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

2021-01-09 歷史芷天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

俗語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俗語是屬於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車馬滾滾向前,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遺產」消散,有很多新的遺產出現。俗語能夠在這其中被傳承下來,跟它自身的屬性有很大的聯繫。

俗語,就像它的名字說的那樣,它通常都是通俗易懂的,它在民間的使用範圍及其廣泛,有很多普通民眾都喜歡使用這些既包含著一定的道理使用起來又很方便的句子。此外 俗語的涉及範圍及其廣泛,幾乎貫徹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這句俗語就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關係,它就是:「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按照我國傳統木匠藝人他們的說法來看,「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是我們古人們總結的關於建造房屋和棺木的一種講究,是要去恪守的一種規範。它所指代的意思就是:大門的上面要比它的下面寬上三個手指的長度(房子屋裡面的門要它的下面比上面寬上四個手指的長度;棺材的長度一般都會設定為七尺三)。

我們先來看看這「門留三」吧。在筆者的印象裡,我們的古人們不是比較追求方正嗎,那為什麼要把房屋的大門設計為上比下面寬上三指呢?我們都知道,這大門對於房屋來講說就像是人的臉一樣,是臉面。一個房子看起來氣派還是不氣派跟這座房屋的大門有著很大的聯繫,大門是房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及其重要的。

而且,大門在古代還有著迎財納福上門的意味,所以說,在古代是有著很多關於大門的講究的。而這句俗語中所說的關於大門的講究,古人們是賦予著「上寬好儲財」的寓意在裡面。財富對於人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筆者來說了吧,所以它能流傳到現在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我們再來看看「房留四」。這裡的房指的是人們房屋內的房門,所說的也是跟門的尺寸有關係的。如果說房屋的大門上面比下面寬三個手指是為了迎財納福,那麼房屋內的門,下面要比上面多四個手指則是為了人丁興旺了。

我們的古人們認為,房門的下面要是寬了,那麼人丁才會更加的興旺了。人丁興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那可是非常重要了,要真的比起來它比財富對於家庭的重要性還要大。你看,古代的很多底層勞動人民很多明明很窮,但還是要生很多孩子來傳宗接代,再看現在的印度和現在的很多農村地區也是這樣的。這句話與上一句連在一起就是:上寬好進財,下寬好進人。

我們最後再來看看這「棺要七尺三」。在古代,我們的古人們很信奉著輪迴之說,人們在死後靈魂會到地府,然後再入輪迴投胎轉世。而棺木則是人百年之後要待的地方,這可以點都不能馬虎,即使是生前活得不那麼體面,死後也要體面,這跟輪迴投胎也有關係啊。

所以說,棺木的規格也有嚴格的規定,一般來說,棺木的長度都是為七尺三很少人會可以更改它的長度。就算是真的要更換也是更換棺木的材質和棺材板的厚度,它的尺寸很少人「敢」更改的。如果是家住在農村的話,或許就可以發現基本上所有的棺木尺寸都是這樣,不過,現在更多推薦的是火葬,畢竟我國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了。

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相關焦點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導語: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有道理嗎?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們在幹事的時候都是有規律的,否則就會亂套。而這句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自然也是農村木匠做家具的尺寸,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其中蘊含著什麼道理呢,李子的四哥是一位木匠,我們聽他是怎麼說的。四哥現在經營一家木匠鋪,由於這幾年的門窗安裝都是鋁合金的天下了,由於轉行不及時,所以四哥的生意基本上以打棺材和高檔木門家具為主。
  • 「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有啥講究?三四六指的是啥?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年歷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的一脈,是民間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所總結出來的,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寫,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由於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在民間廣為傳播,許多俗語背後都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如農人老一輩說的:「門要留三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講究的,畢竟我們國家的傳統就是要討一個好彩頭,就好像每次考試之前,都會有人選擇早飯吃一根油條加兩個雞蛋,寓意著一百分,還有穿紫色的褲子,意思就是"指定過",這些都很有趣,也不是一種迷信,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凳不離三」「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從古至今,中國人呢都非常講究吉利,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一帆風順,所以吉祥話,寓意著吉祥的物件,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希望年年有餘,就會將魚的形象化作木雕、國畫等等,包括一些俗語也蘊含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來說這一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 書法用紙術語「四尺三開」「鬥方」,是什麼意思?
    書法用紙有「四尺三開」「鬥方」等說法,有些人看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裡我們就將它講一講。一「尺」與「開」所謂幾「尺」,主要是按紙幅的長度定的,每尺33cm左右,誤差在3cm之內。書畫中所用的宣紙一般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等,還有特殊制式。
  • 「前留三步好走好走,後留三步好退」,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多少?
    當然還有一些是由歷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俗語。俗語文化來源於勞動人民的生活,又對他們的生活有指導意義。正因為這樣,俗語能夠經久不衰,在民眾當中不斷地傳播,直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俗語「前留三步好走,後留三步好退」。前留三步好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人們在往前走的時候要看三步。
  • 俗語:「前留三步,後留三步」,什麼意思?後半段才蘊含大智慧!
    有些人認為上一輩說的話"老土又保守",認為他們跟不上時代,思想落後。實際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做人不要太飄,仔細想想這些老祖宗的話,代代相傳至今,又怎麼會沒有道理呢?萬物不論怎麼變,其本質還是不變的,因此想少走彎路,勸你還是多人聽聽長輩的建議,他們早已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凝縮成許多簡短有力的俗語。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農村有很多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農俗和俗語,當然,也有一些看似無用其實有些道理的習俗。 今天要看和大家說的,則是一些隱藏工匠秘密的農俗,以及咱們老百姓的一些心理以及忌諱、祈禱的事情。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吧!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長凳的長度,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 「三」作為數字,屬於離卦,離為火,火對應五德中的「禮」。 三人成「眾」,大家要想聚在一起,坐在一起,沒有衝突,就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小時候總聽家裡人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指導農業生產的俗語,長大一些家裡人又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長大了才明白這句話蘊含的哲理。農村流傳著許多意境深遠的俗語,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百態。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啥意思?抬轎房是什麼?
    除了預報農村的收成天氣,這俗語在農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導人們建設房子,大家都知道農村的房子很多都是「一代房,三代住」,蓋一個房子幾乎會耗掉農村人半輩子甚至一輩子的積蓄,所以蓋房子也算是農村人的一個人生大事。
  • 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你用過嗎?
    導語: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你用過嗎?以前的人們大到蓋房子,小到做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木匠。木匠,肩跨一個木工包,手拿一個木工鋸,進百家門兒,吃百家飯,可謂一技手藝在身,到哪都是座上賓。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農村有很多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農俗和俗語,當然,也有一些看似無用其實有些道理的習俗。今天要看和大家說的,則是一些隱藏工匠秘密的農俗,以及咱們老百姓的一些心理以及忌諱、祈禱的事情。話不多說,一起來看吧!而對於木匠們來說,就有一些做工的習俗和俗語流傳下來,指引他們進行手工藝製作。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