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三都「三雕」用雕刻留住時光

2021-01-07 SFYFIFAsang

你記得老家院子的影壁上刻著什麼嗎?你記得古村牌坊的石柱上雕著什麼嗎?你記得老屋房簷下的木雕是什麼模樣嗎?本期「遊郊區·聽故事」,我們一起走進郊區蔭營鎮三都村,尋找那些記錄時光的石雕、磚雕、木雕「三雕」蹤跡。

石雕 精美的石頭會「說話」

迄今為止,在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石雕算得上很古老了。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石雕一直沿傳至今。

在郊區蔭營鎮三都村,這裡的石雕技藝由來已久,在三都村發現的三國時期的「儀制令」殘碑就是最好的佐證。近2000年來,一代代石雕匠人用一雙雙巧手雕花雕物雕世界,用精湛的技藝為石頭注入了豐滿的「靈魂」。從三都村現存的北朝時的砂巖石雕「一佛二菩薩」、大唐天寶元年的沙石菩薩雕像、大金朝的金幢、隋代的青石蓮花底座、明朝的石雕「犼頭戲金魚」等作品中,人們能感受到歷代石雕的精妙工藝。

「在俺們村,有用於觀賞、掛戴和收藏的工藝飾品石雕,有宅第、園林石雕,有留存於寺廟的祭壇石雕,還有石闕、牌坊石雕。」三都村黨委副書記史桂梅介紹。這些石雕雕刻設計手法多種多樣,可以分為浮雕、圓雕、沉雕、鏤雕等。不同的雕刻技法造就了線條粗細不一、立體程度各異的石雕作品,或精妙小巧,或粗獷大氣。

儘管石雕製品種類繁多,雕刻方法不同,但其加工工序大致相同,一般分為石料選擇、模型製作、坯料成型、製品成型、局部雕刻、拋光、清洗、製品組裝等幾步。說起製作傳統石雕的關鍵,村裡掌握這門手藝的牛新貴有著自己的心得:「做一件成功的石雕作品,要有好的畫工打基礎。先按圖紙在石料上勾畫出各種圖案,再藉助切割機削去無用的石料,然後就是用雕刻刀精細雕琢,使雕件成型,最後還要打磨、拋光。經驗豐富的石雕匠人,往往既能駕馭巨型石料的雕刻,又能勝任微小石料的雕琢,他們製作的石雕個個精美傳神『會說話』。」

磚雕 磚上飛花刻吉祥

在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三都村,街巷中不乏存世幾百年的古宅院、票號、商號。在他們的匾額、影壁、花牆、墀頭、門樓等,處處能尋得磚雕的蹤跡。

祥禽瑞獸、花草山水、錦紋鶴字符……磚雕裝飾大多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磚雕的主題有祈福納吉、倫理教化、驅邪避災三類。例如,借桃代壽、借牡丹代富貴、借石榴代多子;以羊羔跪乳隱喻孝順,以梅、蘭、竹、菊比擬君子德行,以荷花比擬清廉;以蝙蝠諧音「福」、鹿諧音「祿」、雞諧音「吉」等。

「在村裡比較有名的德順隆、義和公、興泰廣、致和堂、慶和永等古宅院,磚雕和木雕相得益彰,做工都很考究。大門花欄木雕、內垛木雕垂花、照壁磚雕圍邊,可以說既體現了當時宅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又彰顯了幾大家族的文化品位。」史桂梅說。

時至今日,磚雕技藝與民居建築已不像過去那樣結合緊密,村裡只有部分匠人還掌握著這門傳統技藝。「保護非遺,不是讓技藝束之高閣,而是真正為人們所用,這樣的非遺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牛新貴說,「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拾起』這門手藝,嘗試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東西,大到家裡的電視背景牆、玄關裝飾,小到茶臺、練字磚等,讓磚雕適應時代的發展,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木雕 匠心巧手讓木料「活」起來

今年73歲的三都村村民武臭全是三都木雕技藝的傳承人。提起從事了幾十年的木雕,武臭全的話樸實直白:「木雕其實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也就是咱們通常說的『精細木工』。」

