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餈粑,吃餈粑,這是家的味道(00後版)

2020-12-23 伍識

愚慧,2001年生,陝西藍田人,大學生,在讀專業為機器人工程。

01

我是土生土長的秦嶺藍田人。

在那裡,每家每戶門前的核桃樹下,都會有一個圓形成盤的石頭。

這圓盤石頭,除了平常讓人歇歇腳,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捶打餈粑。

我的家鄉屬於秦嶺關中地區 ,記憶中,那裡的主糧無非就是玉米、小麥,還有一個是洋芋,也就是土豆。

我喜歡叫它洋芋,但說不出個一二三來。

由于洋芋的適應能力強,能連根拔起,產量高,富含大量的澱粉,吃了能頂飽,所以家家戶戶也都喜歡種植。

也因此,家鄉人平日都會儲存很多洋芋。

洋芋的做法千變萬化,洋芋絲、洋芋片、洋芋饃、洋芋疙瘩……但「大名鼎鼎」的,當屬洋芋餈粑。

之所以說它「大名鼎鼎」,是因為這是一道能招呼客人的美味 ,外鄉人吃的多了,自然就成名了。

02

洋芋餈粑的做法很簡單,主要分為刮皮、清洗、蒸熟、捶打這四大步驟。

記憶中,每每做餈粑的那天,家族裡的人就會忙前忙後。

先是婦女及懂事的女孩們圍坐一起,有說有笑地將一堆堆粘有泥的洋芋刮淨。

當洋芋皮從一層堆到小丘時,洋芋也就準備上鍋蒸了。

大人們分工忙活,一邊做汁子與熬菜水,一邊洗圓石盤、洗榔頭,準備捶打餈粑。

當一切前序工作準備好後,最重要的工作也就開始了——捶打餈粑,這時就是男人們上場的時候了。

捶打餈粑,是要把剛蒸出的洋芋混打成既有黏性又成麵團狀,這是個體力活,需要一手一手地往下捶。

當然捶打也是有章法的,不是亂打亂捶,那樣只會打得洋芋亂飛亂濺,而是要慢慢地把洋芋往開捶,直到成團才能正式開打。

等到餈粑團表面出現小氣泡,這餈粑就打好了。

接下來,一大家族人,端出小桌,擺上調味油鹽,汁子醬香,圍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品品這餈粑的絲滑與香甜,享受享受這一天農忙後的愜意時光。

離開家鄉,我也吃過各種各樣的餈粑,有在逛會時吃的機械捶打餈粑,有在飯堂吃的人打餈粑……

但是不論是哪一種,不管是在湯汁的考究上還是餈粑的功夫上,與家鄉的餈粑終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今日小知識:

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除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

