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作為祖國南疆一個人口眾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業也較為發達。與這種物質生產活動相應的是,壯醫藥的逐步形成和發展。壯族醫藥的萌芽、發展與壯大,是歷代壯族人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眾多疾病做鬥爭的必然結果。壯族先民在野獸橫行、山重水複的嶺南地區生活,疾病、創傷是難以避免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不斷的同各種疾病作鬥爭,千方百計地尋找一些防病治病的有效藥物與治療方法。在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實踐中,壯族人民逐步積累了一些醫學經驗,擁有了自己的壯醫和壯藥。
神話是人類祖先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壯族聚居的柳州、南寧、百色、河池地區的不少縣誌中,在述及民藥時,都有「藥王廟」的記載。有壯醫起源的神話傳說主要有兩個,即「神醫三界公的傳說」和「爺奇鬥瘟神——靖西壯鄉藥市的傳說」。從這兩個神話傳說故事中,可以想像到壯族先民崇尚醫藥,頑強和通疫疾病作鬥爭的精神和理想境界,是壯醫起源和壯族先民早期醫療活動的反映。
藥王
藥王是古代壯族群眾對名醫、神醫的尊稱,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建有藥王廟或醫靈廟《寧明州志》載:「醫靈廟在東門外附近城腳。」《邕寧縣誌》載:「藥王廟在北門大街,東嶽廟左側。」《柳州縣誌》載:「藥王廟,在西門內。」清代以前,壯族地區基本上沒有西醫,中醫也為數不多,這些被立廟幾年的神醫藥王,儘管多數沒有標出姓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壯族民間名醫,他們因高明的藝術和高尚的醫德而受到廣大群眾的敬仰。
三界公
三界公又稱三介公,是壯族民間傳說中的神醫。廣西忻城縣土司衙署附近現在仍保存有一座三界廟。據民間傳說,三界公得閒人傳授藝術和法寶,專門為窮苦村民診療疾病,藥到病除,讓人起死回生,名氣很大,得以立廟享受百姓香火。三界廟能修到土司衙門旁邊,亦可以從側面反映這位神醫在當地官民心目中的地位。
九針亦從南方來
著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典籍其中提到: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意思是南方地區,自然界萬物長養的氣候,陽氣最盛的地方,地勢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霧露經常聚集。該地的人們,喜歡吃酸類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膚腠理緻密而帶紅色,易發生筋脈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對其治療,宜用微針針刺。所以九針的治病方法,是從南方傳來的。
從柳州、桂林、南寧等處發掘的舊石器時代和薪石器時代的遺物中,壯族先民們所使用的工具先後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片、骨器、骨針以及陶器等,並有捕獲生物及用火的遺蹟。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醫療用的砭石、陶針、骨針。原始時代穴居野處,由能取火進而製作陶器,漁獵熟食,有利於人體各器官特別是大腦的發育,並減少了胃腸病的發生。
出土文物中的壯藥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廣西貴縣(今廣西貴港市)發掘出羅泊灣一號漢墓。標本M1:248出土時內盛植物葉,經廣西植物研究所鑑定為鐵冬青,是一味常用壯藥。一號墓室淤泥內出土了大批植物種實,經廣西農學院(現廣西大學農學院)和廣西植物研究所鑑定,計有稻、粟、大麻、黃瓜、香瓜、番葫蘆、橘、李、梅、青楊梅、橄欖、仁面、羅浮栲、廣東含笑、金銀花、花椒等種實,以及姜(保存根塊)、芋(保存芋莖和芋頭外皮)和一些纖維狀物(可能是木棉)。這些植物中,金銀花、生薑、花椒均為常用壯藥。
壯醫傳承與現代結合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醫藥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一批民族醫療、科研、科學機構建立起來,給民族醫藥為人民健康服務提供了舞臺。在生產活動中,由採集食物進而識別百藥,並製造了簡單的醫療工具。隨著壯族地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壯醫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並有所發展。尤其是自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創辦以來,廣大壯醫藥工作者經過艱苦奮鬥,從零散的文獻收集、文物古籍的考證、壯族民間實地調查等方面入手,全面地整理了壯醫藥理論體系,完善了壯醫三道兩路、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三氣同步等理論。
縱觀古代壯醫的發展歷史,壯醫、壯藥被許多文獻、考古發現和民間傳說等證實,壯藥古已有之。六十多年來,廣西藥物研究所專家多次深入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研究民族醫藥養生文化,共採集廣西地方驗方三千多種,對壯瑤醫藥進行挖掘、整理、總結,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構建了以「陰陽平衡論」、「三氣同步論」、「道路互通論」、「毒虛治病論」、「氣血均衡論」為核心的五大壯醫學理論體系;以壯醫藥核心理論為背景,結合生活環境、民族養生保健習俗,形成「調氣」、「解毒」、「補虛」、「祛瘀」四大臨床診療用藥法則;並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長壽解秘三大健康理論。廣西藥物研究所將借力現代科技專業開發廣西民族醫藥瑰寶,開發出以抗衰老、治療慢性病和「防養調」養生為主的一系列民族大健康產業產品。
創建60多年以來先後承擔國家部委及自治區級科研多個項目,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和自治區科技廳評為「廣西科研重點企業」、「廣西優秀科研院所」和「振興科技先進單位」,「新產品百花獎」。現為廣西民族醫藥協會、廣西抗衰老科學技術學會、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單位,並榮獲廣西科技廳授予「高新科技技術企業」,2019年廣西戰略發展研究會授予「廣西民族醫藥研發科技人才基地」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