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力地貌
重力地貌是指山坡、谷坡和岸坡上的巖石風化破碎後,主要受重力及水( 地表水及地下水) 的作用下,發生不同形式的位移所形成的一些地貌形態, 稱重力地貌,如滑坡、倒石堆、巖屑錐、泥石流等。主要分布在我國山區。
2.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
3.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風是黃土堆積的主要動力,侵蝕以流水作用為主。黃土塬、梁、峁等地貌類型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各種溝谷則是強烈侵蝕的結果。中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國家。其範圍北起陰山山麓,東北至松遼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山前,西北至天山、崑崙山山麓,南達長江中、下遊流域,面積約63萬平方公裡。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集中,佔中國黃土面積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肅蘭州九洲臺黃土堆積厚度達到336米),發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黃土地貌。
4.雅丹地貌
「雅丹」原是我國維吾爾族語,意為陡峭的土丘。雅丹地貌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衝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雅丹地貌以羅布泊(塔裡木盆地)西北樓蘭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5.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變動很輕微的厚層紅色砂巖、礫巖所構成,因巖層呈塊狀結構和富有易於透水的垂直節理,經流水向下侵蝕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6.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海岸線和海島岸線。
7.風沙地貌
青海高寒乾旱,位於西風帶範圍內,全年盛行高空西風,風力強大,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尤多西風和西北風,風速〉5米/秒(起風沙)的天數一般在50天以上;加上這些區域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植被稀少,巖石裸露,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廣泛堆積,以及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致使植被遭到破壞,在風力作用下發育成各種風沙地貌。風蝕地貌以風蝕殘丘和風蝕窪地形式廣泛分布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以冷湖一帶最為典型。
8.冰川地貌
我國西部高山區發育的現代冰川,按其活動情況可分為兩種:大陸性冰川(或稱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稱暖冰川)。大陸性冰川受乾燥大陸性氣候影響,冰溫很低,冰舌表面以下的活動層溫度為-1℃到-10℃,冰內與冰下消融較弱,融水量小,冰流速度低,冰川剝蝕和搬運能力較差。海洋性冰川發育地區降水豐富,冰舌處冰溫接近0℃,冰內和冰下消融強烈,冰川流動速度大,冰川剝蝕和搬運能力強。根據冰川的形態則可分為:冰鬥冰川、懸冰川、山谷冰川(包括土耳其斯坦型冰川、複式山谷冰川、樹枝狀山谷冰川、寬尾冰川)、平頂冰川和高原冰川等。
9.流水地貌
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上遊和下遊地區及入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