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類運動的能量來源,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與發動汽車燃燒汽油一樣,人類在消耗「燃料」時,也需要氧氣助燃。這就是為什麼隨著運動的進行,我們的呼吸也越來越緊迫,這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
當運動強度較低,耗能就小,氧氣有足夠的時間被輸送到組織細胞中,並幫助燃燒能源,這樣的運動,就是有氧運動。而氧氣還沒有起作用,而運動就已經結束了,比如我們常見的去健身房擼鐵,這就是無氧運動。
有氧運動需要大量呼吸空氣,對心、肺是很好的鍛鍊,可以增強肺活量和心臟功能。無氧運動也擁有降低骨質疏鬆,提高免疫力,鍛鍊肌肉等好處。
老痴風險低。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年時期做有氧運動多的女性,40年後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88%。
抗衰老。英國倫敦大學將125名年齡在55~79歲之間的業餘自行車運動員與75名年齡相仿、但極少運動的人對比發現,騎車的人免疫系統更能承受老化風險。
肌肉更健壯。發表在美國《體育與運動科學評論》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從事每周4次、每次45分鐘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的男性,其腿部肌肉量增加了5%~6%。
防止心臟損傷。發表在美國《循環》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從事高強度有氧運動能讓左心室功能明顯提高,有助於防止心臟主動脈硬化。
促進腸道健康。有氧運動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這些微生物可對炎症發揮作用,而炎症是腸道疾病的早期預警信號。
改善膽固醇水平。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研究發現,有氧運動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預防糖尿病。中日友好醫院的內分泌學家發現,每天從事20分鐘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能將糖尿病患病風險減半,因為它改變了身體使用血糖的方式。
改善皮膚。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者稱,經常從事有氧運動的中年人皮膚看起來更健康、更年輕。
減輕抑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運動科學家發現,嚴重抑鬱症患者每天花30分鐘跑步,持續10天後,抑鬱症狀得到明顯減輕。
增強記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研究發現,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女性每周進行2次有氧運動(散步和遊泳),其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海馬體體積明顯增大,記憶力增強。
1.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無氧運動對增加肌肉的耐力和速度方面的提高貢獻很大,其中有氧訓練對骨密度增大效果不大,而屬於無氧運動的力量訓練增加骨密度效果更好,更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2.提高身體免疫力
運動過後,損傷的肌肉的修復和乳酸的代謝消耗脂肪,增大肌肉和脂肪的比率,增加肌肉新陳代謝率,提高身體免疫力。因此相比有氧運動,其「減脂」效果,並不體現在「運動時」,而是體現在「運動後」,達到即使不運動,也在「減肥」的效果。
3.降低了疾病死亡的風險
無氧運動使和肌肉收縮速度和力量均能提高,有效降低了疾病死亡的風險。人的握力提高每10%,疾病風險就會降低30%,相比之下,這方面有氧運動相形見絀。
4.鍛鍊肌肉
無氧運動速度過快和爆發力過猛,人體內的糖分來不及經過氧氣分解,而不得不依靠「無氧供能」。這種運動會在體內產生過多的乳酸,導致肌肉疲勞不能持久,運動後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無氧運動是一種鍛鍊肌肉讓身體變得更強壯的運動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並沒有絕對界限。人在鍛鍊時,不會從一種代謝狀態突然轉換到另一種狀態,多數情況下兩者是重疊存在的,只不過強度小時多為有氧代謝主導,強度大時多為無氧代謝主導。儘管如此,想要獲得最佳健身效果、避免運動損傷,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運動方式的選擇上應有所側重。
青少年:該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身體發育階段,光靠體育課很難滿足鍛鍊量,建議每天至少做夠60分鐘的身體活動,以有氧、無氧運動結合為主。
14-28歲是一個特殊的年齡段,因為這是人體的生長發育期。全身骨骼及肌肉系統正處於一個逐漸強壯的過程。這時候如果給身體相應的良性刺激,人體生長發育的會更快,同時強度也更大、更結實。所以,這個階段對於青年運動員來說,沒有必要限制運動項目,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儘量培養他的興趣愛好,比如球類運動、跑跳運動都可以。
中壯年:成年人工作忙碌,運動時間少,但建議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可在此基礎上,每周增加1~2次肌肉器械訓練。
在這個階段,對運動項目的選擇可以很豐富,宜選擇有氧運動,不同個體可根據自己的個人能力,選擇跑步或遊泳等項目。但是,也可以根據社會交往的需要,選擇一些球類運動,例如籃球、足球,這些都有益於身心。
老年人:年齡大了,身體各項機能下降,運動更加困難,但還是應堅持每周3~5次的鍛鍊,以有氧運動為主;活動能力較差或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選擇相對溫和的鍛鍊,如健步走、打太極等。此外,還要注意做一些能鍛鍊平衡能力和防跌倒的活動,如遊泳、跳舞等。
一些活動量較小的運動項目,比如撞球、高爾夫球、門球等,都適合老人做有氧運動,既能促進心肺,又能保持肌肉力量處於一定的刺激狀態下,有益身心。
綜合自人民健康網、健康時報、新華社、生命時報、人民網-科普中國
以上信息僅為科普,不應視為診療建議
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