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

2020-12-14 騰訊網

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而作為漢語成員之一的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但其同樣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獵漁稼穡的、生活經驗的等等。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其描述的不僅僅是木匠工藝的高深,而要想學會使用這四種工具,一般人需要三五年,而刨子這種工具卻需要一輩子去學習!那麼這句俗話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錛三斧四鋸半年

提起這三樣木匠所用的工具,就不得不提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了,其被後世之人稱為「百工聖祖」。其靠著自己巧奪天工的手藝為自己博下了不朽的聲名,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魯班書》這個傳世珍寶。

錛是木匠常用的一種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頭。一般是雙刃,一刃是橫向的用於削平木材,另一刃是縱向的用於劈開木材。一般用於去除樹皮或加工成大概輪廓的粗糙加工。其看似形同斧頭,卻又不相同。

如果不能熟練的使用,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為使用錛修整木料的過程中,錛子揮舞的方向正朝腿部,因此民間用一句俗語來形容「耍錛不留神,光照腿上尋」。

早在幾十年前,造屋所需要木製的柱、梁、檁、椽、房朳板、鬥拱等都離不開傳統的「錛」。時至今日,隨著現代技藝的發展,造房大都用鋼筋水泥、預製構件,不但快而且堅固,優勢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錛這種工具慢慢的就被新木工「淘汰了」。

斧子這種工具也是比較實用的工具,其一端方形實心可當做錘子使用,一端有刃可用於劈坎。當然,這斧子並不是用來劈柴的那種大型斧頭,這種比較小巧。但是想要熟練使用斧子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用斧子將木料砍、削成想要的形狀是非常之難的。民間眾人曾用這麼一句俗語來形容斧子的難學難用:「快鋸不如鈍斧,一世斧頭三年刨」的說法。

再來看鋸。鋸的功能一般用於截斷或者截短木材的。很多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也很少接觸到鋸。使用過鋸的都知道,要想快速的鋸開、鋸齊木料並不容易,一不小心還可能會把鋸條「折斷」。

因此民間的老木匠口中就流傳有這麼一種用鋸口訣,叫做:「鞭打快牛,鋸使兩頭;輕提條,歡殺鋸,鋸鋸不跑空」。所以使用鋸,要穩、要準。當然!就算是年齡大的老木匠也不敢說自己鋸出的木料有多齊整,所以就像錛和斧子一樣,鋸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使用的,最少也要半年之久,才能使用得當。

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刨子才是真正考驗木工師傅技術的工具呢!其由刨刃和刨床兩部分構成。刨刃是金屬鍛制而成的,刨床則是木製的。其作用於木料的粗刨、細刨、淨料、淨光、起線、刨槽、刨圓等方面的製作工藝。

最為重要的是,刨子能把彎曲、不平的材料去彎存直,以達到「劣材巧用」的目的。學會用刨子並不容易,就算一個技藝精湛的老木匠都不敢說自己能夠完全掌控刨子,只能說「活到老,學到老」慢慢的摸索完善。

雖然說使用刨子很難,甚至需要一輩子去學習,但是老祖宗還是留下了使用刨子的入門口訣:「立一臥九,不推自走;立一臥八,費力白搭;長刨刨的叫,短刨刨的跳;前要弓,後要繃;肩背著力向前衝」。當然!這套口訣雖然流傳下來了,仍然需要後人去親自實踐總結!

