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LITERATURE
參考文獻是寫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參考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它不僅是作者嚴謹的學術精神的體現,而且是評價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尊重參考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參考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
任何一篇論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別人工作的基礎上,因此需要恰當引用別人的工作,以滿足學術規範。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參考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於使用參考文獻。
1
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
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
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
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
也就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參考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參考文獻。
引言中的文獻引用
對於期刊論文,需要在引言中交代背景、需求、任務和論文的目標與安排。在背景介紹中,通過引用參考文獻來說明你問題的來源是什麼,問題為何重要。在需求分析中,通過引用文獻,指出你面對的問題已經有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空白。在任務和目標介紹中,通過引用文獻來指出你將採用前人的哪些方法或結果,你的工作將推進、補充或糾正前人哪些工作。
論文其餘部分的文獻引用
不一定千篇一律的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如果在摘要中需要引用別人的工作,那麼不能採用編碼引用,因為摘要是可獨立閱讀的文本,編碼沒有意義。以引用某期刊論文為例,可以採用「(作者,出版物簡寫,卷,年,起始頁)」的格式來引用某文獻。
2
參考文獻的8個常見問題
文獻羅列不全
正文中大談某年某某做了什麼研究,有什麼論點等,而未引參考文獻;對應該引文獻的地方沒有引用,使讀者查不到原文。
在投稿前要對照所引用文獻的原始出處,仔細檢查參考文獻部分。檢查的時候要確信在論文中引用的文獻都確實列在參考文獻部分中,也要確信列在參考文獻部分的文章都確實在正文中被引用到。
文獻羅列過多
非主要的參考文獻都列在文獻表內,未經作者親自閱讀的轉引文獻或轉引他人文後所附的文獻、保密的內部資料、未發表的資料、個人通訊等也列入參考文獻表中。
盲目轉引他人參考文獻
作者並沒有親自閱讀所引文獻,以至錯誤很多。例如,引用論點不夠準確,斷章取義甚至歪曲原意;經檢索,有的文獻原文中根本沒有相關內容。
文獻陳舊,信息不新
引用的文獻大部分為5年前的研究,有的綜述大多數文獻也在3年以上,這樣,就不可能把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綜述出來。在科技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文獻老化快,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獻的能力,該科研成果的價值將會受到影響。
文內引用處未標角碼或標註有誤
有的作者不掌握參考文獻標引的基本規範,僅在文後列出參考文獻表,而文內相應處未標角碼;有的文內角碼處與參考文獻表所引內容不一致,如文內「Heck等[1]指出」,但在參考文獻[1]中卻是Mekay的論點,不知究竟是參考的誰的文獻。
規格不當
著錄規則未按GBT 7714-2015及稿約要求的格式書寫或格式錯誤:(1)項目次序顛倒;(2)缺項;(3)作者僅列3位後加等;(4)標點符號錯誤等等。
外文文獻書寫錯誤
(1)字母錯誤,大小寫錯誤,有的單詞拼寫錯誤;
(2)西文詞連排,錯誤分開,移行不按音節;
(3)外文期刊名縮寫錯誤,刊名與書名、論文集混淆等。
外國作者姓名書寫不當
國標規定「個人著者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著錄形式,」西文也應姓在前,名縮寫在後,如John(第一名也就是本名)R.(第二名也就是親屬名首字母)Thomas(姓)應寫成Thomas J R,有的誤將名作姓,寫成John R T,有的按原雜誌上的署名全部搬到文獻表上,轉引他人外文文獻問題就更多。
對作者來說,如實呈現參考文獻是其嚴謹治學態度的體現;對於讀者來說,參考文獻就是認識問題的一扇窗戶、一把鑰匙,它便於讀者查閱有關資料,進一步評價論文的學術水平及價值,啟發讀者的思維,便於開展學術爭鳴。
因此,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學術著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可隨意「從略」,不可馬虎了事或錯誤百出,否則將會使一篇質量和水平較高的論文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