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慧,2001年生,陝西藍田人,大學生,在讀專業為機器人工程。
01
我是土生土長的秦嶺藍田人。
在那裡,每家每戶門前的核桃樹下,都會有一個圓形成盤的石頭。
這圓盤石頭,除了平常讓人歇歇腳,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捶打餈粑。
我的家鄉屬於秦嶺關中地區 ,記憶中,那裡的主糧無非就是玉米、小麥,還有一個是洋芋,也就是土豆。
我喜歡叫它洋芋,但說不出個一二三來。
由于洋芋的適應能力強,能連根拔起,產量高,富含大量的澱粉,吃了能頂飽,所以家家戶戶也都喜歡種植。
也因此,家鄉人平日都會儲存很多洋芋。
洋芋的做法千變萬化,洋芋絲、洋芋片、洋芋饃、洋芋疙瘩……但「大名鼎鼎」的,當屬洋芋餈粑。
之所以說它「大名鼎鼎」,是因為這是一道能招呼客人的美味 ,外鄉人吃的多了,自然就成名了。
02
洋芋餈粑的做法很簡單,主要分為刮皮、清洗、蒸熟、捶打這四大步驟。
記憶中,每每做餈粑的那天,家族裡的人就會忙前忙後。
先是婦女及懂事的女孩們圍坐一起,有說有笑地將一堆堆粘有泥的洋芋刮淨。
當洋芋皮從一層堆到小丘時,洋芋也就準備上鍋蒸了。
大人們分工忙活,一邊做汁子與熬菜水,一邊洗圓石盤、洗榔頭,準備捶打餈粑。
當一切前序工作準備好後,最重要的工作也就開始了——捶打餈粑,這時就是男人們上場的時候了。
捶打餈粑,是要把剛蒸出的洋芋混打成既有黏性又成麵團狀,這是個體力活,需要一手一手地往下捶。
當然捶打也是有章法的,不是亂打亂捶,那樣只會打得洋芋亂飛亂濺,而是要慢慢地把洋芋往開捶,直到成團才能正式開打。
等到餈粑團表面出現小氣泡,這餈粑就打好了。
接下來,一大家族人,端出小桌,擺上調味油鹽,汁子醬香,圍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品品這餈粑的絲滑與香甜,享受享受這一天農忙後的愜意時光。
離開家鄉,我也吃過各種各樣的餈粑,有在逛會時吃的機械捶打餈粑,有在飯堂吃的人打餈粑……
但是不論是哪一種,不管是在湯汁的考究上還是餈粑的功夫上,與家鄉的餈粑終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今日小知識:
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除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
這是伍識的第 133個故事
很高興遇見你和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