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如何看待學術論文署名規則遭挑戰?「小」問題不小

2020-12-23 光明網

  作者:王永鋒

  近日,中國覆蓋面最廣的數學學術性組織中國數學會發布了一份《關於數學學術評價的意見》,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就如何正確開展學術評價,提出4點意見。其中第一點意見關於論文貢獻評價,《意見》稱所有作者按姓氏字母排序,應視為貢獻等同。

  相對於整個科研工作所需付出的心力來說,署名算不上是大問題。不過,因為學術論文是展示科研成果最直接的方式,論文的署名意味著成果的歸屬,對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要。署名問題看似小,實則也不小。也因此,這份意見發出後,引起數學學科內外的關注的討論。

  為什麼中國數學會要出這樣一份聲明?這要從科研論文署名的慣例說起。第一種規則是俗稱的「阿爾法貝塔」(α-β)順序,論文合作者以姓氏字母進行排序,所有署名作者被視為同等貢獻。這種順序行之有年,並在有些領域一直延續至今。比如數學和高能物理等。這種規則下,只有對論文實質貢獻的人才會被署名,對於普通貢獻者只是以致謝的方式被提及。

  這種排名規則雖然在數學界依然被廣泛採用,但卻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很多高校規定需要第一作者論文才能取得博士學位,這樣就不得不打破這種排名規則。另外,當數學工作者與經濟學家、生物學家等其他領域的學者合作的時候,需要適應其他學科的署名習慣。不過,這種署名方式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學科評估和學術評價等行政管理,各種評價就是希望分出個甲乙丙丁,與同等貢獻有本質的矛盾。這就需要數學工作者與管理部門進行溝通協調,一方面通過客觀評價,促進數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不打擊數學工作者之間合作的積極性。

  第二種署名規則是按對論文貢獻進行署名。這種署名方式下,最重要的作者是第一位和最後一位。第一位常是做實驗的研究生,最後一位是研究生的導師,也就是整項研究的總負責人,第二、第三等是其他作者的位置。這種排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領域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積極性,不利於產生重大成果。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工作者們發明了共同第一作者。2019年,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用一塊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展示了自行車的平衡、目標探測跟蹤、自動避障等功能,打破了專有人工智慧的局限,為發展人工通用智能提供了平臺和思路。這項成果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有8位。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團隊構建的量子原型計算機,其運行速度比去年穀歌發布的超導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快一百億倍,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也有4位。再往前倒,薛其坤教授第一篇關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科學》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也有4位。

  雖然有了「共一」這種提法,人們還是傾向排在第一位的共同「一作」最重要。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成立了交叉學部,旨在重點支持交叉學科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各領域科學家之間的合作,相信會讓科研工作者從內心深處真正覺得,共同一作的貢獻確實同等重要。

  說到科研論文署名,就不得不提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他們都是天才的物理學家,中國人的驕傲。他們合作推翻「宇稱守恆定律」,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遺憾的是,李政道先生認同按姓氏署名的規則,而楊振寧先生則傾向按貢獻署名,這為他們日後的關係埋下了陰影,實為一件憾事。論文署名的苦惱和矛盾,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會遇到,只有彼此之間充分溝通與理解,才能相互取長補短,解決跨學科重大問題,享受論文發表時的喜悅。當然,這也離不開學術共同體對規則的進一步釐清和再建設。

  (作者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 責編:李宜蒙 ]

