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餈粑:這才是資源人過年的味道!

2021-02-17 丹霞資源

在每年臘月準備過年時,

很多資源農村家庭都會---打餈粑。

在我們的記憶裡,

打餈粑,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

熱乎乎新出的餈粑更是兒時難忘的美味。

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

那美味的餈粑是怎麼做的吧

↓↓↓↓

手工打餈粑很費力

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

味道極佳

小時候我就像旁邊的小孩一樣

眼睛直勾勾的看著餈粑流口水!

做餈粑需要準備哪些呢?

往下看

先將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乾淨後浸泡24小時瀝乾備用,浸泡後糯米加入沸水煮至七成熟,再舀出放在竹筲箕裡把水瀝乾,放入甑子裡蒸半個小時左右,糯米飯就蒸好了。

將蒸熟的糯米飯盛出來,倒入特製的石槽,一人掄著特製的木錘輪打。

打餈粑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將打好的糯米糰放到鋪好的簸箕裡,一捏一擰一搓,就做成了圓溜溜的餈粑。

通過手工勞動打出來的餈粑別具風味。

餈粑的吃法很多,可以烤吃、煎吃、蒸吃甚至生吃。煎的時候,還可以加一些自己喜歡的菜類、醬類,包成自己喜歡的雜菜餈粑,據說,最好吃的方式還是單一的白餈粑,也就是煎好或烤好就吃,清甜有味。而烤起來吃是小編小時候冬天特愛做的事,非常過癮!

餈粑打好後,用冬水泡上

入春再定期更水,鮮味不減

可吃到第的二年的六七月

打餈粑

是馬山相沿已久的農事習俗

通過手工勞動

打出來的餈粑別具風味

這剛做好

老鄉就忍不住開始烤餈粑吃了

隔壁的小孩都饞哭啦~

隔著屏幕已經聞著香味了

資源在外的老鄉們

今年回家打餈粑嗎?

