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2020-12-26 人民網傳媒

此文為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

摘要

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進入激烈衝突的階段,對於中美兩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和外交都產生巨大影響。在新聞傳播領域,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少有從宏觀上研究中美新聞媒體對該問題的報導特點、報導框架的總體性分析。本文選取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文章作為研究樣本,採用大數據文本挖掘技術進行主題建模,用詞雲圖對結果進行可視化。本文發現,兩家媒體的報導框架是:人民網的報導框架是一種願景式框架,目的是在闡述中國的發展目標、發展前景,從報導內容角度看是一種窄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集體主體框架;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一種事件衝突框架,它通過傳遞不通事件的信息構建了一個複雜的衝突網絡,從報導內容看是一種寬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個人主義框架。

關鍵詞:框架理論 LDA主題模型 中美貿易爭端 人民網 華盛頓郵報

在2018年的這場貿易爭端中,中美兩國不僅投入大量政治、經濟、外交資源進行博弈,同時也使用了大量媒體資源為自己贏得輿論優勢。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中美兩國國家級的新聞網站,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對比兩大新聞網站上以「中美貿易(U.S.-China trade)」為話題的新聞報導,探究兩家媒體的報導框架,對於認識中美兩國媒體的新聞報導規律、發現新聞報導差異有一定的幫助,最終對於改進我國媒體的國際傳播策略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研究意義與文獻綜述

1.研究意義

在國家層面,研究不同類型的新聞框架能夠指導現實的輿論引導實踐,豐富輿論引導的方法體系。在國際層面,日益「走出去」的中國要求我們的媒體必須了解國外媒體的新聞框架,這樣才能與國際社會進行高水平對話。在媒體層面,主流媒體雖然掌握著巨大的輿論資源,但隨著社會多樣性外溢到媒體領域,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力被稀釋,主流媒體必須適應來自多樣性框架的挑戰。因此有必要對新聞框架進行理論建構與方法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使用Python程式語言對大量新聞文本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大大提高了內容分析的效率,拓展了新聞理論研究的方法手段。

(二)文獻綜述

目前,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研究貿易戰的文獻不多,與我國政府和媒體業界對中美貿易爭端的重視程度不相匹配。從百度學術的搜索結果來看,真正符合「貿易戰」和「新聞傳播」的結果只有三篇,包括吳玉蘭和羅予翎在論文《國際貿易新聞傳播傳播影響力評價模型構建——以「中歐光伏貿易戰」為例》、《我國國際貿易新聞報導的傳播影響力探析——以「中歐光伏貿易戰」為例》和彭麗的《如何提升門戶網站財經專題傳播影響力——以新浪網、網易網「光伏貿易戰」專題為例》。這三篇論文主要研究國內財經報紙對單一商品爭端的報導,研究角度較窄,宏觀視角也較為欠缺。

國內框架理論研究主要有三類研究方向:(1)對國外框架分析研究成果的引介(2)對框架分析的理論解讀(3)框架理論在現實案例中的應用。第一類的代表性論文是孫彩芹的論文《框架理論發展35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展11年的問題和建議》,作者從研究內容、研究典範、分析路徑、研究方法等方面對框架理論在國外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第二類的代表是潘忠黨的《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對框架理論進行深入探討。第三類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方博在其碩士論文《新聞框架與社會圖景建構——以<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對甲型H1N1流感的報導為例》中,對比了中美兩國主流媒體在對H1N1流感事件的報導中的一般框架要素的分布狀況,最後對兩份報紙的新聞框架進行總結。

隨著海量文本在網際網路上不斷產生,文本挖掘技術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在新聞傳播學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大數據文本挖掘技術在新聞傳播學科的應用》一文介紹了大數據文本挖掘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場景,闡述了技術發展給傳播學帶來的機遇以及在未來發展中的瓶頸。《基於 LDA 模型的網絡輿情事件話題演化分析》和《輿情評論與新聞報導的話題識別及其主題關聯分析》兩篇文章主要是LDA主題模型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

二、研究設計與數據處理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

首先是拉斯韋爾的5W模型。該模型簡潔明了地表示了傳播學中最重要的5個基本要素:誰(who),說了什麼(say what),通過什麼渠道(by which channel),對誰說的(to whom),產生了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本文主要關注5W中的「說了什麼(say what)」,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進行探索性研究,意圖從大量新聞報導中提煉出兩家媒體就「中美貿易」話題的報導主題和報導視角,從宏觀層面把握媒體「說了什麼(say what)」。

