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醫務兵》背後的青史丹心:女戰地記者凱薩琳.勒羅伊

2020-12-18 菌武視界

在2012年2月22日,《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在敘利亞西部城市霍姆斯巴卜阿姆魯區(Holmes,BabaAmr)內遭到火箭彈襲擊當場身亡,她成為了敘利亞動亂以來首位身亡的西方記者。敘利亞當局稱,這名記者事先並沒有報備就貿然進入交火區域,因此敘利亞政府軍對她的採訪活動毫不知情。

瑪麗·科爾文

瑪麗·科爾文是一位著名的戰地記者,2001年,她在斯裡蘭卡進行戰地採訪時因榴彈爆炸而失去了左眼,此後她就一直戴著眼罩進行戰地報導,此後,她的獨眼形象幾乎成為新聞界一面招牌。

越南戰爭期間女性戰地記者數量激增

雖然瑪麗·科爾文的身亡讓所有人都感到惋惜,但是她並不是第一個在戰場身亡的女戰地記者。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曾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這句話被譽為戰地記者行業的至理名言。羅伯特·卡帕本身就是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參與報導過4場發生於20世紀的主要戰爭:即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和歐洲戰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及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此人在1954年於越南觸雷身亡。

羅伯特·卡帕

在羅伯特·卡帕觸雷身亡不久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加入戰地記者這一崇高而又危險的行業。她們成為戰地記者的原因,可能出自於以下兩點,即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越南戰爭的爆發。

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好理解,即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晨鳥號(early bird)成功發射,使洲際距離間的實時電視影像轉播成為現實;至於越南戰爭的爆發就比較有意思了,自美國1965年3月8日正式出兵至1975年30日常風行動結束,美國始終都沒有正式宣戰,這意味著沒有新聞審查制度,記者們可以相對輕易地進入越南進行戰地拍攝活動。

1965年3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從峴港登陸

因此,在越南戰爭期間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女戰地記者,比如迪基.查佩爾(Dickey Chapelle)、奧莉婭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等,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女戰地記者是凱薩琳.勒羅伊(Catherine Leroy),與其他戰地記者不同,凱薩琳.勒羅伊擁有過隨軍跳傘、被子彈擊中胸腔及被越南人民軍俘虜等傳奇經歷。

傳奇女戰地記者凱薩琳.勒羅伊

1944年8月27日,凱薩琳.勒羅伊在巴黎出生,成年之後因與男友賭氣意外地獲得了跳傘執照。當她21歲時,她被新聞周刊《巴黎賽》中所報導的越南戰爭內容所震撼,隨後她決定前往越南拍攝戰爭親歷者第一視角的畫面。

青年時期的凱薩琳.勒羅伊

不久後,她就挎著一門萊卡M2相機和200美元獨身踏上了飛往寮國的單程航班,落地之後再通過陸路輾轉到了西貢。在西貢,她與美聯社攝影師霍斯特.法斯(Horst Faas)相識,並受到了後者的諸多幫助,自此凱薩琳.勒羅伊開始了她的拍攝之旅。

準備跳傘的凱薩琳.勒羅伊

1967年2月23日,她成為了首名獲準隨軍參加空降作戰的戰地記者,隨後她跟隨美軍第173空降師參與了「樞紐城市」行動(Operation Junction City),在這次行動中,凱薩琳.勒羅伊拍攝了大量血腥而又真實的戰場畫面。由於擔心她所拍攝的畫面會引起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因此在「樞紐城市」行動後美軍就取消了她隨軍跳傘的資格。不能跟隨美軍跳傘並沒有影響凱薩琳.勒羅伊的拍攝,很快凱薩琳.勒羅伊就和其他戰地記者一樣,以其他常規的方式往返於越南各地的戰區之間。

溪山戰役,新兵趴在地上躲避炮擊,老兵卻習以為常

1968年2月,溪山戰役(Battle of Khe Sanh)爆發,在此之前,凱薩琳.勒羅伊就以美國媒體特約記者的身份,到達了美軍的溪山基地,並詳細拍攝了溪山地區811號高地上的戰鬥(Battle of Hill 881)。隨後她把在811號高地拍攝到的畫面發表於《LIFE》雜誌上,引起了美國國內的轟動:按照美國大多數政客的說法,美軍正在越南戰爭中走向勝利,而從811號高地上的戰鬥畫面來看,他們的敵人依然富有戰鬥能力。

萊卡M2相機,這種相機救過凱薩琳.勒羅伊一命

在此之後,凱薩琳.勒羅伊試圖前往非軍事區(北緯17°周邊),拍攝更為詳細而真實的戰鬥畫面,結果在非軍事區內被一枚子彈擊中胸部,隨後被送醫搶救。根據醫生的說法,凱薩琳.勒羅伊命不該絕,擊中她的子彈應該是枚流彈,動能並不充足,而且這枚子彈還擊穿了她胸前的相機,在多重巧合之下凱薩琳.勒羅伊才得以存活,稍有差錯凱薩琳.勒羅伊就會死於肺部大出血。與死神擦肩而過並未動搖凱薩琳.勒羅伊報導戰爭殘酷真相的決心,在醫院療養了幾個星期後,她再度跨上相機前往前線進行拍攝。