相關焦點

  • 都在搶論文第一作者,怎麼解決?
    相對於整個科研工作所需付出的心力來說,署名算不上是大問題。不過,因為學術論文是展示科研成果最直接的方式,論文的署名意味著成果的歸屬,對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要。署名問題看似小,實則也不小。也因此,《意見》發出後,引起數學學科內外的關注和討論。一名研究者在實驗室內工作。
  • 學術論文格式規範的幾大要素
    為了便於學術論文所報導的理論研究成果的收集、儲存、處理、加工、檢索、利用、交流和傳播,國家有關部門對其格式發布實施了一些規範,主要有3個國家標準:《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T 7713-1987);《學位論文編寫規則》(GB/T7713.1-2006);《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05)。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因此,首先正確客觀看待撤稿問題非常重要。但是,撤稿無論對於作者還是期刊來講,都是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會對作者、讀者和期刊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是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撤稿,作者可能還會面臨來自所在科研機構和資金支持等部門的調查和懲罰,都應儘可能避免。一篇已經發表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呢?
  • 【邢襄時評】不留小問題 才有大滿意
    【邢襄時評】不留小問題 才有大滿意 2020-04-09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論文的「八股」寫作法
    這是擬制學術論文題名的基本準則。學術論文題名應以簡明、確切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要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並恰當反映問題研究的範圍和深度,應儘量避免使用讀者不太熟悉的符號、簡稱、縮寫等。論文題名注意事項之一就是過於籠統、大而空,「題」和「文」在內涵和外延上不相符。例如:標題為《審計質量管理研究》的論文,文中實際上只討論了審計質量的過程控制問題——審計質量管理的一個方面。
  • 解析學術論文和普通論文有什麼差別
    在國外圖書館閱讀他人的學術作文的時候,是否發現他們英文與你的不一樣?雖然他們的論文與你的有相似的結構,即開頭、正文、結論,但是你的寫作與他們的比起來還是看起來簡單得多。就是類似於國內畢業論文的寫作,在國外學術寫作也明確地脫離日常口語,這種寫作在英文裡頭叫做 academic writing。
  • 如何理解論文的學術理論性
    研究生們在論文答辯和學術投稿時經常得到的反饋意見是:學術理論性不強或理論深度不夠。而這種學術理論性或學術理論深度確實是評價學術成果的關鍵性指標,絕非可有可無、漫無邊際的東西。下面我們就如何理解論文的學術理論性進行探討。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這裡討論的僅是論文的學術理論性本身。
  • 學術論文的六個關鍵方面,缺少一個都不是好論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從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到作為研究人員,幾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過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在讀書期間,導師一般是交給學生專業知識和獲得專業知識的方法,而不會叫給學生寫好論文的方法,從事研究之後,大多數人又忙於寫論文,給予發表論文,而不會去考慮撰寫論文的方法。因此,國內學術界存在著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為拿學位、為職稱、為獲獎而撰寫論文,基本上不會去考慮如何使自己的論文有學術創新。
  • 學術論文為什麼要有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它不僅是作者嚴謹的學術精神的體現,而且是評價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尊重參考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參考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任何一篇論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別人工作的基礎上,因此需要恰當引用別人的工作,以滿足學術規範。
  • 東京學術日本留學:疫情不停學!線上小論文課程免費開課!
    在所有課程中,東京學術的「日語課」和「大學院小論文課」會在近期率先開課,並且為了鼓勵和支持同學們在疫情期間堅持學習,我們決定將東京學術重磅課程「大學院小論文課程」首次!免費提供!給所有有需要的同學們!大學論文課程● 課程介紹小論文課程可以說是東京學術的獨家特色課程,它的作用是給之前缺少日語論文寫作實踐的同學們搭上一級過渡階梯,讓考生們在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習得攻克修士考試最重要的基礎技能
  • 馬寧遭網友實名舉報學術不端一稿多投,先前兩人署名後變馬寧自己
    上一個執法山東魯能第一場對北京國安比賽的沈寅豪,被網友實名舉報論文抄襲,已回到母校接受調查。有一名網友實名舉報馬寧學術不端,論文一稿多投。這名網友發了「關於舉報無錫職業學院副教授馬寧學術不端的的問題」的舉報信。
  • 【調研擷影】關於作品署名順序糾紛問題的研究
    ,不構成對作者署名權的侵害。當作品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作者時,客觀上存在署名順序,署名順序並不當然等同於署名利益,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署名順序的不同會影響到署名所體現出的這種關聯性,進而直接影響到作者因作品所等獲得的合法利益,比如學術論文的發表一般與畢業、論文獎勵、課題申請、職稱評審等經濟利益密切相關,論文發表署名順序的調整可能直接影響到論文發表給作者帶來的利益。將署名順序納入署名權的控制範疇,容易導致權利泛化。
  • 如何以初學者角度寫好一篇國際學術論文?
    如何寫出一篇合格的國際學術論文呢?在論文寫作過程,你是否在引文中用到過這樣的句子呢:「因為模型A好使,所以用A做某任務」、「因為任務B沒有人做,所以我做了」、「之前的人做了什麼工作,我做了什麼工作,我的好」......以上問題其實是論文寫作中常見的錯誤邏輯,在頂會審稿人審校這些論文的時候,其實是最反感這種寫法。
  • 教育部劃定「十不得」底線 專項整治「唯論文」問題
    本文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唐芊爾)一直以來,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唯論文」現象,造成了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侵蝕學術風氣等後果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不得多頭評價、重複評價,嚴格控制涉及論文的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不得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各類機構發布的排行榜,不過度依賴以論文發表情況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排行性評價。
  • 學術論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研究生期間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學位論文的撰寫,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還面臨著小論文的發表壓力。無論是幾十萬字的大論文,還是萬八千字的小論文,其實我們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只有兩個:寫什麼和怎麼寫。
  • 研究生英文論文發表之路如何開啟?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不能硬性規定研究生必須發表論文,但筆者認為,發表論文只是一種形式,背後所包含的能力和素質訓練絕對是必要的,比如文獻閱讀和總結的能力、發現科學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材料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學術規範的訓練等。所以應該辯證地看待論文的作用,不宜過分誇大,或者簡單機械地根據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進行評價,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全面否定。
  • 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翻譯的幾個問題
    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標題雖然佔字數不多,但卻反映了文章論述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英漢語之間的差異,遵循簡潔,規範,通俗易懂的原則,使之在促進學術論文的交流過程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的翻譯,達晉編譯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不那麼「學術」的研究生:寫不好論文是因為志不在此嗎?
    原標題:不那麼「學術」的研究生:寫不好論文是因為志不在此嗎?這幾年,學位論文抄襲、作假事件從未遠離過網絡。比如,不同學校不同屆的學位論文雷同,連「致謝」部分也幾乎一樣。而更普遍的可能還是使用同義詞、改變句子結構等方法「打擦邊球」。
  • 學術論文摘要英譯中常見問題分析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各國越來越重視學術成果的傳播和交流。為了國際學者更好地參與和了解非英文期刊文學科技成果,大量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為國際期刊所收錄。因此,論文摘要的翻譯就成為研究者不可迴避的工作。但是,伴隨著英文摘要的普遍被收錄和應用,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翻譯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有些翻譯錯誤甚至直接歪曲了意義的表達,影響了讀者對全文的理解。為此,藍譯編譯對學術論文摘要英譯中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分析。一、用詞不當。由於漢英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表達習慣和語法結構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漢英翻譯並不意味著從漢語到莢語的單純轉換。
  • 光明時評:科研人才評價改革如何「立新」
    當然也有人會問,那麼是不是論文和專利在科研考核評價中就不要或不重要了?是不是以後評職稱就只看定性的實績了?實際上並不盡然,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按照山東省農科院的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的整套設計,人才被分為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管理服務三類,遵循各自規律分類施策,創新對引進人才「相馬」、對現有人才「賽馬」的機制,以期調動各方面人才積極性創造性,提升科研能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