屏風、窗欞、匾額、桌椅……走進三都村的古宅院,細節處滿是手工木雕留下的痕跡,讓人得以目睹木雕技藝的風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木雕一般是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木、紅木等木材。這樣,戶外的木雕製品才能經受得起風吹日曬甚至雨淋。」武臭全說。

武臭全介紹,傳統的木雕花式紋樣很多,不上顏色,雕刻完成即是成品。隨著時代的變遷,木雕衍生出了七彩雕畫,以神像和祠堂用品為主,常用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進行描繪,塗好色彩才能算真正的成品。

完成一件小型木雕作品,武臭全大約需要一周時間。他的作品仍沿用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木雕技法。他指著自己珍藏的雕刻工具說:「這一套雕刻工具,大大小小有30多件。大的雕刻刀,刀頭寬約20釐米,小的雕刻刀,刀頭寬僅幾毫米,雕刻出的東西精美細膩。」

要想讓流傳千百年的木雕技藝繼續延續,木雕藝術要和不斷發展的時代接軌,新一代的傳承隊伍也不能斷。「我們這一代的傳承人大多六七十歲了,年輕一代中真正願意靜下心來學習木雕的少之又少,這正是我們擔心的。」武臭全說,「要走出這種困境,就必須創新木雕藝術形式,讓傳統木雕藝術與現代木雕工藝有機銜接、取長補短,結合時代特點創作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反映現代審美的木雕作品,讓木雕技藝重獲新生。」(郭鑫璐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頂級石力派翡翠為何不雕?是捨不得雕刻費嗎?
    大家常常見到一件頂級翡翠,通體素身、設計簡約,有人就可能會說,頂級翡翠的雕工都很差,實際上 認為並不是這樣的。行業內有「好玉不雕」的原則,頂級的毛料晶瑩透亮,加以簡單的雕刻和拋光就足矣,天然去雕飾。雕工繁複的成品,通常是翡翠毛料有些明顯瑕疵的。由於這些瑕疵影響到翡翠本來的美觀度,因此雕刻師們才會用各類圖案,加以修飾。頂級的翡翠毛料通常都是用來做這幾種首飾:手鐲、 牌子、戒面。眾所周知,翡翠手鐲是所有翡翠首飾中,價值最大的類型之一。
  • 雕刻那些事:三分鐘告訴你,綠松石雕刻機雕和人工雕刻哪個好?
    但是,機雕的綠松石和手工雕刻的綠松石做出來的成品,差距真的蠻大的,你要問機雕的綠松石和雕刻師們雕出來的哪個好,看了分析,想必你會有答案。而手工雕可以靈活的從各個方位去處理一些細節,所以手工雕件的弧面基本都是垂直或是向裡。分清機雕的目的在於,市場中有很多機雕冒充手工,或者把機雕當手工來賣的情況。手工雕刻在於它的靈魂,機雕只是一副軀殼,機雕可以讀到它的外表,卻永遠讀不懂它的靈魂。機雕雖然快捷,但精細之處遠遠達不到,更不能像一些功底深厚的雕刻家那樣精工細琢,一氣呵成,繁瑣中體現直觀表現力和作品張力。
  • 雕刻手法中的每根毛髮都能清晰可見的「絲翎檀雕」是什麼鬼?
    「我國的木雕藝術至今已有7000多年漫長歷史,浮雕作為其藝術之一,指在平面雕出形象浮出的一種雕塑。依表面凸出厚度的不周,可分為深浮雕、淺浮雕等。通常要在浮雕周圍被鏤空後再雕刻。   絲翎檀雕則是運用了絲翎技法、刺繡藝術,並結合傳統木雕雕刻工藝,以淺浮雕的形式立體去呈現,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以達到「氣韻生動、詩意盎然」的境界。
  • 金屬雕刻技法!
    歐洲的金屬雕刻,主要的應用場景有二,一是高檔的獵槍、手槍,二是手工訂製刀具。以它的技法來分,主要有三種,一是源於英國的卷線雕,二是源於義大利的布裡諾點刻、鈔票線雕,三是源於德國的高浮雕。不同的是,英國是雕刻,是以刻刀將金屬挖出,形成圓弧形的陰線,中國是鏨刻,主要靠用特殊的「鏨子」錘打的衝擊力對金屬表面擠壓形成圖案。
  • 【經典】留住被時光帶走的印記:水野版《雲岡全集》
    窟中央雕有釋迦摩尼坐像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膝上可站100餘人,塑像著雙領下垂袈裟,結珈趺座,通體經後世彩繪,身後的火焰紋背光直抵窟頂,氣勢雄偉壯觀,其左右各雕一尊立佛,共同構成三世佛。前室北壁東側坐佛頭微低,長眉,細目,高鼻,薄唇,微露笑容,堪為雕刻精品。
