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應該是賒刀人出現頻率最高的一段時間,這裡的賒刀人,並不單純的只是賒刀,像是類似於剪子刷子,洗臉盆子等大都是一些日常用品,賒刀人的基本流程就是,如果按照那個時候的價格購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果賒帳的話就會舉例出一個硬性條件,比如農作物漲到幾元一斤,農村可以出現萬元戶,總之當時提出的條件,在當時認為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比如一把菜刀5元錢,你如果想買直接掏錢拿走,你如果賒帳50元一把,等他給你提出的那種,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以後,到那個時候他在來給你收錢,當時大家對於這個事情還都是非常嚴肅的,會記下你的村莊和名字,那個時候的都善良老實,不會尋思有賴債故意不給錢的嫌疑。
我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他們那麼年代去集市上面買東西,一些比價貴重的物品,像是牛羊之類的牲口,趕集的時候都是不會帶太多錢,但是你如果相中了對方手裡面的物品,那麼這個生意就是可以成交的,而相互的信賴依據就是,找一個完好無損的瓦片,摔成兩半,買家拿走一半,賣家拿走一半,等下個集市兩個人越好地方見面,把兩個分開的瓦片能夠對在一起,那麼就把上次的錢交付給對方。
我當時聽了真的感覺不可思議,生意居然還能這麼做,如果一方買東西帶走,或者是把瓦片在摔碎,那不就不用付錢了嗎?爺爺笑嘻嘻地摸著我的頭說,傻孩紙,那個時候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這樣做事是壞良心的,如果不是聽爺爺和同村的老人經常說起,我真的會以為這是杜撰出來的事情,放到現在,有合同有欠條都未必能夠要回的債,當時居然一個瓦片就能解決,真的是不可思議。
幾十年前,在農村留下神秘預言的「賒刀人」,為何至今沒回來收錢?
村裡太爺爺去世的時候,還對賒刀人念念不忘,那個時候最苦難的時候,太爺爺從賒刀人手裡面賒欠回來一大堆生活用品,靠著這些渡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時光,當時給出的條件就是,農村有電視機的時候,再來收這個錢,可電視機在二十年前農村就已經普及了,但是太爺爺左等右等卻是沒有等到賒刀人,來收這筆錢,所以太爺爺臨終前特意安排後世子孫,如果以後有人來要這筆債務,務必要全額付錢給對方,當時對方的這種賒帳行為,救了這整整的一家人。
我個人對於賒刀人這個行業一直都充滿好奇,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人,能有著這麼長遠的遇見,他們為什麼能夠對於未來十幾年,幾十年的農村發展變化那麼了如指掌那?他們究竟來自於哪裡?賒帳的目的是什麼那?
從我個人的人為原因應該有以下兩點:第一點帶有傳奇傳說的色彩就是,他們都是那種久居深山有大智慧大謀略的人,之所以下山賒帳原因無非就是拯救黎明蒼生,救苦救難,如果是單純的給予,對方會擔心大眾養成不勞而獲的惡習,所有不能簡單地贈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東西賒欠給你一是讓你有翻身保命重新生活的基礎,和你設置條件也是對你的一種激勵,而當時看來苛刻複雜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是他們對於大家的一種鼓勵,在暗示當時的人民,未來的好日子不遠了,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只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勤奮勞動,那麼就一定能夠過上好日子。
從個人的感情思路來說,我更認為這種觀點比較充滿人情味。
而第二個原因應該就是從經濟上面來說吧,當時的賒刀人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經濟頭腦比較先進的一批人,他們用賒帳這個套路,牢牢地控制了購買者的心理變動,大家可能當時會這樣想,你看吧,人家這人賣東西多實在,都敢不要錢就賒帳給我們,所以不會是騙人的,大家買就行,一定不會上當受騙,我們要知道畢竟賒帳的還是少數,農民骨子裡面要面子,只要是家裡有,有幾個願意欠帳的那,結果還是現金購買的人多,賒帳的人少,所以這筆賒帳的金額即便是不再回來收錢,他們也是不會賠本的。
從正常的做生意思路來說,我偏向於認為這個說法最靠譜。頭條的朋友們,你們有聽說過賒刀人的故事嗎?分享一下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未解之謎。
我是農村小小李,認同我的回答就給我一個關注吧,歡迎你的點讚評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