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你自己感覺上班壓抑,其實這是現在許多職場上班一族的通病,上班就跟上墳一樣沉重。
我把這稱之為一個哲學問題,或者說哲學困境。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我把上班的這種壓抑感,稱之為我們對自我的一種審視。
審視之所以重要,在於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思考的路徑和方式。它要求人們對自己提問,以找到那些我們生活中早就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是否存在令人不安的邪惡與愚昧。
一、每個人上班都曾壓抑過,這本質上是一種過程,一種自我審視的過程
上班為什麼會壓抑?
我認為這是我們在追尋自我中對自己的一種自我懷疑。當這種懷疑與職場中的自己碌碌無為時,懷疑感就更加強烈。
隨之而來的是,懷疑感逐漸轉化為壓抑感。
那我們在懷疑什麼呢?或者說,我們在壓抑著什麼?
一個通俗易懂普遍性的答案是:沒人願意上班,但為了生活卻又不得不上著自己不喜歡的班。
久而久之,這種不想上班和不得不上班之間的巨大矛盾,就會轉化成一種壓抑感,進而想要逃離,想要辭職。
我曾問過我身邊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當我問他們為什麼而上班的時候,他們的回答普遍且庸俗,「當然是為了錢啊,還能為什麼?」
接著我又問,那如果你發現你的工資達不到你理想中的標準,或者說幹得多,拿得少的時候,你會怎麼想?他們普遍告訴我的是「那就離職唄,這種工作幹著也沒啥意思。」
所以,當你上班很壓抑的時候,多半都是理想與現實產生了疏離感,或者說一種偏離感。這種偏離感讓你感到對上班厭惡,進而想要逃離。
自己年輕的時候,曾經在保險公司工作過。那時候的保險公司根本沒有薪資,初入保險公司的時候,滿懷期望,期待著自己能有一天碰見一個大客戶,籤個幾十萬保費,進而成為「成功人士」。
可是後來,當我每天都工作到十一二點才回家,卻依然沒有業績的時候,我就開始產生了自我懷疑,自我審視。我開始質疑我進入保險公司的選擇是否正確。
我將這稱之為,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換句話說,對待工作,如果你找不到你真心喜歡的,那就找工資高的;可如果兩種都沒有,你卻還上著班,上著工資低不喜歡事還多的班,那一定會產生壓抑感,甚至是想要離職。
對於現狀是好還是壞,其實我們的大腦對此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當你發現你目前的處境不佳,卻又無法改變的時候,這可能就會造成你壓抑、失眠、焦慮、狂躁等負面情緒。
相反,如果你的薪資足夠高,或者喜歡這份工作的時候,你恐怕對上班這件事是不會產生負面情緒的。這是大腦認知對我們情緒所起到的本能作用。
這種情況,不僅僅是某個人,而是大部分人都會出現的一種負面情緒狀態。當你薪資低且還不喜歡這份工作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產生壓抑感和逃離感。
這是自我審視的結果。
那我們該怎麼辦?
二、兩種改變方式:外在和內在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接下來的方法可能會給到你一些底層性的啟發或思考。
前面我們說了,造成我們上班壓抑和想辭職的原因,是由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偏差引起的自我審視。
那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兩個方法,外在改變和內在改變。
1.外在改變
外在改變很好理解,那就換個公司、那就辭職休養一段時間。這都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離這種對自我的審視。
我們可以花費一段時間再去找一家更好的公司,又或者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去改變我們求職的弱勢項。
總而言之,外在改變強調增加我們自身的砝碼。也就是說增強我們職場的競爭力,以便去爭取更高的薪資和更多的升職加薪的機會。
2.內在改變
外在改變強調換個環境,或者增強自身的能力;內在改變則強調改變自己的認知或自我審視,讓自己對於理想和現實不那麼偏差,強調「認命」或者是「厚積薄發」。
舉兩個例子:
我一遠房表弟,進廠五年了,到今年二十三歲了還在進廠。很多人勸他出來找份正經事幹,他嘗試過進公司幹銷售,但一場面試摧毀了他脆弱的自尊心,於是放棄;他也嘗試過學開挖掘機,但學了幾天受不了這份工作,獨自離開後還是選擇了進廠。
我與他溝通的時候,曾問過他,進廠的時候你感覺不到壓抑或焦慮感嗎?畢竟你也這個年紀了?他告訴我,「自己以前的確認為進廠沒用,也曾發誓再也不進廠,可我嘗試過那麼多工作,依然無法適應,最後不得已還是選擇了進廠。我已經認命了,家裡父母離婚,沒車沒房,靠我自己?一輩子也買不起一套房子,還結什麼婚?」
你看,我表弟的這種內在改變對抗壓抑自己審視的方式就是認命。他知道自己買不起房娶不起媳婦,那乾脆就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
作為他的大表哥,我只能說我尊重他的選擇權。
第二個例子:
我一同事,疫情前創業做生意,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虧得底朝天,身負巨債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送外賣來度過危機。
我前幾天與他交流,問他現在覺得這工作咋樣,焦慮不焦慮。他告訴我的是,焦慮是肯定的,不可能不焦慮。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要幹什麼,並且業餘時間也在為此做著一些東山再起的準備,因此焦慮歸焦慮,但我同樣認清了現實並按著我的計劃來。
這就是我所說的厚積薄發。
外在改變強調換個環境或直接增強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內在改變則強調認命或是厚積薄發。每個人的選擇不同,且選擇方式都是根據自己的成長軌跡和認知所決定的。
就像我從不贊同我表弟的選擇,但我尊重他的決定一樣。也許他過幾年就不會這麼想甚至會後悔,但至少他現在依然還在這麼做。
上班壓抑想辭職,很多人都曾這麼想過。但要麼是繼續忍著,厚積薄發,要麼是選擇離開或是去學習新的技能,再不濟就是選擇認命,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這就是我所說的底層性啟發思考。
要麼改變你的想法認知,要麼就改變你的行為。這道難題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異常困難。
原因無他,只因我們顧慮太多太多。
最後,上班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雞湯還是要有的,萬一有營養呢?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