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此文為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

摘要:本文選取《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兩家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從新聞取材、顯著性、建構框架出發,通過內容分析呈現《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對「中美貿易戰」的解讀和新聞框架特徵。研究發現,《經濟日報》本土化定位凸顯、政治把關性強,在重大議題中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財新網偏重國際化視野、經濟議題設置特徵突出,並注重對 「中美貿易戰」事態的追蹤。最後提出,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應注重國際化視野,促進報導信源多元化,積極參與全球議程設置;創作可讀性報導,讓公民了解貿易戰影響,增加報導的人情味。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 框架分析 經濟日報 財新網

一、 研究緣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美經貿關係不斷深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之時,美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卻不斷抬頭。自川普政府上臺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2018 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以2017年中美貿易美方逆差3700億美元為由,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鋁產品徵收25%關稅,由此正式掀開了中美貿易戰序幕。2018年7月6日,美國政府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標誌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開始了貿易戰。2019年6月29日,中美元首大阪會晤同意繼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2019年8月24日,美國宣布將提高對約5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稅率,嚴重違反大阪會晤共識。

長達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給中美兩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影響。「中美貿易戰」日趨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媒體也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的發展和動向。其中,尤以財經媒體最為突出。本文試圖探究中國財經媒體在「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中如何通過選擇新聞框架進行議題建構,傳統財經媒體和財經新媒體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框架的各自特徵。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和發現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存在的問題,為今後相關報導提供參考借鑑。

二、 理論基礎

最早從社會建構的視角研究大眾傳媒影響人們現實認識的著作是李普曼的《公眾輿論》。他認為「在媒介社會裡,人們對客觀媒介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經過媒介提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1]儘管李普曼沒有明確提出「框架」一詞,但之後的框架研究多多少少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框架」研究真正開始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方面,「框架」理論的發展起源於雪瑞夫。1935年,雪瑞夫提出「參照框架理論」,即「一套控制感性認識、邏輯評價或社會行為的標準、信仰或假設。1955年,「框架」一詞的概念首先由貝特森在《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提出,他指出「框架是一個有限定的、闡釋性的語境」。[3] 在社會學研究方面,戈夫曼被認為是第一位將框架理論發展成型的學者。1956年,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首次使用了「框架」的概念。[3]1974年,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提出「框架理論」一詞,即所謂的「社會事實」需要經過重新組合和再現才能呈現給大眾,這是「框架」的源頭。[4]塔奇曼將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引入媒介研究,他在《做新聞》中描述了媒介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組織的運轉規則和空間布局等。[5]1980年,吉林特將框架理論引入新聞傳播學領域,他認為「媒介框架是一種持續不變的認知、解釋和陳述框式,也是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定不變的範式。」[6]1989年,甘姆森將框架分解為2個層次:即「框限」與「架構」。其中,「框限」指人們觀察世界的鏡頭,代表觀察事物的取材範圍;「架構」指人們由框架建構的內容。他的觀點在新聞分析上對應兩個方面:一是新聞材料的選擇,二是新聞材料的建構。[7]潘忠黨在《架構分析:一個理論亟需澄清的領域》,指出架構分析是對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實——裁選和詮釋現實生活的某一部分,與甘姆森的劃分一致。[8]1993年,恩特曼在《架構:一個破碎範式趨向澄清》中認為:框架牽涉了選擇與凸顯兩個作用,補充了框架的凸顯作用,成為後來西方研究者引用較多的框架定義。[9] 另外,還有學者對框架進行了分類總結。學者臧國仁在《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與觀點》,並把框架結構分為高層、中層、底層三個層次。高層框架是指對某一社會事實的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情」;中層框架指包含新聞事件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低層框架則指新聞框架隱藏最深的結構,通過語言、符號、修辭等特點來表現。[10]關於報導框架理論,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形成了成熟的報導框架分析範式與方法。

新聞報導框架具有選擇、凸顯和詮釋三個層面的作用,因此,本文將《經濟日報》與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分析相應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取材框架,即選擇何種材料進行報導;第二層是顯著性框架,即框架賦予所選報導何種程度的顯著性;第三層是建構框架,即如何組織和建構新聞文本。

三、 研究方法

(一)媒體選擇

為深入分析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本文選取黨媒《經濟日報》和財經新媒體「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內容分析。