其次是應用框架理論對中美兩國媒體的媒體框架進行研究。框架理論最初來源於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學,其本質是人的認知結構。1974年戈夫曼將其引入傳播學後,框架理論開始被應用於媒體、受眾等領域的研究。媒體是通過相對固定的認知結構選取新聞素材和報導角度的。本文試圖通過探索性的文本分析技術來挖掘新聞主題,從而歸納媒體的報導框架,最終對比中美媒體報導框架的區別。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

本文主要採用無監督的機器學習技術,通過潛狄利克雷分布(LDA)算法建構主題模型。無監督的機器學習是為了探尋文本數據中「隱藏的結構」,事先並無訓練樣本集,通過機器聚類等算法,來發現數據潛在類別規則。無監督的機器學習最常見的應用是主題模型的挖掘。

本研究的主要思想是將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文本看作一個混合概率分布,而將其中的每個主題看作在詞語上的一個概率分布。通過代碼運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詞語概率分布,然後對詞語進行解釋、歸納後得到每個概率分布對應的主題。

(三)數據的採集與處理

本文將文章檢索的範圍限定在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內。在這段時間中美貿易摩擦經歷了由隱性問題演化為顯性問題、由階段性低烈度衝突演化為持續性白熱化衝突的過程,便於在發現主題的同時對比衝突前後報導主題的變化。

其次,在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的內容搜索框中進行關鍵詞測試。經過多輪測試發現,除了「中美貿易戰」之外,人民網的搜索結果中還包括了「中美貿易爭端」、「中美貿易談判」等,與「中美貿易戰」具有強關聯性,若單獨使用某個詞語將損失部分數據,同時,幾個詞語都是「中美貿易」的子集,使用「中美貿易」將包含更多可能的主題,因此,本文將關鍵詞的範圍擴大,以「中美貿易」作為主關鍵詞進行檢索;在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搜索結果中,除了「U.S.-China trade war」之外,還包括「U.S.-China trade dispute」,「U.S.-China trade fight」和「U.S.-China trade negotiations」等,基於同樣的考慮,將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搜索關鍵詞定為「U.S.-China trade」。

最後,使用Python爬蟲工具爬取兩家網站的搜索結果,數據包括:新聞標題、新聞連結、作者、發表日期、新聞內容。在人民網得到1540篇文章,在華盛頓郵報網站得到2231篇文章。接下來使用Python的jieba分詞模塊對文本分別進行分詞和去除停用詞處理。提取主題後,使用WordCloud製作關鍵詞詞雲,通過可視化手段直觀顯示各主題的差異。

三、基於LDA建模的新聞主題識別

本文使用Python構建LDA主題模型時,其基本思路是按照整體和分段兩個層面進行。在整體層面上,本文把兩個網站的所有數據視為一個主題集合,通過LDA主題建模,分別提取主題。在分段層面上,本文將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數據分為12個階段,每兩個自然月為一個階段,分別提取每個階段的主題,並嘗試發現新聞報導主題的變化。

(一)相關新聞的數量分布與變化趨勢分析

新聞媒體的作用之一是議程設置,議程設置為公共輿論提供議題。在新聞實踐中,一個新聞主題出現的數量和頻率是衡量主題重要性的重要指標,也是顯示話題提供者對社會某一方面問題表示關切的重要暗示。

經過數據抓取和統計分析,在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間,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就「中美貿易(U.S.-China trade)」主題的日發稿量變化如圖2(a,b)所示,使用多項式趨勢線顯示數量變化趨勢,同時兩家新聞網站的日發稿量之差(華盛頓郵報日發稿量-人民網日發稿量)如圖2(c)所示。可以明顯看出,對「中美貿易」問題的報導在兩年時間內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第二階段是在2018年3月-2018年12月。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總統備忘錄,將對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徵收關稅。隨後中國提出反制措施。至此,中美貿易衝突正式爆發,其在新聞輿論方面表現為新聞報導量激增:以2018年3月1日為界,人民網相關文章從之前的日均15.7篇增加至日均130.6篇,激增到8.3倍,華盛頓郵報網站從之前的日均52.1篇激增至日均篇151.1篇,增長到2.9倍。