有些人已經在路上了喲

丹霞資源編輯部 本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屬有

相關焦點

  • 打餈粑:這才是馬山人過年的味道!
    在每年臘月準備過年時,很多馬山農村家庭都會---打餈粑。在我們的記憶裡,打餈粑,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熱乎乎新出的餈粑更是兒時難忘的美味。今天就跟著山妹一起來看一看,那美味的餈粑是怎麼做的吧↓↓↓↓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 打餈粑,吃餈粑,才是辰溪人傳統過年的味道!
    在每年臘月的時候辰溪很多農村家庭都會——打餈粑這一家人正忙碌著👇在我們的記憶裡,打餈粑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熱乎乎新出的餈粑更是兒時難忘的美味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過年打餈粑在辰溪各地,曾經是一場盛事男女老少齊上陣,熱熱鬧鬧這樣的景象,隨著歲月的變遷家家戶戶做過年餈粑的熱鬧場景雖然不再但作為一種傳統的年貨或者說特色小吃
  • 過年印象(一)--打餈粑
    一直想分享下小時候過年時的印象,都苦於沒有機會,又怕老了以後會慢慢淡忘,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記憶用文字記錄下來。 餈粑是一種用糯米做成的美味、方便的食物。成品可以長期放置,用火烤、埋在炭灰裡悶、煎、煮、炒均可。
  • 打餈粑,吃餈粑!這才是畢節人冬天的味道,看著都饞了~
    小時候,只要村子裡有人打餈粑孩子們總會歡天喜地圍看直到餈粑打好搓成糰子、裹上紅糖香噴噴的金黃透亮~~~在我們的記憶中打餈粑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就特別讓人回味小編帶你一起,打餈粑!▼▼▼隔著屏幕已經聞到香味了出門在外的老鄉們今年回家打餈粑嗎?
  • 打餈粑,吃餈粑,這是家的味道(00後版)
    這圓盤石頭,除了平常讓人歇歇腳,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捶打餈粑。我的家鄉屬於秦嶺關中地區 ,記憶中,那裡的主糧無非就是玉米、小麥,還有一個是洋芋,也就是土豆。我喜歡叫它洋芋,但說不出個一二三來。也因此,家鄉人平日都會儲存很多洋芋。洋芋的做法千變萬化,洋芋絲、洋芋片、洋芋饃、洋芋疙瘩……但「大名鼎鼎」的,當屬洋芋餈粑。之所以說它「大名鼎鼎」,是因為這是一道能招呼客人的美味 ,外鄉人吃的多了,自然就成名了。
  • 恩施手工餈粑,香甜軟糯,是恩施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在湖北恩施,餈粑是土家人過年時必備的食品,純手工製作,以糯米為原料,圓形,大小不定,為男女老幼所喜愛,是土家食品中的精品。土家族打餈粑一般都會選擇在新年前夕,而且是左鄰右舍的鄰居一起打,這樣不僅能和睦鄰裡關係,而且能夠營造節日的氛圍。
  • 濃香餈粑裡藏著湖北家鄉的春節味道
    濃香餈粑裡藏著湖北家鄉的春節味道湖北十堰餈粑 春節的家鄉美食臨近春節,很多遵循著傳統習慣的家庭已經開始準備年貨了,街道上也開始有一些年味了。盼著逐漸接近的新年,我也開始想念我的家鄉湖北過年時常常要準備的那些美味。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最期盼的美食應該就是甜甜的餈粑了。每年年底,村裡的親朋好友都要聚到一起製作餈粑。我們家就是一個傳統的大家族,通常是早上天還不亮,奶奶就起身用那種農村裡特有的灶臺和大鐵鍋蒸上一兩百斤的糯米。
  • 這才是傳統的味道,口口入魂,讓你一口吃到過年的滋味丨周末酷生活
    為了讓大家吃到「家鄉的味道」,空姐頗費心思,尋來了 正宗的四川腊味大禮包 ,讓朋友們能再次真切的體會到兒時「過年的味道」。並且 十兩土豬肉,才出六兩好臘肉。也正是因為 對手工製作情有獨鍾,原始的四川臘肉風味才會別具一格 ,讓人吃過一次,便再也無法忘懷。
  • 小時候過年的味道是這個樣子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現在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想起來我們小時候真是幸福,舉國同慶,合家團圓的年味讓我非常懷念!我們的祖國是個偉大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村落,都有他自己不一樣的風俗民情,當然連過年都有不一樣的味道。我是廣西省地地道道的玉林人,我愛這個有著732萬人口,夏長冬短,暑熱過半,冬寒無雪有趣的城市。玉林人過年,那可是別有一番特色。
  • 鎮原:過年是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這裡是掌上鎮原,感謝你的閱讀,愛你鎮原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專屬的菜,這個菜在別的地方永遠吃不到,這個菜也沒有可替代品,那就是媽媽牌「家的味道媽媽牌的代表作-餃子。出了甘肅,再也吃不到媽媽的臊子麵,縱使在本地,離開家,在飯館子吃的臊子麵,終究少了媽媽的味道。媽媽的臊子麵,食材豐富新鮮,手工面口感勁道,臊子湯不用勾芡,全靠慢火熬製,火候到了,香氣自然就出來了,各種食材的香氣匯聚一起,這才是獨一無二的媽媽牌臊子麵。仔細念起來,酥肉、燃面揉揉、糖油餅,攪團,還有配著各種美食的啤酒,沒有一樣不讓人記掛這一生的。你的家鄉味道是家的味道嗎?
