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露丨觀音信仰與佛教中國化

2021-02-06 少林寺官方網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寫了進去,這是我們的執政黨在宗教工作中的思想創新。作為國內主要宗教的佛教,堅持「佛教中國化」既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佛教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根本所在。何謂「佛教中國化」?即:西漢末年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與演變,逐漸向中國本土化演變,並與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終成為中國佛教的過程。在中國,曾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普遍現象存在,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婦孺皆知,「慈悲即觀音」這一理念深入人心。概括而言,觀音信仰即是佛教中國化的直接體現。

眾所周知,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經過四五百年的弘揚與發展,到隋唐時,佛教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南北政治統一,國家經濟發達,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中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形成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律宗、華嚴宗、密宗、淨土宗、禪宗等八大宗派,並傳播到日本、朝鮮等國,又在那裡又產生了新的流派。佛教八大宗派的出現,是佛教中國化的裡程碑,標誌著佛教正式走上中國化道路。其中,菩薩信仰是佛教體系中最有特色的信仰,特別是以觀音信仰為主要表現形式。

「觀音」又名「觀自在」。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心經》中載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含義,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夠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達到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觀音菩薩能夠應機赴感、尋聲救苦,隨心所欲,無所不能,圓滿無礙。在中國,最早記載的觀音菩薩原型為妙善公主,她的傳說為觀音菩薩從印度進入中國提供了完美的平臺。傳說楚莊王有三位公主,最小的是妙善公主,她不愛榮華富貴,卻心地善良,喜好修道,樂善好施。當他的父親急需人的手與眼救危救難時,妙善公主捨身救父,佛祖被其誠心所感,賜其千手千眼,作為度化眾生的工具。可以說,妙善公主是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前身,也是菩薩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因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與影響,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形象,也在發生著變化。中國早期的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以及南北朝時期的木雕中,觀音都是以偉岸的「大丈夫」、壯實的「男子漢」形象出現。從唐宋時期開始,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形象,逐漸由大丈夫形象變成了端莊秀麗的女性形象。最早的女性觀音履歷資料,可從宋代朱弁《曲洧舊聞》中看出,其中提到,蔣穎叔根據唐代道宣律師的弟子義常所記的「天神言大悲之事」,「潤色為傳,載過去國莊王,不知是何國,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序其論甚偉」。到了宋末元初,管道升在其所著《觀世音菩薩傳略》中,對這一女性觀音的來歷又進一步具體化、完整化,成為後世中國觀音故事的藍本。

張大千  臨敦煌觀音像

宋代銅鎏金水月觀音造像

元代粘土鍍金自在觀音像

平武報恩寺明代千手觀音

此後,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發展,觀音菩薩示現的故事不勝枚舉,像在《西遊記》裡提到,觀音菩薩多次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以方便其應機說法、度化眾生。《楞嚴經》中提到,觀音菩薩隨機顯化之力為「無作妙力」和「自在成就力」,並列舉了三十二種顯相,稱觀音菩薩可「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但是,觀音信仰進入中國後,勤勞智慧的中國民眾又將觀音菩薩的形象進行拓展和延伸,又有渡海觀音、長帶觀音、披髮觀音、空身觀音等多種形象。湖州鐵佛寺供奉有宋代的鐵質觀音像,河北正定縣隆興寺供奉有宋代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平頂山香山寺有宋代蔡京所撰文的《大悲菩薩傳碑》,等等,這些都是觀音信仰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明證。而觀音形象的多樣化,特別是由男性形象到女性形象的變化,與中國信眾的信仰需求密不可分,甚至與中國信眾的審美觀密不可分,他們希望菩薩能隨時示現,用神力幫助他們解決一切困難、擺脫一切困境,更希望菩薩以柔和、端正、慈愛的女性形象出現。這,也正是佛教中國化的彰顯。 