2018年3月以前,從報導數量的變化趨勢來看,兩家媒體對「中美貿易」的報導數量平穩,雙方的互動不明顯;從報導數量的分布來說,華盛頓郵報網站的報導數量呈平穩的波浪式變化,整體量高且平穩。而人民網對該議題的報導主要呈簇狀分布,整體不連貫,報導時斷時續。可以推斷,在2018年3月以前,華盛頓郵報一直在關注該話題,對於美國而言「中美貿易」問題並非一個新問題,其中可能有美國總統大選製造議題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警惕隱含的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擔憂。人民網雖然有關注,但該話題在國內並未真正形成議程,只是在某些節點簡單發聲,未能及時對美方的關切作出有效回應。對於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而言,經濟貿易是雙方的核心利益之一,對於該問題的消極處理必然導致危機。2017年1月-2018年2月這一時期雖然相對平靜,但卻蘊藏著巨大危機。

2018年3月以後,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的報導數量激增。通過觀察可發現,人民網的報導數量分布依然是簇狀分布,連貫性較弱。2018年10月23日美國宣布川普將與習近平在G20會議期間會面,在此出現一次報導高峰之後趨於整體減少。基於人民網在「中美貿易爭端」中對美方做法主要持批評態度的判斷,可以合理推斷該事件之後中國一直在釋放善意信號,逐漸減少批評報導的數量,淡化事件影響,中國逐漸從被動對抗狀態轉入積極講和狀態。華盛頓郵報網站的報導數量相對連貫,在中國政府轉入講和狀態後,其報導數量依然保持了相對多且穩定的趨勢,美方態度強硬,對華態度依然以對抗為主。

(二)人民網的主題模型識別

1.可視化人民網的主題關鍵詞

人民網數據共經過兩次關鍵詞可視化建模。第一次建模後,結果顯示「中國」、「美國」是最主要的關鍵詞,其他更有意義的關鍵詞被掩蓋。因此本文進行了第二次實驗,去除「中國」和「美國」兩個詞語,獲得了更豐富、更細膩、更具有實際意義的結果。以下所述均為第二次實驗結果。

在整體層面上,如圖3(m)所示,人民網的主要關鍵詞為「企業」、「發展」、「世界」、「國家」、「經濟」、「貿易」、「摩擦」、「市場」等,主要關注經濟領域。在分段層面上,如圖3(a-l)所示,人民網報導的主題關鍵詞主要包括「發展」、「合作」、「企業」、「國家」、「市場」,與整體層面關鍵詞基本一致。

儘管人民網的報導主題整體比較一致,但仍可以看出前後變化。從2017年1月-2018年2月,人民網在「中美貿易」話題上更多展現「發展」和「合作」的世界願景,「全球」、「世界」、「國家」、「合作」、「市場」、「投資」等詞彙高頻出現;而在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間,其話題逐漸轉向具有實體意義的「國家」、「市場」和「企業」,主題更加務實,雖然「全球」、「世界」等詞仍有一定比重,但「國家」、「市場」、「企業」、「發展」、「政策」、「貿易戰」等詞的比重顯著增加。

2.識別人民網的LDA主題模型

本文使用LDA模型提取主題後的結果如表1。在表1中,人民網的新聞主題緊緊圍繞經濟領域展開,包括對中美貿易形勢的研判、政府出臺舉措穩定經濟壓力、政府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尋找出路、政府穩定對內對外投資、表達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理念、宣傳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中國推出發展經濟的舉措。其中一個稍微不同的主題是中國密集開展主場外交活動。總體來說,人民網比較集中地報導了在貿易爭端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度、舉措和期望。雖然報導範圍有限,內容單一,但塑造出中國政府的實幹、高效形象。

(三)《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新聞主題模型識別

1.可視化華盛頓郵報網站的主題關鍵詞

與人民網一樣,《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數據經歷了兩次關鍵詞可視化建模。第一次建模後,結果顯示「trump」、「China」、「president」等詞是最主要的關鍵詞,關鍵詞高度同質化並且意義有限。因此本文進行了第二次實驗,去除「trump」、「China」、「Chinese」、「American」、「president」、「week」、「report」7個詞語,獲得了更豐富、更細膩、更具有實際意義的可視化結果。以下所述均為第二次實驗結果。

