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前留三步,後留三步」,什麼意思?後半段才蘊含大智慧!

2021-01-11 小一歷史筆記

有些人認為上一輩說的話"老土又保守",認為他們跟不上時代,思想落後。實際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做人不要太飄,仔細想想這些老祖宗的話,代代相傳至今,又怎麼會沒有道理呢?萬物不論怎麼變,其本質還是不變的,因此想少走彎路,勸你還是多人聽聽長輩的建議,他們早已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凝縮成許多簡短有力的俗語。

就比如這句:「前留三步,後留三步」,原來後半段才是老祖宗真正想告訴我們的:

「前留三步好走,後留三步好退」

前邊留下三步遠的地方,再向前走也方便;後邊留下三步遠的,向後退也容易。其實再往深的理解就是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太滿,都要留一些餘地,不要緊緊地局限於眼前的一些東西。童謠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做事情之前就應該做好準備,不要臨上場的時候才思考該怎麼做,所以說從這些方面來看,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嘲笑籠中的鳥,卻沒意識到我們的心又何時飛過世俗的牢籠;我們嘲笑被鏈子拴住的牲畜,卻不知道鏈子乃拴在我們心上;我們嘲笑井底之蛙,可我們也不曾完整地看過廣闊的天空"。

做人要給自己留後路,誰都有難念的經,誰也不會完美無缺,都有無奈,沒有人保證一生得意,說不定有一天,拉你一把的,正是你嘲笑的人!

凡事留一些餘地,不是給別人走,而是給自己;說話少一些針鋒,不是寬容別人,而是容自己;做事多一些善舉,不是幫助別人,而是幫自己。

與人相處,多一些珍惜,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備,多一些高看,少一些小瞧,多一些善舉,少一些惡行!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是非,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凡事不可做絕,要留有餘地,若不然,會落得個"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結果,把後路堵上了,回頭都不能。天作孽猶可存,自作孽不可活,不留餘地而至困境的人,就是自作孽,那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有自求多福了。

看完這則俗語,你有什麼感觸?

碰在一起就是有緣,我們要學會用虔誠的心,去感恩身邊的人、尊重身邊的人,珍惜每一天,珍惜大家一起走過的歲月。誰都沒有資格嘲笑誰。做人做事要給別人留餘地,給自己留後路,敬人等於敬己,這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我們的老祖宗很有智慧,所以從古至今流傳下很多俗語。取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些雖然聽起來粗鄙,甚至有些殘酷,但是卻都很現實。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以後的人生就會少走不少彎路。

因此,先賢的成功不是不可復刻的,前提是學會先人的大智慧。

而老祖宗的智慧還是需要我們去琢磨、去鑽研的,而從古至今,還有很多擁有大智慧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

古人的智慧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老祖宗的話,也就是俗語,言簡意賅,當你熟讀以後又會發現這裡面有著很多人生道理,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很有借鑑的意義!

但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否定的,可以作為一種修心養性一種非常好的途徑。

《老人言》,這是一本是口口相傳留下來的草根智慧話語。可以帶我們領略古時候那些老人家的智慧。

在這本《老人言》裡,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大部分俗語,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平實易懂。

這本《老人言》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是能讓我們一邊哈哈大笑還能一邊學到很多智慧的書籍!

讀《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者對話,他會教給你他的畢生所學,幫你指引人生航向,讓你更快適應社會,教會你立身處世的法則。

