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什麼意思?精華全在下半句!

2020-12-17 老酒論道

對佛學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五戒」,所謂「五戒」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性戒」二是「遮戒」。「性戒」有四條,分別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遮戒」只有一條不飲酒。這五條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所謂的「八戒」都是以它為基礎演化而來的。身為和尚若是不能遵循這五條戒律,就會受到處罰,輕則被罰抄經書或是以孤立他的方式讓其懺悔,重則除去僧籍逐出寺廟。

關於戒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而且是這句俗語的精華所在。但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所以人們常常會對這句俗語產生誤解,認為出家人破戒算不上什麼大事,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如何並不重要。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至於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我們繼續往下看。

在解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俗語的含義之前,先介紹一下它的起源,這句俗語出自於《濟公李修緣》。關於它的由來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相傳在明朝末年,戰火紛飛,破山禪師在被稱為「川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的營寨中度日。李立陽這人嗜血成性,總是濫殺無辜,破山禪師為了拯救人質,便勸說李立陽不要再無故殺生。

李立陽同意了,但是提出了一個很過分的要求,那便是讓破山禪師破戒去吃肉。破山禪師為了拯救生靈,就答應了李立陽的要求,於是這事便成為了美談,民間也有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一說法。第二種說法與前面的大同小異,只是主人公由破山禪師變為了普通和尚,李立陽變為了強盜。

接著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含義,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為:只要做到心中有佛,那麼做喝酒吃肉這些破戒之事,也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這句話表述的是一種高超的境界,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心中有佛」。本來這句俗語是一個美談,但是自從那些假和尚事件出現後,它就完全變了味道,成為了假和尚們掩飾自己,違反戒律的擋箭牌。

他們的心性根本沒有安定下來,更別說是修煉到心中有佛的高超境界,所以於他們而言,這句俗語只是他們自欺欺人的「正當理由」罷了。而這句話之所以變了味,並成為了別人口中的笑柄,是因為人們對後半句聞所未聞,於是許多人便斷章取義,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對這句俗語下定義,隨著錯誤的說法越傳越廣,人們也就信以為真了。

其實,當人們了解了下半句的含義後,便不會對此再產生誤解。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是「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它的意思為:如果世人要是都學我,那麼便如同是墮入魔道了。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就得按照所處環境中的規則辦事,若是總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當作破戒的藉口,那麼和尚便永遠都修不成正道,只能做一個受世人唾棄的野和尚。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它的引申意思就是,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仍然要按照一定的規矩辦事,如果拿一些冠冕堂皇的藉口,當成自己不務正業的理由,那我們的人生必然一片灰暗,更不用說走上成功的道路了。對於一個和尚來說,如果連戒律都遵守不了,又何談做到心中有佛呢?

所以說我們要牢記其中的含義,不要想著自己可以很輕鬆的成功,成功是因為日日夜夜的努力,而不是嘴上說說罷了。老祖宗的這句俗語,可謂是警示良言,希望能夠大家帶來一些竟是。

