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那縷揮不去的鄉愁

2021-01-19 騰訊網

會寧,是隴中腹地一顆璀璨的星

會寧,是黃土高原一本厚重的書

這裡從遠古走來,是詩與遠方的追夢之地

會寧是享譽隴原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100年的建縣歷史。秦始皇、漢武帝西巡,途徑會寧,歷史的風雲在這裡掠過,華夏文明在這裡紮根。「地控三邊」「縣居四塞」「秦隴鎖鑰」 彰顯著會寧這座古絲綢之路重鎮的戰略地位。

會寧是浸透著革命情結的紅色聖地,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是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築起了長徵史上的巍巍豐碑。

仲夏時節,濃濃的綠鋪滿了整個會寧,一路徜徉,有樹,有山,有水,有橋。腳下的路也因為有了這樣美麗的景色,多了一份詩意,多了一份堅定。

悠久歷史

說起會寧,人們總會想到紅色文化、金色教育。其實不然,會寧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它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從汪洋大海逐漸變為山谷川塬,屹立在黃土高原上,形成了光輝燦爛的史前文明,在甘肅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天地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世間萬物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逐步演化人類文明。會寧的先民們,在農耕和遊牧的同時,還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彩陶文化,在會寧境內分布著眾多的彩陶文化遺址。

彩陶文化是最古老、最久遠、最原始的文化,是會寧文化的根脈,牛門洞彩陶是會寧彩陶文化的代表。而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也在1982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史前文明和彩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給古老的會寧披上了盛裝,在華夏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壯闊梯田

有一種景觀,像大地的掌紋,隨著四季不斷更替變幻,它就是梯田。這些等高線一樣的梯田,一級一級纏繞在山體上,既適應了複雜的地形,解決了山區可耕地面積少的問題,又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改善了當地的自然觀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梯田是人類在農業文明進程中創造的奇蹟,仿佛是盤旋山間的天梯,沿著它美麗的弧線,一層一層的升高,太陽就是攀著這些弧線,從地平線升起,把它的光自上而下一瀉千裡,這些層層疊疊,高高低低的梯田,變幻出色彩迥異的風景。

會寧以南,山嶺連綿,草豐林茂,生態樂園,春天綠色一片,夏天五彩斑斕,站在高處,放眼望去,會寧的梯田,壯闊波瀾,別有一番風味。獨特的景色,同樣讓 遊人瞠目結舌,讓攝影師手舞足蹈。

紅色聖地

會寧,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地方。紅色,是歷史給這個地名烙下的最鮮明的印記,同時也給這裡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縣政府將舊址進行完善、修建,擴容,不斷豐富景區內容,不斷打造文化精品,自此,這裡不再局限於歷史的發生地,而是更加有了生命力,讓每個去紅色聖地的人,都能感悟和領會到紅軍在艱苦歲月中的那份精神信念。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位於縣城中心地帶,舊址內有歷經煙雨的會師樓、傲視蒼穹的三軍會師紀念塔、保存完整的紅軍會師遺址,有氣勢宏偉的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規模宏大的將帥碑林長廊、珍品眾多的博物館。舊址已被列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長徵精神」和「會師精神」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中國紅軍憑藉這股精神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的燦爛篇章。如今,它依舊影響著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們,再次憑藉著這股精神改變著自己、家庭和環境的面貌。

特色民俗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在會寧這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更是形成了與當地特色、生活相適應的民俗活動。

近年來,以會寧剪紙、會寧皮影、會寧刺繡、會寧民歌等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得到了較好發展,並逐步形成了新年音樂會、電視春晚、民間文化藝術節、元宵燈會等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會寧皮影戲是流傳於甘肅會寧地區的傳統戲曲藝術,是會寧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據史料考證,皮影戲始於漢代,成熟於宋初,會寧皮影戲在明清時就已經很盛行了。

