊叫下納咪,一條不急不緩的小溪從旁流過,兩岸住著生活平靜的藏族人民。下納咪是我們的大本營,冬令營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結束。
  • 會寧,那縷揮不去的鄉愁
    隨著經濟的發展,縣政府將舊址進行完善、修建,擴容,不斷豐富景區內容,不斷打造文化精品,自此,這裡不再局限於歷史的發生地,而是更加有了生命力,讓每個去紅色聖地的人,都能感悟和領會到紅軍在艱苦歲月中的那份精神信念。
  • 湘大,那一抹鄉愁
    我又問:那湘大可以算你的故鄉嗎?她說:是的,湘大是我的故鄉,生於斯、長於斯,也將終老於斯。泉山就在周老師工作的圖書館後面,她的辦公室我去過一次,抬頭就是滿眼的青翠。能夠一生都跟童年的山、跟故鄉相伴,真好!
  • 羅平板橋鎮:鄉村振興留住一抹鄉愁
    自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板橋鎮就將扶貧與生態恢復和保護有機結合,寄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一抹鄉愁。走進花紅村,綠蔭如蓋,繁花似錦。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樹,枝繁葉茂,讓這裡不僅成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成了群眾的一大經濟收入來源。花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學周藉助生態牌,帶領群眾將花紅村的酸菜賣到了全國各地。
  • 晚秋,那最後一抹深情……
    點擊播放,詩詞君與你一起晨讀晚秋,那最後一抹深情……來自詩詞天地00:0007:36作者丨樹兒 朗讀丨寒梅還未做好準備那舊日的人,舊時的情,一如那隔夜的茶,透著生澀與涼薄。生活也許就是一種無奈的承受,當季節更迭著輪迴中的場景,不論你願不願意,只聽到風呼嘯而去,唯留下清華的月光,蹉跎著平仄處的斷章。
  • 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2020-12-13 12:50:26 劉文華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3日電 題:中國北方殺豬菜:藏於城鎮化進程的一抹鄉愁  作者奧藍劉文華  寒冬一早,已在城市生活十餘年的王麗霞帶著老公和兒子驅車回數十公裡之外的娘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地村,只為三世同堂、與周邊鄉鄰共享一盆殺豬菜。「這是習俗呀,這對我們來說一直都是喜慶的象徵。
  •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旅遊風景著名人物風俗美食小吃地名:會寧縣隸屬
  • 那一抹亮眼的「鄉村色」
    那一抹亮眼的「鄉村色」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通訊員 吳永斌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旅遊一度「黯然失色」。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甘肅旅遊可謂「一枝獨秀」。這其中,那一抹「鄉村色」格外亮眼。鄉土甘肅本色絲綢之路三千裡,華夏文明八千年。地處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的甘肅,文旅資源富集獨特,且70%以上集中在鄉村。
  • 會寧縣楊集初級中學視頻宣傳片
    2002白銀市語文說課競賽三等獎2007王  瑩會寧縣語文優質課競賽二等獎2006會寧縣信技課件大賽二等獎2005會寧縣園丁獎2006梁彥軍會寧縣優秀教師獎1995韓佩韋會寧縣優秀班主任>2000數學競賽國家級一等輔導獎2003陳志彥白銀市政治說課說課競賽一等獎2005王  宏會寧縣語文優質課競賽一等獎2003白銀市語文優質課競賽優秀獎2004王  鵬會寧縣英語優質課競賽二等獎2003
  • 洞市老街,歷史的一抹鄉愁
    歷史沉澱了,憂傷濾去了,只餘脈脈鄉愁,散在祠堂裡淡淡的空氣中。走出祠堂,踏上青青的石板路,腳步輕輕。石板一格一格,撫摸腳掌,恍如踏在黑白琴鍵之間,音符古舊,時光安寧。街道往日的風採早已被流淌的時光衝刷得沒有了蹤跡。
  • 「會寧縣」名: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傳奇
    自打有了「會寧縣」,又六百多年到達今天。首次出現「會寧縣」名08從「會州」到「會寧州」,歷史向前推進了八百多年。從「會寧州」到「會寧縣」,歷史僅僅向前推進了18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會寧州」降為「會寧縣」。
  • 你是我永遠的鄉愁——對《兒時的味道》的詮釋
    著名歌星費玉清曾經深情地唱過一首歌,歌名叫《你是我永遠的鄉愁》,歌中唱道:「明月依舊容顏依舊/因為有你才有永遠的鄉愁/歲月悠悠念也悠悠
  • 你是我永遠的鄉愁 ——對《兒時的味道》的詮釋
    著名歌星費玉清曾經深情地唱過一首歌,歌名叫《你是我永遠的鄉愁》,歌中唱道:「明月依舊容顏依舊/因為有你才有永遠的鄉愁/歲月悠悠念也悠悠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
  • 會寧縣農特產品「赴津」助力脫貧攻堅
    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天津市和平區與會寧縣結成了幫扶對子。 會寧縣老君坡鎮文岔村種植戶楊俊毅說:「通過這兩年的種植,我認為老百姓的積極性特別高,把這個小雜糧確實也變成了自己的增收產業。」 自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天津市和平區與會寧縣通過推介會、展銷會、消費扶貧月活動等多種方式,為會寧縣農特產品拓寬銷路,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