河北正定縣隆興寺 宋代銅鑄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

在中國封建社會,勞苦大眾遭受封建政權和等級制度的壓迫、剝削,內心最為需要的是自由與平等,希望能夠遠離苦難,遠離統治與剝削,過上輕鬆自在的生活。然而,在封建「官貴民賤」的體制下,民眾這種看似簡單樸實的訴求,卻並不能得到滿足。於是,民眾將目光轉到超出平常力量之外的神力,如對鬼神、對仙道、對神通的追求與信仰。而觀音信仰進入中國後,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廣大神通,滿足了人們對超自然神力的嚮往與追求。隨著觀音信仰的擴大化,中國民眾的內在需求也豐富了觀音信仰的理論思想與體系,特別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濟世思想。

《華嚴經·入法界品》云:「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即是說,一切眾生只要心中有觀音菩薩,或是念其名號,或是見到其法身,都能遠離一切苦厄,免除所有怖畏。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直觀地體現在他度化眾生、拔苦予樂的行願上。一般而言,「觀音信仰具有救難、解毒、應求、化度四種類型。」「救難」即是我們常說的「救苦救難」,慈悲救護眾生,使得眾生遠離苦厄、離苦得樂;「解毒」即是解除眾生的貪嗔痴慢疑等「毒」和諸多煩惱無明;「應求」和「化度」,即觀音菩薩的靈感救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這一切,都是觀音菩薩慈悲的彰顯。這些慈悲濟世的行化,都是觀音菩薩的大願力使然,也符合了中國民眾的內在需求,他們需要有這麼一位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菩薩,能夠幫助他們免於苦厄、解除危難。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在《論觀音信仰的中國化》一文中寫道:「按照中國的觀音顯相信仰,只要誰真的大慈大悲,為眾生拔苦與樂,誰就是觀音。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觀音,每個人都可能是觀音。」這種信念必然會引起人人都作觀音菩薩、大家都發慈悲心的倡導。「以觀音之心為心,以觀音之事為事」,成為中國民眾善良樸實的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講,觀音慈悲濟世的思想,成就了中國民眾對平等與自由的追求,並讓他們自覺地以觀音菩薩為榜樣,廣行善舉、廣結善緣,成就莊嚴圓滿的人生。

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和「遍施無畏」情懷,不僅體現出他大慈大悲的高尚品德,更反映出他一視同仁、無有分別的平等理念。觀音文化中平等博愛的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儒家提倡的仁愛思想,如「泛愛眾,而親仁」(《論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以及愛人修己的理念,也是觀音菩薩平等博愛理念在中國生根的文化土壤。又如,孔子講「仁者愛人」,墨子講「兼愛非攻」,這些中華民族普羅大眾善良的品質,無不充滿著平等博愛的情懷,正是這種平等博愛的理念,與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相互融合、互為補充,使得佛教得以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結果。

在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從現實主義出發,提出了「愛有差等」的理念,具體來講,即:臣子對君主的愛體現在「忠」,父親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慈」,兒子對父親的愛體現在「孝」,哥哥對弟弟的愛體現在「悌」,弟弟對哥哥的愛體現在「順」,等等。墨家提出「兼愛」思想,即所有的愛都是一樣的,愛自己的兒子就像愛自己的父親,愛陌生人就像愛自己的親人。愛的升華是慈悲,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理念,超越了一般世俗的情感,將慈悲之光灑向世間眾生,惠及一切有情,這種大愛無貴無賤、無欲無求,是人們最為嚮往的,也最容易成為人們心靈的依託,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講,觀音文化中的平等博愛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互鑑互融,相得益彰。

在觀音文化的表徵中,觀音菩薩以蓮花為座,手持楊枝淨水瓶,常將甘露灑人間,蕩滌塵垢,療眾疾苦。在佛經中,提到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而蓮花在中國民眾心目中一直是聖潔的形象代言,在文人的詩詞中也經常被提起,如李商隱的《贈荷花》、周敦頤的《愛蓮說》、劉因的《秋蓮》等。蓮花亭亭淨植、出淤泥而不染,既代表一種清淨不染的品質,也代表一種平等無我、博大無私的胸懷。在這裡,觀音文化中平等博愛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平等、謙和、禮讓、博愛的理念如出一轍,高度統一。