從整體上來看,如圖4(m)所示,華盛頓郵報網站的主要關鍵詞包括:「white house」、「administration」、「people」、「North Korea」、「country」、「trade war」、「republican」、「democrat」、「government」等,所包含的主題更加多樣,涵蓋了經濟、政治和外交領域。在分階段層面上,該網站的主要關鍵詞具有階段性變化:如圖4(a,b,c)所示,2017年1月-2017年6月是一個階段,其關鍵詞主要是:「people」、「white house」、「administration」、「republican」等國內政治領域,中美貿易關係在此階段與美國國內政治聯繫在一起;在圖4(d,e)所示的2017年7月-12月是第二個階段,其關鍵詞出現變化,「North Korea」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美朝關係也牽動著中美貿易關係,同時以「people」、「white house」、「administration」、「republican」為代表的美國內政意群仍然佔有極大比重;圖4(f,g)顯示在2018年1月-2018年2月期間,報導議題重回美國內政,但也有了微妙的變化,「trade war」、「percent」等詞比重加大,可以合理推斷中美「貿易」問題開始被提上議事日程;圖4(h,j,k,l)顯示的主要關鍵詞包括:「tariff」、「trade war」、「white house」、「North Korea」、「people」、「government」「administration」等詞,中美貿易問題大規模爆發,同時與美國內政、美朝關係相交織,體現出中美貿易問題的複雜性。

2.識別華盛頓郵報網站的LDA主題模型

通過提取華盛頓郵報網站在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間關於中美貿易爭端的新聞報導的主題,得到如表2結果。

在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盛頓郵報的新聞主題更加廣泛,涉及到美國國內政治,如中期選舉、美國兩黨在國會的博弈;還有美國經濟,如國內產業空心化導致的工作崗位減少、國際貿易等;另外還涉及國際政治,如半島核問題、美伊關係問題、移民政策問題、防恐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家安全問題。眾多不確定因素交織在一起,展現著中美貿易問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四)人民網與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新聞主題對比

為了對比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的報導主題之間的差異,本文將兩家媒體的主題再次進行歸納,得到結果表3。

從表中可以直觀地看到,人民網的報導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主要是表達中國的經濟發展舉措、理念等方面,對於外交和內政的涉及不多。這種報導模式雖然單一,但塑造了實幹奮進的政府形象,營造了全國上下一條心,真抓實幹求奮進的輿論氛圍,使輿論呈現簡單的和諧。

華盛頓郵報的主題分布廣泛,經濟、外交、內政均有涉及,基本上涵蓋了現階段美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衝突。華盛頓郵報擅長構建龐大的「衝突」視角,「中美貿易爭端」這個原始主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於一張巨大的衝突網絡之中,每個主題在衝突網絡種都佔據一個節點,各個節點之間存在或強或弱的張力。這張網絡反映了「中美貿易爭端」問題的現實複雜性。

四、基於主題模型的新聞框架分析

框架的本質是一種思考和解釋結構。不同的新聞媒體有著不同的新聞報導框架,不同的新聞報導框架能影響其在輿論中的作用。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分別是中美兩國重要的新聞媒體。人民網定位為《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而華盛頓郵報是美國華盛頓最大、最老的報紙,具有強大影響力。它們是中美兩國輿論場中的中堅力量。對比分析他們對重大議題的新聞框架,不僅可以發現雙方在說什麼,更重要的發現對方想說什麼,以及是怎樣說的,這是發現媒體報導規律、制定傳播策略的基礎。