你認為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的說法靠譜嗎?不妨發表一下你的觀點。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你用過嗎?
    導語: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你用過嗎?以前的人們大到蓋房子,小到做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木匠。木匠,肩跨一個木工包,手拿一個木工鋸,進百家門兒,吃百家飯,可謂一技手藝在身,到哪都是座上賓。
  • 博大精深,農村俗語:「一輩子吃不上四個菜」,究竟是哪四個菜呢
    在農村,許多俗語經久流傳,農民們將其當成老人言。農村俗語雖然經過了時代的久遠,有不少已不合時宜,但不可否認,仍有一些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北方農村常說的「一輩子吃不上四個菜」,朋友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所謂一輩子吃不上四個菜,其實是一句質疑人能力的俗語,多多少少充滿著諷刺的意味。在北方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地區比較流行。那麼,為啥說人吃不上四個菜呢?因為在北方人吃飯講究一點,一般的標配為四菜一湯。四個菜,包括一大一小兩葷菜,再加上兩個素菜。說你吃不上四個菜,這不明顯帶有嘲諷貧窮的意思嗎?
  • 農村俗語「三六不迎門,迎門半月妻」,啥意思?三六不能婚娶?
    導讀:農村俗語「三六不迎門, 迎門半月妻」,啥意思?三六不能婚娶?婚喪嫁娶都是人生之中的大事。結婚的習俗也有關於結婚日子的說法,其中就有一句老話叫做「農村俗語「三六不迎門, 迎門半月妻」,啥意思呢?在一些農村地區,對於結婚的時日安排也是有很大講究的,其中就有三六月不宜結婚的說法。這種說法有多種的原因所致,並不單單只是傳統,其實還跟實際情況相結合,所以說這種說法其實也並非是純粹的mi信。也是有一些道理存在的,為什麼說三六月不能結婚呢?首先來說一下三月。
  • 民間俗語:「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由來半邊收」,啥意思?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譬如已經臨近的春節,與其相關的活動還有貼春聯、吃年夜飯、熬年、拜年等,但是作為文化底蘊豐厚的中華民族,這些民俗活動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間傳統的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特殊而低調的文化傳承,那就是民間的俗語。
  • 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
    而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木匠根據一代代的經驗,總結出了工具使用的各種俗語,比如形容木匠工具重要性的話叫:「推(刨)刀斧頭鋸,曲尺墨斗線,鑿囝(nān)鐵錘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驚。」若是追溯歷史,這些工具的使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它們是中國智慧的完美呈現。
  •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俗語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俗語是屬於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車馬滾滾向前,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遺產」消散,有很多新的遺產出現。
  • 立春到了,俗語「立春下雨是反春」是啥意思?立春下雨有啥說法?
    摘要:立春到了,俗語「立春下雨是反春」是啥意思?立春下雨有啥說法?不知不覺中,春節就要過完了。在2月4日,也就是正月十一日就要迎來今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了。在過去立春不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而且還是很重要的節日。
  •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其中的俗語文化更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非常流行了。在當時那個年代教育還沒有普及,所以民間俗語很容易得到推廣。和詩歌辭賦什麼的相比,俗語在深度內涵上要落後許多,但是俗語通俗易懂,而且在很多方面都適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俗語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雖然在今天俗語的地位不如從前,但熱衷於使用俗語的人仍然非常多,而且對於很多學者們來說,研究俗語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我們從俗語中能夠發現很多古人很多為人處世的態度。
  • 民間俗語:「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究竟啥意思?
    除了一些家喻戶曉的著作,婦孺皆知的千古名言和詩詞,老祖宗總結的民間俗語,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顧名思義,所謂俗語是普通百姓根據生活經驗、常識創造的,形式相對簡單形象,而且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方便流傳開來。比如常說的「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即使沒讀過書的人,也能明白此話比喻太貪心,辦事不夠踏實,不值得給人信任感。
  • 俗語:「三不問,四不吃」,有何含義?三和四說的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俗語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瑰寶,能夠流傳至今不是沒有道理的,民間老百姓最喜歡的就是俗語,這是老祖宗用自己的實踐經驗積累下來的智慧結晶,而且很多俗語都是數字,就像今天說的:三不問,四不吃,在以前農村人的文化並不高,所以很多俗語都特別的接地氣,這樣才好傳播,比較通俗易懂。
  • 農村俗語:「門前有三樹,家興富三世」,啥意思?有道理嗎?
    愛聊天,熱情好客就是這裡最大的特點,忙完農活或到了飯點,村裡的老少爺們就會聚到一起,談天論地,說說笑笑的。不過最有趣的就是長輩們口中說的俗語了。有時常會為一句俗語的來源和意思爭的面紅耳赤!俗語其實是源於生活中一些經驗之談,代表著樸素的思想與至簡的道理,它大到民族心理,小到個人生活寫照,細分的話又分別有天氣,交友,治家,做人,批駁,習俗,忌諱等等。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西遊記》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耶?」
  • 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啥意思?什麼是化骨龍你知道嗎
    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啥意思?什麼是化骨龍你知道嗎在從前信息還不發達的年代,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俗語教會他們如何進行農業生產,如何為人處世。雖然現代社會用到的沒那麼多了,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悟出一些道理。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老輩人常常提起
    中國文化流傳至今,有很多東西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比如我們常聽老人說一些民間俗語,這些話雖然找不到具體的出處,但是卻聽起來很有道理,就連現在也常聽家裡的長輩說一些俗語,或許是對你表示關心,或許是教你如何做人,但是不管出發點是什麼,目的都是為了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 民間俗語:「男怕摸頭,女怕摸腰」是啥意思?「摸了」會怎樣?
    民間俗語:"男怕摸頭,女怕摸腰"是啥意思?"摸了"會怎樣?俗語在古代中國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和詩歌,辭賦相比較俗語無疑更加親民,所以在民間俗語的流傳度是非常廣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俗語的種類也是豐富多樣,大部分的俗語都是長輩們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從而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堪稱當時智慧的結晶。俗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性強,更加口語化,即使是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從俗語中獲益良多,所以研究學習俗語無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 傳統手工刨子研究
    另外,還有形式多樣的斧頭、鑿子、鋸等,這些工具受現在電動工具的影響,使用越來越少,如果再不進行系統的收集研究,可能很多工具的名稱、用途等將漸漸被人遺忘。本文在對黔東南手工木工刨子進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礎上,對常用的刨子進行分類和功能分析,其目的是將傳統建築文化保留下去,為繼承和發揚黔東南傳統民族建築營造技法提供支持。
  • 俗語「馬看四蹄,人看四相」,啥意思?買馬識人的經驗之談
    可是有句俗語說「馬看四蹄,人看四相」,這是啥意思?難道馬一看到四個蹄子就知道好馬賴馬?難道人看到四相就知道這個人心思好壞?馬看四蹄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俗語「馬看四蹄」中的「四蹄」指的是什麼?原來,它是指馬蹄上的四個部位:蹄緣、蹄冠、蹄壁、蹄底。如果馬的這四個部位長得好,懂識馬術的人說,這一匹馬就是一匹良馬。
  •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還鄉」,啥意思?背後的道理引人深思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還鄉」,啥意思?背後的道理引人深思文|孟浪大家好,老弟我今天要給各位觀眾老爺說一說咱們咱們民族的一些老話。中華兒女向來比較在意咱們的老輩留下來的一些道理或者是物品,比如一句老話不就這樣講嘛「老輩教給咱的本事不能忘」,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能過忘本這個道理,但是現在很多古老的技藝都失傳了,就很遺憾。
  • 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俗語流傳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它真正存在的道理,有些俗語是關於農業生產,有的關於做人處事,有的卻是關于禁忌及忌諱,農村看似自由隨意,但實際有好多講究的事情,比如閏月給父母買紅衣服、出嫁回娘家夫妻不同床、大年初一不打掃垃圾等等,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又是啥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