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2021-01-07 舒放的後花園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後來等神猴和羅剎女所繁衍的小猴子數量多了起來,也是觀音菩薩在雪域播撒五穀種子,教會最初的先民耕種,從此茫茫雪域有了人類。

布達拉宮是藏文音譯。「布達拉」就是普陀山——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這也是觀音菩薩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極為尊崇地位的表現。在藏傳佛教,達拉和班禪分別是觀音菩薩和無量光佛在人間的化身。

格魯派第一大寺院哲蚌寺,每天清晨,都會響起叫早僧人渾厚的聲音:米米澤哇德慶堅熱司(觀音菩薩保佑平安)!寺院僧眾就這樣,以祈請觀音菩薩保佑平安開始每一天的生活。

密宗中的三怙主,分別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分別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也由此可見觀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漢傳佛教不同,藏傳佛教觀音菩薩造型通常為男身,在密宗造型中,形象更加多樣化。有四臂觀音、六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以及忿怒相馬頭明王等。

在金剛乘中,三怙主的觀音菩薩就是四臂觀音,是修行者必須要進行的修習法門。那麼,四臂觀音的四臂代表什麼?

四臂觀音是諸佛菩薩菩提心的化現。四臂觀音造型呈白色身,代表清淨;四臂中前兩臂合十胸前,掌中有如意寶珠,表示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後兩臂中,左手拈八瓣蓮花,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不間斷救度眾生。

四臂的象徵意義有兩種,第一、代表四種佛行:息、增、懷、誅。四種佛行也是修行的四種法門。

息:平息所有眾生(首先是自己)的痛苦,障礙及苦厄等一切違緣。

增:增上福報、智慧、壽命、名望、財富等。

懷:是懷柔之意,自心獲得自在之後懷柔救度眾生。

誅:消除所有惡念,降服內外之魔。

第二個含義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廣大的利他心,能夠普緣無量眾生,得無量之福,所以叫作無量心。

慈無量心:慈就是願人人乃至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得樂。

悲無量心:慈與悲同體,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理心。

喜無量心:就是佛家所說的大歡喜,看到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無限喜悅,這種喜悅沒有分別心。