《經濟日報》是由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也是全國經濟類報刊中權威性、公信力最強的報紙,關於「中美貿易戰」的事態發展擁有最權威、最及時的消息,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財新網定位於原創財經新媒體,以客觀、專業的視角,7天24小時輸出高品質的原創內容,是財經新聞資訊必讀網站。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專業性強、影響力大,是財經新媒體的領頭軍。因此,本文選取這兩家媒體進行分析。

(二)數據選取

本文使用以下資料庫和網站獲取對應媒體的相關報導:

1. 博看暢銷期刊資料庫(《經濟日報》);

2. 財新網官方網站(http://www.caixin.com/)。

2018 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以2017年中美貿易美方逆差3700億美元為由,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鋁產品徵收25%關稅,由此正式掀開了中美貿易戰序幕。故本文以2018年3月23日為樣本採集起點進行研究,全面、深入探析《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新聞報導框架並進行對比分析。

在資料庫或平臺搜索 「中美貿易戰」和「中美經貿摩擦」關鍵詞,選取2018年3月23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人工查重並剔除無效文章後,共得到《經濟日報》130篇、財新網239篇。

(三)編碼表類目的建構

本研究在類目構建上使用文獻梳理法並結合文本歸納法。首先借鑑已有研究使用的測量方法,如冉華和王鳳仙於2016年使用的「三大黨報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政策框架報導研究,以及侯迎忠和蔡思嵐於2018年使用的「香港主流報紙涉『一帶一路』報導框架研究」的內容分析編碼表。在此基礎上,本文在選取的兩家媒體中按比例抽取15-25篇報導作為理論樣本進行質化研究,並進行開放性編碼,以此歸納出類目,得出以下編碼表。 

(四)信度檢驗與數據分析

在內容分析方面,培訓2位編碼員,從整體樣本中隨機選取37個樣本單位進行編碼員間信度的試點評估,由編碼員分別進行獨立編碼,計算克裡本多夫alpha值均高於85.5%,達到內部信度要求。

四、 「中美貿易戰」報導框架分析

(一)新聞報導的取材框架

新聞報導的取材框架是指媒體如何篩選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素材,通過稿件來源和新聞事實2個變量來考察。

1. 稿件來源分析

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多為時政類報導,消息來源多集中為政府機構、專家學者的新聞文本。因此,本文以「稿件來源」類目來表示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文本的來源方或提供方。本文將「稿件來源」分為「記者、評論員」、「官員、領導人」和「專家、學者」。

由表2可知,《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稿件來源」主要以「記者、評論員」為主,佔比分別為86.15%和50.20%。可見兩家媒體都非常重視對一手資料的挖掘,但《經濟日報》作為傳統媒體在採訪報導方面優勢更大。其次為「專家、學者」,佔比分別為8.46%和40.59%。可見財新網報導來源渠道更廣泛。再次為「官員、領導人」,佔比分別為5.39%和9.21%。由數據對比可知,財新網的「記者、評論員」和「專家、學者」比例差異相對較小,更注重稿件來源的平衡性。

2. 新聞事實分析

新聞事實是經新聞文本表述,具有新聞價值的客觀事實。本文將《經濟日報》與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分為六種類型:會議論壇、領導人出訪或講話、政策措施、政策評論、專訪和媒體調研。不同新聞事實的新聞報導其傳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會議論壇」主要就「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起因和未來發展展開深入討論,反映貿易戰的多方觀點和熱度。「領導人出訪、講話」主要是中美兩國元首、政府高官出訪、講話或新聞發言人發言,反映貿易戰的事態變化和發展。「政策措施」主要是中美雙方針對對方措施所進行的戰略應對,反映兩國戰略應對發展情況及程度。「政策評論」主要是就中美貿易戰的多方面、深層次、全方位分析,體現了貿易戰的深層原因、分析、應對及預測。「專訪」、「媒體調研」活動反映媒體對「中美貿易戰」信息了解的迫切性和事態追蹤的及時性。

由表3可知,《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政策評論」佔比均最高,分別為36.92%和42.67%。其次,《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媒體調研」佔比分別為17.69%和14.23%。可見兩家媒體及時跟進「中美貿易戰」事件發展。最後,「領導人出訪、講話」在《經濟日報》中所佔最小,僅有8.47%。「專訪」在財新網中所佔比例最小,僅有4.60%。