(一)話語框架:願景式與事件衝突式

人民網在中美貿易問題上呈現出一種願景式框架。首先,這種框架表現為樂觀主義的話語體系,如圖2中的關鍵詞「發展」、「合作」、「世界」、「全球」等,對美好未來進行展望和描繪,即使是在2018年3月以後,其報導中也幾乎沒有出現悲觀消極的詞彙。分階段來看,在12個階段主題中,「發展」有7個,佔58%,「企業」有2個,佔17%。次一級關鍵詞包括「世界」、「全球」、「合作」、「貿易」、「市場」、「投資」、「一帶一路」等,主要是在表達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願望和企盼。可以看出人民網的新聞話語框架與國家話語體系聯繫緊密,充分體現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話語表達習慣。但另一方面,這種話語框架表達的是一種國家層面的樂觀主義,在涉及具體企業時,人民網在整個報導框架中並不特別強調,如處於輿論漩渦的中興和華為兩家公司,雖然出現在人民網的報導中,但並未在整體報導中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其次,這是一種以我為主的框架。一方面,人民網主要表達了中國政府「發展」經濟的強烈願望,願意與「世界」「合作」,注重「企業」發展,儘管面臨「貿易」「摩擦」的風險,但對經濟發展依然保持極大信心和開放心態,願意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助推器,共享「一帶一路」發展成果。新聞媒體是演講臺和麥克風,講話的是國家和政府,人民網「喉舌」功能突出。最後,這是一種宣傳動員的話語習慣。在新聞話語上,人民網風格嚴肅,用詞嚴謹,在新聞中鮮明的表達態度立場,彰顯了權威性,但宣傳動員的色彩較濃,「發展」、「合作」、「世界」等詞的政治動員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總之,人民網的願景式框架努力製造簡單的和諧,其以我為主的樂觀主義是一種常用的宣傳動員方式,描繪一幅朝氣蓬勃的發展圖景,然而其報導主題單一,難於使讀者認識到時間的複雜性。

而華盛頓郵報是一種事件衝突的報導框架,其報導的內容圍繞現實事件展開,以傳遞事件衝突信息為主。傳遞信息是該框架的第一個主要特點。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與美國經濟、政治、社會、外交熱點事件聯繫緊密,在兩年的時間裡,美國國內選舉、朝美關係、中美加徵關稅等事件都與「中美貿易」產生關係,逐漸構建起一個複雜的事件衝突網絡,展現了事件複雜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這一發展和演變過程也體現了該框架的第二個特點——階段性特點。階段性要求媒體追逐現階段的事件信息,過了這個階段就可能不再關注。然而美國國內選舉、朝美關係、中美互相加徵關稅等主題與「中美貿易」話題階段性地產生強聯繫,使得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在具有時鮮性和節奏性的同時也具有長期性。事件性框架的第三個特點是複雜性,包括事件主體的多樣性、事件聯繫的多樣性和廣泛性,以及現實事件的多維性。其中,事件聯繫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具有結構性的力量,是主體多樣性的結果,也是現實事件多維性的原因,更是衝突得以成立的根基。

(二)報導範圍:窄域框架與寬域框架

中美貿易爭端是一個高度複雜的問題,它對中美兩國經濟發展影響重大,涉及到進出口貿易、農業、工業、金融、股市、貨幣、國內就業、智慧財產權轉移和保護、經濟戰略實施等一系列經濟議題,同時也牽動到兩國的內政和外交。不僅如此,作為發生在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必然影響著全球發展的預期。從報導內容的豐富性角度來說,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人民網的願景式框架要求媒體的報導以宣傳我方理念和行動為主,它必然是一種單一的、窄域的報導框架。從詞雲圖中可以看出人民網主要關注的是經濟領域。另外,人民網的報導體現了相對單一的邏輯。基於人民網主題的時間先後變化,可以歸納出在中美貿易爭端報導中的兩條基本邏輯鏈條:

發展鏈條:世界(全球)、國家——投資、合作、一帶一路——實現發展

危機鏈條:貿易戰、貿易保護主義——國家——市場——企業——發展

這兩條邏輯鏈條是簡單的線性關係,體現了人民網在應對複雜問題時的基本思路。在經濟相對平穩時期,發展鏈條是主導,呼籲世界各國合作、投資、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共同開拓世界市場,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在貿易摩擦期間,人民網的關注對象逐漸變得更小更具體,可以看到「國家」、「市場」、「企業」依次出場,共克時艱,實現發展。

在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框架中,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報導要求採用一種寬域視角進行報導。寬域視角不能只關注經濟領域,而是綜合與貿易爭端相關的各個領域來報導。在華盛頓郵報的報導中出現大量職位、機構主體,如president(總統)、congress(國會)、white house(白宮)、republican(共和黨)、democrat(民主黨)等,國家主體也很豐富,包括America、China、Russia、North Korea等。在報導中涉及的事件也非常豐富,如election、campaign(美國總統選舉)、job(美國就業)、Russia(通俄門)、North Korea(朝美關係)、wall(墨西哥牆)、trade war、tariff(中美貿易爭端)等。豐富的報導主體和現實事件為多樣性的事件聯繫提供了基礎,同時提供了看待貿易事件的多維視角。