南山海上觀音

最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是:觀音信仰與佛教中國化這一論題,學術界尚無人進行過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但是,觀音信仰一定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希望教內外的專家與學者,能以「觀音信仰與佛教中國化」為論題,進行系統深入地研究,力爭出更多學術成果,以饗廣大讀者、觀音信仰者及觀音文化愛好者。

     鄒相,祖籍河南光山,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河南青少年作協副秘書長,鄭州市作協理事,黨的生活書畫院副院長,河南少林書畫院副秘書長,鄭州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禪心鄉韻》《拈花微笑》《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負責人,《禪露》雜誌執行主編。

相關焦點

  • 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佛教中國化的回顧與展望
    基於此精神,今特作《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佛教中國化的回顧與展望》此文,從如下三個方向談些自己學習與實踐的初淺認識和感悟:黨與政府對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提出很高的要求與寄予很大的希望,習總書記連續三年強調要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回顧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可以得知,中國化是佛教入華後成功融入中國國情與文化的最重要經驗。
  • 佛教常識丨揭秘極樂世界未來教主 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前世今生觀世音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玄奘大師譯為觀自在,中國漢地佛教也多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周秋良 | 民間送子觀音信仰的形成及其習俗
    中國文化中歷來就有「重生」「貴生」的思想,由此在民間形成了龐雜的生育神信仰。古印度的觀音信仰中本來就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內涵,傳入中國以後,迅速與中國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交融、疊合,觀音送子的功能越來越突出,逐漸成為觀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並形成了專職的形象——送子觀音。隨著送子觀音信仰的不斷傳播,在各地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送子觀音信仰習俗。
  • 觀音信仰的流行及其圖象創製的經典依據
    公元五、六世紀,密宗觀音信仰在印度就已經流行,後周時期,有關經典開始傳入中國。唐高宗、武周時期,漸趨發達的印度密教不斷隨梵僧東來,密教圖像開始在兩京寺觀頻繁出現。 晉代 銅觀音立像,殘高17.5cm 故宮博物院藏 漢傳佛教中的觀音信仰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江兜村志】民間信仰-佛教之唐興寺
    唐 興 寺江兜唐興寺大雄寶殿位於中間的佛是釋迦牟尼佛,盤腿而坐,雙手放置腿上,他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化者,佛教教主觀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觀音供奉於唐興寺大雄寶殿釋迦摩尼佛左旁。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唐代因避李世民名諱,又稱「觀音」。
  • 苗慄三義木雕館「觀音再現」展出觀音多面貌
    華夏經緯網11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三義木雕博物館收藏近千件木雕文物,其中宗教類有許多觀音類型作品,近日透過「觀音再現暨宗教文物特展」,展出不同面貌的男神、女神,讓民眾了解漢傳與藏傳觀音的不同面相。
  • 中國佛教協會發布《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9...
    佛教傳入中華大地後,歷代祖師大德根據佛教傳承發展的本土環境和信仰需求,在堅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摒棄了不符合中華文化傳統的一些觀念與制度,契理契機地推進佛教中國化進程,最終形成我國的三大語系佛教。觀念認同、制度適應、生活融合是歷史上佛教中國化的三大途徑。
  • 白玉觀音設計稿——1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4]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 觀音的五佛冠