(二)新聞報導的顯著性框架

媒體如何將所選新聞事實安置在有限的版面,給予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即為顯著性框架。本文從兩方面進行量化分析:一是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量安排,二是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篇幅安排。

1. 報導量分析

本文對2018年3月23日到2019年8月31日的369篇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數量及時間分布進行分析。其中,《經濟日報》130篇,財新網239篇。由圖1可知,《經濟日報》2018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其中,8月份的新聞報導數量最多,達到了17篇。可見,《經濟日報》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在7-9月份形成了一個高峰。而《經濟日報》2019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數量在8月份最多,達31篇。財新網2018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其中,7月份的新聞報導數量最多,達到了33篇。而財新網2019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量8月份最多,達19篇。

由圖1可知,《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從2018年3月到8月整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經濟日報》新聞報導數量逐漸呈下降趨勢。2019年4月至9月,《經濟日報》報導量呈波動上升趨勢。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數量從2018年3月到7月呈逐漸上升的趨勢。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整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5月至8月,財新網的報導量整體呈上升趨勢。

可見,《經濟日報》與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量總體保持較強的相關關係。作為黨報的《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數量隨著貿易戰變化而變化的趨勢較為明顯,即當貿易戰達到白熱化階段時,其報導量也相應處於小高峰的態勢,而當貿易戰發展較為平穩時,則報導量也較少。相比之下,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更具有預見性。貿易戰正式開始之前,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導已經處於持續上升的熱度,體現了其作為財經新媒體對貿易戰的重視。

2. 報導篇幅

基於對樣本整體篇幅的分析,本文將報導篇幅分為四個檔次:1000字以下的是短篇報導,1000-2000字為中篇報導,2000字-3000字為長篇報導,3000字以上為超長篇報導。

如表4所示,《經濟日報》的樣本中有較多時政短評以及政策發布內容,對於「中美貿易戰」的長篇分析相對較少,樣本整體以短篇和中篇為主,長篇報導和超長篇報導較少。財新網的樣本中有較多分析「中美貿易戰」影響以及評論「中美貿易戰」策略的報導,而政策發布的相關報導相對較少,樣本整體以中篇和超長篇為主,長篇報導和短篇相對較少。

(三) 新聞報導的建構框架

1. 報導主題

本文將中美貿易戰的主題劃分為三個類別;「政策發布及解讀」,具體表現為報導圍繞著中方或者美方發布的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政策或者是媒體對於新發布政策的簡要解讀或者轉載;「戰略分析及應對」,具體表現為報導圍繞著對中美貿易戰雙方採用戰略的分析或者是對中方應對戰略的建言獻策;「事件影響及評論」,具體表現為報導主要闡述中美貿易戰對國際貿易或者國際政治等方面帶來的影響。

如表5所示,《經濟日報》中的報導主題以「戰略分析及應對」為主,佔比為70.00%。在「戰略分析及應對」層面,《經濟日報》的記者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後發表了多篇旗幟鮮明的評論,表明了對中美貿易戰的反對態度,比如:「堅決反制美方的無理之舉」、「沒必要擔心中國底牌不足」等。這些報導主要分析了中美貿易戰中的形勢以及中國能夠採取的回擊手段。其次是「事件影響及評論」,佔比22.31%,《經濟日報》報導著重解讀了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特定產業的影響以及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但報導數量不多。最後是「政策發布及解讀」,佔比7.69%,《經濟日報》報導中轉發了一些中方在中美貿易戰中的重要回應以及政策。

財新網中的報導主題以「戰略分析及應對」為主,和《經濟日報》相似,佔比63.59%。財新網在「戰略分析及應對」層面著重發揮其深耕經濟、商業的優勢,邀請了多位業界專家以及知名學者對中美貿易戰的形勢和中國的應對政策進行分析,和《經濟日報》不同的是,財新網引用了大量的經濟數據,對中美貿易戰局勢進行了量化分析,如:「沈明高:如果貿易戰來臨,中國怎樣成為贏家」等。與此同時,財新網藉助其在華盛頓的記者站獲取了大量一手美國政府的政策動態和美國主流媒體報導,將了解到的美方信息運用於戰略分析之中,比如:「美政府聽取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稅意見,美半導體業疾呼反對」等。其次是「事件影響及評論」,佔比19.67%。財新網主要從經濟視角分析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各個產業帶來的影響,以及對中美經貿交往帶來的影響。最後是「政策發布與解讀」,佔比16.74%。財新網在分析戰略與影響之外也轉載了中國政府發布的重要政策和表態。