凱薩琳.勒羅伊拍攝到的北越部隊相片,HUE即順化,這確認了我下面的猜測是正確的

1968年3月月末,凱薩琳.勒羅伊在拍攝過程中,被參與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的北越軍隊俘虜(註:按照時間推算,1968年3月月末時春節攻勢已經被美軍瓦解,僅有順化外圍還有零星戰鬥,因此凱薩琳.勒羅伊被俘地點應該為順化外圍)。被俘虜後的的凱薩琳.勒羅伊先後用法語、英語和她那彆扭的越南語與北越士兵溝通,試圖表明自己的身份,最終北越士兵確認了她記者的身份,釋放了她並歸還了她的拍照設備。再一次死裡逃生的凱薩琳.勒羅伊,離開北越軍隊時,還不忘為北越士兵拍照,成為了第一個近距離拍攝北越軍隊的西方戰地記者。

《痛苦的醫務兵》,這是這組相片中的其中一張

脫險之後,凱薩琳.勒羅伊將所拍攝到的北越士兵相片,發表在《LIFE》雜誌上,其被北越士兵俘虜的經歷,也成為了《LIFE》雜誌的封面故事。凱薩琳.勒羅伊在越南拍攝了諸多著名的作品,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她於1967年年末拍攝的《痛苦的醫務兵》,這組相片是她在溪山811高地上拍攝到的真實畫面,畫面中一名試圖搶救戰友的美軍意識到他面前的戰友已經身亡後,露出了痛苦而又無奈的神情。

尾聲

1969年,凱薩琳.勒羅伊離開了越南,前往北愛爾蘭、賽普勒斯和黎巴嫩等地繼續從事戰地記者的工作。在越南拍攝到的畫面,讓凱薩琳.勒羅伊榮獲了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s)、年度最佳圖片(Picture of the Year)和羅伯特·卡帕金獎(Robert Capa Gold Medal)等榮譽。

準備跳傘的凱薩琳.勒羅伊

獲得多項殊榮且多次死裡逃生的凱薩琳.勒羅伊,後來與反戰越戰老兵羅恩.科維奇(Ron Kovic)合著了反戰書籍《上帝的哭泣》。當人們問及凱薩琳.勒羅伊對她的拍攝作品的看法時,她平靜地表示「當你看戰爭照片時,那是永恆的靜默時刻;但對我來說,耳邊卻充斥著戰場上各種可怕的聲音。」

凱薩琳.勒羅伊的相片成為了《LIFE》雜誌的封面

像凱薩琳.勒羅伊這樣優秀的戰地記者還有很多,他們大都不願去回想他們在戰場中的所見所聞,因此他們應對其他人的詢問時,總會搬出戰地記者的金句——戰爭是性感的,只要你不是受害者。

