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地理知識必不可少。在平時,複習地理可以參照地圖來學習,以便加深印象。臨考之前,需要考生將重要知識點羅列匯總。本篇文章為考生整理了有關於常見地貌相關的知識,希望能對考生備考帶來幫助。
一、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形成原因:地殼運動將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砂礫巖抬升,這些紅色砂礫巖受到了長期的風化剝離以及流水的侵蝕作用,保留下來的巖層最終形成紅色的方山、奇峰、峭壁、巖洞和石柱等奇巖怪石。
主要分布: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國家地理》雜誌評選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分別是: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福建省三明市大金湖、江西省貴溪市龍虎山、湘桂兩省交界處的崀山、甘肅省張掖丹霞、貴州省赤水市丹霞。
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侵蝕、沉積、重力崩塌、坍塌從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遊記》中對喀斯特地貌的記載最為詳盡。
形成原因: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中碳酸鈣和水、氧氣發生反應形成碳酸氫鈣,而碳酸氫鈣會溶於水,從而形成了空洞。
主要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其集中分布於雲貴高原和四川的西南部。桂林山水、雲南石林、四川九寨溝、貴州黃果樹等,都是中國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區。在世界其他地區主分布于波黑迪納拉山區、俄羅斯烏拉爾山區等。
三、風蝕地貌
風蝕地貌是風和風沙流對土壤表面物質及基巖進行的吹蝕和磨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其中,雅丹地貌是最典型的風蝕性地貌。
雅丹地貌形成原因:在一些極乾旱地區分布了很多乾涸的湖底,風沿著湖底裂開的這些裂隙吹過,縫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成為許多不規則的溝槽和壟脊,使得地面逐漸形成蘑菇狀、柱狀等各種形態地貌。我國柴達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長的雅丹地貌群。
主要分布: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著名景點:天山達坂城、新疆羅布泊古樓蘭、烏爾禾風城(魔鬼城)。
四、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在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所產生的地表形態,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
主要分布: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我國雖處在中低緯度,但在西部的高原高山也有冰川分布。喜馬拉雅山地區冰川面積廣闊。其中,絨布冰川是珠穆朗瑪峰山腳下最大的冰川。
五、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發育在第四紀黃土地層中的各種地貌形態的總稱。黃土塬、梁、峁是黃土地貌的主要類型。其中,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塬面一般寬闊平坦。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分割出長條狀形成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成山丘狀,這稱為峁。
形成原因:黃土經過風力搬運沉積形成厚厚的黃土層,土層堆積過程中由於遭受強烈風蝕和水蝕而形成溝壑縱深,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
主要分布:中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國家,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集中,佔中國黃土面積的72.4%,一般厚50~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