2. 報導體裁

本文將中美貿易戰相關報導的體裁分為「消息」、「評論/社論」、「特稿」、「新聞專訪」和「演講/宣言/報告」六大類別。

如表6所示,《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報導體裁以評論為主,分別佔比37.69%和34.31%。其中,《經濟日報》的評論為時效性較強的短評,內容簡短且觀點鮮明;財新網的評論更多為專業性較強的長評,鞭辟入裡地分析了貿易戰帶來的影響,並且為中國政府建言獻策。其次是特稿,分別佔比22.31%和25.94%。可見《經濟日報》和財新網都重視對「中美貿易戰」的特定議題進行專題分析。最後,《經濟日報》中「演講/宣言/報告」數量最少,佔比2.31%。財新網中「新聞專訪」數量最少,佔比10.47%。

五、 結論

(一) 報導框架分析

1.《經濟日報》的主導框架特徵

(1)取材框架

《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以「記者、評論員」為第一稿件來源,注重稿件來源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其中,評論員大多是中國政界、學界的權威專家,而稿件來源很少有國外媒體、政商界聲音,體現了《經濟日報》作為黨報的權威性和政治傾向性。在「新聞事實」構成中,《經濟日報》主要以「評論」和「媒體調研」為主,並通常就「中美貿易戰」事態深度解讀、提出戰略應對,並對未來發展展開詳細對話,且與官方觀點高度一致、前後呼應。

(2)顯著性框架

在「報導量」上,2018年《經濟日報》的報導量達到小高峰,之後報導量隨時間推進呈現不穩定增長的態勢。在報導篇幅上,由於《經濟日報》多為時政短評以及政策內容發布,所以主要以短篇和中篇為主,體現了《經濟日報》對於政策發布功能的偏重和報紙的大眾化傾向。

(3)建構框架

在「報導主題」上,《經濟日報》的報導主題主要以「戰略分析及應對」為主,《經濟日報》的記者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後發表了多篇評論,表明對中美貿易戰的反對態度,體現了作為黨媒的喉舌作用。在「報導體裁」上,《經濟日報》多以「評論」為主,其中較多的評論為時效性較強的短評,內容精簡有力。而其它的報導體裁也佔有一定比例,為全面呈現中美貿易戰提供了多元化視角。

通過以上的分析總結,可以得出《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報導的以下特點:一是《經濟日報》發揮了作為黨媒的喉舌作用,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政治傾向性;二是報導跟蹤事態發展,但缺乏媒體的預見性;三是《經濟日報》逐漸在弱化其精英報紙的傾向,更加注重大眾化報紙定位。

2. 《財新網》的主導框架特徵

(1)取材框架

財新網報導的信息來源以國內的記者、學者為主,但也大量引用了美國報紙、學者的觀點,信息來源多樣化;財新網在取材上充分發揮了其在經濟領域的資源優勢,邀請財新網特約專家對中美貿易戰的動態進行深度解讀;除此之外,財新網充分利用華盛頓記者站的優勢,密切跟蹤美國國會的政策動態,第一時間提供來自美方的消息,並通過整合美國媒體的報導對美國針對貿易戰的政策措施進行合理預測。

(2)顯著性框架

財新網高度關注中美貿易戰,關注時間早,並且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在中美貿易戰初期,財新網發布了多篇貿易戰影響的預警類報導,並於7月份達到報導量頂峰(33篇)。除此之外,財新網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發布了較多以評論為主的相關報導,且超長篇報導數量居多,其中大多數報導都是對中美貿易戰的深度解讀或各行業影響的分析,專業性強,分析深刻。