(三)報導對象:個人主義框架和集體主義框架

誰代表國家?在這個問題上,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表現出不一樣的偏好。圖5是在未進行二次剔詞的原始語料基礎上製作的詞雲圖。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如圖5(a)所示,「president」「Trump」出現頻率的最高,公共機構和組織的詞較少,儼然是將川普作為美國的代言人,其一舉一動都被視為國家意志。在國際交往中更明顯,與川普相對應出現的詞彙一般都是國家,如「President Trump——China」、「President Trump——North Korea」,直接將「President Trump」與其他國家放在相等的位置。

而人民網更傾向於使用「中國」代表國家,國家領導人出現的頻率並不像美國媒體那樣高,甚至很難在圖5(b)這樣的宏觀圖景中找到國家領導人的名字,形成一種集體主義框架。

結 論

(一)兩家媒體的框架對比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家媒體的報導框架差異。總體上來說,人民網以中方為中心構建了簡單和諧的願景式報導框架,主要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理念和呼籲世界共同發展的願景,通過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宏大命題,表達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決心和信心,也為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和平發展提出了中國方案,展現了寬闊的世界眼光和大國擔當。而華盛頓郵報網站的事件衝突框架以事件的階段性和複雜性為特點,多角度地展現中美貿易爭端中多主體參與、各方聯繫廣泛、不同邏輯鏈條交織、事態詭譎多變的現實圖景。中外媒體的框架差異巨大,中國在應對國際輿論、回應國際訴求、解決國際問題時,不能簡單將所有問題簡化為經濟問題,應該保持清醒頭腦,轉變思路,多管齊下處理問題。

在報導方式上,人民網在報導中運用的話語體系、報導內容較為單一,以我為主的宣講姿態在對外傳播中也難以有較大收效。在與國外媒體的交流合作中,我國媒體應調整傳播姿態,改變對內對外一個思路的傳播方法,在國際輿論中爭奪主動權。

從報導數量和趨勢上,人民網就該議題的新聞報導數量並不穩定,屬於應激發稿風格,或者是缺乏對重點事件的長期關注機制,或者是事前準備不夠充分,臨時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應對。而華盛頓郵報網站整體量高且平穩。作為國家級新聞網站,人民網在履行「喉舌」功能的同時,也要修煉「千裡眼順風耳」的能力,應該對重大國際輿論話題有足夠的研判和捕捉能力,這樣才能在防患於未然,主動對話。

(二)本論文的優勢與不足

本論文中採用了大數據文本挖掘技術對新聞文本進行文本分析,對於在計算機、網際網路時代繼續前進的新聞傳播學而言是一種探索式的研究,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本論文從宏觀角度研究中美貿易爭端在新聞報導中的框架特點,不僅對於今後新聞媒體在應對國際爭端時提供了一個參考,也為框架研究提供了一個宏觀視角的思路。但本論文中也有一些不足:該研究方法無法像人工編碼那樣細膩和全面;僅研究了兩家新聞媒體,有代表性但不夠全面;受主客觀的影響,對於新聞主題的解讀存在一定的局限與偏差。對於本論文的不足,在今後的研究中會積極改建完善。

參考文獻

1. 楊松. 大眾傳播建構理論和框架理論研究綜述[J]. 理論界, 2010(8).

2. 肖偉. 試析新聞框架的層次與類型[J].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5).

3. 劉朝霞. 《紐約時報》和《人民日報》2008年北京奧運會報導的比較——框架理論的視角[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1, 23(4).

4. 王曰芬, 許杜娟, 楊振怡, et al. 輿情評論與新聞報導的話題識別及其主題關聯分析[J]. 現代情報, 2018, v.38;No.324(06).

5. 張楠. 從媒介現實到受眾現實——從框架理論看國內媒體「非典型肺炎」報導[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2).

6. 王自躍. 框架理論下中美媒體中菲南海爭端報導比較研究[D]. 2016.

7. 李夢悅. 美國主流媒體2011年涉華報導框架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學.

8. 方博. 新聞框架與社會圖景建構——以《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對甲型H1N1流感的報導為例[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 林萍, 黃衛東. 基於LDA模型的網絡突發事件話題演化路徑研究[J]. 情報科學, 2014(10).

