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是隴中腹地一顆璀璨的星
會寧,是黃土高原一本厚重的書
這裡從遠古走來,是詩與遠方的追夢之地
會寧是享譽隴原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100年的建縣歷史。秦始皇、漢武帝西巡,途徑會寧,歷史的風雲在這裡掠過,華夏文明在這裡紮根。「地控三邊」「縣居四塞」「秦隴鎖鑰」 彰顯著會寧這座古絲綢之路重鎮的戰略地位。
會寧是浸透著革命情結的紅色聖地,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是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築起了長徵史上的巍巍豐碑。
仲夏時節,濃濃的綠鋪滿了整個會寧,一路徜徉,有樹,有山,有水,有橋。腳下的路也因為有了這樣美麗的景色,多了一份詩意,多了一份堅定。
悠久歷史
說起會寧,人們總會想到紅色文化、金色教育。其實不然,會寧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它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從汪洋大海逐漸變為山谷川塬,屹立在黃土高原上,形成了光輝燦爛的史前文明,在甘肅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天地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世間萬物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逐步演化人類文明。會寧的先民們,在農耕和遊牧的同時,還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彩陶文化,在會寧境內分布著眾多的彩陶文化遺址。
彩陶文化是最古老、最久遠、最原始的文化,是會寧文化的根脈,牛門洞彩陶是會寧彩陶文化的代表。而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也在1982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史前文明和彩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給古老的會寧披上了盛裝,在華夏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壯闊梯田
有一種景觀,像大地的掌紋,隨著四季不斷更替變幻,它就是梯田。這些等高線一樣的梯田,一級一級纏繞在山體上,既適應了複雜的地形,解決了山區可耕地面積少的問題,又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改善了當地的自然觀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梯田是人類在農業文明進程中創造的奇蹟,仿佛是盤旋山間的天梯,沿著它美麗的弧線,一層一層的升高,太陽就是攀著這些弧線,從地平線升起,把它的光自上而下一瀉千裡,這些層層疊疊,高高低低的梯田,變幻出色彩迥異的風景。
會寧以南,山嶺連綿,草豐林茂,生態樂園,春天綠色一片,夏天五彩斑斕,站在高處,放眼望去,會寧的梯田,壯闊波瀾,別有一番風味。獨特的景色,同樣讓 遊人瞠目結舌,讓攝影師手舞足蹈。
紅色聖地
會寧,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地方。紅色,是歷史給這個地名烙下的最鮮明的印記,同時也給這裡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縣政府將舊址進行完善、修建,擴容,不斷豐富景區內容,不斷打造文化精品,自此,這裡不再局限於歷史的發生地,而是更加有了生命力,讓每個去紅色聖地的人,都能感悟和領會到紅軍在艱苦歲月中的那份精神信念。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位於縣城中心地帶,舊址內有歷經煙雨的會師樓、傲視蒼穹的三軍會師紀念塔、保存完整的紅軍會師遺址,有氣勢宏偉的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規模宏大的將帥碑林長廊、珍品眾多的博物館。舊址已被列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長徵精神」和「會師精神」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中國紅軍憑藉這股精神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的燦爛篇章。如今,它依舊影響著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們,再次憑藉著這股精神改變著自己、家庭和環境的面貌。
特色民俗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在會寧這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更是形成了與當地特色、生活相適應的民俗活動。
近年來,以會寧剪紙、會寧皮影、會寧刺繡、會寧民歌等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得到了較好發展,並逐步形成了新年音樂會、電視春晚、民間文化藝術節、元宵燈會等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會寧皮影戲是流傳於甘肅會寧地區的傳統戲曲藝術,是會寧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據史料考證,皮影戲始於漢代,成熟於宋初,會寧皮影戲在明清時就已經很盛行了。
後來,會寧縣建成了皮影文化藝術館,設置有皮影藝術展覽陳列區和皮影戲演藝區,還組織皮影傳承人常年駐館進行宣傳展示非遺項目「會寧皮影戲」,不斷助推著全縣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美麗鄉村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城裡生活的久了,總想起在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土裡土氣,但是感覺一切是那麼的美好、自然……
在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遊的過程中,會寧縣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留住鄉愁鄉韻,充分保護現有農村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歷史文化的前提下,開展民俗節慶活動,提升民俗節慶文化品位和社會效益,辦好鄉村旅遊文化節,增強濃濃的「鄉土味兒」。
會寧立足特有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緊貼「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做足做深「自然」和「人文」的結合,形成了休閒觀光、民俗傳承、農事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體驗,你可以選擇周末走出城市,回歸鄉野,感受隱匿在鄉村之間的趣味生活美學。
在鄉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聽著自然地聲音,品嘗著新鮮的瓜果蔬菜,欣賞著秦腔演出,觀賞著非遺展覽,簡簡單單的鄉村生活,會讓你和家人倍感心安舒適。
舌尖美味
會寧的旱山塬氣候為發展特色雜糧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且種植小雜糧歷史悠久,品種優良繁多,諸如蕎麥、莜麥、豌豆、扁豆、糜子、涼谷等小雜糧,而小雜糧的吃法也花樣繁多。正因此,會寧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小雜糧之鄉」。
早期的人們在日常的勞作中不斷發揮著他們的智慧,把這些雜糧用不同的方法,做成他們的一日三餐。後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雜糧也漸漸的走出了我們的視野。
如今,人們又急促忙碌的遊走在生活中,吃夠了油膩腥辣,突然懷念一些記憶中的食物,當已被遺棄的粗糧再次被提起,曾經果腹變成了如今的時尚,這讓我們重新認識食物所具有的真正意義。
對於那些在外闖蕩的遊子,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吃多了城市裡的各種小吃,才發現,媽媽做的家鄉飯才是世界上的美味。在會寧你還可以品嘗到涼粉、糜面饃饃、洋芋泥、蕎麵攤餅、漿水酸菜等特色美食。
故鄉的美食,是鄉愁的解藥,那飄動誘人的香氣,撥動著人們那根顫動的心弦,久久定格在會寧老城的藍天下……
朋友,假如您有閒,給心靈放個假吧,這裡四季分明,宜遊宜居。這個夏天,走進會寧,欣賞她,品味她,感受她的靈動與厚重。
▍圖片來源|會寧縣人民政府網 、掌上會寧及楊友峰作品
▍文字整理|玩轉西部
— END —
給我們加上星標
從此不會錯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