(3)建構框架

財新網的報導體裁豐富,主要以評論和特稿為主,兩項總佔比達60.25%。財新網重視對中美貿易戰進行局勢分析,並提出應對貿易戰的建議。財新網的報導普遍具有一定深度,信息源廣泛且全面,報導嚴謹,注重基於數據得出結論。

通過以上總結可知財新網的報導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注重深度分析性報導,內容詳實嚴謹,具有較強的精英色彩,忽視了公眾對中美貿易戰的態度;二是財經網著重對中美貿易戰中的經濟領域進行分析報導,忽略了政治因素帶來的影響;三是財新網的報導參考資料豐富,引用權威數據,但是部分報導分析圍繞數據展開,缺乏對數據之外的內容的分析拓展,視角單一。

(二)對比分析

1. 《經濟日報》凸顯本土化定位,財新網偏重國際化視野

《經濟日報》信息來源相對單一,更多的是選取中國專家、學者的觀點,或政府等機構的公文。而財新網信息來源較為多元:既注重本土信息源,同時還選取一定比例的國外媒體、政府、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報導,注重報導的平衡性,具有國際化視野。當然,在對「中美貿易戰」報導的對比分析中,兩家媒體也各具特點:《經濟日報》偏重於採取深訪的方式,深入探析「中美貿易戰」問題,可讀性更強;而財新網更注重採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以圖表的方式呈現事態全貌與發展,專業性特徵明顯。

2. 《經濟日報》政治把關明顯,財新網經濟議題設置特徵突出

《經濟日報》的短篇評論性報導數量較多,在「中美貿易戰」發展過程中高頻次並措辭明確地向大眾傳遞中央對待事件的態度,比如:「如果美方任意妄為,中方必然亮劍」、「面對貿易霸凌,只有應對較量」和「美貿易霸凌主義損人不利己」等。《經濟日報》作為黨的喉舌,強有力地體現了其在「中美貿易戰」議題中的政治嚴把關。財新網的中長篇評論性報導較多,在「中美貿易戰」發展過程中為公眾提供了詳實的數據分析和經濟領域學者的觀點,比如:「中美貿易摩擦的五重視角」、「美學者:中美仍存談判空間邊打邊談重節奏」和「中美貿易衝突對中國經濟的嚴峻影響」等。可見財新網作為財經新媒體對於經濟議題設置能力更強,具有專業性。

3. 《經濟日報》重大議題發揮輿論引導,財新網注重事態追蹤

《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報導量的呈現與事態發展高度吻合:當「中美貿易戰」處於激烈交鋒狀態時,《經濟日報》報導量明顯增多;當「中美貿易戰」處於緩和狀態時,《經濟日報》報導量顯著降低,體現了《經濟日報》作為黨媒在關鍵時期重大議題上的輿論引導能力。財新網持續關注「中美貿易戰」發展:在「中美貿易戰」初期,財新網就已發布大量相關報導,且財新網初期總報導量達《經濟日報》初期總報導量7倍之多,足見其對於「中美貿易戰」的高度重視及事態發展的敏銳嗅覺;在「中美貿易戰」降溫時期,財新網維持一定數量的報導量且均高於《經濟日報》,體現了財新網對事態追蹤的即時性。

(三)關於「中美貿易戰」報導的啟示

1. 增加國際性報導,促進報導信源多元化,鼓勵中國媒體參與全球議程設置

當今世界已高度全球化,新聞媒體應有全球視野,新聞信息來源也應全球化。《經濟日報》在報導中應增加海外媒體對於事件的評價,以及海外政府對於「中美貿易戰」的反應,用國際化的視野對事件進行報導。財新網應利用遍布全球的財經資源,拓寬在海外媒體中的影響力,產出專業性強的新聞內容,參與全球議程設置進程。

2. 創作可讀性報導,讓公民了解貿易戰影響,增加報導的人情味

《經濟日報》的新聞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情感煽動力,但《經濟日報》的報導涉及內容較專業,評論和表態較多,缺乏和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內容的報導,可讀性不夠,在同一時間內的多篇表態性報導產生一定的重複。財新網的報導專業且數據詳實,但可讀性有待提高。財新網報導文字內容較長且數據內容複雜,要求讀者具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符合財新網的專業性定位,但財新網也需要增加一些與社會生活和微觀經濟相關的內容,增加報導的可讀性。

參考文獻

[1]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第13—14頁.