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文言文看不懂,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文的《老人言》,不僅將原版內容完整收錄,還有詳細的翻譯和注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俗語智慧#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前留三步好走好走,後留三步好退」,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多少?
    引語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歷代先民們創造出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些文化是我們後代的驕傲,其中有高雅有內涵的唐詩宋詞被後世所欣賞背誦,也有一些戲曲成為我國的國粹,還有的物質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的象徵。
  • 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有道理嗎?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們在幹事的時候都是有規律的,否則就會亂套。而木匠也是如此,有經驗的木匠在打做家具的時候,都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做什麼家具就用什麼尺寸,否則的話就會做不出家具,更給自己難堪。而這句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自然也是農村木匠做家具的尺寸,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其中蘊含著什麼道理呢,李子的四哥是一位木匠,我們聽他是怎麼說的。
  •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俗語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俗語是屬於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車馬滾滾向前,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遺產」消散,有很多新的遺產出現。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導語: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農村俗語「南留下北留上,東留高西留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了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我們的祖先從他們身上和實際生活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而正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流傳至今,它也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紅起來」,走進中國人的千家萬戶!
  • 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然而農村老人對於知識的重要性,卻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就比如這句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它具體講述的是什麼意思呢?「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我們可以先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很久之前的農村,如果在房屋的前門不點上一盞油燈的話,那麼房屋的後院就會顯得非常昏暗。」字面上似乎沒什麼稀奇,但是這句俗語蘊含了老祖宗的智慧!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小時候總聽家裡人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指導農業生產的俗語,長大一些家裡人又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長大了才明白這句話蘊含的哲理。農村流傳著許多意境深遠的俗語,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百態。
  • 俗語:「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其實,大家現在都聽到過的農村俗語自有它的出處和內涵,俗語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充分體現出了實踐出真智的道理。今天,就「人住扛轎屋, 災禍連連出」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咱們一起說道說道。其實俗語這種東西就是另一個角度上的人生哲理,它都是我們的先輩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並且流傳到如今的。
  • 俗語:寧肯囤尖上留,不敢在囤底上愁,是何意?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農村俗語當然是反映農村生活,所以有些俗語出來以後,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是不太明白的。不太明白的原因就是其中一些俗語中提到的物品只是在農村才能見到,在城市裡是看不到的。就比如這句俗語「寧肯囤尖上留,不敢在囤底上愁」,首先這句俗語中的「囤」是什麼東西,很多人就不明白。
  • 「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有啥講究?三四六指的是啥?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年歷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的一脈,是民間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所總結出來的,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寫,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由於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在民間廣為傳播,許多俗語背後都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如農人老一輩說的:「門要留三
  • 俗語:「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老祖宗的話蘊含處世道理
    ——趙善括《滿江紅》01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有的俗語雖然流傳的年代比較久,對於現代人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依舊受用,比如古人曾經說過這句話: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民間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智慧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原話是"大房簷水滴小房,小房就叫淚滴房。建房若叫滴淚房,主傷兒女痛斷腸。爹哭兒來兒哭娘。"家有滴淚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滴淚屋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說白了,滴淚屋就是在正屋旁邊,比正屋矮的房子。古時候房子的房頂都是用瓦片鋪蓋的,每逢下雨的時候,雨水就順著瓦片從高到低流下來。所以矮屋才被叫做滴淚屋,若是有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是不好的。
  • 俗語:前高后窪,不孤就寡,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先成家,後立業的習慣,沒有家,也就是沒有住的地方,那說什麼都是多餘的。所以能夠建一幢讓全家人都滿意的房子,是農村人幾代的夢想。他們會把建房作為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來對待,從最初的勘測,選址,購買木料,到請風水師來測算,最後到房屋成形,前前後後總要經歷一兩年的時間。而在這其中,也衍生出了不少的俗語,例如「前高后窪,不孤就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啥意思?蘊含祖先智慧
    文/遐慕 俗語: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啥意思?蘊含祖先智慧在如今這個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與過去似乎完全不一樣了。在我們的視野中,現代的物品隨處可觀,人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革新,思想也在不斷地「前衛」。
  • 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什麼意思?蘊含祖宗智慧
    在中華文化中,俗語算是比較特殊的存在了,它與其他種類文化不同的是,它並不是文人騷客的經典名作,而是由普通老百姓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總結所得,並且口口相傳到如今,而且內容涉及廣泛,讀來通俗易懂,算是草根文化的經典了。有句話叫,相由心生。
  •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什麼意思?精華全在下半句!
    關於戒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而且是這句俗語的精華所在。但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所以人們常常會對這句俗語產生誤解,認為出家人破戒算不上什麼大事,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如何並不重要。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至於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我們繼續往下看。
  • 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有的地方則是清明前三天燒紙,聽老人說前三天陰間路上不擁擠,去世的親人能很快收到冥幣,路上行走安全便捷。
  • 手牽手,一步兩步三步四步......
    三步 / 環境創設教室的七十二變用專業雙手去打造▲ 變身前▼ 變身後變身前、後差距夠大吧!教室的「七十二變」由每一位專業老師為寶貝們傾情打造!我園行政班子組織各班班長、安全員,對校園、班級環境展開安全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記錄,消除安全隱患,努力做到不漏一處,不留死角。
  • 人們常說「三教九流、八大江湖」,是哪三教哪九流?是什麼意思?
    引言古人的很多俗語,大多數人只知道其字面意思,並不知道背後的深意。其實有時候多了解一些俗語可以增加我們文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而這些俗語中也蘊含著很多知識,多了解一些對於我們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壞處。比如古人常說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很多人就不知道具體指的是什麼。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這「三不借」指的是哪三樣?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中指的是哪三樣?農村人的生活離不開俗語的!一些俗語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且非常直白,但是就是這些樸素的俗語,蘊含著一些人生哲理。所以來說,一些有用的俗語就像一盞明燈一樣,給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道路。不得不說,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裡面蘊藏著很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