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發展、城市治理、跨境數據流動、憲法、科技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沈壯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壯海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為其提供積極的思想理念引領、過硬的人才素質支撐,提供新的資源要素、新的動力源;離不開融合度高、帶動性強、綠色低碳的文化產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大助力。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要更加關注文化維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協同並進。
摘編自《光明日報》
【夏錦文:構建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認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需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城市治理彰顯情感溫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意願,真情關心群眾疾苦;二是提升治理效能,要讓城市治理體系科學高效運轉,讓各類資源要素高效配置,讓各類主體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凝聚治理合力,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形成的承載能力,合理安排並妥善處理政府、居民、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之間的關係,推動多元主體之間協同合作。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茉楠:爭取數據跨境流動合作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張茉楠認為,跨境數據流動對一國數字主權與數字治理將形成三方面挑戰:一是數據治理相關問題,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個人還是國家擁有,都要納入到主權範圍裡面考慮。二是基礎設施相關問題,數字基礎設施高度的全球相互依賴性,使確立實質性國家安全審查和對基礎網絡的常態化安全監管變得更加困難。三是衝突管理相關問題,跨境數據流動涉及諸多問題的國際政策協調合作。面臨更趨複雜和嚴峻的數字競爭,特別是各主要國家藉助數據戰略尤其是法律制度設計強化數據治理、數據資源控制的新態勢,我國應立足於維護數據主權,兼顧數據保護和數據流動的平衡立場,加快建立完善數據保護法律體系,以及跨境數據治理的監管與管轄制度。考慮到短期內各國無法形成相互協調的數據流動政策體系,我國應將數據跨境流動相關政策深度嵌入雙、多邊的貿易投資談判中,積極爭取數據跨境流動合作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韓大元:共同構建基於憲法的社會共識】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指出,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在歷史中造就,維繫著一個國家的基本認同。它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或只是文本,而是構建法治秩序的基礎,並在社會變遷中不斷推進國家向前發展。在利益格局多元、結構高度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憲法是實現國家認同,促進社會整合,確保人民穩定預期的重要保證。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基礎與根本保障。七年間,憲法日益走進民眾的生活,豐富了憲法實踐,增強了凝聚力。憲法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由它構成並規範的現代政治共同體是每個人賴以為生的共同家園。憲法是一部民主與法治的歷史教科書,也是人類理性規劃生活的標誌。國家憲法日體現了全社會對樹立憲法權威,加強憲法實施的高度共識與自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認真對待憲法,共同構建基於憲法的社會共識,通過憲法不斷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摘編自《檢察日報》
【王永貴、王帥:構建科技創新發展格局】
王永貴、王帥認為,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科技創新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動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對于堅持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首先,科技創新必須立足國內大循環驅動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其次,科技創新必須融入國際大循環驅動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宗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再次,努力構建起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科技創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加入國內國際兩種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驅動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徐倩陽整理)
[ 責編:李澍 ]