[2] 理察·鮑曼著, 楊利慧譯.「表演」的概念與本質[J].西北民族研究,2008,2:35

[3] 歐文·戈夫曼著, 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204.

[4] Goffman,E.(1974).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美]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6] (美)託德·吉特林著,張銳譯: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北京: 華夏出版社[M],2007年,第13—14頁.

[7] 臧國仁.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C]. 中華傳播學年會,臺北,1998:1.

[8] 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17-46.

[9] ENTMAN.R.M.Framingunited-state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1,41(4):6-27.

[10] 臧國仁.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J].中華巧播學年會:5. 

(責編:劉揚、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摘要 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進入激烈衝突的階段,對於中美兩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和外交都產生巨大影響。在新聞傳播領域,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少有從宏觀上研究中美新聞媒體對該問題的報導特點、報導框架的總體性分析。
  • 中美貿易戰比耐力?郭正亮:中國能撐更久
    大陸一家科研機構展示的推動《中國製造2025》展臺。(中新社)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3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美國在上周籤署了針對中國的貿易備忘錄,預計對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收取關稅,擺出要打貿易戰的態勢,那麼中國有可能服軟嗎?對此,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分析,中國大陸沒有選舉壓力,而且具有市場籌碼,相對美國能撐更久!    據報導,郭正亮近日接受港媒訪問,中美貿易戰的態勢表達看法。
  • 延續中美「貿易戰」?拜登計劃曝光
    導讀:據相關新聞報導,近期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文章稱,即將上任美國總統一職的拜登曾經表示過,他提名的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或將把矛頭指向中國不當貿易行為。拜登的言論隱藏了大量的信息,引起不少相關人士猜測,有媒體認為,拜登可能要延續川普的「中美貿易戰」。
  • 「中美貿易戰」如何發展?拜登早已暗示
    拜登的言論引發了不少人的猜測,香港媒體認為,這是拜登暗示「中美貿易戰」將會持續推進。 拜登推薦戴琦出任貿易代表,對華態度早已暗示 據《南華早報》早前曾報導,拜登可能在向外界表示,即使他上位,「中美貿易戰」也可能繼續推進。
  • 馬光遠:中美貿易戰中的三個餿主意
    為馬老師打Call  中美貿易戰,最好的結果是雙方議和休戰,妥協,因為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稀土戰略、人民幣貶值和拋售美債,這是迄今為止我看到的三個最似是而非的餿主意。  在美債問題上,中美之間早已形成了誰也不敢動誰的「恐怖均衡」,任何一方拿美債做武器,都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正確看待中美貿易戰
    一、說說二詩《月食》《破匈奴》近日網上盛傳二詩《月食》《破匈奴》,說唐朝詩聖杜甫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預言了今日之中美貿易戰:月食朗月黑光壓山近普世紅塵染海平狂犬沸吠天猶大敗暮殘雲風自贏破匈奴二、說說中美貿易爭端中美貿易爭端,又稱中美貿易戰,也叫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係中的重要問題。貿易爭端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領域;二是中國沒有優勢的進口和技術知識領域。
  •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2020-08-15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美貿易戰,開弓沒有回頭箭—是美國想著必須贏,中國也絕不認輸的問題
    結果沒過幾小時,國內傳來新聞,中國於4月2日起,正式對美國128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新聞。看起來兩邊都各就各位,心裡有數的架勢。來源自環球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分析文章網絡上已經鋪天蓋地了。根據川普政府人事變動和川普為首的美國高層過去兩年各種場合的發言,以及美國兩黨權威級人物的近期口風,美國其實早就提前部署多時。
  • 貿易戰兩敗俱傷,媒體戰溝通雙贏——關於「孫子說法」的說法