10.楚克明, 李芳. 基於LDA模型的新聞話題的演化[J]. 計算機應用與軟體, 2011, 28(4).

11. 馬曉姝. 基於LDA模型的新聞話題發現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

12.王斌. 國際政治視域下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研究[D]. 電子科技大學, 2011.

13.秦升. 中美貿易爭端:川普的動機與中國的應對[J]. 中國發展觀察, 2018, No.188(08).

14.彭博環球財經. 貿易磋商成果幾何?過去一年中美交鋒大事記[EB/OL].http://www.sinotex.cn/newsHtml/190131/141632/,2019-01-31 

(責編:劉揚、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和發現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存在的問題,為今後相關報導提供參考借鑑。 二、 理論基礎 最早從社會建構的視角研究大眾傳媒影響人們現實認識的著作是李普曼的《公眾輿論》。他認為「在媒介社會裡,人們對客觀媒介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經過媒介提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
  • 解決貿易爭端無須單邊對決
    中美貿易嚴重失衡主要原因在於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過度消費的低儲蓄模式,責任不在中國,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被美國在華外資企業出口、服務貿易逆差未被統計等因素進一步放大。事實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基本都是市場化行為所形成,例如製造業、工具機設備、化工產品等。
  • 聚焦中美經貿爭端 研判當下情勢與未來走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安庫APP,本網獲授權轉載)編者按:東湖之濱、珞珈山下,以「中美經貿爭端中的國際法律與國際秩序」為主題的第五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於11月22日舉辦。除了現場參會的上百人士外,還有3.7萬人在線關注了會議,觀點發表、討論的氣氛與武漢溼冷的天氣形成了鮮明對比。
  • 周金凱:日美貿易失衡與中美貿易失衡的對比分析——以產業衝擊為視角
    在中美貿易失衡和日美貿易失衡問題上, 當前學術研究和政策討論的關注點多集中在貿易失衡這個總量概念上, 主要圍繞日美貿易摩擦和中美貿易摩擦、中美貿易失衡和日美貿易失衡對美國產業的影響展開分析, 而以產業衝擊為視角對中美貿易失衡問題和日美貿易失衡問題進行對比的研究則略顯不足。
  • CF40-PIIE第二期英文專刊發布,透視中美貿易遠景
    自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發生以來,學界、智庫、決策者就中美貿易以及貿易摩擦之後更廣闊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了廣泛討論。雖然中美兩國已於2020年1月籤署了第一階段協議,但是中美之間的結構性問題、全球價值鏈問題、發展地位問題和全球治理問題等都涉及更為長期而根本性的衝突。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所涉及的範疇遠超越了貿易摩擦本身,對正確地理解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 ...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與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
    01 研討會簡介2020年12月5日,「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與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論壇旨在通過思想碰撞,深度解析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共探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之路。
  • 丁安華|讓他三尺又何妨:中美貿易協議的啟示
    根據《協議》安排,雙方會定期舉行各層級會議,包括「指定官員」的每月會談、「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辦公室」負責人的每季度會議、定期宏觀經濟會議,以及每6個月的「貿易框架小組」(Trade Framework Group)會議。
  • 丁安華丨讓他三尺又何妨:中美貿易協議的啟示
    六、中美貿易關係展望隨著《協議》於今年1月15日正式籤署、2月15日生效(美東時間),歷時兩年多且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終於偃旗息鼓,雙方對加徵關稅按下暫停鍵。根據《協議》安排,雙方會定期舉行各層級會議,包括「指定官員」的每月會談、「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辦公室」負責人的每季度會議、定期宏觀經濟會議,以及每6個月的「貿易框架小組」(Trade Framework Group)會議。
  • 拜登就中美貿易表態,不會立即撤銷關稅,釋放什麼信號?
    文案:曾正編輯:正昊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中美貿易戰已經讓美國經濟遍體鱗傷,新冠肺炎衝擊導致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在拜登取代川普以後,中美貿易之爭是否會出現緩和之象但是拜登的最近表態告訴人們,中美貿易戰想要停戰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拜登決定暫不排雷拜登以 270票勝出之後,拜登曾經表態會改變大多數川普期間的國政。人們紛紛猜測,中美之間最大的矛盾焦點經貿衝突,會不會因為拜登的上臺而出現緩和跡象,雙方貿易戰又會不會有擱置的可能。
  • ...政策研究中心舉辦「國際貿易關係與全球經濟治理重構學術研討會」