後來,會寧縣建成了皮影文化藝術館,設置有皮影藝術展覽陳列區和皮影戲演藝區,還組織皮影傳承人常年駐館進行宣傳展示非遺項目「會寧皮影戲」,不斷助推著全縣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美麗鄉村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城裡生活的久了,總想起在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土裡土氣,但是感覺一切是那麼的美好、自然……

在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遊的過程中,會寧縣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留住鄉愁鄉韻,充分保護現有農村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歷史文化的前提下,開展民俗節慶活動,提升民俗節慶文化品位和社會效益,辦好鄉村旅遊文化節,增強濃濃的「鄉土味兒」

會寧立足特有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緊貼「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做足做深「自然」和「人文」的結合,形成了休閒觀光、民俗傳承、農事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體驗,你可以選擇周末走出城市,回歸鄉野,感受隱匿在鄉村之間的趣味生活美學。

在鄉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聽著自然地聲音,品嘗著新鮮的瓜果蔬菜,欣賞著秦腔演出,觀賞著非遺展覽,簡簡單單的鄉村生活,會讓你和家人倍感心安舒適。

舌尖美味

會寧的旱山塬氣候為發展特色雜糧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且種植小雜糧歷史悠久,品種優良繁多,諸如蕎麥、莜麥、豌豆、扁豆、糜子、涼谷等小雜糧,而小雜糧的吃法也花樣繁多。正因此,會寧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小雜糧之鄉」。

早期的人們在日常的勞作中不斷發揮著他們的智慧,把這些雜糧用不同的方法,做成他們的一日三餐。後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雜糧也漸漸的走出了我們的視野。

如今,人們又急促忙碌的遊走在生活中,吃夠了油膩腥辣,突然懷念一些記憶中的食物,當已被遺棄的粗糧再次被提起,曾經果腹變成了如今的時尚,這讓我們重新認識食物所具有的真正意義。

對於那些在外闖蕩的遊子,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吃多了城市裡的各種小吃,才發現,媽媽做的家鄉飯才是世界上的美味。在會寧你還可以品嘗到涼粉、糜面饃饃、洋芋泥、蕎麵攤餅、漿水酸菜等特色美食。

