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福
兩年多前,我還在老家文聯工作,一位到省直部門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對我說,濟南有個周三讀書會,辦得很好,將來你應該效仿,也辦一個類似的活動。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周三讀書會。
一年多前,參加一個文學活動,認識了文友李炳鋒,他就是周三讀書會的創辦人。當時人聲嘈雜,未能深入交流。
到濟南工作後,時不時會聽到周三讀書會的信息。有一次聽人說,周三讀書會專門設有公交站點。這讓我覺得很新鮮,因為公交站大都是以老地名或者重要機構的名稱來命名,一個民間活動的舉辦地設為站點,在全國恐怕也是唯一吧?我對這個讀書會越來越有興趣了。
某一周,陪同省作協時代文學社長世勤同志到市中區文聯參加一個活動,其間大家說到周三讀書會,世勤很感興趣,說抽空也參加一次,我說到時候我去陪同。以為是順口說說,沒想到周一就接到市中區文聯興園的電話,說周三讀書會已經安排好,讓我陪同世勤參加讀書會。我晚上一般不願出門,我「閉門造車」,全靠晚上時間。但我還是很痛快地答應了。有言在先,何況我真的願意一探究竟。
我住城東,周三讀書會在舜耕路還往西。濟南我是路盲,全靠導航。但導航也有點盲,跑了近半個小時,「目的地已到」,卻是退役軍人事務局門口。停車問一位路過的大姐:園林規劃設計院在什麼地方?她指指後面說,你是去周三讀書會吧?從那個小坡上去就是。
隨便問個路人,竟然知道周三讀書會。不是我問得太巧,就是周三讀書會確實有影響。
院子裡停滿了車。晚上七點,讀書會在三樓會議室正式開始。會議室裡坐滿了人,主持人操作投影儀。第一項議程是上周「戰報」,誰誰在哪裡發表作品,或者獲了個什麼獎,或者參加了什麼重要文學活動。
第二項是討論臺灣作家王鼎鈞的散文《那樹》,由一位女同志朗讀,讀得真不錯,把散文的味道讀出來了。文章也寫得好,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因為摩託醉駕者撞在樹上,「張三生病李四吃藥」,大樹最終被人類伐倒。一棵靜止的樹,融入到世俗生活中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看似瑣碎的敘述中,表達了作者對「樹生」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中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文章是提前發給大家的,有三四個同志發言,各抒己見。世勤厲害,只聽一遍,就談了很深的理解。
接下來第三項,評論讀書會會員的習作。先評論一首詩,最後一句很精彩,是詩眼,但大家有不同意見,爭論。炳鋒同志的意見也有人明確反對,讀書會果然是「文友平等,暢所欲言」。第二篇是散文,寫濟南仁愛包子。開篇先寫濟南若干年來曾經聞名的包子,最後落到仁愛包子,主題故事是父親在包子鋪為讀高中的女兒佔位子。女兒下課前,父親先趕到,默默地坐,女兒來匆匆地吃,吃完就走。反映的是父輩對子女的愛。寫包子能這樣寫,真是耳目一新。有幾位同志發言,說孬說好都有。第三篇是位老同志的文章,只有五百多字。文字十分乾淨、簡練而準確,雖然只有五百字,但也有曲折。因為結尾,大家又各抒己見。最後一篇還是散文,作者是位退休幹部,在家長裡短中講了一個很感人的真實故事,炳鋒同志稱讚說這幾年作者進步很大,剛開始的時候,文章還滿是「公文味」。大家又議論,作者又補充,結果引出故事的「續集」,大家認為續集更精彩,應該寫進去……
意猶未盡,已經快九點了。散場的時候,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同志要去我的電話、地址,說要抽空和我談談文學。
回去的路上,大家爭相發言的情形總是冒出來。還有好些同志,一定是憋了一肚子話,但限於時間,又礙於我們在場,不能暢所欲言。其實,如果不是擔心喧賓奪主,我也有好多話要說。這也引發我的思考。對喜歡文學創作的人來說,文學第一層次的功能就是「娛己」——自己得到快樂,然後才談得到帶給別人快樂。周三讀書會給大家提供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拋開其他,完全沉浸於文學的氛圍中,尤其是自己的作品被關注被評論,無論這些評論水平高低,也無論是否把準了脈,作者發自內心的快樂卻是不容置疑的,發表意見的人有機會「表現」,快樂也是肯定的。
文學需要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啟發、提高,尤其同伴的成就會形成刺激、壓力並轉化為動力。上世紀90年代,濟南曾有五位青年作家,自己租了個地方,每周聚聚,談談文學,談談各自的創作。如今這五人都成了我省著名作家。周三讀書會持續了十年,吸引力經久無衰,歷久彌堅,因為大家能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文學是分層次的。或許我們會想,像周三讀書會,裡面並沒有名家、大家,也很難出精品名作,這種交流有意義嗎?有。他們層次可能不夠特別高,但恰恰他們是文學殿堂的基石,是文學大軍的「大多數」。除了個別情況外,即使是文學名家,也大都是從這個階段走出來的。文學有層次,無論我們居於何層,都不要妄自菲薄。如果我們只盯著名家,寫小說前面有莫言、路遙,寫散文無法超過劉白羽、汪曾祺,文學名作浩如煙海,我們就因此擲筆罷休嗎?不,無論我們在何層次,都應當披荊斬棘、奮勇向前,一切努力和耕耘都有意義!周三讀書會的理念是「聚時一團火,散時滿天星」。其中有人水平高了,看不上周三讀書會了,要走了。歡送!星火燎原,豈不快哉!
文學有普及和提高的問題。兩方面的工作都要做。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更有後勁。參天大樹下面是深扎的根須。文學提倡「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周三讀書會就是文學扎在省城濟南的根,不顯山,不露水,卻為大樹輸送著水分和營養。
作為文學工作者,我真心盼望泉城能冒出更多的周一讀書會、周二讀書會,更多的人熱愛文學,向文化靠攏,形成濃鬱的文化氛圍,不也是建設「文化濟南」的一股推動力嗎?
(作者系濟南市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