    )  12月8日上午,會場二:中美貿易爭端的短期與長期影響  1.中美貿易爭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The Effects of U.S.:陳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點評嘉賓:馬鑫(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助理研究員)  12月8日上午,會場三:中美經濟基本事實與貿易衝突  1.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基於服務貿易開放的視角
  • 專家學者在武大經管共探 「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與理論經濟...
    01 研討會簡介2020年12月5日,「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與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論壇旨在通過思想碰撞,深度解析大變局下中美經貿關係新發展,共探理論經濟學學科建設之路。
  • 趙建: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理論框架、動態比較與全景掃描
    構建疫情經濟學理論框架,需要將衛生經濟學、宏觀波動理論與發展經濟學等多個學科交叉,以綜合分析流行病理學下的醫護和疾控資源投入、疫情對經濟及金融體系的外生衝擊和中國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所受到的深遠影響。在動態比較的框架內,當前中國的經濟體系已經發展演化為總量更龐大、結構更多元,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更高的現代經濟體,所以疫情衝擊所產生的後果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會更加複雜。
  • 中美貿易戰最新消息:兩國貿易談判團隊預計將於8月舉行會談
    《紐約時報》25日報導,經貿問題曾經是中美緊張關係暴發的根源,但隨著兩國在香港、新冠病毒、間諜活動等方面的爭端激化,貿易協議反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穩定點。與以往中美緊張局勢加劇時不同,川普沒有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或採取其他措施懲罰向美國出口產品的中國企業。雙方都沒有威脅要取消在一月份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中關係長期以來最具爭議的部分突然變得異常穩定。究其原因則更多是出於政治因素而非外交,雙方政府都為第一階段協議投入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政治成本,隨著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再次升級,雙方似乎都認為,撕毀協議會給他們帶來更多損失,而不是好處。
  • 牛津大學學者:川普的貿易戰將美國送上了加速衰落的軌道
    這個分析框架也說明美國需要國際市場來實現其先進技術、商業秘密、國際品牌等無形資產的價值。貿易戰導致的國際市場喪失、特別是失去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將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此,若干年後,川普將為其發起的貿易戰而後悔。第一,它砍弱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外部引擎。第二,它徹底喚醒了一頭還在夢中的雄獅。  文章不僅僅是針對中美貿易,它是一個通用的理論框架。
  • 「徵文」第一屆國際政治理論與方法前沿青年論壇徵稿啟事
    】中美關係三層次結構的構建【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薛力】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中美關係有什麼影響?【鄒治波 劉瑋】 構建中美核戰略穩定性框架:非對稱性戰略平衡的視角【薛力】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中美關係有什麼影響?
  •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Craig Allen:疫情下中美更應平穩執行第一...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Craig Allen:疫情下中美更應平穩執行第一階段協議,互建信任 2020-04-15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嘉莉 馮若谷:對外傳播中的「策略性敘事」——以中美經貿摩擦...
    在以往國際新聞報導實踐中,我國媒體在話語形態、敘事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這制約了我國媒體提升對外傳播能力,同時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短板。近年來,學界探討的「策略性敘事」 (Strategic Narratives) 理論對我國媒體的國際報導實踐具有借鑑作用。該理論的核心在於敘事模式轉型以及傳播認知重構。
  • 中美貿易戰最新消息:中美經貿摩擦實現階段性「止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至此,中美經貿摩擦實現階段性「止戰」,朝著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切實一步。  這一結果來之不易,它是中美雙方談了23個月、歷經13輪高級別經貿磋商、付出艱苦努力才得來的,表明雙方照顧了彼此核心關切,實現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贏。
  • 專家視角 | 鄭羽:尋求突破中美關係的困局 (2020年6月)
    專家視角 | 鄭羽:尋求突破中美關係的困局 (2020年6月) 2020-07-05 1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羅振興:貿易戰背景下的中美能源博弈與合作
    比如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尚未續籤、2017年川普訪華時中美能源企業籤訂的大部分合作協議未能繼續推進而不得不暫時擱置,2008年達成的《中美能源和環境十年合作框架》到期後沒有繼續,歐巴馬政府時期中美在能源和環境方面達成的諸多清潔能源合作協定也未能繼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