    觀音,是中國佛教中,因其慈悲的形象,廣受人們信仰與愛戴的神祇。不過大家是否發現,觀音菩薩頭頂的寶冠,好像有幾種形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權現馬王」儀軌故事與西藏早期觀音信仰
    本文對於此節文字給予重新轉錄和譯釋,復又聯繫PT 37、PT 218等號寫本,著力探究了其中「權現馬王」故事的意涵和淵源,揭示出其作為喪葬儀軌先例神話的宗教功能及其作為觀音信仰早期例證的文本價值。本文所謂苯教,是對吐蕃時期及其稍後的前佛教期民間宗教的統稱。PT 239.2號寫本試圖將苯教的儀軌和程式運用於佛教的語境和場合,表明佛教在西藏民間確立地位曾經歷了與苯教相涵化的曲折過程。
  • 佛教:琉璃觀音,應現於世間攝化眾生,能救諸苦厄轉危為安
    在佛教之中,民間大多認為菩薩中以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最為慈悲,卻很少有人知道觀世音菩薩傳說化作三十三應身像隨緣普度眾生,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琉璃觀音,應現於世間攝化眾生,能救諸苦厄轉危為安:〝琉璃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三尊,〝化身相〞是〝童男身和自在天身〞的示現。〝自在天〞是六欲天之第六天。
  • 【敦煌文化】觀音三尊像的信仰轉換及其圖像演變
    ,其組合像式為釋迦牟尼佛居中,觀音與彌勒兩旁脅侍;2、在佛教由印度向中國的傳播中,觀音三尊式造像向阿彌陀信仰系統轉變,其組合像式為阿彌陀佛居中,觀音與勢至兩旁脅侍;3、觀音在兩個不同信仰系統的三尊形式造像中轉換的同時,其自身的圖像特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 楊維中:精深的佛教信仰是對理性的信仰
    所以這個論壇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能夠形成「高校之間、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以及學界與佛教界的義學研究力量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個良性互動首先是國內(包括港臺等地區)佛教研究領域的內部交流,再一個就是和歐美、日本等的國際互動。出於各種原因,這次會議國際化程度不夠。總體而言,此次論壇是一個「展示大陸佛教學術研究力量」的平臺。
  • 歷史上的佛經翻譯與佛教中國化
    歷史上的佛經翻譯與佛教中國化發布日期:2020-10-20    信息來源:中國民族報於飛
  • 對話錄| 楊維中:精深的佛教信仰是對理性的信仰
    A:這裡涉及到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強調的宗教中國化問題。佛教中國化、佛教本土化問題,我們研究了幾十年。很多學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特定學科或者說學科優勢去研究的,很少進行學科間的橫向交流,為此我們設定了兩個層面的主題。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佛像出現於希臘化之後,阿育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似乎未帶佛像來,有可能是來自恆河流域的原始佛教,若從海上來,則為南傳一路。後來的漢傳佛教,從西域來,為北傳一路,由恆河北上,從南亞往中亞,從興都庫什山抵天山,從犍陀羅至敦煌,伴隨佛教,將希臘化世界同中國式天下連接起來,以中國絲綢、印度佛教還有希臘化貨幣為紐帶,維繫著東西方橫跨歐亞的一個世界格局,有全球一體化趨勢,經過希臘化和中國化以後,世界歷史的統一性就用佛法表達。
  • 一文看懂所有的觀音菩薩像
    《法華經•普門品》是觀音菩薩信仰的根本經典,對中國人來說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化現為三十三種不同的形貌,來度化眾生。觀音菩薩「菩提為因,大悲為本」,作為完美慈悲的化身,隨類應化,救度有情。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翻譯了與觀音信仰密切相關的《正法華經》後,我國的觀音信仰開始揭開序幕。
  • 【民族團結共進步】新時代積極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從國家整體來看,一是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將有助於凝心聚力,匯聚和團結信仰藏傳佛教的各族群眾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二是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有助於宣揚和培育以「向善」「積德」等宗教倫理引導信教群眾,棄惡揚善,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有助於消除十四世達賴反動集團在宗教方面的消極影響,通過推進藏傳佛教的中國化,立足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統一
  • 【佛教】祈福的迷失與信仰症候
    中國底層的老百姓把佛教變成了「祈福的信仰」,實際上就是與釋迦牟尼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