這是伍識的第 133個故事

很高興遇見你和你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打餈粑,吃餈粑,才是辰溪人傳統過年的味道!
    在每年臘月的時候辰溪很多農村家庭都會——打餈粑這一家人正忙碌著👇在我們的記憶裡,打餈粑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熱乎乎新出的餈粑更是兒時難忘的美味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餈粑是糯米做的先將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乾淨後浸泡24小時瀝乾備用浸泡後的糯米放入甑子裡蒸一個小時左右,糯米飯就蒸好了
  • 打餈粑,吃餈粑!這才是畢節人冬天的味道,看著都饞了~
    小時候,只要村子裡有人打餈粑孩子們總會歡天喜地圍看直到餈粑打好搓成糰子、裹上紅糖香噴噴的金黃透亮~~~在我們的記憶中打餈粑小編帶你一起,打餈粑!▼▼▼將蒸熟的糯米飯盛出來,倒入特製的石槽,一人掄著特製的木錘搓打餈粑,另一人置一盆冷水在旁邊,把雙手沾上冷水後,趁木錘提起來的時機翻揉餈粑。
  • 打餈粑:這才是馬山人過年的味道!
    在每年臘月準備過年時,很多馬山農村家庭都會---打餈粑。在我們的記憶裡,打餈粑,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熱乎乎新出的餈粑更是兒時難忘的美味。今天就跟著山妹一起來看一看,那美味的餈粑是怎麼做的吧↓↓↓↓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 打餈粑:這才是資源人過年的味道!
    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那美味的餈粑是怎麼做的吧↓↓↓↓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往下看↓↓↓↓↓↓先將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乾淨後浸泡24小時瀝乾備用,浸泡後糯米加入沸水煮至七成熟
  • 濃香餈粑裡藏著湖北家鄉的春節味道
    濃香餈粑裡藏著湖北家鄉的春節味道湖北十堰餈粑 春節的家鄉美食臨近春節,很多遵循著傳統習慣的家庭已經開始準備年貨了,街道上也開始有一些年味了。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最期盼的美食應該就是甜甜的餈粑了。每年年底,村裡的親朋好友都要聚到一起製作餈粑。我們家就是一個傳統的大家族,通常是早上天還不亮,奶奶就起身用那種農村裡特有的灶臺和大鐵鍋蒸上一兩百斤的糯米。太陽東升,廚房裡也漸漸傳來糯米變熟的香氣,這時爺爺就拿出一個大大的石臼,洗刷乾淨,做好準備工作。
  • 恩施手工餈粑,香甜軟糯,是恩施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同時,通過打餈粑來預祝來年的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生活在恩施州這片土地上的土苗兒女都是吃著「粑粑」長大的。可以說,每一個恩施人只要提到「粑粑」,瞬間就能想到那瀰漫在歲月間的滋味。打餈粑一直在湖北恩施延續,恩施人更是一門心思的將這一手工技藝傳承的淋漓盡致。南方在大冬天有吃餈粑的習俗,炸的金黃的餈粑,米香濃鬱,在寒冬裡既能補充熱能,又美味香糯,有人說,身在異鄉咬一口,都是滿滿的鄉愁。在恩施,餈粑不僅是一種吃食,還是嫁娶必須準備的物品,坐席吃飯時,喜娘新郎必然會給客人兩個小餈粑。餈粑象徵的是團圓和圓滿,濃濃的糯米香味,黏住的是親情和幸福的味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習俗。
  • 四川華鎣:村民歡聚打餈粑 傳統民俗迎中秋
    打餈粑,迎中秋歡樂吃餈粑中國網9月22日訊 中秋到,好熱鬧,家家戶戶慶豐收,打餈粑。9月20日,華鎣市明月鎮紅光村5組織在家的村民與華鎣市柔力球演職人員,開展熱鬧的打餈粑活動,歡慶國慶喜迎中秋慶賀豐收節。
  • 二十八 打餈粑
    餈粑,我是慢慢喜歡的。時間越往前走,喜歡得越深沉。餈粑一年四季有賣,實在想的時候,也買一點。不知道裡面摻合了什麼米,吃起來,只是個餈粑,卻不是真正的餈粑味。在我心裡,關於餈粑,最正的味道,來自於故鄉。年越近,兒歌唱的越歡。二十四,打簸箕。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炒炒米。
  • 手工餈粑,記憶中童年的味道,誰能不愛它
    糯滋滋的手工餈粑熱騰騰、甜蜜蜜、糯滋滋的手工餈粑,更是無數人記憶中兒時的味道,又有誰能不愛它呢?在童年的記憶裡,年底父母手工打餈粑、外婆親手做餈粑。對孩童而言,這,就是要過年的信號了!傳統手工餈粑童年時,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種種的傳統年俗,似乎也混在這餈粑的香味裡了。
  • 打餈粑