故鄉的美食,是鄉愁的解藥,那飄動誘人的香氣,撥動著人們那根顫動的心弦,久久定格在會寧老城的藍天下……

朋友,假如您有閒,給心靈放個假吧,這裡四季分明,宜遊宜居。這個夏天,走進會寧,欣賞她,品味她,感受她的靈動與厚重。

▍圖片來源|會寧縣人民政府網 、掌上會寧及楊友峰作品

▍文字整理|玩轉西部

— END —

給我們加上星標

從此不會錯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相關焦點

  • 會寧縣新莊塬|那一季,被文學燃燒的一抹鄉愁
    如果沒有山背後文化廣場、沒有旭璡書院,如果沒有山背後文化廣場入口佇立的「歸去來兮」亭、沒有旭璡書院裡那塊鐫刻著「記住鄉愁」四個字樣的玉石,如果沒有協辦那次全民閱讀活動的相互磨合和認可,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學情懷、家鄉情懷、公益情懷,可以說武志元和李鐸兩個年齡相差十幾歲,既無同事關係、又無親緣關係的人是不會走在一起的,至少不會走得這麼近,也不可能共同發起這一場盪氣迴腸的筆會。
  • 鄉愁|揮不去的家鄉味
    那時候,農村都是燒柴火煮飯炒菜的。時間一長,鍋子外面就會結上一層黑色的鍋灰。其實,鍋灰學名「百草霜」,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蒸好後,那菜清香撲鼻,湯裡還漂著幾點油星,實在誘人。呷的時候,不僅豬肝好呷,那火麻草的葉子也可以呷下去,粗粗的,有一股自然的芳香,好呷。那杆子也可以咬碎,吐渣。那湯更是清香,好喝。常常被呷的一點不剩。火麻草是一味良藥, 能祛風除溼,利溼消腫,主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水腫等。我們自小呷這個長大,一家人沒有任何風溼疼痛,可能與呷火麻草蒸豬肝有關。
  • 會寧新莊塬,再次讓世界刮目相看!
    座談會上,7名會寧籍學者、作家、老師、學生、親友代表及特邀文學青年分享了關於鄉愁的書籍、文章和感悟。分享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令在座的各位都靜心聆聽,至始至終保持著良好的會場秩序。每位分享者結合讀書實際和生活閱歷從不同角度暢談了自身對於「鄉愁」的思考和感悟,樸實的語言、純真的情感、獨特的「鄉愁本色」,無不深深地感染著現場的所有人。
  • 晚秋裡的一抹鄉愁!
    題記:鄉愁是什麼?鄉愁就是余光中老師筆下的「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電影講述的是五個不同的小故事,卻滲透著相同的家鄉情懷,讓我們這些遊子在觀看中不禁潸然淚下,也更加思念家鄉的那縷馨香,那捧熱情的泥土氣息。走出影院,看到路邊不知何時開始泛黃的綠葉,撫過耳旁的清風也悄然變了涼,路上行人的身上也都加了外套,這正是晚秋的味道,晚秋的預警。
  • 道不盡的歷史,揮不去的鄉愁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麗水還有哪些值得一品的古橋梁,如詩如畫,積澱了歷史,濃鬱了鄉愁。 新窯矴步橋
  • 會寧曾屬於哪些地州市管轄?
    此處可見,會寧屬秦鳳路已很明確,由此斷定,會寧屬於秦州亦當疑問。(九)屬會州(包括新會州)管轄西魏末,宇文泰行軍至今靖遠一帶,置會州,治所郭城驛鎮郭蝦蟆城,領靖遠、景泰、會寧及海原等地。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再置會州,領靖遠、定西、會寧等地。會寧屬於會州早有定論。
  • 三大帝王來會寧
    歷史上西巡至會寧的三個帝王 第一個西巡至會寧的帝王:秦始皇嬴政 《會寧縣誌》記載:「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隴西、北地二郡,到達隴西狄道(今臨洮),再自狄道經榆中、定西、會寧、靜寧,到達北地郡義渠(今慶陽東南
  • 夢回田園,掩不住心頭那縷淡淡的鄉愁
    然而那淡淡的一縷鄉愁卻揮之不去,時常縈繞在心頭,在夢中重回故園,品味那滋味十足的田園風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最難忘是那麥收的季節,一望無垠,金黃色的麥浪,散發著誘人的麥香,使人陶醉,令人嚮往。更為感同身受的是那三夏大忙,麥收的辛勞和喜悅。
  • 會寧重要新聞
    西 雁 傳 媒 報 2019年第209期總第1958期聯繫電話13893077118投稿QQ645076597    風靡全國的蘭州阿西婭入駐會寧       阿西婭餐飲集團會寧旗艦店地處會寧北城寨子橋西兆祥佳苑,面積1000平米,裝修典雅,極具特色,擁有包廂13個,可同時容納300人就餐,是一家宴會、歡聚、招待賓朋的首選之地,會寧店秉承阿西婭傳統,帶來甘肅飲食傳奇的靖遠羊羔肉系列。美食文化天下傳,味林食肆、競相爭輝,西婭美食、獨樹其道。
  • 《會寧的由來》朗誦版