  • 朽木不可雕
    >【釋義】       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亦作「朽木難雕」或「朽木不雕」。【出處】      《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解釋:宰予大白天睡覺。
  • 75件兩岸雕刻藝術家優秀作品分獲福雕獎各項大獎——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臺灣賽區評選結果揭曉
    臺灣20多位知名雕刻藝術家施伯松、劉冠意、楊智淵、林建德、王建仁、鄭俊逸、薛硯山、許志芳、李存禾、蔡孟宸、宋崗、黃心音、陳勝德、羅淑嬌、陳瑋蒂、陳沛逸、李清源、吳耀輝、陳昭誠、田文筆、蔡豐吉等紛紛報名參賽,門類涉及篆刻、印鈕、木雕、塑雕、鐵雕等,大陸賽區也選送了共52件作品參賽,門類涉及木雕、瓷雕、竹雕、漢白玉雕、石雕、瑪瑙雕、紫砂陶土雕、漆藝雕等,為海峽兩岸藝術家之間進一步加強聯誼往來增強了互動機制和互信基礎
  • 用靈魂雕刻洮硯
    王韶部屬裡有一個姓盧的兵士,從小就痴迷雕刻,常常是就地取材,遇什麼料,刻什麼圖。有天口喝,去洮河喝水,發現水中有塊翠綠圓潤的彩石,帶回賞玩,在反覆琢磨中,彩石水浸色豔,紋理清晰,碧綠晶瑩,而且石性溫和,硬而不脆,既經久耐磨又便於雕琢,便用這塊彩石的自然形態雕刻成一尊喇嘛佛像。一有時間就拿出來把玩,從而萌生了找彩石雕刻的念頭。
  • 翡翠的浮雕、透雕、鏤雕、線雕、圓雕、俏色雕,一篇網羅
    ,甚至能將翡翠雕刻成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可以這麼說,翡翠本身的種水決定了它成品價格的六成,在剩下的四成因素裡面,雕工絕對要佔到三成,甚至最終決定一個翡翠成品的成敗! 一個粗劣的雕工,可能連翡翠的料子錢都收不回來,所以,朋友們買翡翠的時候可能聽過這樣的話,這塊翡翠就當賣料子了。商家這麼說基本就告訴你,那雕工真是一言難盡了。 相反呢,好的雕工很多時候甚至超過翡翠本身的價格。所以,朋友們應該也聽過很多商家說過這樣的話:「看雕工,看雕工,雕工都不止這個價了。」
  • 日本雕金的技藝!毛雕、魚子地、片雕……
    雕金顧名思義,手法以雕刻為主。一柄錘一支鏨,敲敲打打,叮叮噹噹,無論是立體寫實的高象嵌,還是平面寫意的平象嵌;細到毛流葉脈,大到山水世界,都可以籍著匠人的手眼,在金屬表面上自由表達。雕金的起源很早,大約在古墳時代(3世紀中期-7世紀)已經存在了。比如奈良縣斑鳩町的藤木古墳(6世紀),在1988年開館調查時就發現了技術相當發達的金銅製雕金馬具一副。
  • 真珠美學孫玉婷讓肌膚留住時光 宛若新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真珠美學孫玉婷讓肌膚留住時光,宛若新生 每個人的膚質不盡相同,所以,要想營養成分可以被更好的吸收,護膚才是重頭戲,真珠美學孫玉婷攜團隊全力打造煥活肌底精華液,讓肌膚留住時光,宛若新生。
  • 海南周刊 | 椰雕手工藝匠人朱凡:默默堅守和傳承雕刻技藝
    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椰雕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穿越時光阻隔,銘刻歷史之記憶,它不僅是工匠們世代相傳的謀生手段,還蘊含著瓊州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從事椰雕,需要精雕細琢,更需要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
  • 留住被時光帶走的印記:水野版《雲岡全集》高清電子版免費下載
    中央雕有14米高直通窟頂的方形二層塔柱,塔柱上層雕四方佛,褒衣博帶,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簷小塔,馱於象背上。下層四面刻四龕五佛(北面龕內刻兩個佛),當是四方佛加中央佛而成之五方佛格局。全窟四壁雕滿了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四壁及塔的下層採用浮雕與佛龕相結合的方法,雕刻表現釋迦牟尼一生經歷的連環式浮雕。
