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起,「全民閱讀」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政府對閱讀的重視。日前,記者走訪濟寧多家書店、咖啡廳發現,一些閱讀倡導者正以此為陣地廣泛開展讀書會活動,星星之火能否讓成人重拾書本?活動開展又面臨著哪些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本報記者 孟一 趙德鑫
上班族購書比例不足15%
4月23日星期六,濟寧書城並不熱鬧。放眼望去,大部分是學生和老年人,有些帶著孩子看書買書的家長一邊低頭玩著手機,一邊催促著孩子「快點看,看完走人……」
讀書人群中,以「上班族」為主的成年人群體缺位最為嚴重,公立圖書館如此,私人書店也不例外。亞龍書城總經理崔亞龍對這一現狀表示擔憂,他說:「據粗略統計,我們的顧客75%以上都是兒童和中小學生,成年人,特別是上班族購書比例不足15%。」
尷尬的成年人購書比例背後是「我們都用手機看書」的託詞。據某網站統計,用手機看書的多是在閱讀當代小說,很少閱讀知識類、科普類,甚至是其它文學形式的讀物。
「上班族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核心建設力量,也是最需要通過閱讀充電的群體,在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抱著書乘坐交通工具的依然隨處可見。」廣西師範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文化學者謝暉表示,讀書是豐富自己的最佳途徑,讓人生變得寬闊,也是一個國家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如今,伴隨著「全民閱讀」意識的萌芽,一些閱讀倡導者嘗試通過「讀書會」的形式倡導讀書,少則三五人,多則三五十人,定期聚在一起讀讀書、談心得、交朋友,讓丟掉讀書習慣的人重新覺得閱讀有趣,活動熱度日漸升溫。
每人每年多讀一本書
「我覺得這本書的社會價值在於批判,批判現代人對紛繁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我的意見正好相反,我覺得主人公梭羅對人生的理解是,『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4月16日晚,「悅讀濟寧」讀書會照例在最慕咖啡館舉行,書友們圍繞此前定下的閱讀書目《瓦爾登湖》各抒己見、唇槍舌劍,濃濃「火藥味」的背後是對內容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思考。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通過意見的碰撞、心靈的交流讓參與者能有所樂、有所獲。
寧海,「悅讀濟寧」讀書會的一名普通參與者,過去整天圍著撞球桌轉,他說自己說話快、脾氣急,不善與人交流,是個十足的愣頭青。直到一次跟朋友參加了一次讀書會,親身感受到書籍中蘊含的力量,他才開始重新閱讀,人生道路開始轉向。
「別人的見解比咱深,那我下次就得讀更多、想更多。」寧海說得很坦誠。在他看來,世界上的書不計其數,如何找到適合自己興趣的書,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與人交流。
可以說學唱演,可以眼看、手記、耳聽……多種形式的創意讓讀書會獲得了多元化的發展空間。目前,濟寧市已形成大小規模不同的讀書會數十個,「悅讀濟寧」正募集圖書,準備擴大規模,並將與其他讀書會合作,提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每人每年多讀一本書,濟寧的閱讀氛圍就會濃厚一分。
政府應為閱讀「添把火」
「讀書會要讀書,要交流,但不能喧賓奪主,不能變成『咖啡會』、『紅酒會』,甚至淪為『飯局』和『牌局』。」「悅讀濟寧」發起人王大強表示,既然是「會」,就要有一定規矩約束,不能有了首次活動後,就沒下文了。
但讀書會持續開展面臨著資金、場地等現實困境。「在咖啡館、茶館搞讀書會需要花錢,影響了閱讀愛好者的積極性。另外,購書、聯誼、組織活動等也都離不開錢。」濟寧竇群讀書會資深會員牟偉華告訴記者,他遇到過只有兩個人面對面讀書的尷尬,也碰到過幾十人找不到地方落腳的無奈。
對於這一問題,「悅讀濟寧」的做法是與商家開展合作,讀書會會員讀過一本書寫出讀後感之後,可以免費兌換一杯咖啡、免費洗一次車,用小的獎勵鼓勵大家堅持讀書。
「讀書會」創新實踐效果顯著,但全民閱讀作為一項政府工作報告的「要事」,政府參與不可或缺。4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正式開始實施,不僅設計了「全民閱讀」多樣化活動,還從預算、基金、補貼、經費等方面提出閱讀保障措施,引導、推廣全民閱讀。這些措施值得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