    1994年版《會寧縣誌》依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守忠之說。認為西漢祖厲縣在靖遠河靖坪,東漢祖厲縣城在郭城驛鎮大羊營。 會州·西會州·新會州會州、西會州、新會州3名均為會寧縣歷史沿革中的名稱,其中會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長,約800年左右;西會州、新會州二州名分別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後,三州治所在今靖遠縣轄境。
  • 甘肅會寧博士最多的三大姓!
    貟守勤 2020年12月30日一、博士生 博士生統計資料無處可查,只能依靠民間私人之間相互傳遞信息收集,所以博士生記錄的準確性肯定欠缺,只能作為認識會寧教育人才的宏觀參考。(一)「十二五」期間(2015年數據,「十二五」末)博士生,據不完全、不準確統計,會寧博士生總數473人。
  • 紅色會寧馬拉松賽即將舉辦
    4月24日,2020年紅色會寧馬拉松賽總體方案討論會召開,旨在進一步研討完善方案細節,挖掘和宣傳會寧縣文化旅遊資源,全力推動會寧縣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提升會寧縣文化旅遊影響力和知名度。會議認真聽取了規劃單位對策劃方案的詳細匯報,圍繞方案,各相關部門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發言,對2020年紅色會寧馬拉松賽的總體思路、發展定位表示肯定,並對相關賽事事宜安排給出指導性意見。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本次紅色會寧馬拉松賽對城市的宣傳作用,立足當前,長遠謀劃,將馬拉松賽常態化、固定化,打造具有會寧特色的賽事,形成紅色名片、會寧品牌。
  • 少北拳出現在會寧南關
    報名熱線:18515812692 武館地址:會寧東河口33號(福利院向前50米)武館宗旨:增強國民身體素質、弘揚民族尚武精神。 館長簡介館長王宏武老師      王宏武(少林俗家弟子),影視演員、影視動作指導,現任會寧(弘武國術館館長)、甘肅少北拳發展、傳播總負責人、北京少北國術團副團長
  • 會寧上榜了!全國第一!身為會寧人你竟然還不知道?太……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有「會寧」縣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會州,州治會寧。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會寧的大窯、大倉、大河、大道!
    西 雁 傳 媒 報 2021年第3期總第2459期聯繫電話13893077118投稿QQ645076597    在中國地理版圖上,祖厲河從會寧北部華家嶺發源為祖河、厲河,到會寧縣城會師後,一路向北,沿途匯聚了大大小小38條一級二級小河流,自南向北貫穿了會寧全境,流經224公裡,注入黃河,形成黃河上遊重要的一級支流。
  • 會寧:老君坡上糜谷香
    老君坡上糜谷香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八月的會寧,山溝溝裡生長的糜谷飽滿而垂頭,一片豐收景象。戲臺右邊,擺放著一排排省農科院會寧試驗站研究出的糜谷新品種。靠小雜糧產業脫貧的農民們,興奮地跳起廣場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幾年,村上種小雜糧的農戶越來越多,戶均五六畝,多的種二十幾畝,投資少,效益高,畝產1000斤,按照收購價每斤2.2元算,一畝地也能收入2200元。」
  • 2016會寧「最美鄉鎮」投票評選,為家鄉正名!
    會寧那些事      會寧人必關注的公眾平臺會寧人關心的就是會寧那些事無論你在哪裡都能知道會寧那些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管您在哪裡,故鄉總是您心中最美麗的那片土地,作為會寧人,在您心中會寧最美鄉鎮是哪兒呢?請為您的家鄉投上寶貴的一票!
  • 我將那縷棉紗和那個筆記本工工整整地包在一起,珍藏起來
    何班長手上還拿著那撮棉紗,瞥了一眼圍過來的車隊領導、駕駛員和學員們,發開了火:「這是誰幹的」?「你們說」!他瞪著我們幾個學員吼道。「誰幹的」?說真的,班長發火前,我們先忙碌,後打蔫,還真沒想到誰幹的呢!班長這一吼,立即在我的腦海裡產生「條件反射」,我想起頭天晚上曾用幾縷新棉紗在油箱裡蘸汽油清洗過發動機。
  • 會寧鄉村遊 花開正豔時
    會寧,一座享譽隴原,聞名全國的紅色旅遊城市,素有「甘肅紅色旅遊第一縣」的美譽。近年來,該縣在深挖紅色旅遊內涵的同時,以「土氣、老氣、生氣、朝氣」為原則,以「自然」和「人文」為出發點,積極打造「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大力發展以休閒觀光、民俗傳承、農事體驗為主的鄉村文化遊,鄉村旅遊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