相關焦點

  • 【法語甘霖】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主講:上能下弘法師|時間:2020.12.24地點:河北大華嚴禪寺阿彌陀佛,大家好!我們又在空中大道場見面了!這裡有人提了個問題,請師父開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正解。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來由,本是一個悲壯的典故!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若見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有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個說法對嗎?我們千萬不要理解偏了,把這句話當成殺生吃肉滿足口腹之慾的藉口。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背後的故事很悲壯
    說到酒肉和尚大家應該都會想到濟公和尚吧,但其實濟公不是酒肉和尚,濟公是羅漢,是聖僧。到了羅漢的境界意味著他修行得來的的智慧可以超越生死,不受輪迴束縛,濟公吃肉可以將被吃的眾生超度,喝酒可以將酒變成水。在很多影視劇中,濟公的典型形象是:一身破袈裟,左手扇子右手酒葫蘆,嘴裡念叨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面對酒色財氣的至高境界是什麼?古人云: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最後老祖宗告訴我們,面對酒色財氣的至高境界就是一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網友看後聲稱「古人真會玩」,為何會有這種感慨,古語其中的奧妙之處在哪裡,我覺得我們是很有必要研究一番的。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對於一個持齋、持戒很嚴,他非常執著,分別心很重,貪瞋痴慢都不肯放下,所以菩薩用這個示現,你持齋、持戒那個嚴肅都沒有用。像濟公長老、金山活佛,他專門就是對付這種人的。他什麼忌諱都沒有,所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他心裡真有佛。他確實對人、對事、對物他沒有對立,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阿羅漢,沒有分別就是菩薩,這個我們都講得很清楚。你還有執著,戒持得再好,齋持得再好,你都比不上他。
  • 和尚和方丈出入豪華轎車,如今還談何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酒肉穿腸過,心中留佛,世人若學我,如入魔道",讀過《濟公傳》的人都會對這篇演講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於中國僧人來說,不吃肉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公元六世紀的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就明確規定僧人不得吃肉。
  • 林下說古8|酒肉穿腸過 欲望心中留
    酒肉穿腸過欲望心中留此文距上一篇已經一年多沒寫了,這才是正題!但是當佛悟道閉關出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嗎?故事上說,佛陀六年閉關,身子骨虛弱,這時遇河邊一牧牛女,送給他一杯牛奶,他得以恢復了體力……難道佛陀悟了道後,一出來就只喝了牛奶?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500萬定製袈裟,人間寶藏費貞綾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少人都會想到曾經電視熒幕上的《濟公》,劇中的情節一直都留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雖然是一個出家人,但是從來沒有間斷過酒和肉,這句話也是出自「濟公」之口,這是所有人心中對出家人第一次顛覆以往世俗的印象。出家人講究六根清淨,禁慾守戒,實則在娛樂圈中,也有這樣的一位「女版濟公」費玉清的姐姐,費貞綾「恆述法師」。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兩個下半句都是精華,更需要謹記在心!
    所謂俗語就是由老百姓所創造,並在群眾中口口相傳的句子,主要是反應人民的生活經驗。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就是「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有兩個版本的小半句,每一個都是精華,值得我們謹記在心、從表面意思來看「水至清則無魚」的意思是如果水太過於清澈,就不利於魚的生存。因為水太過清澈就說明水中沒有水草、藻類等物質,從而導致魚類沒有食物而不得不到別處去覓食。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它下半句更現實,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
    中國古代留下來不盡其數的俗語典故,但是有的我們往往只知上句而不知道下句,關於「笑貧不笑娼」,歷史上是沒有書籍記載這句話的,它是古人對人生經驗總結性的一句話,相信大家也經常聽到,但是你知道下半句是什麼嗎?
  • 十年河東轉河西,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人生要給給自己留條後路
    都說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飛上枝頭變鳳凰的例子有很多,切記不要瞧不起身邊的人,一如那句俗語「十年河東轉河西」,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一起來看看。身邊似乎總能見到這類人,他們出生就是含著金湯勺的,相比較他人是贏在起點的類型。
  • 只知道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的俗語,99%的人都答不上來!
    俗語,顧名思義就是通俗易懂的語言,一般這些俗語來自民間,其特點就是簡單易懂又很形象 ,都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一看就懂又充滿哲理, 所以經過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受用至今。說起俗語,大部分人都能 簡單上的說上幾句,比如「飽漢不知餓漢飢」,說的就是不能設身處地為有困難的人著想。還有很多的俗語,人們只知道上半句而不知下半句,其實有時候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俗語表示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風水輪流轉,強勢的人不會永遠強勢,弱勢的人不會永遠弱勢。
  • 如今和尚方丈常常豪車出入,真的有把「佛祖」留在心中嗎?
    對於這種行為,濟公自己也解釋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對於濟公而言,吃肉喝酒只是一種形式,但在他的心裡仍保留著對於佛祖和蒼生的敬畏。但是,佛家發展到了今天,全然呈現出一種不同的狀態。如今的和尚方向常常開豪車出入,試問,在他們心裡還有「佛祖」嗎?
  •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中國文化傳承千年至今,經歷大浪淘沙,去除糟粕之後留下來的儘是精華。世人只覺得詩詞文賦是瑰寶,殊不知民間的俗語、民諺更傳承久遠的精神財富,畢竟都是老祖宗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讓咱們一起追隨古人的步伐,去探求養生之道。亂世雄主曹操曾言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知道千年老字號杜康酒的由來嗎?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俗語,是老祖宗用切身的經歷得來的結果,其實用性和哲理性都被大眾所認知。它的存在,也讓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同時還具有地方特色。俗語的趣味性,可謂無處不在,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鐵」;再比如「狗急跳牆,人急懸梁」,「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等等。這些富含哲理和趣味的俗語,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時不時就會說上幾句,不僅能結合實際語境表達內心的想法,還能委婉的勸誡和警示身邊人。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戲說:唐朝士兵們信佛的那些事兒
    因為,日子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是過了今天沒明天。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居然把佛祖當作是信仰。這就奇了怪了!畢竟,佛家講究的是善、是渡、是放下和來世,而這些和士兵們日常的打打殺殺可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但是,對於唐朝的士兵們來說,佛就是信仰、就是救贖,尤其是《金剛經》,那簡直是堪比盛典一般的存在。
  • 古人表示:我真不是那個意思!盤點被曲解和誤解的古文詩詞。
    個人理解的意思是:當然知道人人都有死別之痛,想起我們夫妻曾經患難與共的那些事更覺哀傷。並沒有抱怨貧窮生活的意思。空穴來風當一件事沒有根據時,人們就會用空穴來風來形容。意思是:我聽老師說,彎曲的樹枝容易招來鳥做窩,有空洞的地方風就容易吹過來。與本意大相逕庭。言必信 行必果被許多人當做人生信條。
  • 「飽暖思淫慾」是什麼意思?其實它還有下半句,充分暴露了人性!
    「飽暖思淫慾」是什麼意思?其實它還有下半句,充分暴露了人性!文/論史鑑今歷史短視頻現如今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好了,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常常聽到,就是「飽暖思淫慾」。當然,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也非常簡單,就是生活過得好了,人也吃飽了穿暖了,就容易產生一些淫邪的念頭,進而想要追求更高一層的享受。既然這是俗語,俗語也是講究對仗的,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呢?其實這句俗語不僅有下半句,還非常經典,而且充分暴露了人性。
  • 「恩愛夫妻不到頭」啥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簡介 | 探索中華文化之脈絡,聆聽世間百態之心聲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此文原創,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在我國俗語文化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一直在我們的腦海中久久留存,因為這些民間的俗語,是生活中的智慧結晶,都是古人們不斷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