    我們家打餈粑的常常是這兩位,大姐與弟弟準備好的糯米泡上一晚上。第二天大火上鍋蒸,蒸熟之後,一般都是主事的母親用鍋鏟迅速把糯米飯倒進對窩子(音)。提到對窩子,我查了下資料,一般正式說法是石臼,如今一般人家裡很難見到。石臼,顧名思義,石頭做成的舂米容器,上寬下窄,一般成椎體狀,極重,一人徒手搬不動。很幸運,我們家有個對窩子。
  • 讓威遠人流口水的餈粑,還有動人的傳說!
    大家都知道中秋要吃月餅,但人們還忽視了一樣食物——餈粑。這是一種在南方,特別是在我們威遠必不可少的一種中秋特色食品。在上世紀,威遠農村家家都會做餈粑,把糥米泡好,蒸熟,倒在碓窩裡用木棒搗爛,揪成團,攤成圓圓扁扁的餅,就成了餈粑。
  • 手工捶打餈粑, 兒時媽媽的味道!
    ,兩根木杵磨得鋥亮,只為了留住記憶裡那熟悉的味道。>一槌一槌打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純手工揉制,等待涼卻後便將一個個圓潤光滑的餈粑取出。小君比較喜歡吃烤的,把餈粑就放在烤火爐上烤,兩面翻烤,餈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特別有意思兒!
  • 香甜軟糯餈粑情
    我國許多地區在春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暗喻人們盼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之意。曾有詩云:「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而餈粑是將糯米蒸熟搗爛後製成的一種食品。從材料和工藝來看,餈粑就是年糕的一個分支。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餈粑這個稱呼,尤其在我國南方各省。
  • 【美食】餈粑飄香話鄉情
    打餈粑是一種盛行我國南方各省的傳統風俗,有些地方稱之為舂餈粑。南方各地在立秋和臘八後都要打餈粑。打餈粑是力氣活,使用的工具既原始又簡單:一隻石碓和一把笨重的木槌。工序也不複雜,首先,挑選優質糯米,洗淨泡浸,撈起上甑蒸熟;然後,準備豆粉、芝麻和砂糖做餡料。糯米蒸熟後倒入石碓掄槌趁熱就打。打法有點講究,一人掄槌猛打,一人要抹去粘在木槌上的糯米飯。
  • 純手工製作的餈粑是不可多得的一種美食
    大媽,您是在這裡賣餈粑嗎?這個怎麼賣?「大媽一聽見我這麼問她,立馬把手裡放進了口袋裡,手腳麻利地掀開籃子裡的蓋布,邊弄邊扯開塑膠袋問我要幾個?看著大媽那麼熱情的動作,我竟然一下子忘記她賣的是新鮮的餈粑,籃子的餈粑好像還沒開張。我現在買來也不能馬上就可以吃得上啊,必須買回去自己加工才能吃。
  • 湖南姑娘教你做餈粑,軟糯可口、做法簡單,當早餐最省事!
    小時候,餈粑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吃得到,所以餈粑在我們的心目中,就是過年的象徵,現在物質豐富了,超市裡一年四季都有餈粑賣,但是機器做的餈粑過於細膩,口感絕對沒有手工的好吃,所以每年美美都會自己在家做些餈粑解解饞。其實餈粑的做法非常簡單,食材也非常易得,趁這個難得的長假,喜歡吃餈粑的朋友們不妨跟美美一起來看看吧。
  • 餈粑這樣做,香辣開胃特過癮,做法簡單營養足,比叫外賣還方便
    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二十七,忙殺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推豆腐;三十晚上熬一宿。」每個地方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俗語。其中殺雞、推豆腐倒是沒那麼興師動眾,反而是打餈粑熱鬧非凡。幾家人或者是一個家族的人在一起打,這是一項力氣活,更是一項技術活。
  • 有一種鄉愁,叫玉米餈粑的味道
    ,儘管你一再推辭一再強調你自家裡也有很多,「那不一樣的,嘗嘗我們家做的味道。」夏天,田地裡的玉米和黃瓜都可以吃了,山裡人喜歡用糯玉米來製作這種美味的餈粑。喜歡的,也許不僅僅味蕾上的滿足,更多的是這種熟悉的味道所帶來的回憶、依戀和情結。玉米粑粑的味道,也許便是媽媽的味道,奶奶的味道,瑤寨的味道,家的味道。
  • 古法打餈粑,還有多少朋友記得?
    今天周未,回老家途中偶遇到一戶人家正在打餈粑。好久不見了,就停車去觀看。打餈粑的這個用具,我們這個地方叫對臼,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什麼叫法。而且這戶人家的對臼,好像和我們老家那的不同。我們老家那的是放在地面上的,有蠻高。
  • 十月十五餈粑香,開化的冬天有點甜~
    在開化,有農曆十月十五吃餈粑的習俗吃了軟糯香甜的餈粑補足熱量抵禦寒冷大約是冬季最美好的事了在開化,餈粑還有一個別名叫「雍粿」。最近,在村子裡經常會看到好多人圍在一起觀看打餈粑的場景一大早,主婦們就便把糯米淘洗乾淨、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