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上一輩說的話"老土又保守",認為他們跟不上時代,思想落後。實際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做人不要太飄,仔細想想這些老祖宗的話,代代相傳至今,又怎麼會沒有道理呢?萬物不論怎麼變,其本質還是不變的,因此想少走彎路,勸你還是多人聽聽長輩的建議,他們早已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凝縮成許多簡短有力的俗語。
就比如這句:「前留三步,後留三步」,原來後半段才是老祖宗真正想告訴我們的:
「前留三步好走,後留三步好退」
前邊留下三步遠的地方,再向前走也方便;後邊留下三步遠的,向後退也容易。其實再往深的理解就是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太滿,都要留一些餘地,不要緊緊地局限於眼前的一些東西。童謠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做事情之前就應該做好準備,不要臨上場的時候才思考該怎麼做,所以說從這些方面來看,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嘲笑籠中的鳥,卻沒意識到我們的心又何時飛過世俗的牢籠;我們嘲笑被鏈子拴住的牲畜,卻不知道鏈子乃拴在我們心上;我們嘲笑井底之蛙,可我們也不曾完整地看過廣闊的天空"。
做人要給自己留後路,誰都有難念的經,誰也不會完美無缺,都有無奈,沒有人保證一生得意,說不定有一天,拉你一把的,正是你嘲笑的人!
凡事留一些餘地,不是給別人走,而是給自己;說話少一些針鋒,不是寬容別人,而是容自己;做事多一些善舉,不是幫助別人,而是幫自己。
與人相處,多一些珍惜,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備,多一些高看,少一些小瞧,多一些善舉,少一些惡行!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是非,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凡事不可做絕,要留有餘地,若不然,會落得個"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結果,把後路堵上了,回頭都不能。天作孽猶可存,自作孽不可活,不留餘地而至困境的人,就是自作孽,那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有自求多福了。
看完這則俗語,你有什麼感觸?
碰在一起就是有緣,我們要學會用虔誠的心,去感恩身邊的人、尊重身邊的人,珍惜每一天,珍惜大家一起走過的歲月。誰都沒有資格嘲笑誰。做人做事要給別人留餘地,給自己留後路,敬人等於敬己,這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我們的老祖宗很有智慧,所以從古至今流傳下很多俗語。取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些雖然聽起來粗鄙,甚至有些殘酷,但是卻都很現實。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以後的人生就會少走不少彎路。
因此,先賢的成功不是不可復刻的,前提是學會先人的大智慧。
而老祖宗的智慧還是需要我們去琢磨、去鑽研的,而從古至今,還有很多擁有大智慧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
古人的智慧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老祖宗的話,也就是俗語,言簡意賅,當你熟讀以後又會發現這裡面有著很多人生道理,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很有借鑑的意義!
但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否定的,可以作為一種修心養性一種非常好的途徑。
《老人言》,這是一本是口口相傳留下來的草根智慧話語。可以帶我們領略古時候那些老人家的智慧。
在這本《老人言》裡,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大部分俗語,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平實易懂。
這本《老人言》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是能讓我們一邊哈哈大笑還能一邊學到很多智慧的書籍!
讀《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者對話,他會教給你他的畢生所學,幫你指引人生航向,讓你更快適應社會,教會你立身處世的法則。
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文言文看不懂,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文的《老人言》,不僅將原版內容完整收錄,還有詳細的翻譯和注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俗語智慧#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