相關焦點

  • 《巨浪》來襲——講述戰地記者的那些事兒
    他們就是戰地記者!>視角獨特,聚焦中國戰地攝影記者群以攝影記者為主角的想法源自真實的歷史,延安時期曾有個電影團,為八路軍抗戰記錄了大量珍貴的攝影文獻。把一群站在事件背後、手握鏡頭的人推到了臺前,通過他們的經歷,呈現對敵鬥爭中鏡頭、 文字等的戰鬥力量,凸顯出輿論戰線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 朱莉·德爾佩加盟新片《太陽之女》 出演戰地記者
    朱莉·德爾佩加盟新片《太陽之女》 出演戰地記者 時間:2017.05.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分享到:
  • 「影片背後的故事」《私人戰爭》揭秘離上帝最近的職業:戰地記者
    該片是在《名利場》撰寫的戰地女記者瑪麗·科爾文生平事跡文章基礎之上進行創作的,帶我們窺探了科爾文每篇報導背後的狀況,其或許只是報紙上的一欄,只是一些文字和幾張照片,但電影還原了現場的衝擊真相,也為普通大眾揭開了戰地記者這個離上帝最近職業的神秘面紗。
  • 戰地記者:心向戰地行 長報導
    已知36名遇難者中,三分之二遇害於中東的敘利亞、加薩走廊、利比亞、巴勒斯坦、黎巴嫩等戰亂區。上一年,全球則有70名記者死於非命。自1775年美國記者艾塞亞·託馬斯第一次記錄下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之戰後,人類歷史上的歷次戰爭都有戰地記者的身影。
  •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為戰地記者紀言立行
    戰地記者雷行認為,記者要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只有深入群眾,才能寫出接地氣的作品,才能避免新聞失實。近年來新聞單位提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強調記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接地氣,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些倡導和做法就是戰地記者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 開拓創新是晉察冀戰地記者創造奇蹟的制勝法寶。
  • 記者節叩問:戰地記者的初心
    2016年,第17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2017年,第18個記者節到來之際,
  • 戰地記者的政治素質與專業能力
    關鍵詞:戰地記者;政治素質;心理素質;專業能力隨著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的爆發,威廉·拉塞爾被《泰晤士報》派往戰場前線進行採訪報導,由於拉塞爾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隨之出現了戰地記者這一詞。戰地記者的英文表述是war correspondent,有學者根據「戰爭」和「記者」的含義,以及戰地記者的實踐活動,對「戰地記者」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定義:「戰地記者就是在一場戰爭期間,被新聞媒體派到戰場、敵後或交戰某一方的指揮中心,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進行採訪、報導與戰爭有關的見聞、事件、話題等內容的記者。」
  • #致敬女性新聞從業者# 第一位陣亡的美國女戰地記者迪基·夏佩爾(Dickey Chapelle)
    #致敬女性新聞從業者# 迪基·夏佩爾(Dickey Chapell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越南戰爭期間的一名美國戰地記者
  • 英劇《凱薩琳大帝》:篡改歷史的女頻爽文
    讓我用一句話來評價英劇《凱薩琳大帝》(The Great)就是——它很像是國內網文裡常見的女頻爽文。如果純從歷史事實角度來評價這部劇的話,作為俄羅斯歷史愛好者,筆者只能這麼說——大概就開始兩分鐘符合歷史吧。
  • 《戰地1》誓死堅守DLC各兵種武器解鎖條件
    導 讀 《戰地1》誓死堅守DLC中每個兵種都新增了一些武器,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戰地1》誓死堅守DLC各兵種武器解鎖條件,快來看看吧。
  • 淺析現代戰地記者需具備的素養
    摘 要:本文從對戰地記者的傳統認識入手,探討現代戰爭對戰地記者素養的新要求,對培養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戰地記者進行闡述。關鍵詞:戰地記者;素養;新要求戰地記者包括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攝像記者,與近代報業共生,與戰爭活動相隨。
  • 國際護士節,當「第一個護士」遇上「第一個戰地記者」
    但很少有人知道,南丁格爾是受世界上第一位戰地記者威廉·霍華德·拉塞爾報導感召,走上戰場做出巨大貢獻,使昔日地位低微的護士成為救死扶傷的崇高象徵。讓我們穿越重重歷史煙雲,回到170年前的歐羅巴,認識世界上第一位戰地記者拉塞爾和第一位真正的女護士南丁格爾。
  • 《戰地攝影師》人物原型 攝影記者之王 詹姆斯·納切威
    --- Tips:點擊上方藍色【安徽商報】即可進行關注 --- 今天特別為大家介紹當今世界上最偉大戰地攝影師,攝影記者之王
  • 戰地記者·戰地報導(中)
    二、立足戰場,放眼全局,「跳出戰場」寫稿子我剛當戰地記者時,可以說還找不到北。稿子往往寫的都是一些戰鬥過程,缺少思想,有血肉而缺少骨頭,因此見報率不高,更上不了重要版面。1979年,在前線採訪的有一個新華社的老記者,叫李耐因,每寫一篇都上《人民日報》。
  •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一顆心似火,三寸筆如槍
    這,就是戰地記者。 有人說,戰地記者是新聞記者這個職業在極端條件下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一種最光榮的稱號。作為一個在媒體工作多年的新聞人,我始終對戰地記者充滿敬意。我常想,今生即使做不了戰地記者,也要努力做點和戰地記者相關的事情。 機會終於來了。
  • 黑袍織夢者:艾格斯和黨衛軍戰地記者旗隊
    ),該連共有4個排,除了專業的戰地記者之外還編有各類輔助人員。同年秋季時,其下屬各排配屬情況如下:番號配屬部隊戰地記者排黨衛軍指揮總部第20戰地記者排第19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第20愛沙尼亞第1擲彈兵師第1戰地記者排第1警衛旗隊裝甲師第2戰地記者排第2帝國裝甲師第3戰地記者排第3骷髏裝甲師
  • 與塔利班同行,與美軍共席,日本戰地記者帶你體驗戰地料理
    此文譯自網上一篇自由撰稿人西牟田靖對自由戰地攝影記者橫田徹的採訪,本公號僅作翻譯,特此聲明。
  • ...凱薩琳·詹森|阿波羅計劃|nasa|johnson|計算機|katherine
    也有人會記得:立下誓言的高富帥總統甘迺迪、執掌開發土星5號的馮·布勞恩、領導整個計劃的NASA局長詹姆斯·韋伯……但鮮有人知,背後還有一批隱形英雄,被稱為Human Computer(人體計算機),她們用計算尺和鉛筆,精確計算出登月路徑——往返地月軌道的阿波羅飛船軌跡。
  • 《凱薩琳Full Body》推特女主人氣投票 日本和西方稍有不同
    Atlus官方推特前段時間舉辦了《凱薩琳Full Body》角色人氣投票,其中西方地區推特的投票獲得了20000多次投票,Katherine人氣最高;而日本地區的推特獲得了4000多次投票,Catherine人氣最高。不過三位「女」主的投票佔比差別都不算大。
  • 「戰地記者黃sir」百家號遊戲領域排行-哪個領域更適合新手作者?
    「戰地記者黃sir」百家號遊戲領域排行-哪個領域更適合新手作者? 戰地記者黃sir百家號近期文章情況 戰地記者黃sir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44%為優質文章,22%為中等文章,33%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