  • 涅槃三都
    三都報告「力爭提前一年脫貧」的時候,上級黨委很謹慎地評價,「三都作好了各項準備」,但沒有說「達到了脫貧條件」。「來了413人,對三都進行了不漏一村、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普查」,經過層層檢驗,三都實現了貧困人口錯評、漏評、錯退零報告。一達標(當年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值達標,三都今年為4000元/人)、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醫療有基本保障)、(根據貴州實際,又加上了飲水安全)全面達到相關指標體系。
  • 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原橋「南北建石為崖,中壘石為圈,高約二丈五尺,闊三丈,長十二丈。兩頭耳圈各二,狀如娥眉。」州志詳細描述了石橋的位置、尺寸與造型,金、元、明三個朝代,多次修繕。橋身拱券正中的每個券頂處,各雕有一汲水蛟龍頭首,起安瀾鎮水之意。三個橋孔兩側有六個蛟龍頭首,也叫汲水神獸。
  • 印第安人為何要用一座山雕刻一人?50年才雕好一張臉,他是誰
    印第安人為何要用一座山雕刻一人?50年才雕好一張臉,他是誰說到美國的拉什莫爾山,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四名被雕刻在山壁上的美國總統面部雕像,肯定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印象,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美國總統紀念公園的拉斯莫爾山上,分別雕刻有華盛頓、傑斐遜、西奧多羅斯福和林肯的面龐,這已經成為了美國最為著名的地標性建築。
  • 絕色漆器——鎌倉雕
    其實,鎌倉還因為一項流傳千年的技藝而聞名世界,那光彩奪目、溫潤如玉的木雕被冠以她的名字——鎌倉雕。鎌倉雕是日本著名的漆器品類,鎌倉時代產於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古城,是雕刻和髹漆集於一身的傳統工藝。它最早源於中國的「雕漆」技術,即在器物胎骨上多次塗漆,層層積累到相當厚度,再用刀在漆層上雕刻花紋。
  • 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中新社臺北10月2日電 題: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學習雕馬,先開始是儘量模仿形態,後來開始刻畫馬的神韻,到更高層次又會回到追求簡單、靜止的馬匹。」在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眼裡,學習雕刻就好比禪宗提及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大廚比拼雕黃瓜,韓國雕了座金字塔,卻不敵中國的它:輸的好徹底
    大廚比拼雕黃瓜,韓國雕了座金字塔,卻不敵中國的它:輸的好徹底!物不僅應該是味道美,其色、香都應該符合美的要求。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 樂活 | 天才雕刻師一把雕刻刀雕了30年,把動物雕「活」了,真正的「藝術大師」
    >但他還是堅持用傳統的方式進行雕刻本著初心嚴謹、認真、執著的在雕刻用手工一刀一刀的刻,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甚至有人如果得到了他的一件動物木雕作品都是極大的榮譽和驚喜,很多的收藏家都想收藏帶著他親筆籤名的木雕作品,但這都是極為的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