  • 回味之前過年的味道
    之後,我們一家十幾口人圍坐在一張圓桌前和樂融融地吃著飽含節日濃情的年夜飯,和看著像年夜飯「歡度今宵」的春節聯歡晚會。酒過三巡 菜過五味之後,姑姑、伯伯們打牌娛樂,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放禮炮煙花,爺爺、奶奶就忙著準備供奉家神的貢品,這種熱鬧歡快的景象一直要持續到凌晨一點多才漸漸平息。
  • 過年的味道:歲歲年年「年」不同
    陌上美國  歡迎關注」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擠著火車,搭上客車,駕著汽車,乘著飛機,從東西南北趕回家鄉過年,由此產生中國近年特有春運奇觀。小時候是沒有春運的,因為大部分人都在同一地方出生,長大,成家。小時候的春節至少要提前兩周開始準備。首先要打掃揚塵,也就是就是全家總動員進行年末大掃除。
  • 打餈粑
    我們家打餈粑的常常是這兩位,大姐與弟弟準備好的糯米泡上一晚上。第二天大火上鍋蒸,蒸熟之後,一般都是主事的母親用鍋鏟迅速把糯米飯倒進對窩子(音)。提到對窩子,我查了下資料,一般正式說法是石臼,如今一般人家裡很難見到。石臼,顧名思義,石頭做成的舂米容器,上寬下窄,一般成椎體狀,極重,一人徒手搬不動。很幸運,我們家有個對窩子。
  • 說說你的過年習俗丨我們來紅包拜年啦
    但是,從豆腐腦的鹹甜到湯圓的叫法,各地方吃食的執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又到了春節,你們就不好奇南北的過年有什麼不同之處嗎?這次,讓東家匠人來說說吧。另外,這次我們準備了一些拜年紅包給大家哦。如今過年已沒有那麼濃鬱的味道了,但那些香氣,依然盤繞在心中。
  • 手工餈粑,記憶中童年的味道,誰能不愛它
    糯滋滋的手工餈粑熱騰騰、甜蜜蜜、糯滋滋的手工餈粑,更是無數人記憶中兒時的味道,又有誰能不愛它呢?在童年的記憶裡,年底父母手工打餈粑、外婆親手做餈粑。對孩童而言,這,就是要過年的信號了!傳統手工餈粑童年時,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種種的傳統年俗,似乎也混在這餈粑的香味裡了。
  • 原創散文:過年的味道
    過年的味道文字/香襲書卷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小雨紛飛中到來。己亥豬年的臘月三十,空氣是溼潤的。街道上行人不多,公交車上空空蕩蕩,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不像原來,趕著在年三十買東西。八十年代的臘月三十,城市最繁華的地段,人潮熙攘。
  • 什麼是過年的味道
    時間滴答滴答,見證四季變換,催人珍惜美好年華。在中國人心目中,過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蘊含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語境出發,以春節為標誌的新春佳節,可謂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節日。這不僅僅意味著豐收的喜悅、團聚的溫馨,也承載著樸素的心願、平凡的希冀。歡喜中國年,人們等待的是「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的除舊布新,宣示的是「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的昂揚自信,激蕩的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精神氣象。有人說,「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 古法打餈粑,還有多少朋友記得?
    今天周未,回老家途中偶遇到一戶人家正在打餈粑。好久不見了,就停車去觀看。打餈粑的這個用具,我們這個地方叫對臼,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什麼叫法。而且這戶人家的對臼,好像和我們老家那的不同。我們老家那的是放在地面上的,有蠻高。
  • 趙萍|眼花繚亂的年代,感受過年
    疫情期間,大家都在家上班,約個周末,三五好友,叫一些外賣,家裡再做幾個特色菜,攜家帶口小聚,便是海外華人過年愉快的一天。今年過年這幾天,兒媳叫外賣,少不了楊裕興牛肉米粉和蟹黃包。楊裕興牛肉米粉味道很正宗,打包回家,湯是湯來粉是粉,到家後自己再將湯和粉摻和在一起,味道比家鄉毫不遜色。還有為寶寶專門特製的湯粉,小艾瑪也跟我一樣,特別好這一口。
  • 生活|| 過年之家鄉的味道
    一般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平時好像也沒有賣的。麻糖白白甜甜的,上面有一層芝麻,吃起來香香脆脆,吃到嘴裡黏黏的,有點粘牙。小時候就喜歡這種黏黏的粘牙的感覺,而且一年就吃這一次,所有覺得格外的好吃。現在我的牙齒可吃不了這個了,就讓這份期盼和美好留在記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