    水皮雜談     一家之言     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中國時間5月30日世人關注由美中貿易戰而引發的一次媒體交鋒。美國FOX電視臺和中國CGTN電視網兩位女主持通過4G進行了一場唇槍舌戰。由於事先已有她倆在社交網絡上打了幾個回合,加之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廣告效應」,多數人都將此視作為美中貿易戰導致媒體戰的開端。誰勝誰敗?
  • 中美貿易戰,還有沒有轉圜的餘地?
    中方對貿易戰的宣傳和報導很少,這恐怕是為避免對美方過度的刺激,也不想因此而挑起雙方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對立。民族主義情緒不可取,但這恰恰卻可能會誤導美國,會認為中國同樣也沒有打貿易戰的民族意志。 有關中美之間的承受力問題,動態內參(dongtaineican)以前已經分析的夠多了,這裡不想再重述。
  • 中美貿易戰:美國在貿易戰中受到了哪些影響
    在幾十年前的一場真人秀上,一個叫做唐納德川普的房地產商人在訪談中抱怨了中國和日本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比美國本土的企業強很多,他呼籲美國政府要加強對國外企業的限制。誰知再2016年的11月9日,這個男人當上了美國總統。而他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對中國徵收大量的關稅。
  • 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報導研究
    我國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實踐還處於初期探索階段,本文抽取了人民網、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三家代表性主流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數據新聞報導案例,從報導特徵、生產困境兩個層面進行解構分析,並引用國內外優質數據新聞生產案例作對比支撐,提出相應的實踐對策。
  • 中美貿易戰的方向會走到哪裡
    美國把中國崛起視為最大的敵人,對中國針鋒相對,不斷製造各種貿易戰。作為大國之間的這種爭端也是命中注定的,對此我們應該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中美貿易的結構不平衡是顯而易見的原因,而美國也心知肚明的拿這一藉口針對中國。
  • 22年前,植檢人打贏了一場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尤其是中興事件,更讓我們意識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  其實,早在22年之前,植檢人就曾經靠技術,打贏一場中美貿易戰。美國各大傳媒廣泛報導了光肩星天牛發生危害情況,更加渲染了事態。
  • 吳嘉莉 馮若谷:對外傳播中的「策略性敘事」——以中美經貿摩擦...
    策略性敘事的關鍵模塊在於「故事」的要素和框架,包括:人物與角色關係、布景與語境、情節與衝突、結局與解決方案。其中,人物與角色關係是核心,它決定了敘事策略其他層面的傾向。本文根據策略性敘事的各類要素與框架,特別是核心變量「人物與角色關係」,對中美媒體關於「大豆徵稅」事件的新聞報導文本展開分析,從雙方不同的「排兵布陣」中,洞察國際新聞報導的敘事策略與技巧。
  • 中美貿易戰推演:「301條款」虛張聲勢,川普的小心思徹底露了
    面對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情況,增加對中國出口,減少進口在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中首當其衝,而作為順差一方的中國卻沒有動力去改變目前的貿易結構。在這種一廂情願的情況下,如果美國需要通過一場貿易戰來實現經濟訴求,那麼這場貿易戰會怎麼打?最傳統、最常見也是最溫和的辦法,是在WTO貿易體系下,通過合規性的貿易壁壘,即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救濟措施,來限制中國的進口。
  • 德國主流媒體:德國中小企業在中美之間更信任中國
    中國日報6月3日電(張周項)5月3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出席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時,在演講中針對美國領導人的政治理念進行了抨擊,比如保護主義、貿易摩擦、在美國南部邊境建立隔離牆等。在此前後,德國數家媒體都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進行了批評,有些還直接對中美貿易戰表達了態度。
  •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籤署日期敲定,第二階段或將結束貿易戰
    集微網消息(文/Oliver),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將於美國時間1月15日在白宮籤署。川普表示,美國時間1月15日,他將親自參加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籤署儀式,並於隨後來到中國進行中美第二階段經貿協議對話。
  • "臺灣是棋手"後再發雷語 蔡英文:中美貿易戰證明"新南向"是對的
    中國臺灣網4月11日訊 昨(10)日網上盛傳,臺當局領導人9日接受島內電視政論節目專訪時,竟當場說出「川普是我們的棋子」,引發外界一片譁然。後經媒體查證並核實節目實際播出內容證明,蔡英文當天並未親口說出「川普是我們的棋子」,但她確曾強調:「不要小瞧臺灣,我們也是棋手」。
  • ...中美貿易戰延燒半導體通路 美國列限制清單有利臺灣大聯大訂單...
    【臺股看過來】中美貿易戰延燒半導體通路 美國列限制清單有利臺灣大聯大訂單增漲 文/editor2020-11-30 08: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