舍無量心:舍掉所有分別念、執著心。

此外,在藏傳佛教中,還有忿怒相四臂觀音造型,藍色身,四首。所執法器亦有所不同。和寂靜相四臂觀音一樣,忿怒相四臂觀音也是三怙主本尊造型。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中多面多臂的觀音菩薩圖像研究
    從唐代開始,漢地民間信仰中出現觀世音菩薩四臂觀音、六臂觀音這種化身,而觀音菩薩的化相在藏傳佛教中更加豐富多姿。藏傳佛教中的菩薩造型相對於漢地更加複雜、繁多,這源自民族信仰的區別。藏傳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種象徵,一種民族信仰的體現。在中國佛教的兩大系統,即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信仰中,觀音菩薩都是一個重要的佛教尊神。
  • 為您解讀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輿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合稱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門。    本尊身顏潔白如月,頭戴五佛冠,發黑色結髻,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捧有摩尼寶珠,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蓮花與耳際齊,面貌寂靜含笑。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全身花蔓莊嚴,雙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身發極大五彩光,明朗照耀。
  • 藏傳佛教的圖騰——綠松石
    藏傳佛家造像在中國佛教造像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各教派的發展,產生了風格各異的佛教造像,而80%以上的造像上都鑲嵌綠松石,這也是佛界綠松石鑲嵌類似於經濟學理論中的一種「二八現象」。  綠松石是西藏藏傳佛教最神聖的圖騰崇拜物。在印度、尼泊爾這些佛教盛行的地方,綠松石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著。
  • 藏傳佛教文物賞析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面目猙獰而內心慈悲——藏傳佛教護法神
    藏傳佛教有著系統龐大、種類繁多的護法神體系。而且這個體系至今仍在不斷擴充之中,這和護法神的來源之一有關。藏傳佛教護法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其一、源自印度佛教是佛陀住世期間所降服的外道,由於信服佛法,從此立誓順從佛法,護衛佛法,遂成為了佛教的護法。
  • 藏傳佛教佛像主要種類及代表佛像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發展至今,在我國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流派。南傳佛教也叫上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以自身解脫為終極目標。佛像只有佛陀也就是釋迦牟尼這一種。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均為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己任。大乘佛教佛像種類眾多,如漢傳佛教寺院五百羅漢,每一尊造型都不相同,堪稱佛像造型藝術集大成者。藏傳佛教佛像造型又不同於漢傳佛教,依據佛教經典劃分,主要有般若部和秘密部。
  • 藏傳佛教諸神法鬘之馬頭金剛
    、馬頭觀自在等,漢傳佛教天台宗稱其為「獅子無畏觀音」。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的阿底峽尊者(Atisa)也專注《蓮花六臂馬頭金剛修法》和《四臂馬頭金剛修法》二論,所傳馬頭金剛教法,多為噶當派及後來的格魯派所吸收,格魯派四大名寺之一的色拉寺,即供奉著一個金剛橛(馬頭金剛法器之一,後被神格化,成為一位獨立的守護神)和一尊馬頭金剛像。在噶舉派與希解派中,都有僧人因修習馬頭金剛而獲得成就者。在蒙古地區,馬頭金剛也是重要的護法神之一。
  • 藏傳佛教壇城圖集,過目增福!
    藏傳佛教壇城總集 壇城,梵文「曼荼羅」,意思是壇城;藏語稱作「吉廓」;華譯為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 在藏傳佛教中認為,宇宙有著一個壇城的形象。宇宙的中心就是神山,邊緣是一個巨大的鐵輪方形壇城的四面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由中心和四方組成的壇城是一個匯集能量的地方。通過建立一個壇城可以變「亂」為「治」,也就是說,可以使風雪變晴天,可以治癒疾病,也可以佔領一個「亂」的國土,使野蠻民族變成信仰藏傳佛教的順民。
  • 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及法器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藏傳佛教法相—金剛亥母
    在藏傳佛教噶舉派中,她為女性本尊之首,馬爾巴,米拉日巴,剛波巴等諸位大成就者均認為他為本尊.其作為藏傳佛教本尊之一,不僅僅是四大教派共同尊崇的母續本尊,同時也是主要用來做寶瓶氣脈及拙火定的觀修本尊.在金剛乘密續中也宣說一切空行母都生自金剛亥母.金剛亥母的法門是從《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中的「大樂」(mahāsukha)發展而來.根據藏文大藏經密續中所記載,金剛亥母是諸佛入於大樂智慧的甚深禪定中幻化的本尊又象徵勝義大樂智慧本質.
  • 藏傳佛教聖像~護法部(5-9)六臂怙主
    六臂怙主,梵語名音譯「瑪哈嘎拉」,藏語名音譯為「貢布夏州」、「貢布」,漢譯作「大黑天」或「救主」或「大黑護法」。按照藏傳佛教造像學的說法,貢布有七十五種變化身形,而六臂怙主則佔據主尊的位置。最早從印度把貢布邀請到藏土來的是舊密寧瑪派,後來薩迦派和噶舉派也邀請來了他們崇拜的貢布護法。
  • 文玩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太全了!值得收藏)
    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十一面觀音根本咒(藏傳大悲咒)直接感受加持力!
    依《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所說,其形像為(大正20·150c)︰『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頭,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嗔面,右廂三面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後有一面作大笑面,頂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後著光。又,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花;展其右手以串瓔珞,施無畏手。』然而,古來所見的圖像,未必皆如該經所載。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皈依本尊中圍聖眾及諸眷屬,皈依具慧眼者吉祥怙主守護正法一切護法。」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
  • 藏傳佛教中的八大法器
    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藏傳佛教簡介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對佛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欽桑波(958-1055)、阿底峽(982-1054)。仁欽桑波翻譯了17部經、33部論、108部怛特羅,建寺108座。阿底峽寫作《菩提道燈論》,對藏傳佛教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弟子仲敦巴創立噶當派。同時他還是觀音、度母信仰的推動者。下路弘傳下路弘傳指有阿里地區傳入的佛教。
  • 藏傳佛教五大本尊
    密集金剛是藏傳佛教密宗修習觀想的五大本尊之一,梵語稱為「庫夫雅·薩瑪迦」,藏語稱為「桑堆」。有時也稱為「集密金剛」或「密聚金剛」。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尤其是格魯派教法中非常重視密集金剛之法的觀修。也有說密集金剛是從密宗五方佛中的東方阿悶佛化身演變而來的,在藏傳佛教格魯派教法中,據說密集金剛也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守護神。主尊身藍色,象徵佛教最高諦理。
  • 藏傳佛教法相—不動明王
    在鎮守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也是著名的護法.而且不動明王不但是佛教八大護法之一,同時也是十二生肖屬雞者的守護本尊.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動明王法像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1056年仲敦巴建熱振寺為根本道場,形成噶當派。其特點是強調戒律。仲敦巴死後,其三大弟子分別傳法,又形成教典、教授、教誡三個支派。噶當派以阿底峽《菩提道燈論》為基礎,主講經論為「噶當七論」,所崇本尊為釋迦佛、觀音、綠度母、不動明王,該四本尊與三藏教法合稱「噶當七寶」。噶當派教法傳播甚廣,其他教派均深受其影響。l5世紀初,宗喀巴主要依噶當派教義創立格魯派,亦稱「新噶當派」。噶當派也隨之並人格魯派中。
  • 閆雪:藏傳佛教覺囊派繪畫遺存概說
    第四層 12 個殿,其中四個被毀,其他均有不同程度損壞。有主尊金剛薩埵,配繪各種化身及眷屬、惡趣清淨壇城、上師像、馬頭明王、無量壽佛 ;主尊無量光佛,配繪各種上師、龍樹、聖天、無著等。第 5、6 殿繪有各種壇城、金剛手像、六臂怙主、金剛橛諸相 ;第 7 個殿主尊金剛薩埵,配繪四壇城、金剛薩埵各種化身及隨從 ;第 10 個殿主尊強巴佛,配繪五方佛、護法及各種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