綺地聯珠團窠孔雀豬頭紋繡片
館藏分類號古103
此件綺地聯珠團窠孔雀豬頭紋繡片源於唐代,長38釐米,寬23.1釐米,採用鎖針繡工藝完成孔雀紋,豬頭紋,聯珠紋,葡萄紋,忍冬紋,繡法嫻熟,圖案精緻,生動形象。此件聯珠團窠繡片十分罕見,是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珍貴實物。
正視圖
綺是一種由一組經線與一組緯線交織而成的單層紋暗花織物,在現代織物組織學上也稱為「小提花織物」。 《六書故》中有云:「織採為紋曰錦,織素為紋曰綺」,可知綺是先織造生絲,後練染的一種素色提花織物。它具有質地鬆軟、光澤柔和、色調均勻的特徵,屬單色織物中的高檔面料。
所見聯珠團窠內分別置有豬頭、孔雀紋樣,團窠內外裝飾有植物紋樣,左側大聯珠圈內飾開屏的孔雀紋樣,通過繡線顏色深淺交錯變化,表現出孔雀羽翼的美麗,驚豔,造型生動,極具立體感。右側聯珠圈內飾野豬頭,張開大口,亮出獠牙,形象粗狂猙獰,神情情極為豐富,讓整個繡片一下子活靈活現,充滿生命力。聯珠紋外飾以連續的忍冬紋,主要以黃色忍冬紋為主,淺綠,深綠色忍冬紋穿插其中,圖案色彩不多而又不失豐富。織物紋樣精緻細膩,整體色調華貴富麗。
右側聯珠紋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先民就開始用在大圈中裝飾白色圓點的連珠紋來裝飾彩陶,這在半山型彩陶上可以看到,到了唐代,由於受到古波斯國的裝飾藝術,聯珠紋樣在織物上大量出現,聯珠紋的一般形式紋樣為外圈聯珠圈個聯珠內裝飾動植物或者人物,聯珠圈一般為20~25顆小圓珠連成大圓圈,聯珠紋在古波斯和粟特有一種太陽崇拜的寓意。此繡片左有直徑1.5釐米的聯珠25顆,右有直徑1.4釐米的聯珠14顆,聯珠紋裝飾讓整體繡片有一種豐富而熱烈的效果。
左側聯珠內的孔雀紋
「孔雀翔華美多彩,漢代已有其記載,司馬相如《長門賦》中有「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之句,劉問《說苑》則稱:「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早在北朝織物中已出現對獅、對孔雀錦,唐代用孔雀羽與絲線捻在一起織造「翠雲裘」。在佛教屮孔雀是祥瑞的象徵,密宗有《孔雀經》、壁畫中繪有手持孔雀羽的孔雀明王坐在展翅的孔雀上,孔雀明王能夠讓人受毒蛇侵襲。孔雀在元代經過宋人的描繪、物品交流的暢通,為廣大百姓熟悉喜愛。"[1] 此繡片的孔雀站立姿態安詳,羽翼富有動感,華美,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右側聯珠內的豬頭紋
唐代織物上的聯珠紋樣具明顯的異域裝飾藝術風格,此織物的聯珠豬頭就是典型的波斯風格紋樣,野豬頭的形象是一種獨特的薩珊紋樣,崇尚武功的薩珊人信奉襖教,在襖教的經典裡,軍神維爾斯拉格納的化身就包括「精悍的豬」,這種裝飾紋樣,反映了薩珊波斯人對神德的理贊。這種豬頭紋樣在絲綢之路沿途的巴米羊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均有發現,說明是絲綢之路上的流行題材。
左側孔雀右下的葡萄紋
「唐代是葡萄的重要產地,對吐魯番文書中「桃」、「蒲陶」等不同名稱進行統計、分析,認為新疆歷史上曾種植核桃和棉桃,「桃」是「蒲陶」的承前省略,實指葡萄,內地則是比較正式的「蒲陶」、「葡萄」稱謂。關於「葡萄」二字的由來,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之果部中有記載:「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2] 葡萄是在漢代由西域傳來,在西方代表著酒神崇拜,在中國則具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寓意,完全擺脫了西方的神話色彩。此紡織品葡萄果實飽滿,富有動感。
右側豬頭下的忍冬紋
「忍冬是一種藤蔓植物,花開先白後黃,故稱金銀藤,又以它凌冬不凋,故稱忍冬。歷來被認為是源於希臘並取材於中國人十分喜愛的忍冬花(金銀花)。中國雖在秦漢時已用忍冬枝葉入藥,但用金銀花蕾入藥卻在明代,魏晉時期傳入的外來紋樣顯然不可能取材於金銀花。古代西亞和中亞盛行的「生命樹」崇拜,形成了理想化的「聖樹」,其中類似葡萄、有枝葉和豐碩果實的卷葉紋樣就成了象徵「生命樹」的「忍冬紋」,它們隨著中亞地區曾經十分興旺的佛教和祆教流入中原,既是南北朝時期流行的「胡飾」,也是佛國天界和淨土的象徵,還可能與「厭火」的「藻紋」混為一體。」[3] 忍冬還有長壽延年的寓意,此繡片的忍冬紋大小相錯不多,環繞在右側聯珠紋團窠外側,淺綠,深綠忍冬穿插在黃色忍冬紋之中,增加圖案的豐富性。
聯珠紋背面微距
「鎖繡又稱套針繡、鏈子扣繡、辮繡。其針法採用繡線環圈鎖套而成,即線線成環、針針套扣,落針在起針旁,最後繡成的紋路效果如鎖鏈結構,因而得名鎖繡。劈針是從第二針倒回從第一針中穿出,把第一針劈成兩半,完成後成辮子形狀,最大區別是劈針的繡線自行,而鎖針的繡線呈線圈繞行,鎖針和劈針在外觀上看來相似,只有同時觀察前背後,才能做出較大把握的判斷。」[5] 從此紡織品的背後顯微鏡照片可以判斷出,此紡織品的圖案全部採用鎖針繡法,繡法嫻熟,圖案精緻,華麗。
地色微距圖一
地色背面微距圖二
孔雀紋微距圖三
孔雀背面微距圖四
豬頭紋微距圖五
豬頭紋背面微距圖六
聯珠紋微距圖七
聯珠紋背面微距圖八
葡萄紋微距圖九
忍冬紋微距圖十
參考文獻
[1]劉珂豔. 元代紡織品紋樣研究[D].東華大學,2015.
[2]張婕. 唐代蟠龍海獸葡萄鏡及其紋飾探讀[D].武漢紡織大學,2014.
[3]諸葛鎧. 「忍冬紋」與「生命之樹」[J]. 民族藝術,2007,02:90-99.
[4]趙豐:《中國絲綢通史》蘇州大學出版社,蘇州,2015年11月第1版,P234.
[5]王樂,趙豐. 從敦煌發現的刺繡看唐代刺繡的種類及其變化[J]. 絲綢,2012,09:60-65.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61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傳 真:010-84250852
微信號:biftbwg
微信版權歸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