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許謹/文美國總統川普上月籤署備忘錄,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500億美元商品加收25%關稅。在遭到中國相應的報復性威脅後,川普本月變本加厲地威脅要對1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增加關稅。
中美貿易嚴重失衡主要原因在於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過度消費的低儲蓄模式,責任不在中國,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被美國在華外資企業出口、服務貿易逆差未被統計等因素進一步放大。
事實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基本都是市場化行為所形成,例如製造業、工具機設備、化工產品等。美國對該類中國商品具有高度依賴性,如果不從中國採購而改為從第三國採購,將會造成更大貿易逆差。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提高關稅的負擔終將由美國下遊工商業和消費者承擔。高盛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要將智慧型手機的供應鏈轉移至美國至少需要5年時間,且估計智慧型手機生產成本將提高37%,而最終造成美國消費者承擔價格15%的增長。
川普此時舉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意欲何為?原因不外乎是一方面落實川普競選時的貿易保護承諾,通過「貿易保護牌」拉選票,以期在2018年國會中期選舉中繼續維持共和黨在參眾兩院的優勢地位,並為未來謀求連任做準備;另一方面以中美貿易嚴重失衡為藉口迫使中國進一步對美開放市場,這一點可以從本次美國對中國加徵稅的領域即「對美國國內消費者的影響要儘量小,對中國的打擊力度要儘量大」得到印證。在此次184頁的301調查報告中,貿易逆差(deficit)這個詞僅出現了一次。中國對美出口最多的服裝鞋帽等中低端製造業不在此次制裁之列,而《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擬大力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包括航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則成為精準打擊目標,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時至今日,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沒有出路,也不得人心。中國曾付出巨大努力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其所形成的WTO基本原則,既是一種約束機制,也是一種保護機制。美國引用其國內法《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對中國所謂「不公平貿易政策」發起調查,違背了其WTO項下的承諾。也正因此,中國應積極在WTO框架和規則下提起訴訟維護合法權益,這是多邊貿易框架下解決爭端的必由之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要積極爭取歐盟和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支持,他們也是利益攸關方,無法袖手旁觀。歐盟、日本、加拿大力推建立WTO爭端解決機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限制美國使用301調查。此次,對於所謂中國的歧視性技術許可政策,美國既進行301調查又要訴諸WTO爭端解決,這本身就違反了當年的《烏拉圭回合協定法》附件《行政行為說明》中的承諾,道義站在我們這一邊。
解決貿易爭端,要運用現代思維,而不是採取古老的單邊對決的方式,否則雙方都騎虎難下。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某些大國表現出不適應不言而喻,重新構建世界格局也需要一個過程。期間,一些因素會變得異常敏感,刺激著原本就緊繃的神經。「修昔底德陷阱」如果成為雙方都接受的理論和實踐前提,結果其本身就會成為一個陷阱。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代表著中國向世界發出的最新聲音。我們承諾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貿易戰不是我們願意的選項。在展現中國力量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公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